梁文珍
目的:了解住院2型糖尿病患者的致病相关因素。方法选择2013年6月-2013年11月全院住院患者中以2型糖尿病为入院诊断或以其他疾病为入院诊断合并2型糖尿病的患者609例,进行相关因素分析研究。结果609例糖尿病患者中,男性以50岁~59岁年龄组发病率高,女性则是60岁~69岁年龄组发病率高;职业中,离退休人员发病率高;文化程度中,小学文化程度发病率高。结论男性发病率高的年龄阶段比女性年轻10岁,是由于男性青壮年时期社交活动较多,吸烟、喝酒等不良生活方式比女性多,在自我保健意识上不如女性,导致男性比女性提前10年达到发病高峰期;在60岁以后女性发病率比男性高,女性进入老年后,由于卵巢功能衰退,导致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引发各种形式的负面情绪,使体内一些应激激素大量分泌,而这些激素都可致血糖升高;文化程度在一定范围上也决定着发病率的高低。建议针对不同原因,全面系统地对不同人群实施相应的干预措施。
作者:周爱民;刘旭晨 刊期: 2014年第13期
目的:分析心血管病住院患者并发肺部感染的原因,探讨有效的处理对策。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5月-2013年5月65例住院期间并发肺部感染的心血管病患者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期65例未合并肺部感染心血管病住院患者作为参考组。比较2组患者临床资料,并通过的回归分析对肺部感染原因进行分析,探讨有效的处理对策。结果观察组高龄、伴随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心力衰竭患者、长期卧床均多与参考组(P<0.05);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心力衰竭是肺部感染的独立性危险因素。经积极治疗后,观察组所有患者肺部感染均消失,治愈率100%。结论高龄、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心力衰竭及长期卧床是导致心血管病患者住院期间并发肺部感染的重要因素,采取有效对策进行治疗有助于提高临床治愈率。
作者:贾爱珍 刊期: 2014年第13期
目的:了解宜州市农村居民饮用水状况,为今后改善当地饮用水水质提供科学的依据。方法2008年-2013年期间在全市16个乡镇随机选择398个取样点采集水样,样品在实验室进行检验和评价。结果6年共检测集中供水样品796份,总体合格率为36.43%,枯水期与丰水期水质合格率分别为37.69%,35.17%,差异无显著性(P>0.05),通过整改后水质的合格率由2008年的13.89%提高到2013年的70.74%。引起水质检测合格率低的主要原因是细菌学指标,当地的江河水、泉水和井水监测合格率均未超过31%。结论宜州市农村居民饮用水质量虽得到不断改善,但饮用水中的细菌学指标合格率仍然是监测和改善的重点。
作者:黄月花;韦杏铃;银朗月;黄亚铭 刊期: 2014年第13期
目的:了解流行性腮腺炎的流行特征,给制定疾病控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白河县8年流行性腮腺炎的流行特征。结果2005年-2012年白河县共报告流行性腮腺炎873例,年均发病率为60.12/10万,发病主要集中在4月~6月份;全县各个乡镇均有发病;发病以学生为主,15岁以下病例占83.73%。结论提高腮腺炎疫苗接种率仍是防控的关健,保持和提高对学校等集体场所的监测是防控重点。
作者:张绪军 刊期: 2014年第13期
D-二聚体(D-dimar,DD)是纤溶蛋白单体由活化因子XⅢ交联作用后再经血浆纤溶酶降解产生的、包含γ链相连2个D片段的终末产物之一,在体内起着调节纤溶-凝血间平衡的重要作用,是反映体内血浆高凝状态及纤溶系统激活的首选分子标志物[1]。近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D-二聚体检测敏感性及预测能力有了显著提高,在许多临床疾病如静脉血栓形成、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肝脏疾病、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恶性肿瘤等的鉴别诊断及病情判定、进展、治疗、预后方面具有重要价值。现就其检测方法及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如下。
作者:蔡玉琳 刊期: 2014年第13期
目的:探讨输卵管结扎术后输卵管复通与异位妊娠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1月-2013年6月51例输卵管结扎术后异位妊娠患者,分析其临床特点及异位妊娠位置和复通情况。结果51例异位妊娠患者中,壶腹部着床22例(43.1%),峡部着床17例(33.3%),伞端着床12例(23.5%)。管腔再通患者38例(74.5%),新生伞及其他情况者13例(25.5%)。异位妊娠发生时间在输卵管结扎术后1年~9年,平均时间(3.1±1.3)年,其中1年~3年患者17例(33.3%),4年~6年患者25例(49.0%),7年~9年患者9例(17.6%)。结论合理手术操作,避免输卵管复通可以有效降低异位妊娠发生率。
作者:张思霞 刊期: 2014年第13期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及病理特征。方法收集21例发生于胃肠道及胃肠外间质瘤病例,对其临床症状、辅助检查、手术治疗及预后进行分析。结果21例病例的临床症状及实验室检查、内窥镜、CT检查特征均不明显,确诊必须依靠病理学检查。结论病理组织形态学及免疫组化是确诊胃肠道间质瘤的佳方法。
作者:王彦军;王小玲 刊期: 2014年第13期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胸部多合一”扫描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36例临床不明原因胸痛患者及24例健康人群体检进行64排螺旋CT“胸部多合一”扫描,并对扫描结果进行综合分析。结果60例“胸部多合一”扫描均获成功,2例冠状动脉显示失败,2例肺动脉显示失败,共检出胸部血管性病变:冠状动脉48例、主动脉25例、肺动脉11例,检出肺内及纵隔病变21例。结论 Philips 64排螺旋CT“胸部多合一”扫描是临床诊断不明心血管病变及胸部病变患者及健康人群体检,一种首选、及时、可准确定性的无创检查方法,同时对于临床治疗、疗效评价及术后随访有重要价值。
作者:刘影 刊期: 2014年第13期
作者:本刊编辑部 刊期: 2014年第13期
目的:分析脉动真空灭菌器灭菌产生湿包的原因,探讨杜绝脉动真空灭菌器灭菌时产生湿包的对策。方法将采用棉布、无纺布、无纺布+皱纹纸、纸塑袋包装的基础护理包、同类专科器械、大小一致的手术室器械包和手术室布类包、外来器械,按不同待灭菌包种类,分别采取分类装载和混合装载的方式,利用科室2台灭菌器,选择织物程序按脉动真空灭菌器的正常操作流程运行一个灭菌周期。根据出锅时间及冷却时间的不同,观察湿包出现的部位、多少、种类;每天各选择2批次共8批次,连续监测7 d。结果56批次共2660个灭菌包,其中出现湿包32个。不同包装材质引起灭菌包出现湿包现象不同,纸塑包装易湿包、双层无纺布次之、其次是无纺布+皱纹纸,棉布引起湿包发生现象少;灭菌包不同材质,大小、重量可影响湿包产生,金属器械较布类易湿包,体积大、量重者容易湿包;不同的装载方式及冷却方式对湿包的产生有一定的影响,混合装载比分类装载更容易出现湿包;不同部位湿包产生不同,灭菌器下层较上两层易湿包,灭菌包靠近灭菌器内腔壁容易湿包;冷却时间越短越容易湿包。结论加强消毒供应中心环节控制,规范器械物品干燥、包装、灭菌、卸载等流程操作,可有效控制湿包产生,防止因消毒供应中心灭菌物品不合格所致医院感染发生。
作者:徐月美;陈宜华;金翠萍;陈蓉美 刊期: 2014年第13期
目的:探讨封存病案的方式及流程,以达到依法、按流程封存病案的目的。方法对我院发生的关于医疗纠纷所封存的病案进行资料采集,讨论我院封存病案的方案是否合理。在查阅相关法律、法规,文献资料,结合实际工作中对病案封存的认识,讨论封存病案的佳方式及流程。结果医疗纠纷率随着时间的推移呈逐年增长趋势,而其造成的封存病案数量也随之增加。对纠纷病案封存要高度重视,改进方式优化流程,从而更好地为患者服务并保护医疗主体。结论《医疗机构病历管理规定》和《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没有对封存病案有一个明确的规定,所以病案封存工作中依然存在许多问题,需要医疗机构加强封存病案管理的规范化、合理化、合法化。
作者:赵文岩 刊期: 2014年第13期
目的:评价血栓通联合丁苯酞软胶囊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5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和观察组35例。对照组给予血栓通治疗,观察组给予血栓通联合丁苯酞软胶囊治疗,2组均治疗14 d。分别于治疗前后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IHSS)及日常生活能力评分(ADL),并判定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观察组NIHSS评分较对照组降低,ADL评分较对照组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血栓通联合丁苯酞软胶囊治疗急性脑梗死具有良好疗效,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刘少霓;林楚生;程卫杰 刊期: 2014年第13期
目的:观察急性一氧化碳中毒(ACOP)患者发热症状的比例,鉴别发热的原因,探讨ACOP发热与其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我院202例ACOP住院患者,对其发热情况、预后、抗生素的使用及血常规检查等资料表格化登记,随后进行统一数据整理和统计学分析,比较发热组及无发热组的白细胞计数水平,同时比较不同发热组及无发热组间的2周病死率。结果202例ACOP患者中无发热者114例(56.4%),入院后48 h内发热者88例(43.6%);发热组白细胞升高比率明显高于无发热组(P<0.05);发热组(≥38.1℃)2周病死率分别明显高于发热组(37.2~38℃)及无发热组(P<0.05),而发热组(37.2~38℃)2周病死率与无发热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 >0.05)。结论发热是ACOP常见的伴随症状,引起ACOP患者发热的原因多样,需仔细鉴别,以减少抗生素的不必要使用。中度以上发热是ACOP死亡的危险因素之一,与其预后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作者:张月战 刊期: 2014年第13期
目的:探讨化学发光法(CMIA)在梅毒感染血清检测中的应用。方法用梅毒螺旋体明胶凝集试验(TPPA)和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TRUST)对CMIA初筛阳性标本进行进一步检测,并以TPPA为金标准对CMIA进行确认。结果16548例血清标本经CMIA初筛阳性的274例,274例阳性标本经TPPA复检阳性193例,阳性检出率为70.4%;而TRUST检测75例,阳性检出率27.4%。以TPPA为金标准,用CMIA对TPPA初筛阳性及阴性标本各60例进行复检,CMIA敏感性为100%(60/60),特异性为96.7%(58/60)。结论 CMIA敏感性及优于TPPA和TRUST,重复性好,操作简便,可用于梅毒的临床初筛。
作者:顾俊旭;和骁;贾玫 刊期: 2014年第13期
目的:探讨螺旋CT和磁共振(MRI)在肝脏囊性占位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将我院2011年9月-2013年9月收治的62例肝脏囊性占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均经螺旋CT及磁共振检查,差异其诊断结果。结果两种检查方式检出肝脏囊性占位性病变的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磁共振检出炎症性病变率明显高于螺旋CT检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螺旋CT和磁共振均能诊出肝脏囊性占位病变,MRI在炎症性病变的诊断中敏感性更高,值得推广使用。
作者:刘振江;杨秋娟;谢君 刊期: 2014年第13期
目的:探讨脐带脱垂的高危因素、处理方法、围生儿预后和预防措施。方法对2004年1月1日-2013年12月31日间我院发生的14例显性脐带脱垂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3例显性脐带脱垂剖宫产终止妊娠,围生儿均存活,结局良好;1例行臀牵引围生儿死亡。结论脐带脱垂的主要高危因素有:胎位不正、头盆不称等,围生儿的预后与脐带脱垂时间长短、脐带受压的程度和分娩方式密切相关,及早诊断、正确处理对母儿预后有重要意义。
作者:魏巍 刊期: 2014年第13期
目的:探讨改良菱形皮瓣在修复颜面部皮肤软组织缺损中的临床效果。方法运用改良菱形皮瓣修复颜面部皮肤缺损68例。结果本组患者缺损创面均Ⅰ期愈合,皮瓣均完全成活,随访3个月~24个月形态较满意,无功能受限及邻近器官移位。结论运用改良菱形皮瓣修复颜面部皮肤软组织缺损效果良好,值得推广。
作者:丛纲 刊期: 2014年第13期
近年来,医疗机构遭遇空前的信任危机,医患纠纷案件呈不断上升趋势,医患纠纷过程中的恶性事件不断升级,医务人员人人自危,在执业过程中如临深渊、如覆薄冰,严重影响了正常工作的顺利开展;患者和家属更是雪上加霜,脆弱的心灵在无休止的纠缠中伤痕累累[王芳,胡芳,郭亮.强化心理护理,降低医患纠纷[J].中外健康文摘,2012,9(12):447.]。为了避免医患纠纷升级,在处理医患关系的实践中,要善于分析患方心理特点,精于处理,讲究策略,正确对待、分析、判断和处理医患纠纷。
作者:王秀丽;程俊 刊期: 2014年第13期
目的:研究腰硬联合麻醉在老年患者下肢手术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84例老年下肢择期手术治疗的患者,分别采用硬膜外麻醉和腰硬联合麻醉,记录观察患者的血压心率情况,并记录治疗中所产生的不良反应情况。结果入室前,2组患者的血压、心率无明显差异,5 min、15 min后比较差异显著,试验组患者的不良反应明显少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老年下肢手术中,给予患者腰硬联合麻醉,麻醉效果显著,安全可靠,值得应用推广。
作者:桂福鑫 刊期: 2014年第13期
静脉输液是临床疾病治疗中常用的方法,然而在输液过程中也可能发生不良反应,不但给患者增加了痛苦,甚至会带来严重的后果。我院2013年8月上旬,8个科室上报了20例输液反应不良事件,均为不同程度的发热反应。对此事件我院非常重视,院感管理科、护理部、医务科、药剂科等多部门联合,共同查找分析原因,寻找对策。
作者:刘绘 刊期: 2014年第1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