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运用改良菱形皮瓣修复颜面部皮肤缺损68例分析

丛纲

关键词:皮肤缺损, 颜面部, 改良菱形皮瓣, 修复
摘要:目的:探讨改良菱形皮瓣在修复颜面部皮肤软组织缺损中的临床效果。方法运用改良菱形皮瓣修复颜面部皮肤缺损68例。结果本组患者缺损创面均Ⅰ期愈合,皮瓣均完全成活,随访3个月~24个月形态较满意,无功能受限及邻近器官移位。结论运用改良菱形皮瓣修复颜面部皮肤软组织缺损效果良好,值得推广。
基层医学论坛杂志相关文献
  • 康艾注射液联合体部伽马刀治疗晚期原发性肝癌疗效观察

    目的:评价康艾注射液联合体部伽马刀治疗晚期原发性肝细胞癌的疗效。方法在160例晚期原发性肝细胞癌患者中,80例接受康艾注射液配合体部伽马刀放射治疗,80例仅接受体部伽马刀放射治疗。结果治疗组3个月总有效率为92.5%,1,2,3年的累计生存率分别为75%,72.5%,27.5%;对照组3个月总有效率为63.8%,1,2,3年的累计生存率分别为65.0%,52.5%,22.5%。2组总有效率及生存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康艾注射液联合体部伽马刀放射治疗可明显改善晚期原发性肝细胞癌的局部控制率,延长总生存率,同时减轻了放疗副反应。

    作者:任斗 刊期: 2014年第13期

  • 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对多器官损害的探讨

    目的:对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造成的多器官损害进行分析,探讨有效治疗方法。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4月-2013年11月收治的84例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造成多器官损害患者,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84例患儿中消化系统受损率高,其次为心血管系统、泌尿系统与血液系统,同时还有皮肤、肌肉关节及神经系统。经相应治疗后患儿均痊愈,无后遗症,退热时间平均为(6.67±1.23)d,住院时间平均为(11.51±2.18)d。结论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可引发多器官损害,给予早期诊断及早期治疗,可发挥佳治疗效果,大幅改善患儿生活质量。

    作者:魏俊朋 刊期: 2014年第13期

  • 探讨气囊仿生助产对降低剖宫产率及会阴侧切率的重要价值

    目的:探讨气囊仿生助产对降低剖宫产率及会阴侧切率的重要价值。方法采用我院从2006年-2013年8年间的业务统计数据,回顾性分析从2009年我院逐步使用气囊仿生助产术后,剖宫产率及会阴侧切率变化。结果自从2009年使用气囊仿生助产术后,剖宫产率及会阴侧切率均出现明显下降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气囊仿生助产术能明确降低剖宫产率及会阴侧切率,明显提高产科质量,并且方便可控、安全有效,值得在产科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杨明安 刊期: 2014年第13期

  • 小柴胡汤加减治疗中风后眩晕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柴胡汤加减治疗中风后眩晕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1月-2013年6月120例中风后眩晕患者,按照自愿原则分成研究组与对照组,对照组应用常规治疗方法,研究组则实行小柴胡汤加减治疗。分析对比2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患者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研究组血浆黏度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小柴胡汤加减治疗中风后眩晕具有较为显著的治疗效果,值得应用与推广。

    作者:武凤英 刊期: 2014年第13期

  • 中药半夏炮制的历史沿革及现代药理研究

    药用半夏为天南星科植物半夏的块茎,药用历史悠久,首载于《神农本草经》,具有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的功效。因其性味辛温、有毒,故对其炮制极为重视,历代炮制的方法很多,炮制的辅料有生姜、白芥子、皂荚、白矾、醋、酒、甘草、石灰等。1半夏炮制的历史沿革半夏临床应用历史悠久,在汉以前就有“治半夏”(《内经》)的方法,汉、唐时代有汤洗(《玉函》),姜制(《肘后》),水煮制(《集注》)等法。宋代有“麸炒”炮制程度要求“微黄”(《圣惠方》)、姜汁、制曲(《药佐》)等法。明代增加了吴茱萸制(《普济方》),姜、竹茹制(《纲目》),甘草制,制炭(《准绳》)等。清代炮制辅料出现多样化,增加了姜、桑叶及盐制(《新编》),皂荚、白矾煮制(《逢源》),姜汁、青盐制(《便读》)等。现代主要的炮制方法有白矾制(清半夏)、生姜与白矾制(姜半夏)、甘草与石灰制(法半夏)等比较常用。

    作者:贺斌 刊期: 2014年第13期

  • 结节性甲状腺肿与甲状腺腺瘤超声图像特征比较分析

    目的:评价超声对结节性甲状腺肿及甲状腺腺瘤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对48例结节性甲状腺肿及46例甲状腺腺瘤患者进行二维超声和彩色多普勒超声分析,作出超声诊断。结果2组患者结节直径、内部回声构成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节性甲状腺肿组边缘清楚、边缘存在低回声晕环、结节周边收缩期血流大流速(Vmax)、舒张期低流速(Vmin)、阻力指数(RI)均低于甲状腺腺瘤组(P<0.05),但2组患者结节内部血流Vmax、Vmin、RI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超声图像改变中结节包膜完整性及低回声晕环是鉴别结节性甲状腺肿和甲状腺腺瘤的重要指标,结节周边Vmax、Vmin、RI对诊断也有相当的指导意义。

    作者:张莉 刊期: 2014年第13期

  • 胆总管切开取石术后Ⅰ期缝合26例临床应用分析

    目的:探讨胆总管切开取石Ⅰ期缝合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有选择性地行胆总管切开取石术,Ⅰ期缝合胆总管26例患者的治疗情况。结果26例胆总管探查取石术成功率100%,手术时间60 min~170 min,出血量10~100 mL,住院时间10 d~14 d,无胆瘘及再次手术及其他并发症发生。出院后随诊6个月~2年,无胆总管残余结石及胆管狭窄。结论在掌握好适应证及手术操作要点的前提下,胆总管探查术后Ⅰ期缝合安全有效,临床应用可行。

    作者:谢军锋;庞克斌 刊期: 2014年第13期

  • 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患者发热情况与预后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观察急性一氧化碳中毒(ACOP)患者发热症状的比例,鉴别发热的原因,探讨ACOP发热与其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我院202例ACOP住院患者,对其发热情况、预后、抗生素的使用及血常规检查等资料表格化登记,随后进行统一数据整理和统计学分析,比较发热组及无发热组的白细胞计数水平,同时比较不同发热组及无发热组间的2周病死率。结果202例ACOP患者中无发热者114例(56.4%),入院后48 h内发热者88例(43.6%);发热组白细胞升高比率明显高于无发热组(P<0.05);发热组(≥38.1℃)2周病死率分别明显高于发热组(37.2~38℃)及无发热组(P<0.05),而发热组(37.2~38℃)2周病死率与无发热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 >0.05)。结论发热是ACOP常见的伴随症状,引起ACOP患者发热的原因多样,需仔细鉴别,以减少抗生素的不必要使用。中度以上发热是ACOP死亡的危险因素之一,与其预后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作者:张月战 刊期: 2014年第13期

  • 纠纷病案封存方式及流程的分析

    目的:探讨封存病案的方式及流程,以达到依法、按流程封存病案的目的。方法对我院发生的关于医疗纠纷所封存的病案进行资料采集,讨论我院封存病案的方案是否合理。在查阅相关法律、法规,文献资料,结合实际工作中对病案封存的认识,讨论封存病案的佳方式及流程。结果医疗纠纷率随着时间的推移呈逐年增长趋势,而其造成的封存病案数量也随之增加。对纠纷病案封存要高度重视,改进方式优化流程,从而更好地为患者服务并保护医疗主体。结论《医疗机构病历管理规定》和《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没有对封存病案有一个明确的规定,所以病案封存工作中依然存在许多问题,需要医疗机构加强封存病案管理的规范化、合理化、合法化。

    作者:赵文岩 刊期: 2014年第13期

  • 本刊通告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13期

  • 宁波某地区1955例儿童过敏原检测结果分析

    目的:通过儿童过敏原检测为儿童过敏性疾病的预防和诊治提供依据。方法应用HOB公司提供的欧博克过敏原特异性IgE(sIgE)抗体检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快速试纸条技术检测1955例儿童血清中6种吸入性和7种食入性过敏原的总IgE抗体和sIgE抗体。结果1955例儿童过敏原检出总IgE阳性有1686例,占86.2%;过敏原sIgE阳性有563例,占28.8%;其总IgE升高有386例,占68.6%,总IgE在正常范围内有177例,占31.4%。对于过敏原sIgE阳性者,吸入性以屋尘螨/粉尘螨为主,有309例,占54.9%;食入性以牛奶为主,有188例,占33.4%。结论宁波某地区儿12岁以下儿童过敏原依次为屋尘螨/粉尘螨、牛奶、屋尘、猫/狗毛皮屑、牛羊肉等。总IgE不能用来诊断或排除过敏,其升高仅意味着过敏的概率相对较高。

    作者:陈樱 刊期: 2014年第13期

  • Philips 64排螺旋CT“胸部多合一”扫描的临床应用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胸部多合一”扫描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36例临床不明原因胸痛患者及24例健康人群体检进行64排螺旋CT“胸部多合一”扫描,并对扫描结果进行综合分析。结果60例“胸部多合一”扫描均获成功,2例冠状动脉显示失败,2例肺动脉显示失败,共检出胸部血管性病变:冠状动脉48例、主动脉25例、肺动脉11例,检出肺内及纵隔病变21例。结论 Philips 64排螺旋CT“胸部多合一”扫描是临床诊断不明心血管病变及胸部病变患者及健康人群体检,一种首选、及时、可准确定性的无创检查方法,同时对于临床治疗、疗效评价及术后随访有重要价值。

    作者:刘影 刊期: 2014年第13期

  • 双切口联合手术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双切口联合手术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5月-2013年4月期间收治的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9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2组。对照组给予单切口联合手术治疗,观察组给予双切口联合手术治疗,对比分析2组的疗效。结果2组患者术后视力及并发症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术后1,3,7 d眼压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术后1个月、6个月眼压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6个月的功能性滤过泡率91.11%,明显多于对照组的62.22%(P<0.01)。结论双切口联合手术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能有效地控制患者的眼压,提高远期疗效,且安全性高,值得在临床应用和推广。

    作者:刘祥杰 刊期: 2014年第13期

  • 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经前期综合征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经前期综合征的临床效果。方法将68例我院收治的经前期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A、B 2组,每组34例。采用多虑平与谷维素联合方案对A组患者进行治疗;采用柴胡疏肝散加减方案对B组患者进行治疗。结果 B组患者经前综合征治疗效果明显优于A组;药物治疗前后HAMA分值下降幅度明显高于A组;2组均未出现并发症和不良反应现象。结论柴胡疏肝散加减经前期综合征的效果非常明显。

    作者:陈满晖 刊期: 2014年第13期

  • 饮用水中铝的防治及测定方法研究

    铝在生活中的普遍应用,其对环境的污染日益显现,尤其是通过饮用水对人们健康造成的威胁,引起广泛关注。铝元素对水资源的污染,尤其是对饮用水的污染,可对水生植物和土壤产生严重的破坏作用,导致人体的亚健康状态甚至引发多种疾病,威胁生命安全。

    作者:党桂巧 刊期: 2014年第13期

  • 中药联合多潘立酮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分析

    目的:探讨中药联合多潘立酮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近2年收治的92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参考组各46例,给予2组患者多潘立酮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加用我院自拟中药药方治疗。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临床症状积分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3.5%,参考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76.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临床症状积分明显小于参考组(P<0.05)。结论多潘立酮联合中药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有助于促进临床症状的改善,复发率低,可推广使用。

    作者:廉向阳 刊期: 2014年第13期

  • D-二聚体检测方法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D-二聚体(D-dimar,DD)是纤溶蛋白单体由活化因子XⅢ交联作用后再经血浆纤溶酶降解产生的、包含γ链相连2个D片段的终末产物之一,在体内起着调节纤溶-凝血间平衡的重要作用,是反映体内血浆高凝状态及纤溶系统激活的首选分子标志物[1]。近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D-二聚体检测敏感性及预测能力有了显著提高,在许多临床疾病如静脉血栓形成、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肝脏疾病、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恶性肿瘤等的鉴别诊断及病情判定、进展、治疗、预后方面具有重要价值。现就其检测方法及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如下。

    作者:蔡玉琳 刊期: 2014年第13期

  • 变形链球菌LuxS基因缺失株对生物膜结构影响的研究

    目的:研究变形链球菌标准株和LuxS基因缺失菌株变形链球菌在离体模型上生物膜形成的差异变化情况。方法收集临床上因正畸而拔除的前磨牙或无龋坏的第三磨牙,行菌株复苏增菌及变形链球菌鉴定,后将标本置于扫描电镜下观察。结果变形链球菌标准菌株和LuxS基因缺失菌株在24 h形成的生物膜有明显差异,经观察发现LuxS基因缺失菌株较标准菌稀疏。结论口腔变形链球菌可通过LuxS基因介导的菌种密度感应信号来影响口腔生物膜的形成。

    作者:彭浩然;李伟;胡红梅;汤洪;熊成玲 刊期: 2014年第13期

  • 显性脐带脱垂14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脐带脱垂的高危因素、处理方法、围生儿预后和预防措施。方法对2004年1月1日-2013年12月31日间我院发生的14例显性脐带脱垂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3例显性脐带脱垂剖宫产终止妊娠,围生儿均存活,结局良好;1例行臀牵引围生儿死亡。结论脐带脱垂的主要高危因素有:胎位不正、头盆不称等,围生儿的预后与脐带脱垂时间长短、脐带受压的程度和分娩方式密切相关,及早诊断、正确处理对母儿预后有重要意义。

    作者:魏巍 刊期: 2014年第13期

  • 重性精神疾病社区规范化管理分析

    目的:探讨重性精神疾病患者采用重性精神疾病社区规范化管理的防治效果。方法选取某社区56例重性精神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规范化管理,主要包括宣讲精神卫生知识、心理疏导、就医指导、康复训练以及就业指导等内容。对规范管理前和规范管理后的防治效果进行比较。结果经过规范化管理后,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的服药依从性、显效率以及社会参与率明显高于管理前(P<0.05)。结论对重性精神疾病患者进行社区规范化管理,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服药依从性,提升生活质量,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值得推广。

    作者:王晓珍 刊期: 2014年第13期

基层医学论坛杂志

基层医学论坛杂志

主管:山西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山西科技新闻出版传媒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