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对多器官损害的探讨

魏俊朋

关键词:肺炎支原体感染, 小儿, 多器官损害, 探讨
摘要:目的:对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造成的多器官损害进行分析,探讨有效治疗方法。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4月-2013年11月收治的84例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造成多器官损害患者,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84例患儿中消化系统受损率高,其次为心血管系统、泌尿系统与血液系统,同时还有皮肤、肌肉关节及神经系统。经相应治疗后患儿均痊愈,无后遗症,退热时间平均为(6.67±1.23)d,住院时间平均为(11.51±2.18)d。结论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可引发多器官损害,给予早期诊断及早期治疗,可发挥佳治疗效果,大幅改善患儿生活质量。
基层医学论坛杂志相关文献
  • 小柴胡汤加减治疗中风后眩晕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柴胡汤加减治疗中风后眩晕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1月-2013年6月120例中风后眩晕患者,按照自愿原则分成研究组与对照组,对照组应用常规治疗方法,研究组则实行小柴胡汤加减治疗。分析对比2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患者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研究组血浆黏度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小柴胡汤加减治疗中风后眩晕具有较为显著的治疗效果,值得应用与推广。

    作者:武凤英 刊期: 2014年第13期

  • 左旋布比卡因在妇科手术硬膜外麻醉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左旋布比卡因在妇科手术硬膜外麻醉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自2012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80例妇科手术患者,均采用硬膜外麻醉,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给予对照组患者罗哌卡因麻醉,给予观察组患者左旋布比卡因麻醉,对2组患者的麻醉起效时间(T0)、完全起效时间(T1)、麻醉持续时间(T2)、双下肢运动完全恢复时间(T3)、总用药量、下肢改良Bromege评分及不良反应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患者的T0、T2、T3、下肢改良Bromege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T1、总用药量及不良反应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将左旋布比卡因应用于妇科手术硬膜外麻醉中可取得良好的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作者:房臻 刊期: 2014年第13期

  • 胆总管切开取石术后Ⅰ期缝合26例临床应用分析

    目的:探讨胆总管切开取石Ⅰ期缝合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有选择性地行胆总管切开取石术,Ⅰ期缝合胆总管26例患者的治疗情况。结果26例胆总管探查取石术成功率100%,手术时间60 min~170 min,出血量10~100 mL,住院时间10 d~14 d,无胆瘘及再次手术及其他并发症发生。出院后随诊6个月~2年,无胆总管残余结石及胆管狭窄。结论在掌握好适应证及手术操作要点的前提下,胆总管探查术后Ⅰ期缝合安全有效,临床应用可行。

    作者:谢军锋;庞克斌 刊期: 2014年第13期

  • 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对多器官损害的探讨

    目的:对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造成的多器官损害进行分析,探讨有效治疗方法。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4月-2013年11月收治的84例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造成多器官损害患者,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84例患儿中消化系统受损率高,其次为心血管系统、泌尿系统与血液系统,同时还有皮肤、肌肉关节及神经系统。经相应治疗后患儿均痊愈,无后遗症,退热时间平均为(6.67±1.23)d,住院时间平均为(11.51±2.18)d。结论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可引发多器官损害,给予早期诊断及早期治疗,可发挥佳治疗效果,大幅改善患儿生活质量。

    作者:魏俊朋 刊期: 2014年第13期

  • Philips 64排螺旋CT“胸部多合一”扫描的临床应用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胸部多合一”扫描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36例临床不明原因胸痛患者及24例健康人群体检进行64排螺旋CT“胸部多合一”扫描,并对扫描结果进行综合分析。结果60例“胸部多合一”扫描均获成功,2例冠状动脉显示失败,2例肺动脉显示失败,共检出胸部血管性病变:冠状动脉48例、主动脉25例、肺动脉11例,检出肺内及纵隔病变21例。结论 Philips 64排螺旋CT“胸部多合一”扫描是临床诊断不明心血管病变及胸部病变患者及健康人群体检,一种首选、及时、可准确定性的无创检查方法,同时对于临床治疗、疗效评价及术后随访有重要价值。

    作者:刘影 刊期: 2014年第13期

  • 腹腔镜辅助阴式复杂子宫肌瘤剔除术的可行性分析

    目的:探讨腹腔镜辅助阴式复杂子宫肌瘤剔除术的可行性。方法2011年2月-2012年5月我院收治85例子宫肌瘤剔除手术患者,随机分成LAVM组(26例)、LM组、(28例)、TVM组(31例)。其中,LAVM组采取腹腔镜辅助阴式复杂子宫肌瘤剔除术,LM组采取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TVM组采取阴式子宫肌瘤剔除术,对比3组各项指标。结果 TVM组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较LM、LAVM组低,其中LM组手术时间长,肛门排气时间TVM组低于LM、LAVM组,均存在统计学差异(均P<0.05)。而中转开腹仅在LM组中出现。结论腹腔镜辅助阴式复杂子宫肌瘤剔除术,不仅可明显提升治疗效果,还可减少出血量以及肛门排气时间,安全性较好,值得临床推荐。

    作者:刘国华 刊期: 2014年第13期

  • 宜州市2008年-2013年农村生活饮用水监测结果分析

    目的:了解宜州市农村居民饮用水状况,为今后改善当地饮用水水质提供科学的依据。方法2008年-2013年期间在全市16个乡镇随机选择398个取样点采集水样,样品在实验室进行检验和评价。结果6年共检测集中供水样品796份,总体合格率为36.43%,枯水期与丰水期水质合格率分别为37.69%,35.17%,差异无显著性(P>0.05),通过整改后水质的合格率由2008年的13.89%提高到2013年的70.74%。引起水质检测合格率低的主要原因是细菌学指标,当地的江河水、泉水和井水监测合格率均未超过31%。结论宜州市农村居民饮用水质量虽得到不断改善,但饮用水中的细菌学指标合格率仍然是监测和改善的重点。

    作者:黄月花;韦杏铃;银朗月;黄亚铭 刊期: 2014年第13期

  • 冠心病心绞痛78例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10年1月-2010年12月我院收治的78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临床资料和治疗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显著好转11例,好转62例,有进步5例,总显效率为93.6%。有3例在出院后2个月内再住院治疗,1例半年内第3次住院。结论冠心病心绞痛发病以中老年人为主,根据个体因素,采取因人而异的治疗方案,中西医结合治疗,疗效较好。

    作者:陈仙萍;刘宽荣 刊期: 2014年第13期

  • 康艾注射液联合体部伽马刀治疗晚期原发性肝癌疗效观察

    目的:评价康艾注射液联合体部伽马刀治疗晚期原发性肝细胞癌的疗效。方法在160例晚期原发性肝细胞癌患者中,80例接受康艾注射液配合体部伽马刀放射治疗,80例仅接受体部伽马刀放射治疗。结果治疗组3个月总有效率为92.5%,1,2,3年的累计生存率分别为75%,72.5%,27.5%;对照组3个月总有效率为63.8%,1,2,3年的累计生存率分别为65.0%,52.5%,22.5%。2组总有效率及生存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康艾注射液联合体部伽马刀放射治疗可明显改善晚期原发性肝细胞癌的局部控制率,延长总生存率,同时减轻了放疗副反应。

    作者:任斗 刊期: 2014年第13期

  • 丹红注射液联合消栓通络胶囊治疗脑梗死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丹红注射液联合消栓通络胶囊治疗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抽取2011年4月-2013年4月我院收治的74例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按照入院时间顺序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单独应用丹红注射液对对照组患者实施治疗;采用消栓通络胶囊与丹红注射液联合对治疗组患者实施治疗。结果治疗组患者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后BI评分和NIHSS评分的改善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脑梗死症状消失时间和住院用药治疗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应用消栓通络胶囊与丹红注射液联合治疗脑梗死,临床效果非常明显,值得推广。

    作者:李玲 刊期: 2014年第13期

  • 青年缺血性脑卒中TOAST病因分型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青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病因以及影响其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选取2012年-2013年2月间于我院神经内科就诊并治疗的青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76例,进行TOAST病因分型,同期选取行健康体检者80例作为对照组。对比分析2组临床资料,探讨影响青年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结果76例青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LAA 32例(42.11%),CE 5例(6.59%),SVO 26例(34.21%), SOE 4例(5.26%),SUE 9例(11.84%);青年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吸烟、酗酒、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在青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伴发上述症状者较对照组显著增加,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伴发心脏病或具有脑卒中家族史而言,青年缺血性脑卒中组的发病率也较对照组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动脉粥样硬化及小血管闭塞是造成青年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病因,此外,导致青年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吸烟、酗酒、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

    作者:李晓岚 刊期: 2014年第13期

  • 中西医结合三联疗法治疗白癜风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白癜风采用中西医结合三联疗法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11月-2012年10月收治的62例白癜风患者,并按照抛硬币的方法将其分为治疗组(31例)和对照组(31例),对比2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3.55%,对照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70.97%,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三联疗法在治疗白癜风疾病上临床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症状,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梁文珍 刊期: 2014年第13期

  • 医患纠纷中患方心理特点分析及处理对策

    近年来,医疗机构遭遇空前的信任危机,医患纠纷案件呈不断上升趋势,医患纠纷过程中的恶性事件不断升级,医务人员人人自危,在执业过程中如临深渊、如覆薄冰,严重影响了正常工作的顺利开展;患者和家属更是雪上加霜,脆弱的心灵在无休止的纠缠中伤痕累累[王芳,胡芳,郭亮.强化心理护理,降低医患纠纷[J].中外健康文摘,2012,9(12):447.]。为了避免医患纠纷升级,在处理医患关系的实践中,要善于分析患方心理特点,精于处理,讲究策略,正确对待、分析、判断和处理医患纠纷。

    作者:王秀丽;程俊 刊期: 2014年第13期

  • 饮用水中铝的防治及测定方法研究

    铝在生活中的普遍应用,其对环境的污染日益显现,尤其是通过饮用水对人们健康造成的威胁,引起广泛关注。铝元素对水资源的污染,尤其是对饮用水的污染,可对水生植物和土壤产生严重的破坏作用,导致人体的亚健康状态甚至引发多种疾病,威胁生命安全。

    作者:党桂巧 刊期: 2014年第13期

  •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与血脂代谢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不同程度甲状腺功能亢进(简称甲亢)和病程对血脂的影响,并观察甲亢患者治疗后血脂谱的动态变化。方法收集甲亢患者和健康体检者,分别在初诊和药物治疗2个月后检测各组甲状腺功能与血脂水平。通过病史回顾的方法估计病程时间。结果重度甲亢组和中度甲亢组甘油三酯(TC),总胆固醇(TG)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结论甲亢可引起血脂降低,随甲亢程度加重血脂降低明显,经治疗后,甲亢病情好转血脂逐渐恢复,血脂可先于甲状腺功能恢复正常。

    作者:李京丽;李昭英 刊期: 2014年第13期

  • D-二聚体检测方法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D-二聚体(D-dimar,DD)是纤溶蛋白单体由活化因子XⅢ交联作用后再经血浆纤溶酶降解产生的、包含γ链相连2个D片段的终末产物之一,在体内起着调节纤溶-凝血间平衡的重要作用,是反映体内血浆高凝状态及纤溶系统激活的首选分子标志物[1]。近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D-二聚体检测敏感性及预测能力有了显著提高,在许多临床疾病如静脉血栓形成、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肝脏疾病、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恶性肿瘤等的鉴别诊断及病情判定、进展、治疗、预后方面具有重要价值。现就其检测方法及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如下。

    作者:蔡玉琳 刊期: 2014年第13期

  • 本刊通告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13期

  • 结节性甲状腺肿与甲状腺腺瘤超声图像特征比较分析

    目的:评价超声对结节性甲状腺肿及甲状腺腺瘤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对48例结节性甲状腺肿及46例甲状腺腺瘤患者进行二维超声和彩色多普勒超声分析,作出超声诊断。结果2组患者结节直径、内部回声构成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节性甲状腺肿组边缘清楚、边缘存在低回声晕环、结节周边收缩期血流大流速(Vmax)、舒张期低流速(Vmin)、阻力指数(RI)均低于甲状腺腺瘤组(P<0.05),但2组患者结节内部血流Vmax、Vmin、RI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超声图像改变中结节包膜完整性及低回声晕环是鉴别结节性甲状腺肿和甲状腺腺瘤的重要指标,结节周边Vmax、Vmin、RI对诊断也有相当的指导意义。

    作者:张莉 刊期: 2014年第13期

  • 降血脂药物的临床合理应用

    脂质异常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因素之一。对脂质异常进行调节是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基础。改善脂质异常状况除了进行饮食调节之外,目前临床上使用的治疗方法就是使用降血脂药物。降血脂药物主要有他汀类药物、贝特类药物、烟酸类药物、胆酸螯合剂类药物等,其在作用机制上存在一定差异,但往往可以相互补充,在临床上进行合理的搭配可以调节脂质异常。本文分别对这些药物的作用机制以及在使用过程中的不良反应进行研究,并作出总结。

    作者:盖敏敏;盖军 刊期: 2014年第13期

  • 螺旋CT和磁共振对肝脏囊性占位的临床诊断价值探析

    目的:探讨螺旋CT和磁共振(MRI)在肝脏囊性占位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将我院2011年9月-2013年9月收治的62例肝脏囊性占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均经螺旋CT及磁共振检查,差异其诊断结果。结果两种检查方式检出肝脏囊性占位性病变的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磁共振检出炎症性病变率明显高于螺旋CT检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螺旋CT和磁共振均能诊出肝脏囊性占位病变,MRI在炎症性病变的诊断中敏感性更高,值得推广使用。

    作者:刘振江;杨秋娟;谢君 刊期: 2014年第13期

基层医学论坛杂志

基层医学论坛杂志

主管:山西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山西科技新闻出版传媒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