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小柴胡汤加减治疗中风后眩晕临床观察

武凤英

关键词:中风, 眩晕, 小柴胡汤, 疗效, 患者满意度
摘要:目的:探讨柴胡汤加减治疗中风后眩晕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1月-2013年6月120例中风后眩晕患者,按照自愿原则分成研究组与对照组,对照组应用常规治疗方法,研究组则实行小柴胡汤加减治疗。分析对比2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患者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研究组血浆黏度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小柴胡汤加减治疗中风后眩晕具有较为显著的治疗效果,值得应用与推广。
基层医学论坛杂志相关文献
  • 青年缺血性脑卒中TOAST病因分型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青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病因以及影响其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选取2012年-2013年2月间于我院神经内科就诊并治疗的青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76例,进行TOAST病因分型,同期选取行健康体检者80例作为对照组。对比分析2组临床资料,探讨影响青年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结果76例青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LAA 32例(42.11%),CE 5例(6.59%),SVO 26例(34.21%), SOE 4例(5.26%),SUE 9例(11.84%);青年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吸烟、酗酒、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在青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伴发上述症状者较对照组显著增加,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伴发心脏病或具有脑卒中家族史而言,青年缺血性脑卒中组的发病率也较对照组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动脉粥样硬化及小血管闭塞是造成青年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病因,此外,导致青年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吸烟、酗酒、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

    作者:李晓岚 刊期: 2014年第13期

  • 饮用水中铝的防治及测定方法研究

    铝在生活中的普遍应用,其对环境的污染日益显现,尤其是通过饮用水对人们健康造成的威胁,引起广泛关注。铝元素对水资源的污染,尤其是对饮用水的污染,可对水生植物和土壤产生严重的破坏作用,导致人体的亚健康状态甚至引发多种疾病,威胁生命安全。

    作者:党桂巧 刊期: 2014年第13期

  • 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对多器官损害的探讨

    目的:对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造成的多器官损害进行分析,探讨有效治疗方法。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4月-2013年11月收治的84例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造成多器官损害患者,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84例患儿中消化系统受损率高,其次为心血管系统、泌尿系统与血液系统,同时还有皮肤、肌肉关节及神经系统。经相应治疗后患儿均痊愈,无后遗症,退热时间平均为(6.67±1.23)d,住院时间平均为(11.51±2.18)d。结论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可引发多器官损害,给予早期诊断及早期治疗,可发挥佳治疗效果,大幅改善患儿生活质量。

    作者:魏俊朋 刊期: 2014年第13期

  • 脉动真空压力蒸汽灭菌湿包原因分析及对策

    目的:分析脉动真空灭菌器灭菌产生湿包的原因,探讨杜绝脉动真空灭菌器灭菌时产生湿包的对策。方法将采用棉布、无纺布、无纺布+皱纹纸、纸塑袋包装的基础护理包、同类专科器械、大小一致的手术室器械包和手术室布类包、外来器械,按不同待灭菌包种类,分别采取分类装载和混合装载的方式,利用科室2台灭菌器,选择织物程序按脉动真空灭菌器的正常操作流程运行一个灭菌周期。根据出锅时间及冷却时间的不同,观察湿包出现的部位、多少、种类;每天各选择2批次共8批次,连续监测7 d。结果56批次共2660个灭菌包,其中出现湿包32个。不同包装材质引起灭菌包出现湿包现象不同,纸塑包装易湿包、双层无纺布次之、其次是无纺布+皱纹纸,棉布引起湿包发生现象少;灭菌包不同材质,大小、重量可影响湿包产生,金属器械较布类易湿包,体积大、量重者容易湿包;不同的装载方式及冷却方式对湿包的产生有一定的影响,混合装载比分类装载更容易出现湿包;不同部位湿包产生不同,灭菌器下层较上两层易湿包,灭菌包靠近灭菌器内腔壁容易湿包;冷却时间越短越容易湿包。结论加强消毒供应中心环节控制,规范器械物品干燥、包装、灭菌、卸载等流程操作,可有效控制湿包产生,防止因消毒供应中心灭菌物品不合格所致医院感染发生。

    作者:徐月美;陈宜华;金翠萍;陈蓉美 刊期: 2014年第13期

  • 血栓通联合丁苯酞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观察

    目的:评价血栓通联合丁苯酞软胶囊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5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和观察组35例。对照组给予血栓通治疗,观察组给予血栓通联合丁苯酞软胶囊治疗,2组均治疗14 d。分别于治疗前后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IHSS)及日常生活能力评分(ADL),并判定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观察组NIHSS评分较对照组降低,ADL评分较对照组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血栓通联合丁苯酞软胶囊治疗急性脑梗死具有良好疗效,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刘少霓;林楚生;程卫杰 刊期: 2014年第13期

  • 胃黏膜pH值对小儿重症肺炎合并胃黏膜损伤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胃黏膜pH值对小儿重症肺炎合并胃黏膜损伤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09年1月-2012年12月80例小儿重症肺炎合并胃黏膜损伤患者,将其设定为研究组,并选80例重症肺炎未合并胃黏膜损伤患者作为对照组。分析比较2组患者通气前15 min、通气后1 h、12 h、24 h血气变化情况与胃黏膜pH值。结果2组患者PgCO2-PaCO2、胃黏膜pH值、PaO2、PaO2/FiO2具有明显差异性。胃黏膜pH值与PgCO2-PaCO2有负相关性,与PaO2、PaO2/FiO2有正相关性,敏感度85.0%、特异性75.0%。结论胃黏膜pH值检测对反映胃黏膜缺血缺氧具有较高的准确性、敏感性,临床应用价值显著。

    作者:郭俊超 刊期: 2014年第13期

  • 探讨气囊仿生助产对降低剖宫产率及会阴侧切率的重要价值

    目的:探讨气囊仿生助产对降低剖宫产率及会阴侧切率的重要价值。方法采用我院从2006年-2013年8年间的业务统计数据,回顾性分析从2009年我院逐步使用气囊仿生助产术后,剖宫产率及会阴侧切率变化。结果自从2009年使用气囊仿生助产术后,剖宫产率及会阴侧切率均出现明显下降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气囊仿生助产术能明确降低剖宫产率及会阴侧切率,明显提高产科质量,并且方便可控、安全有效,值得在产科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杨明安 刊期: 2014年第13期

  • Lisfranc关节损伤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的临床效果分析

    目的:探讨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Lisfranc关节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月-10月收治的80例Lisfranc关节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给予所有患者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观察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术后给予患者为期1年的随访观察,应用Maryland功能评分对患者进行评分,80例患者中优42例,良22例,尚可14例,差2例,优良率为80.0%。结论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Lisfranc关节损伤的临床疗效较为显著,其能有效促进患者骨折复位部的恢复,值得应用推广。

    作者:张勇纲 刊期: 2014年第13期

  • 小柴胡汤加减治疗中风后眩晕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柴胡汤加减治疗中风后眩晕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1月-2013年6月120例中风后眩晕患者,按照自愿原则分成研究组与对照组,对照组应用常规治疗方法,研究组则实行小柴胡汤加减治疗。分析对比2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患者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研究组血浆黏度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小柴胡汤加减治疗中风后眩晕具有较为显著的治疗效果,值得应用与推广。

    作者:武凤英 刊期: 2014年第13期

  • Philips 64排螺旋CT“胸部多合一”扫描的临床应用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胸部多合一”扫描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36例临床不明原因胸痛患者及24例健康人群体检进行64排螺旋CT“胸部多合一”扫描,并对扫描结果进行综合分析。结果60例“胸部多合一”扫描均获成功,2例冠状动脉显示失败,2例肺动脉显示失败,共检出胸部血管性病变:冠状动脉48例、主动脉25例、肺动脉11例,检出肺内及纵隔病变21例。结论 Philips 64排螺旋CT“胸部多合一”扫描是临床诊断不明心血管病变及胸部病变患者及健康人群体检,一种首选、及时、可准确定性的无创检查方法,同时对于临床治疗、疗效评价及术后随访有重要价值。

    作者:刘影 刊期: 2014年第13期

  • 白河县2005年-2012年流行性腮腺炎流行病学分析

    目的:了解流行性腮腺炎的流行特征,给制定疾病控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白河县8年流行性腮腺炎的流行特征。结果2005年-2012年白河县共报告流行性腮腺炎873例,年均发病率为60.12/10万,发病主要集中在4月~6月份;全县各个乡镇均有发病;发病以学生为主,15岁以下病例占83.73%。结论提高腮腺炎疫苗接种率仍是防控的关健,保持和提高对学校等集体场所的监测是防控重点。

    作者:张绪军 刊期: 2014年第13期

  • 针吸细胞病理学诊断早期乳腺癌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针吸细胞病理学在早期乳腺癌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将2007年7月-2010年7月来我院诊治的954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运用一次性塑料注射器对患者乳腺肿块进行穿刺,并收集乳头溢出液进行针吸细胞学病理学诊断。结果针吸细胞病理学诊断穿刺成功率达到100%,早期乳腺癌诊断率为17.40%,综合诊断正确率达到96.23%。结论乳腺针吸细胞病理学诊断对乳腺疾病具有良好的诊断效果,并且在乳腺癌早期诊断和分型中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指导意义,是一种微创、高效、安全方便、经济适用的乳腺疾病诊断技术。

    作者:陈大礼 刊期: 2014年第13期

  • 胃肠道间质瘤21例报道及文献复习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及病理特征。方法收集21例发生于胃肠道及胃肠外间质瘤病例,对其临床症状、辅助检查、手术治疗及预后进行分析。结果21例病例的临床症状及实验室检查、内窥镜、CT检查特征均不明显,确诊必须依靠病理学检查。结论病理组织形态学及免疫组化是确诊胃肠道间质瘤的佳方法。

    作者:王彦军;王小玲 刊期: 2014年第13期

  • 背阔肌皮瓣修复小腿严重创伤的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背阔肌皮瓣修复小腿严重创伤的作用机理及疗效。方法我院2001年4月-2011年9月共接收小腿严重创伤患者37例,均采用背阔肌皮瓣游离移植术进行修复,及时随访并观察患者的愈合恢复情况。结果痊愈患者14例,其中男性患者与女性患者各7例,总有效率为89.16%。在治疗期间患者无血管危象、感染及继发溃疡发生。结论背阔肌皮瓣修复小腿严重创伤的临床疗效较好,术后患者的小腿功能基本恢复正常,也不影响周围组织的功能。

    作者:范辉;包其能;邹华勇 刊期: 2014年第13期

  • 纠纷病案封存方式及流程的分析

    目的:探讨封存病案的方式及流程,以达到依法、按流程封存病案的目的。方法对我院发生的关于医疗纠纷所封存的病案进行资料采集,讨论我院封存病案的方案是否合理。在查阅相关法律、法规,文献资料,结合实际工作中对病案封存的认识,讨论封存病案的佳方式及流程。结果医疗纠纷率随着时间的推移呈逐年增长趋势,而其造成的封存病案数量也随之增加。对纠纷病案封存要高度重视,改进方式优化流程,从而更好地为患者服务并保护医疗主体。结论《医疗机构病历管理规定》和《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没有对封存病案有一个明确的规定,所以病案封存工作中依然存在许多问题,需要医疗机构加强封存病案管理的规范化、合理化、合法化。

    作者:赵文岩 刊期: 2014年第13期

  • 佳蓉丸与尼尔雌醇治疗更年期综合征疗效对比

    目的:观察佳蓉丸与尼尔雌醇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选择2012年5年-2013年6月间就医的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60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0例。2组患者分别服用佳蓉丸和尼尔雌醇,疗程3个月。结果佳蓉丸治疗组的疗效显著,总有效率达到90.00%,而且无明显不良反应,2组之间的差异均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佳蓉丸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的效果好,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贾芸琴 刊期: 2014年第13期

  • 康艾注射液联合体部伽马刀治疗晚期原发性肝癌疗效观察

    目的:评价康艾注射液联合体部伽马刀治疗晚期原发性肝细胞癌的疗效。方法在160例晚期原发性肝细胞癌患者中,80例接受康艾注射液配合体部伽马刀放射治疗,80例仅接受体部伽马刀放射治疗。结果治疗组3个月总有效率为92.5%,1,2,3年的累计生存率分别为75%,72.5%,27.5%;对照组3个月总有效率为63.8%,1,2,3年的累计生存率分别为65.0%,52.5%,22.5%。2组总有效率及生存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康艾注射液联合体部伽马刀放射治疗可明显改善晚期原发性肝细胞癌的局部控制率,延长总生存率,同时减轻了放疗副反应。

    作者:任斗 刊期: 2014年第13期

  • 左旋布比卡因在妇科手术硬膜外麻醉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左旋布比卡因在妇科手术硬膜外麻醉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自2012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80例妇科手术患者,均采用硬膜外麻醉,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给予对照组患者罗哌卡因麻醉,给予观察组患者左旋布比卡因麻醉,对2组患者的麻醉起效时间(T0)、完全起效时间(T1)、麻醉持续时间(T2)、双下肢运动完全恢复时间(T3)、总用药量、下肢改良Bromege评分及不良反应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患者的T0、T2、T3、下肢改良Bromege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T1、总用药量及不良反应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将左旋布比卡因应用于妇科手术硬膜外麻醉中可取得良好的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作者:房臻 刊期: 2014年第13期

  • 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患者发热情况与预后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观察急性一氧化碳中毒(ACOP)患者发热症状的比例,鉴别发热的原因,探讨ACOP发热与其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我院202例ACOP住院患者,对其发热情况、预后、抗生素的使用及血常规检查等资料表格化登记,随后进行统一数据整理和统计学分析,比较发热组及无发热组的白细胞计数水平,同时比较不同发热组及无发热组间的2周病死率。结果202例ACOP患者中无发热者114例(56.4%),入院后48 h内发热者88例(43.6%);发热组白细胞升高比率明显高于无发热组(P<0.05);发热组(≥38.1℃)2周病死率分别明显高于发热组(37.2~38℃)及无发热组(P<0.05),而发热组(37.2~38℃)2周病死率与无发热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 >0.05)。结论发热是ACOP常见的伴随症状,引起ACOP患者发热的原因多样,需仔细鉴别,以减少抗生素的不必要使用。中度以上发热是ACOP死亡的危险因素之一,与其预后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作者:张月战 刊期: 2014年第13期

  • 显性脐带脱垂14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脐带脱垂的高危因素、处理方法、围生儿预后和预防措施。方法对2004年1月1日-2013年12月31日间我院发生的14例显性脐带脱垂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3例显性脐带脱垂剖宫产终止妊娠,围生儿均存活,结局良好;1例行臀牵引围生儿死亡。结论脐带脱垂的主要高危因素有:胎位不正、头盆不称等,围生儿的预后与脐带脱垂时间长短、脐带受压的程度和分娩方式密切相关,及早诊断、正确处理对母儿预后有重要意义。

    作者:魏巍 刊期: 2014年第13期

基层医学论坛杂志

基层医学论坛杂志

主管:山西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山西科技新闻出版传媒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