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饮用水中铝的防治及测定方法研究

党桂巧

关键词:饮用水的污染, 防治, 测定, 亚健康状态, 水生植物, 生命安全, 破坏作用, 多种疾病, 元素对, 水资源, 应用, 土壤, 人体, 环境
摘要:铝在生活中的普遍应用,其对环境的污染日益显现,尤其是通过饮用水对人们健康造成的威胁,引起广泛关注。铝元素对水资源的污染,尤其是对饮用水的污染,可对水生植物和土壤产生严重的破坏作用,导致人体的亚健康状态甚至引发多种疾病,威胁生命安全。
基层医学论坛杂志相关文献
  • CT与MRI在胆系结石诊断中的对比研究

    目的:比较CT与MRI对胆系结石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013年5月-2014年2月来我院检查的46例胆系结石患者进行CT及MRI检查,并将检查结果与临床诊断或手术结果进行对照,其中胆囊结石患者18例,胆管结石患者15例,胆囊合并胆管结石患者13例。 CT采用64层螺旋扫描;MRI采用FLASH、FISP、HASTE序列及磁共振胆胰管造影成像技术(MRCP)。结果 MRI对胆系结石的诊断准确率明显高于CT,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CT与MRI对胆系结石均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但因MRI具有多平面观察、成像参数多等优点,对胆系结石的诊断优于CT。

    作者:方秀红;姜兴岳 刊期: 2014年第13期

  • 皮肤创面诱导凝胶在宫颈环形电切术后创面修复的临床应用观察

    目的:观察宫颈环形电切术后创面涂敷皮肤创面诱导凝胶(商品名:鑫金品)促进创面修复的效果。方法将258例宫颈病变行宫颈环形电切术患者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130例,对照组128例。对照组采用宫颈环形电切术后创面常规填塞碘伏纱布,观察组采用宫颈环形电切术后创面涂敷皮肤创面诱导凝胶,共治疗7d。观察2组术后阴道出血、脱痂出血、流液和愈合情况。结果观察组治愈93例、显效19例、有效10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93.8%;对照组治愈45例、显效28例、有效19例、无效36例,总有效率为71.9%,2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1)。观察组术后阴道出血量、流血时间及渗液量均明显少于对照组。结论皮肤创面诱导凝胶对促进宫颈环形电切术后创面修复有明显疗效。

    作者:王惠清 刊期: 2014年第13期

  • 左旋布比卡因在妇科手术硬膜外麻醉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左旋布比卡因在妇科手术硬膜外麻醉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自2012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80例妇科手术患者,均采用硬膜外麻醉,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给予对照组患者罗哌卡因麻醉,给予观察组患者左旋布比卡因麻醉,对2组患者的麻醉起效时间(T0)、完全起效时间(T1)、麻醉持续时间(T2)、双下肢运动完全恢复时间(T3)、总用药量、下肢改良Bromege评分及不良反应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患者的T0、T2、T3、下肢改良Bromege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T1、总用药量及不良反应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将左旋布比卡因应用于妇科手术硬膜外麻醉中可取得良好的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作者:房臻 刊期: 2014年第13期

  • 显性脐带脱垂14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脐带脱垂的高危因素、处理方法、围生儿预后和预防措施。方法对2004年1月1日-2013年12月31日间我院发生的14例显性脐带脱垂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3例显性脐带脱垂剖宫产终止妊娠,围生儿均存活,结局良好;1例行臀牵引围生儿死亡。结论脐带脱垂的主要高危因素有:胎位不正、头盆不称等,围生儿的预后与脐带脱垂时间长短、脐带受压的程度和分娩方式密切相关,及早诊断、正确处理对母儿预后有重要意义。

    作者:魏巍 刊期: 2014年第13期

  • 更正

    作者:本刊编辑部 刊期: 2014年第13期

  • 宜州市2008年-2013年农村生活饮用水监测结果分析

    目的:了解宜州市农村居民饮用水状况,为今后改善当地饮用水水质提供科学的依据。方法2008年-2013年期间在全市16个乡镇随机选择398个取样点采集水样,样品在实验室进行检验和评价。结果6年共检测集中供水样品796份,总体合格率为36.43%,枯水期与丰水期水质合格率分别为37.69%,35.17%,差异无显著性(P>0.05),通过整改后水质的合格率由2008年的13.89%提高到2013年的70.74%。引起水质检测合格率低的主要原因是细菌学指标,当地的江河水、泉水和井水监测合格率均未超过31%。结论宜州市农村居民饮用水质量虽得到不断改善,但饮用水中的细菌学指标合格率仍然是监测和改善的重点。

    作者:黄月花;韦杏铃;银朗月;黄亚铭 刊期: 2014年第13期

  • 饮用水中铝的防治及测定方法研究

    铝在生活中的普遍应用,其对环境的污染日益显现,尤其是通过饮用水对人们健康造成的威胁,引起广泛关注。铝元素对水资源的污染,尤其是对饮用水的污染,可对水生植物和土壤产生严重的破坏作用,导致人体的亚健康状态甚至引发多种疾病,威胁生命安全。

    作者:党桂巧 刊期: 2014年第13期

  • 脉动真空压力蒸汽灭菌湿包原因分析及对策

    目的:分析脉动真空灭菌器灭菌产生湿包的原因,探讨杜绝脉动真空灭菌器灭菌时产生湿包的对策。方法将采用棉布、无纺布、无纺布+皱纹纸、纸塑袋包装的基础护理包、同类专科器械、大小一致的手术室器械包和手术室布类包、外来器械,按不同待灭菌包种类,分别采取分类装载和混合装载的方式,利用科室2台灭菌器,选择织物程序按脉动真空灭菌器的正常操作流程运行一个灭菌周期。根据出锅时间及冷却时间的不同,观察湿包出现的部位、多少、种类;每天各选择2批次共8批次,连续监测7 d。结果56批次共2660个灭菌包,其中出现湿包32个。不同包装材质引起灭菌包出现湿包现象不同,纸塑包装易湿包、双层无纺布次之、其次是无纺布+皱纹纸,棉布引起湿包发生现象少;灭菌包不同材质,大小、重量可影响湿包产生,金属器械较布类易湿包,体积大、量重者容易湿包;不同的装载方式及冷却方式对湿包的产生有一定的影响,混合装载比分类装载更容易出现湿包;不同部位湿包产生不同,灭菌器下层较上两层易湿包,灭菌包靠近灭菌器内腔壁容易湿包;冷却时间越短越容易湿包。结论加强消毒供应中心环节控制,规范器械物品干燥、包装、灭菌、卸载等流程操作,可有效控制湿包产生,防止因消毒供应中心灭菌物品不合格所致医院感染发生。

    作者:徐月美;陈宜华;金翠萍;陈蓉美 刊期: 2014年第13期

  • 背阔肌皮瓣修复小腿严重创伤的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背阔肌皮瓣修复小腿严重创伤的作用机理及疗效。方法我院2001年4月-2011年9月共接收小腿严重创伤患者37例,均采用背阔肌皮瓣游离移植术进行修复,及时随访并观察患者的愈合恢复情况。结果痊愈患者14例,其中男性患者与女性患者各7例,总有效率为89.16%。在治疗期间患者无血管危象、感染及继发溃疡发生。结论背阔肌皮瓣修复小腿严重创伤的临床疗效较好,术后患者的小腿功能基本恢复正常,也不影响周围组织的功能。

    作者:范辉;包其能;邹华勇 刊期: 2014年第13期

  • D-二聚体检测方法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D-二聚体(D-dimar,DD)是纤溶蛋白单体由活化因子XⅢ交联作用后再经血浆纤溶酶降解产生的、包含γ链相连2个D片段的终末产物之一,在体内起着调节纤溶-凝血间平衡的重要作用,是反映体内血浆高凝状态及纤溶系统激活的首选分子标志物[1]。近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D-二聚体检测敏感性及预测能力有了显著提高,在许多临床疾病如静脉血栓形成、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肝脏疾病、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恶性肿瘤等的鉴别诊断及病情判定、进展、治疗、预后方面具有重要价值。现就其检测方法及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如下。

    作者:蔡玉琳 刊期: 2014年第13期

  • 肺炎性假瘤误诊为肺癌16例影像学分析

    肺炎性假瘤的本质为增生性炎症,由多种细胞组成并由纤维化、增生的组织形成一个肿瘤样团块,故称之为肺炎性假瘤。肺炎性假瘤在临床与影像学上的表现同肺癌特别是周围型肺癌、结核球等疾病很相似,极易误诊。本文收集了有较完整资料的误诊病例16例,其中14例为手术证实,另外2例为非手术证实。1一般资料本组病例男11例(含2例非手术病例)、女5例;年龄37岁~62岁,超过45岁者有12例,平均年龄51岁。其临床表现有咳嗽、发热、咳痰13例;咳脓痰2例;痰中有血丝7例;胸痛或不适9例;临床无症状2例,为体检时偶然发现。病程1个月~4个月。实验室检查白细胞增高者9例,其余正常。红细胞沉降率>20 mm/1 h者6例,4例痰检及纤维支气管镜活检均未发现癌细胞。

    作者:曹群山 刊期: 2014年第13期

  • 降血脂药物的临床合理应用

    脂质异常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因素之一。对脂质异常进行调节是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基础。改善脂质异常状况除了进行饮食调节之外,目前临床上使用的治疗方法就是使用降血脂药物。降血脂药物主要有他汀类药物、贝特类药物、烟酸类药物、胆酸螯合剂类药物等,其在作用机制上存在一定差异,但往往可以相互补充,在临床上进行合理的搭配可以调节脂质异常。本文分别对这些药物的作用机制以及在使用过程中的不良反应进行研究,并作出总结。

    作者:盖敏敏;盖军 刊期: 2014年第13期

  • 中药联合多潘立酮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分析

    目的:探讨中药联合多潘立酮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近2年收治的92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参考组各46例,给予2组患者多潘立酮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加用我院自拟中药药方治疗。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临床症状积分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3.5%,参考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76.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临床症状积分明显小于参考组(P<0.05)。结论多潘立酮联合中药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有助于促进临床症状的改善,复发率低,可推广使用。

    作者:廉向阳 刊期: 2014年第13期

  • 血栓通联合丁苯酞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观察

    目的:评价血栓通联合丁苯酞软胶囊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5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和观察组35例。对照组给予血栓通治疗,观察组给予血栓通联合丁苯酞软胶囊治疗,2组均治疗14 d。分别于治疗前后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IHSS)及日常生活能力评分(ADL),并判定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观察组NIHSS评分较对照组降低,ADL评分较对照组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血栓通联合丁苯酞软胶囊治疗急性脑梗死具有良好疗效,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刘少霓;林楚生;程卫杰 刊期: 2014年第13期

  • 动态血压昼夜节律与房性心律失常关系初探

    目的:探讨动态血压昼夜节律与房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以我院2012年4月~2013年3月收治的已确诊高血压患者共计105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展开回顾性分析。采取动态心动图、无创动态血压、超声心动图对患者的血压昼夜节律、左室功能以及房性心律失常发生率进行分析。结果昼夜节律消失患者房性心律失常发生率相应增加,且伴有左室功能减退。结论动态血压昼夜节律消失患者有较高的房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左室功能减退可能是其病理机制之一。

    作者:马培容 刊期: 2014年第13期

  • 康艾注射液联合体部伽马刀治疗晚期原发性肝癌疗效观察

    目的:评价康艾注射液联合体部伽马刀治疗晚期原发性肝细胞癌的疗效。方法在160例晚期原发性肝细胞癌患者中,80例接受康艾注射液配合体部伽马刀放射治疗,80例仅接受体部伽马刀放射治疗。结果治疗组3个月总有效率为92.5%,1,2,3年的累计生存率分别为75%,72.5%,27.5%;对照组3个月总有效率为63.8%,1,2,3年的累计生存率分别为65.0%,52.5%,22.5%。2组总有效率及生存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康艾注射液联合体部伽马刀放射治疗可明显改善晚期原发性肝细胞癌的局部控制率,延长总生存率,同时减轻了放疗副反应。

    作者:任斗 刊期: 2014年第13期

  • 肝外胆管结石微创治疗进展

    肝外胆管结石是普外科常见的一种疾病,包括肝门部胆管、肝总管、胆总管和胆总管下端壶腹部结石,外科手术是其主要治疗手段。传统处理方式是开腹胆囊切除、胆管切开取石及T管引流,其缺点是创伤大、恢复慢,近年来随着内镜和腔镜设备与技术的发展,微创手术治疗肝外胆管结石能以小的创伤获得与传统手术相当的效果,尤其是三镜(腹腔镜、胆管镜、十二指肠镜)联合手术,以其独有的特点及疗效越来越得到外科医师及患者的青睐[1]。本文就近年来有关肝外胆管结石的治疗方式,尤其是关于微创手术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如下。

    作者:黄康正;韦德高 刊期: 2014年第13期

  • 结节性甲状腺肿与甲状腺腺瘤超声图像特征比较分析

    目的:评价超声对结节性甲状腺肿及甲状腺腺瘤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对48例结节性甲状腺肿及46例甲状腺腺瘤患者进行二维超声和彩色多普勒超声分析,作出超声诊断。结果2组患者结节直径、内部回声构成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节性甲状腺肿组边缘清楚、边缘存在低回声晕环、结节周边收缩期血流大流速(Vmax)、舒张期低流速(Vmin)、阻力指数(RI)均低于甲状腺腺瘤组(P<0.05),但2组患者结节内部血流Vmax、Vmin、RI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超声图像改变中结节包膜完整性及低回声晕环是鉴别结节性甲状腺肿和甲状腺腺瘤的重要指标,结节周边Vmax、Vmin、RI对诊断也有相当的指导意义。

    作者:张莉 刊期: 2014年第13期

  • 经腹部及阴道联合超声在未破裂型输卵管妊娠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经腹部和阴道联合超声诊断未破裂型输卵管妊娠的声像图特点及分型。方法收集我院妇产科确诊的32例未破裂型输卵管妊娠患者的临床资料及超声图像,分析其特点。结果未破裂型输卵管妊娠大致可分为三型,本组8例表现为胚囊型(占25%),17例表现为“输卵管”型(占53%),7例表现为包块型(占22%)。结论经腹部及阴道超声联合检查是未破裂型输卵管妊娠早期诊断的有效方法,可为临床早诊断、早治疗提供有力的参考。

    作者:葛雪莲 刊期: 2014年第13期

  • 正常小儿MCV变化趋势及对IDA的预示作用

    目的:研究HGB≥110 g/L无贫血症状的正常小儿从出生到学龄期(0岁~12岁)红细胞体积(MCV)的变化过程并探讨其对缺铁和缺铁性贫血(IDA)的预示作用。方法从实验室信息系统(LIS)随机导出我院2012年1月-2013年6月HGB≥110的917名0岁~12岁小儿血常规结果,分为8个年龄组,分析各年龄段MCV的变化,了解其与缺铁及IDA之间的关系。结果新生儿红细胞体积偏大(MCV 98.1~106.8 fL,正常82~92 fL),2,3个月渐渐恢复正常大小,4,5个月后开始变小,6个月~12个月小(MCV 77.86 fL),之后慢慢变大,2岁后基本恢复正常。统计分析各年龄组小儿MCV大小明显不同,从各组MCV<82 fL的分布情况也可看出明显的差异。结论正常小儿MCV经历由大→正常→小→正常的变化过程,6个月~12个月时小,预示着这个时期的小儿潜藏着缺铁的危险,如不及时强化铁的摄入,可能会引起IDA。

    作者:冷雪娇;王慧泉;李芳 刊期: 2014年第13期

基层医学论坛杂志

基层医学论坛杂志

主管:山西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山西科技新闻出版传媒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