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观察白癜风采用中西医结合三联疗法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11月-2012年10月收治的62例白癜风患者,并按照抛硬币的方法将其分为治疗组(31例)和对照组(31例),对比2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3.55%,对照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70.97%,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三联疗法在治疗白癜风疾病上临床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症状,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梁文珍 刊期: 2014年第13期
目的:对异位妊娠诊断中腹部超声和阴道超声的应用价值进行分析。方法选取异位妊娠患者180例,随机分为甲、乙、丙3组各60例,甲组采用腹部超声检查,乙组采用阴道超声检查,丙组采用腹部超声及阴道超声联合检查,对比3组诊断结果。结果丙组阳性确诊率显著高于甲组与乙组,乙组阳性确诊率显著高于甲组,相对稳定型阳性诊断率显著高于甲组。结论在异位妊娠诊断中阴道超声诊断率显著高于腹部超声,而将两种检查方法联合应用可取长补短,促使异位妊娠阳性确诊率大幅提高,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作者:康武英 刊期: 2014年第13期
目的:探讨左旋布比卡因在妇科手术硬膜外麻醉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自2012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80例妇科手术患者,均采用硬膜外麻醉,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给予对照组患者罗哌卡因麻醉,给予观察组患者左旋布比卡因麻醉,对2组患者的麻醉起效时间(T0)、完全起效时间(T1)、麻醉持续时间(T2)、双下肢运动完全恢复时间(T3)、总用药量、下肢改良Bromege评分及不良反应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患者的T0、T2、T3、下肢改良Bromege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T1、总用药量及不良反应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将左旋布比卡因应用于妇科手术硬膜外麻醉中可取得良好的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作者:房臻 刊期: 2014年第13期
目的:探讨经腹部和阴道联合超声诊断未破裂型输卵管妊娠的声像图特点及分型。方法收集我院妇产科确诊的32例未破裂型输卵管妊娠患者的临床资料及超声图像,分析其特点。结果未破裂型输卵管妊娠大致可分为三型,本组8例表现为胚囊型(占25%),17例表现为“输卵管”型(占53%),7例表现为包块型(占22%)。结论经腹部及阴道超声联合检查是未破裂型输卵管妊娠早期诊断的有效方法,可为临床早诊断、早治疗提供有力的参考。
作者:葛雪莲 刊期: 2014年第13期
目的:观察急性一氧化碳中毒(ACOP)患者发热症状的比例,鉴别发热的原因,探讨ACOP发热与其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我院202例ACOP住院患者,对其发热情况、预后、抗生素的使用及血常规检查等资料表格化登记,随后进行统一数据整理和统计学分析,比较发热组及无发热组的白细胞计数水平,同时比较不同发热组及无发热组间的2周病死率。结果202例ACOP患者中无发热者114例(56.4%),入院后48 h内发热者88例(43.6%);发热组白细胞升高比率明显高于无发热组(P<0.05);发热组(≥38.1℃)2周病死率分别明显高于发热组(37.2~38℃)及无发热组(P<0.05),而发热组(37.2~38℃)2周病死率与无发热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 >0.05)。结论发热是ACOP常见的伴随症状,引起ACOP患者发热的原因多样,需仔细鉴别,以减少抗生素的不必要使用。中度以上发热是ACOP死亡的危险因素之一,与其预后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作者:张月战 刊期: 2014年第13期
目的:探讨背阔肌皮瓣修复小腿严重创伤的作用机理及疗效。方法我院2001年4月-2011年9月共接收小腿严重创伤患者37例,均采用背阔肌皮瓣游离移植术进行修复,及时随访并观察患者的愈合恢复情况。结果痊愈患者14例,其中男性患者与女性患者各7例,总有效率为89.16%。在治疗期间患者无血管危象、感染及继发溃疡发生。结论背阔肌皮瓣修复小腿严重创伤的临床疗效较好,术后患者的小腿功能基本恢复正常,也不影响周围组织的功能。
作者:范辉;包其能;邹华勇 刊期: 2014年第13期
药用半夏为天南星科植物半夏的块茎,药用历史悠久,首载于《神农本草经》,具有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的功效。因其性味辛温、有毒,故对其炮制极为重视,历代炮制的方法很多,炮制的辅料有生姜、白芥子、皂荚、白矾、醋、酒、甘草、石灰等。1半夏炮制的历史沿革半夏临床应用历史悠久,在汉以前就有“治半夏”(《内经》)的方法,汉、唐时代有汤洗(《玉函》),姜制(《肘后》),水煮制(《集注》)等法。宋代有“麸炒”炮制程度要求“微黄”(《圣惠方》)、姜汁、制曲(《药佐》)等法。明代增加了吴茱萸制(《普济方》),姜、竹茹制(《纲目》),甘草制,制炭(《准绳》)等。清代炮制辅料出现多样化,增加了姜、桑叶及盐制(《新编》),皂荚、白矾煮制(《逢源》),姜汁、青盐制(《便读》)等。现代主要的炮制方法有白矾制(清半夏)、生姜与白矾制(姜半夏)、甘草与石灰制(法半夏)等比较常用。
作者:贺斌 刊期: 2014年第13期
目的:观察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10年1月-2010年12月我院收治的78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临床资料和治疗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显著好转11例,好转62例,有进步5例,总显效率为93.6%。有3例在出院后2个月内再住院治疗,1例半年内第3次住院。结论冠心病心绞痛发病以中老年人为主,根据个体因素,采取因人而异的治疗方案,中西医结合治疗,疗效较好。
作者:陈仙萍;刘宽荣 刊期: 2014年第13期
目的:探讨封存病案的方式及流程,以达到依法、按流程封存病案的目的。方法对我院发生的关于医疗纠纷所封存的病案进行资料采集,讨论我院封存病案的方案是否合理。在查阅相关法律、法规,文献资料,结合实际工作中对病案封存的认识,讨论封存病案的佳方式及流程。结果医疗纠纷率随着时间的推移呈逐年增长趋势,而其造成的封存病案数量也随之增加。对纠纷病案封存要高度重视,改进方式优化流程,从而更好地为患者服务并保护医疗主体。结论《医疗机构病历管理规定》和《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没有对封存病案有一个明确的规定,所以病案封存工作中依然存在许多问题,需要医疗机构加强封存病案管理的规范化、合理化、合法化。
作者:赵文岩 刊期: 2014年第13期
肺炎性假瘤的本质为增生性炎症,由多种细胞组成并由纤维化、增生的组织形成一个肿瘤样团块,故称之为肺炎性假瘤。肺炎性假瘤在临床与影像学上的表现同肺癌特别是周围型肺癌、结核球等疾病很相似,极易误诊。本文收集了有较完整资料的误诊病例16例,其中14例为手术证实,另外2例为非手术证实。1一般资料本组病例男11例(含2例非手术病例)、女5例;年龄37岁~62岁,超过45岁者有12例,平均年龄51岁。其临床表现有咳嗽、发热、咳痰13例;咳脓痰2例;痰中有血丝7例;胸痛或不适9例;临床无症状2例,为体检时偶然发现。病程1个月~4个月。实验室检查白细胞增高者9例,其余正常。红细胞沉降率>20 mm/1 h者6例,4例痰检及纤维支气管镜活检均未发现癌细胞。
作者:曹群山 刊期: 2014年第13期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13期
目的:分析脉动真空灭菌器灭菌产生湿包的原因,探讨杜绝脉动真空灭菌器灭菌时产生湿包的对策。方法将采用棉布、无纺布、无纺布+皱纹纸、纸塑袋包装的基础护理包、同类专科器械、大小一致的手术室器械包和手术室布类包、外来器械,按不同待灭菌包种类,分别采取分类装载和混合装载的方式,利用科室2台灭菌器,选择织物程序按脉动真空灭菌器的正常操作流程运行一个灭菌周期。根据出锅时间及冷却时间的不同,观察湿包出现的部位、多少、种类;每天各选择2批次共8批次,连续监测7 d。结果56批次共2660个灭菌包,其中出现湿包32个。不同包装材质引起灭菌包出现湿包现象不同,纸塑包装易湿包、双层无纺布次之、其次是无纺布+皱纹纸,棉布引起湿包发生现象少;灭菌包不同材质,大小、重量可影响湿包产生,金属器械较布类易湿包,体积大、量重者容易湿包;不同的装载方式及冷却方式对湿包的产生有一定的影响,混合装载比分类装载更容易出现湿包;不同部位湿包产生不同,灭菌器下层较上两层易湿包,灭菌包靠近灭菌器内腔壁容易湿包;冷却时间越短越容易湿包。结论加强消毒供应中心环节控制,规范器械物品干燥、包装、灭菌、卸载等流程操作,可有效控制湿包产生,防止因消毒供应中心灭菌物品不合格所致医院感染发生。
作者:徐月美;陈宜华;金翠萍;陈蓉美 刊期: 2014年第13期
目的:探讨慢性肾脏病(CKD)患者血清中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本试验共有91例参与者,分试验组与对照组2组,前者共75例由CKD患者构成,并依据血清肌酐水平继续细分为CKD 3期组、CKD 4期组、CKD 5期组;对照组为16例健康体检者。检测所有入选者血清MMP-9、hs-CRP水平,行颈动脉多普勒检查。比较各组MMP-9、hs-CRP水平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间的关系。结果 CKD患者MMP-9、hs-CRP、IMT的值较对照组升高,差异均有学意义(P<0.05)。CKD患者伴有动脉粥样硬化组MMP-9、hs-CRP水平较颈动脉超声正常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KD 患者血清MMP-9、hs-CRP 水平与动脉粥样硬化程度正相关。
作者:孙丽萍;张鹤;赵军 刊期: 2014年第13期
目的:研究HGB≥110 g/L无贫血症状的正常小儿从出生到学龄期(0岁~12岁)红细胞体积(MCV)的变化过程并探讨其对缺铁和缺铁性贫血(IDA)的预示作用。方法从实验室信息系统(LIS)随机导出我院2012年1月-2013年6月HGB≥110的917名0岁~12岁小儿血常规结果,分为8个年龄组,分析各年龄段MCV的变化,了解其与缺铁及IDA之间的关系。结果新生儿红细胞体积偏大(MCV 98.1~106.8 fL,正常82~92 fL),2,3个月渐渐恢复正常大小,4,5个月后开始变小,6个月~12个月小(MCV 77.86 fL),之后慢慢变大,2岁后基本恢复正常。统计分析各年龄组小儿MCV大小明显不同,从各组MCV<82 fL的分布情况也可看出明显的差异。结论正常小儿MCV经历由大→正常→小→正常的变化过程,6个月~12个月时小,预示着这个时期的小儿潜藏着缺铁的危险,如不及时强化铁的摄入,可能会引起IDA。
作者:冷雪娇;王慧泉;李芳 刊期: 2014年第13期
目的:探讨青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病因以及影响其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选取2012年-2013年2月间于我院神经内科就诊并治疗的青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76例,进行TOAST病因分型,同期选取行健康体检者80例作为对照组。对比分析2组临床资料,探讨影响青年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结果76例青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LAA 32例(42.11%),CE 5例(6.59%),SVO 26例(34.21%), SOE 4例(5.26%),SUE 9例(11.84%);青年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吸烟、酗酒、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在青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伴发上述症状者较对照组显著增加,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伴发心脏病或具有脑卒中家族史而言,青年缺血性脑卒中组的发病率也较对照组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动脉粥样硬化及小血管闭塞是造成青年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病因,此外,导致青年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吸烟、酗酒、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
作者:李晓岚 刊期: 2014年第13期
目的:探讨气囊仿生助产对降低剖宫产率及会阴侧切率的重要价值。方法采用我院从2006年-2013年8年间的业务统计数据,回顾性分析从2009年我院逐步使用气囊仿生助产术后,剖宫产率及会阴侧切率变化。结果自从2009年使用气囊仿生助产术后,剖宫产率及会阴侧切率均出现明显下降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气囊仿生助产术能明确降低剖宫产率及会阴侧切率,明显提高产科质量,并且方便可控、安全有效,值得在产科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杨明安 刊期: 2014年第13期
静脉输液是临床疾病治疗中常用的方法,然而在输液过程中也可能发生不良反应,不但给患者增加了痛苦,甚至会带来严重的后果。我院2013年8月上旬,8个科室上报了20例输液反应不良事件,均为不同程度的发热反应。对此事件我院非常重视,院感管理科、护理部、医务科、药剂科等多部门联合,共同查找分析原因,寻找对策。
作者:刘绘 刊期: 2014年第13期
脂质异常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因素之一。对脂质异常进行调节是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基础。改善脂质异常状况除了进行饮食调节之外,目前临床上使用的治疗方法就是使用降血脂药物。降血脂药物主要有他汀类药物、贝特类药物、烟酸类药物、胆酸螯合剂类药物等,其在作用机制上存在一定差异,但往往可以相互补充,在临床上进行合理的搭配可以调节脂质异常。本文分别对这些药物的作用机制以及在使用过程中的不良反应进行研究,并作出总结。
作者:盖敏敏;盖军 刊期: 2014年第13期
目的:观察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经前期综合征的临床效果。方法将68例我院收治的经前期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A、B 2组,每组34例。采用多虑平与谷维素联合方案对A组患者进行治疗;采用柴胡疏肝散加减方案对B组患者进行治疗。结果 B组患者经前综合征治疗效果明显优于A组;药物治疗前后HAMA分值下降幅度明显高于A组;2组均未出现并发症和不良反应现象。结论柴胡疏肝散加减经前期综合征的效果非常明显。
作者:陈满晖 刊期: 2014年第13期
目的:探讨脐带脱垂的高危因素、处理方法、围生儿预后和预防措施。方法对2004年1月1日-2013年12月31日间我院发生的14例显性脐带脱垂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3例显性脐带脱垂剖宫产终止妊娠,围生儿均存活,结局良好;1例行臀牵引围生儿死亡。结论脐带脱垂的主要高危因素有:胎位不正、头盆不称等,围生儿的预后与脐带脱垂时间长短、脐带受压的程度和分娩方式密切相关,及早诊断、正确处理对母儿预后有重要意义。
作者:魏巍 刊期: 2014年第1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