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变形链球菌LuxS基因缺失株对生物膜结构影响的研究

彭浩然;李伟;胡红梅;汤洪;熊成玲

关键词:变形链球菌, LuxS基因, 缺失, 生物膜, 影响
摘要:目的:研究变形链球菌标准株和LuxS基因缺失菌株变形链球菌在离体模型上生物膜形成的差异变化情况。方法收集临床上因正畸而拔除的前磨牙或无龋坏的第三磨牙,行菌株复苏增菌及变形链球菌鉴定,后将标本置于扫描电镜下观察。结果变形链球菌标准菌株和LuxS基因缺失菌株在24 h形成的生物膜有明显差异,经观察发现LuxS基因缺失菌株较标准菌稀疏。结论口腔变形链球菌可通过LuxS基因介导的菌种密度感应信号来影响口腔生物膜的形成。
基层医学论坛杂志相关文献
  • 输液不良事件20例原因分析与对策

    静脉输液是临床疾病治疗中常用的方法,然而在输液过程中也可能发生不良反应,不但给患者增加了痛苦,甚至会带来严重的后果。我院2013年8月上旬,8个科室上报了20例输液反应不良事件,均为不同程度的发热反应。对此事件我院非常重视,院感管理科、护理部、医务科、药剂科等多部门联合,共同查找分析原因,寻找对策。

    作者:刘绘 刊期: 2014年第13期

  • 经腹部及阴道联合超声在未破裂型输卵管妊娠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经腹部和阴道联合超声诊断未破裂型输卵管妊娠的声像图特点及分型。方法收集我院妇产科确诊的32例未破裂型输卵管妊娠患者的临床资料及超声图像,分析其特点。结果未破裂型输卵管妊娠大致可分为三型,本组8例表现为胚囊型(占25%),17例表现为“输卵管”型(占53%),7例表现为包块型(占22%)。结论经腹部及阴道超声联合检查是未破裂型输卵管妊娠早期诊断的有效方法,可为临床早诊断、早治疗提供有力的参考。

    作者:葛雪莲 刊期: 2014年第13期

  • 热疗联合胸腔灌注化疗药物治疗恶性胸腔积液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热疗联合胸腔灌注化疗药物治疗恶性胸腔积液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9月-2013年9月收治的92例恶性胸腔积液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参考组,各为46例。观察组患者采用热疗联合胸腔灌注化疗药物治疗,参考组患者采用静脉化疗联合胸腔灌注化疗。比较2组患者近期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及生活质量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80.4%,参考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63.1%,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参考组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生活质量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参考组(P<0.05)。结论热疗联合胸腔灌注化疗药物治疗恶性胸腔积液效果显著,安全性高,值得推广使用。

    作者:刘一范 刊期: 2014年第13期

  • 降血脂药物的临床合理应用

    脂质异常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因素之一。对脂质异常进行调节是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基础。改善脂质异常状况除了进行饮食调节之外,目前临床上使用的治疗方法就是使用降血脂药物。降血脂药物主要有他汀类药物、贝特类药物、烟酸类药物、胆酸螯合剂类药物等,其在作用机制上存在一定差异,但往往可以相互补充,在临床上进行合理的搭配可以调节脂质异常。本文分别对这些药物的作用机制以及在使用过程中的不良反应进行研究,并作出总结。

    作者:盖敏敏;盖军 刊期: 2014年第13期

  • 皮肤创面诱导凝胶在宫颈环形电切术后创面修复的临床应用观察

    目的:观察宫颈环形电切术后创面涂敷皮肤创面诱导凝胶(商品名:鑫金品)促进创面修复的效果。方法将258例宫颈病变行宫颈环形电切术患者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130例,对照组128例。对照组采用宫颈环形电切术后创面常规填塞碘伏纱布,观察组采用宫颈环形电切术后创面涂敷皮肤创面诱导凝胶,共治疗7d。观察2组术后阴道出血、脱痂出血、流液和愈合情况。结果观察组治愈93例、显效19例、有效10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93.8%;对照组治愈45例、显效28例、有效19例、无效36例,总有效率为71.9%,2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1)。观察组术后阴道出血量、流血时间及渗液量均明显少于对照组。结论皮肤创面诱导凝胶对促进宫颈环形电切术后创面修复有明显疗效。

    作者:王惠清 刊期: 2014年第13期

  • 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患者发热情况与预后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观察急性一氧化碳中毒(ACOP)患者发热症状的比例,鉴别发热的原因,探讨ACOP发热与其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我院202例ACOP住院患者,对其发热情况、预后、抗生素的使用及血常规检查等资料表格化登记,随后进行统一数据整理和统计学分析,比较发热组及无发热组的白细胞计数水平,同时比较不同发热组及无发热组间的2周病死率。结果202例ACOP患者中无发热者114例(56.4%),入院后48 h内发热者88例(43.6%);发热组白细胞升高比率明显高于无发热组(P<0.05);发热组(≥38.1℃)2周病死率分别明显高于发热组(37.2~38℃)及无发热组(P<0.05),而发热组(37.2~38℃)2周病死率与无发热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 >0.05)。结论发热是ACOP常见的伴随症状,引起ACOP患者发热的原因多样,需仔细鉴别,以减少抗生素的不必要使用。中度以上发热是ACOP死亡的危险因素之一,与其预后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作者:张月战 刊期: 2014年第13期

  • 中药联合多潘立酮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分析

    目的:探讨中药联合多潘立酮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近2年收治的92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参考组各46例,给予2组患者多潘立酮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加用我院自拟中药药方治疗。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临床症状积分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3.5%,参考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76.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临床症状积分明显小于参考组(P<0.05)。结论多潘立酮联合中药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有助于促进临床症状的改善,复发率低,可推广使用。

    作者:廉向阳 刊期: 2014年第13期

  • 中西医结合三联疗法治疗白癜风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白癜风采用中西医结合三联疗法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11月-2012年10月收治的62例白癜风患者,并按照抛硬币的方法将其分为治疗组(31例)和对照组(31例),对比2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3.55%,对照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70.97%,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三联疗法在治疗白癜风疾病上临床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症状,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梁文珍 刊期: 2014年第13期

  • 宁波某地区1955例儿童过敏原检测结果分析

    目的:通过儿童过敏原检测为儿童过敏性疾病的预防和诊治提供依据。方法应用HOB公司提供的欧博克过敏原特异性IgE(sIgE)抗体检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快速试纸条技术检测1955例儿童血清中6种吸入性和7种食入性过敏原的总IgE抗体和sIgE抗体。结果1955例儿童过敏原检出总IgE阳性有1686例,占86.2%;过敏原sIgE阳性有563例,占28.8%;其总IgE升高有386例,占68.6%,总IgE在正常范围内有177例,占31.4%。对于过敏原sIgE阳性者,吸入性以屋尘螨/粉尘螨为主,有309例,占54.9%;食入性以牛奶为主,有188例,占33.4%。结论宁波某地区儿12岁以下儿童过敏原依次为屋尘螨/粉尘螨、牛奶、屋尘、猫/狗毛皮屑、牛羊肉等。总IgE不能用来诊断或排除过敏,其升高仅意味着过敏的概率相对较高。

    作者:陈樱 刊期: 2014年第13期

  • 输卵管结扎术后输卵管复通与异位妊娠之间的关系

    目的:探讨输卵管结扎术后输卵管复通与异位妊娠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1月-2013年6月51例输卵管结扎术后异位妊娠患者,分析其临床特点及异位妊娠位置和复通情况。结果51例异位妊娠患者中,壶腹部着床22例(43.1%),峡部着床17例(33.3%),伞端着床12例(23.5%)。管腔再通患者38例(74.5%),新生伞及其他情况者13例(25.5%)。异位妊娠发生时间在输卵管结扎术后1年~9年,平均时间(3.1±1.3)年,其中1年~3年患者17例(33.3%),4年~6年患者25例(49.0%),7年~9年患者9例(17.6%)。结论合理手术操作,避免输卵管复通可以有效降低异位妊娠发生率。

    作者:张思霞 刊期: 2014年第13期

  • 重性精神疾病社区规范化管理分析

    目的:探讨重性精神疾病患者采用重性精神疾病社区规范化管理的防治效果。方法选取某社区56例重性精神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规范化管理,主要包括宣讲精神卫生知识、心理疏导、就医指导、康复训练以及就业指导等内容。对规范管理前和规范管理后的防治效果进行比较。结果经过规范化管理后,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的服药依从性、显效率以及社会参与率明显高于管理前(P<0.05)。结论对重性精神疾病患者进行社区规范化管理,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服药依从性,提升生活质量,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值得推广。

    作者:王晓珍 刊期: 2014年第13期

  • 胆总管切开取石术后Ⅰ期缝合26例临床应用分析

    目的:探讨胆总管切开取石Ⅰ期缝合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有选择性地行胆总管切开取石术,Ⅰ期缝合胆总管26例患者的治疗情况。结果26例胆总管探查取石术成功率100%,手术时间60 min~170 min,出血量10~100 mL,住院时间10 d~14 d,无胆瘘及再次手术及其他并发症发生。出院后随诊6个月~2年,无胆总管残余结石及胆管狭窄。结论在掌握好适应证及手术操作要点的前提下,胆总管探查术后Ⅰ期缝合安全有效,临床应用可行。

    作者:谢军锋;庞克斌 刊期: 2014年第13期

  • 丹红注射液联合消栓通络胶囊治疗脑梗死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丹红注射液联合消栓通络胶囊治疗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抽取2011年4月-2013年4月我院收治的74例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按照入院时间顺序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单独应用丹红注射液对对照组患者实施治疗;采用消栓通络胶囊与丹红注射液联合对治疗组患者实施治疗。结果治疗组患者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后BI评分和NIHSS评分的改善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脑梗死症状消失时间和住院用药治疗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应用消栓通络胶囊与丹红注射液联合治疗脑梗死,临床效果非常明显,值得推广。

    作者:李玲 刊期: 2014年第13期

  • 运用改良菱形皮瓣修复颜面部皮肤缺损68例分析

    目的:探讨改良菱形皮瓣在修复颜面部皮肤软组织缺损中的临床效果。方法运用改良菱形皮瓣修复颜面部皮肤缺损68例。结果本组患者缺损创面均Ⅰ期愈合,皮瓣均完全成活,随访3个月~24个月形态较满意,无功能受限及邻近器官移位。结论运用改良菱形皮瓣修复颜面部皮肤软组织缺损效果良好,值得推广。

    作者:丛纲 刊期: 2014年第13期

  • 更正

    作者:本刊编辑部 刊期: 2014年第13期

  • 背阔肌皮瓣修复小腿严重创伤的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背阔肌皮瓣修复小腿严重创伤的作用机理及疗效。方法我院2001年4月-2011年9月共接收小腿严重创伤患者37例,均采用背阔肌皮瓣游离移植术进行修复,及时随访并观察患者的愈合恢复情况。结果痊愈患者14例,其中男性患者与女性患者各7例,总有效率为89.16%。在治疗期间患者无血管危象、感染及继发溃疡发生。结论背阔肌皮瓣修复小腿严重创伤的临床疗效较好,术后患者的小腿功能基本恢复正常,也不影响周围组织的功能。

    作者:范辉;包其能;邹华勇 刊期: 2014年第13期

  • 针刺颈夹脊穴治疗顽固性网球肘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针刺颈夹脊穴配合经验穴、阿是穴、手三里穴、一间穴结合中药熏洗治疗网球肘(肱骨外上髁炎)即时止痛的临床效果。方法将9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对照组采用局部取穴结合中药熏洗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针刺颈夹脊穴治疗。观察2组即时止痛效果、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1%,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0.0%,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止痛的即时显效率73.3%,优于对照组的51.1%(P<0.01);2组治疗后VAS评分均较治疗前减少(P均<0.01),且治疗组较对照组VAS评分降低更明显(P<0.05)。结论针刺颈夹脊穴配合局部取穴结合中药熏洗治疗顽固性网球肘,有较好的即时止痛效果,且疗效更为显著。

    作者:陶群 刊期: 2014年第13期

  • 病毒性心肌炎患者心理不良情绪调查分析

    目的:对病毒性心肌炎患者心理不良情绪展开调查,在此基础上探讨有效干预措施。方法选取我院于2011年2月-2013年12月收治病毒性心肌炎患者48例,利用焦虑自评量表及抑郁自评量表对2组患者不良情绪进行调查,并对患者心率进行测定。结果48例患者26例有不良情绪,占比为54.17%;焦虑发生率为41.67%,抑郁发生率为52.08%。经对比,有不良情绪患者平均心率显著高于情绪正常者。结论病毒性心肌炎患者多存在焦虑、抑郁等心理不良情绪,这些不良情绪可导致心率改变,致使病情加重或不断进展,故而在临床中应采取有效干预措施予以防治。

    作者:张保柱 刊期: 2014年第13期

  • CT与MRI在胆系结石诊断中的对比研究

    目的:比较CT与MRI对胆系结石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013年5月-2014年2月来我院检查的46例胆系结石患者进行CT及MRI检查,并将检查结果与临床诊断或手术结果进行对照,其中胆囊结石患者18例,胆管结石患者15例,胆囊合并胆管结石患者13例。 CT采用64层螺旋扫描;MRI采用FLASH、FISP、HASTE序列及磁共振胆胰管造影成像技术(MRCP)。结果 MRI对胆系结石的诊断准确率明显高于CT,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CT与MRI对胆系结石均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但因MRI具有多平面观察、成像参数多等优点,对胆系结石的诊断优于CT。

    作者:方秀红;姜兴岳 刊期: 2014年第13期

  • 正常小儿MCV变化趋势及对IDA的预示作用

    目的:研究HGB≥110 g/L无贫血症状的正常小儿从出生到学龄期(0岁~12岁)红细胞体积(MCV)的变化过程并探讨其对缺铁和缺铁性贫血(IDA)的预示作用。方法从实验室信息系统(LIS)随机导出我院2012年1月-2013年6月HGB≥110的917名0岁~12岁小儿血常规结果,分为8个年龄组,分析各年龄段MCV的变化,了解其与缺铁及IDA之间的关系。结果新生儿红细胞体积偏大(MCV 98.1~106.8 fL,正常82~92 fL),2,3个月渐渐恢复正常大小,4,5个月后开始变小,6个月~12个月小(MCV 77.86 fL),之后慢慢变大,2岁后基本恢复正常。统计分析各年龄组小儿MCV大小明显不同,从各组MCV<82 fL的分布情况也可看出明显的差异。结论正常小儿MCV经历由大→正常→小→正常的变化过程,6个月~12个月时小,预示着这个时期的小儿潜藏着缺铁的危险,如不及时强化铁的摄入,可能会引起IDA。

    作者:冷雪娇;王慧泉;李芳 刊期: 2014年第13期

基层医学论坛杂志

基层医学论坛杂志

主管:山西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山西科技新闻出版传媒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