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热疗联合胸腔灌注化疗药物治疗恶性胸腔积液临床观察

刘一范

关键词:恶性胸腔积液, 热疗, 胸腔灌注化疗药物疗效, 安全性
摘要:目的:探讨热疗联合胸腔灌注化疗药物治疗恶性胸腔积液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9月-2013年9月收治的92例恶性胸腔积液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参考组,各为46例。观察组患者采用热疗联合胸腔灌注化疗药物治疗,参考组患者采用静脉化疗联合胸腔灌注化疗。比较2组患者近期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及生活质量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80.4%,参考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63.1%,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参考组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生活质量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参考组(P<0.05)。结论热疗联合胸腔灌注化疗药物治疗恶性胸腔积液效果显著,安全性高,值得推广使用。
基层医学论坛杂志相关文献
  • 中药半夏炮制的历史沿革及现代药理研究

    药用半夏为天南星科植物半夏的块茎,药用历史悠久,首载于《神农本草经》,具有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的功效。因其性味辛温、有毒,故对其炮制极为重视,历代炮制的方法很多,炮制的辅料有生姜、白芥子、皂荚、白矾、醋、酒、甘草、石灰等。1半夏炮制的历史沿革半夏临床应用历史悠久,在汉以前就有“治半夏”(《内经》)的方法,汉、唐时代有汤洗(《玉函》),姜制(《肘后》),水煮制(《集注》)等法。宋代有“麸炒”炮制程度要求“微黄”(《圣惠方》)、姜汁、制曲(《药佐》)等法。明代增加了吴茱萸制(《普济方》),姜、竹茹制(《纲目》),甘草制,制炭(《准绳》)等。清代炮制辅料出现多样化,增加了姜、桑叶及盐制(《新编》),皂荚、白矾煮制(《逢源》),姜汁、青盐制(《便读》)等。现代主要的炮制方法有白矾制(清半夏)、生姜与白矾制(姜半夏)、甘草与石灰制(法半夏)等比较常用。

    作者:贺斌 刊期: 2014年第13期

  • 胆管手术后大出血16例临床观察

    目的:对胆管手术后大出血患者进行临床观察,提高手术安全性。方法以我院2009年1月-2013年10月收治的16例胆管手术后大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进行病情观察,并采取合理的措施进行止血。结果经临床研究结果显示,所有患者经过治疗,有14例患者成功止血,有2例患者出现复发的情况,无死亡病例。患者大出血原因包括肝胆结石并发重度的胆管感染、胆管术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肝创伤、经皮经肝胆管引流术(PTCD)或者经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ERCP)等医源性损伤、胆管蛔虫合并感染、胆管肿瘤等。结论胆管术后大出血的主要原因多为感染以及创伤性因素,需要结合患者病情进行合理止血,并妥善处理好并发症,从而加快患者恢复。

    作者:曾昭君 刊期: 2014年第13期

  • 超高倍显微镜成像系统联合四联卡检测阴道分泌物的优越性

    目的:探讨超高倍显微镜成像系统联合阴道分泌物四联卡检测阴道分泌物的优越性。方法湿片在显微镜下直接镜检滴虫,革兰染色镜检真菌、线索细胞。结果4080例阴道分泌物标本中加德纳杆菌感染880例(21.57%)、真菌感染850例(20.83%)、滴虫感染160例(3.92%)、合并感染188例(4.61%)。阴道分泌物四联卡检测阴道分泌物中的过氧化氢、白细胞酯酶、唾液酸苷酶和pH值变化。细菌性阴道炎(BV)诊断阳性率达23.53%,阴道炎57.4%,阴道微生态遭破坏18.77%。结论超高倍显微镜成像系统联合阴道分泌物四联卡检测阴道分泌物,可相互补充,对于妇女阴道疾病的筛查、辅助诊断具有明显的优越性。

    作者:刘姣;王炳云;王炳华 刊期: 2014年第13期

  • 病毒性心肌炎患者心理不良情绪调查分析

    目的:对病毒性心肌炎患者心理不良情绪展开调查,在此基础上探讨有效干预措施。方法选取我院于2011年2月-2013年12月收治病毒性心肌炎患者48例,利用焦虑自评量表及抑郁自评量表对2组患者不良情绪进行调查,并对患者心率进行测定。结果48例患者26例有不良情绪,占比为54.17%;焦虑发生率为41.67%,抑郁发生率为52.08%。经对比,有不良情绪患者平均心率显著高于情绪正常者。结论病毒性心肌炎患者多存在焦虑、抑郁等心理不良情绪,这些不良情绪可导致心率改变,致使病情加重或不断进展,故而在临床中应采取有效干预措施予以防治。

    作者:张保柱 刊期: 2014年第13期

  • 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患者发热情况与预后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观察急性一氧化碳中毒(ACOP)患者发热症状的比例,鉴别发热的原因,探讨ACOP发热与其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我院202例ACOP住院患者,对其发热情况、预后、抗生素的使用及血常规检查等资料表格化登记,随后进行统一数据整理和统计学分析,比较发热组及无发热组的白细胞计数水平,同时比较不同发热组及无发热组间的2周病死率。结果202例ACOP患者中无发热者114例(56.4%),入院后48 h内发热者88例(43.6%);发热组白细胞升高比率明显高于无发热组(P<0.05);发热组(≥38.1℃)2周病死率分别明显高于发热组(37.2~38℃)及无发热组(P<0.05),而发热组(37.2~38℃)2周病死率与无发热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 >0.05)。结论发热是ACOP常见的伴随症状,引起ACOP患者发热的原因多样,需仔细鉴别,以减少抗生素的不必要使用。中度以上发热是ACOP死亡的危险因素之一,与其预后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作者:张月战 刊期: 2014年第13期

  • 脉动真空压力蒸汽灭菌湿包原因分析及对策

    目的:分析脉动真空灭菌器灭菌产生湿包的原因,探讨杜绝脉动真空灭菌器灭菌时产生湿包的对策。方法将采用棉布、无纺布、无纺布+皱纹纸、纸塑袋包装的基础护理包、同类专科器械、大小一致的手术室器械包和手术室布类包、外来器械,按不同待灭菌包种类,分别采取分类装载和混合装载的方式,利用科室2台灭菌器,选择织物程序按脉动真空灭菌器的正常操作流程运行一个灭菌周期。根据出锅时间及冷却时间的不同,观察湿包出现的部位、多少、种类;每天各选择2批次共8批次,连续监测7 d。结果56批次共2660个灭菌包,其中出现湿包32个。不同包装材质引起灭菌包出现湿包现象不同,纸塑包装易湿包、双层无纺布次之、其次是无纺布+皱纹纸,棉布引起湿包发生现象少;灭菌包不同材质,大小、重量可影响湿包产生,金属器械较布类易湿包,体积大、量重者容易湿包;不同的装载方式及冷却方式对湿包的产生有一定的影响,混合装载比分类装载更容易出现湿包;不同部位湿包产生不同,灭菌器下层较上两层易湿包,灭菌包靠近灭菌器内腔壁容易湿包;冷却时间越短越容易湿包。结论加强消毒供应中心环节控制,规范器械物品干燥、包装、灭菌、卸载等流程操作,可有效控制湿包产生,防止因消毒供应中心灭菌物品不合格所致医院感染发生。

    作者:徐月美;陈宜华;金翠萍;陈蓉美 刊期: 2014年第13期

  • D-二聚体检测方法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D-二聚体(D-dimar,DD)是纤溶蛋白单体由活化因子XⅢ交联作用后再经血浆纤溶酶降解产生的、包含γ链相连2个D片段的终末产物之一,在体内起着调节纤溶-凝血间平衡的重要作用,是反映体内血浆高凝状态及纤溶系统激活的首选分子标志物[1]。近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D-二聚体检测敏感性及预测能力有了显著提高,在许多临床疾病如静脉血栓形成、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肝脏疾病、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恶性肿瘤等的鉴别诊断及病情判定、进展、治疗、预后方面具有重要价值。现就其检测方法及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如下。

    作者:蔡玉琳 刊期: 2014年第13期

  • 输卵管结扎术后输卵管复通与异位妊娠之间的关系

    目的:探讨输卵管结扎术后输卵管复通与异位妊娠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1月-2013年6月51例输卵管结扎术后异位妊娠患者,分析其临床特点及异位妊娠位置和复通情况。结果51例异位妊娠患者中,壶腹部着床22例(43.1%),峡部着床17例(33.3%),伞端着床12例(23.5%)。管腔再通患者38例(74.5%),新生伞及其他情况者13例(25.5%)。异位妊娠发生时间在输卵管结扎术后1年~9年,平均时间(3.1±1.3)年,其中1年~3年患者17例(33.3%),4年~6年患者25例(49.0%),7年~9年患者9例(17.6%)。结论合理手术操作,避免输卵管复通可以有效降低异位妊娠发生率。

    作者:张思霞 刊期: 2014年第13期

  • 从脾胃论中风病病机及治疗观察

    目的:从脾胃角度对中风病病机进行分析,并探讨其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近2年收治的92例中风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参考组各46例,2组患者均进行综合性康复训练,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采用中药治疗,参考组患者在康复训练基础上采用常规神经药物治疗。比较2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及治疗前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变化。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1.3%,参考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69.6%,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神经功能评分相较治疗前下降程度明显大于参考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中风发病机制之一为脾胃失运,通过脾胃治疗有助于促进患者康复,减轻神经功能缺损,促进患者康复。

    作者:薛安刚 刊期: 2014年第13期

  • CT与MRI在胆系结石诊断中的对比研究

    目的:比较CT与MRI对胆系结石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013年5月-2014年2月来我院检查的46例胆系结石患者进行CT及MRI检查,并将检查结果与临床诊断或手术结果进行对照,其中胆囊结石患者18例,胆管结石患者15例,胆囊合并胆管结石患者13例。 CT采用64层螺旋扫描;MRI采用FLASH、FISP、HASTE序列及磁共振胆胰管造影成像技术(MRCP)。结果 MRI对胆系结石的诊断准确率明显高于CT,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CT与MRI对胆系结石均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但因MRI具有多平面观察、成像参数多等优点,对胆系结石的诊断优于CT。

    作者:方秀红;姜兴岳 刊期: 2014年第13期

  • 双切口联合手术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双切口联合手术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5月-2013年4月期间收治的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9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2组。对照组给予单切口联合手术治疗,观察组给予双切口联合手术治疗,对比分析2组的疗效。结果2组患者术后视力及并发症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术后1,3,7 d眼压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术后1个月、6个月眼压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6个月的功能性滤过泡率91.11%,明显多于对照组的62.22%(P<0.01)。结论双切口联合手术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能有效地控制患者的眼压,提高远期疗效,且安全性高,值得在临床应用和推广。

    作者:刘祥杰 刊期: 2014年第13期

  • 盐酸丙帕他莫在腰椎间盘镜手术后疼痛治疗中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盐酸丙帕他莫治疗腰椎间盘镜手术后疼痛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随机将腰椎间盘镜手术后患者40例分为A、B 2组,A组静脉注射盐酸丙帕他莫(2 g盐酸丙帕他莫注射液加入250 mL生理盐水),B组肌肉注射曲马多(100 mg注射液),镇痛效果评价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并记录副反应评价安全性。结果 VAS评分在给药后15 min,30 min,60 min A组明显低于B组(P<0.01);A组和B组镇痛起效时间也差异明显,分别为(9.33±5.16)min,(15.33±6.50)min。2组均未出现不良反应(恶心、呕吐、头晕、呼吸抑制)。结论在腰椎间盘镜手术后镇痛中,盐酸丙帕他莫注射液可取得较好的疗效,且副作用小、安全性高。

    作者:李定鲲 刊期: 2014年第13期

  • 丹红注射液联合消栓通络胶囊治疗脑梗死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丹红注射液联合消栓通络胶囊治疗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抽取2011年4月-2013年4月我院收治的74例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按照入院时间顺序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单独应用丹红注射液对对照组患者实施治疗;采用消栓通络胶囊与丹红注射液联合对治疗组患者实施治疗。结果治疗组患者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后BI评分和NIHSS评分的改善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脑梗死症状消失时间和住院用药治疗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应用消栓通络胶囊与丹红注射液联合治疗脑梗死,临床效果非常明显,值得推广。

    作者:李玲 刊期: 2014年第13期

  • 输液不良事件20例原因分析与对策

    静脉输液是临床疾病治疗中常用的方法,然而在输液过程中也可能发生不良反应,不但给患者增加了痛苦,甚至会带来严重的后果。我院2013年8月上旬,8个科室上报了20例输液反应不良事件,均为不同程度的发热反应。对此事件我院非常重视,院感管理科、护理部、医务科、药剂科等多部门联合,共同查找分析原因,寻找对策。

    作者:刘绘 刊期: 2014年第13期

  • 胃肠道间质瘤21例报道及文献复习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及病理特征。方法收集21例发生于胃肠道及胃肠外间质瘤病例,对其临床症状、辅助检查、手术治疗及预后进行分析。结果21例病例的临床症状及实验室检查、内窥镜、CT检查特征均不明显,确诊必须依靠病理学检查。结论病理组织形态学及免疫组化是确诊胃肠道间质瘤的佳方法。

    作者:王彦军;王小玲 刊期: 2014年第13期

  • 佳蓉丸与尼尔雌醇治疗更年期综合征疗效对比

    目的:观察佳蓉丸与尼尔雌醇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选择2012年5年-2013年6月间就医的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60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0例。2组患者分别服用佳蓉丸和尼尔雌醇,疗程3个月。结果佳蓉丸治疗组的疗效显著,总有效率达到90.00%,而且无明显不良反应,2组之间的差异均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佳蓉丸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的效果好,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贾芸琴 刊期: 2014年第13期

  • 胆总管切开取石术后Ⅰ期缝合26例临床应用分析

    目的:探讨胆总管切开取石Ⅰ期缝合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有选择性地行胆总管切开取石术,Ⅰ期缝合胆总管26例患者的治疗情况。结果26例胆总管探查取石术成功率100%,手术时间60 min~170 min,出血量10~100 mL,住院时间10 d~14 d,无胆瘘及再次手术及其他并发症发生。出院后随诊6个月~2年,无胆总管残余结石及胆管狭窄。结论在掌握好适应证及手术操作要点的前提下,胆总管探查术后Ⅰ期缝合安全有效,临床应用可行。

    作者:谢军锋;庞克斌 刊期: 2014年第13期

  • 肝外胆管结石微创治疗进展

    肝外胆管结石是普外科常见的一种疾病,包括肝门部胆管、肝总管、胆总管和胆总管下端壶腹部结石,外科手术是其主要治疗手段。传统处理方式是开腹胆囊切除、胆管切开取石及T管引流,其缺点是创伤大、恢复慢,近年来随着内镜和腔镜设备与技术的发展,微创手术治疗肝外胆管结石能以小的创伤获得与传统手术相当的效果,尤其是三镜(腹腔镜、胆管镜、十二指肠镜)联合手术,以其独有的特点及疗效越来越得到外科医师及患者的青睐[1]。本文就近年来有关肝外胆管结石的治疗方式,尤其是关于微创手术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如下。

    作者:黄康正;韦德高 刊期: 2014年第13期

  • 背阔肌皮瓣修复小腿严重创伤的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背阔肌皮瓣修复小腿严重创伤的作用机理及疗效。方法我院2001年4月-2011年9月共接收小腿严重创伤患者37例,均采用背阔肌皮瓣游离移植术进行修复,及时随访并观察患者的愈合恢复情况。结果痊愈患者14例,其中男性患者与女性患者各7例,总有效率为89.16%。在治疗期间患者无血管危象、感染及继发溃疡发生。结论背阔肌皮瓣修复小腿严重创伤的临床疗效较好,术后患者的小腿功能基本恢复正常,也不影响周围组织的功能。

    作者:范辉;包其能;邹华勇 刊期: 2014年第13期

  • 重性精神疾病社区规范化管理分析

    目的:探讨重性精神疾病患者采用重性精神疾病社区规范化管理的防治效果。方法选取某社区56例重性精神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规范化管理,主要包括宣讲精神卫生知识、心理疏导、就医指导、康复训练以及就业指导等内容。对规范管理前和规范管理后的防治效果进行比较。结果经过规范化管理后,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的服药依从性、显效率以及社会参与率明显高于管理前(P<0.05)。结论对重性精神疾病患者进行社区规范化管理,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服药依从性,提升生活质量,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值得推广。

    作者:王晓珍 刊期: 2014年第13期

基层医学论坛杂志

基层医学论坛杂志

主管:山西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山西科技新闻出版传媒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