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玲
目的:探讨急诊重症患者的心理需求与护理对策。方法对我院收治的48例急诊重症患者的心理特点进行分析,针对性采取相应护理对策。结果患者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情绪障碍。结论急诊科医护人员应及时了解并帮助急诊重症患者解决必要的心理需求,提高患者的抢救成功率或治愈率,从而降低医疗风险,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陈娴.不当护理行为的法律分析[J].护理研究,2008,6(6B):1577.]。
作者:吴柳英;黎瑜 刊期: 2014年第33期
目的:总结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患者的临床特征与护理干预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年来我科收治的38例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患者的临床特征和护理方法。结果对38例患者实行严格的消毒隔离,密切观察病情,给予抗感染和对症支持治疗,加强症状护理,做好健康宣教。33例患者痊愈出院,2例转往重症医学科,3例死亡。结论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致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是近年新发的感染性疾病,起病急、病情重,应早期规范治疗,采取有效的护理干预,可有效减少并发症发生,缩短病程,提高治愈率。
作者:高迎文;高文武;林丽华 刊期: 2014年第33期
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对外科术后疼痛程度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1月—2013年12月136例外科手术治疗患者,按照数字抽取随机分成对照组与研究组,对照组患者应用常规护理措施,研究组则予以综合护理干预。分析比较2组患者术后疼痛程度。结果研究组术后疼痛程度明显比对照组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外科手术后予以综合护理干预能够有效缓解患者术后疼痛程度,从而促进患者恢复,确保患者顺利康复,临床推广应用价值高。
作者:郭志蕾 刊期: 2014年第33期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改善眼底出血患者远期康复效果的作用。方法对136例眼底出血患者分别采用针对动脉硬化形成的因素进行护理干预(观察组)与常规护理(对照组),12个月后,观察2组患者在动脉硬化形成因素、视力、眼底改变、生活质量等方面的变化。结果观察组在血压、血糖、血脂控制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视力提高好于对照组;黄斑厚度、生活质量改善方面亦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针对性护理干预能够明显提高眼底出血患者的远期康复效果,并提高生活质量。
作者:谭振琴 刊期: 2014年第33期
目的:探讨康复护理干预对偏瘫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临床确诊的104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2例(康复护理组)和对照组52例(常规神经内科护理组)。2组均给予常规内科治疗,采用Barthel指数对2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进行评分。结果治疗组Batthel指数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康复护理的介入能明显提高偏瘫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郭玉梅 刊期: 2014年第33期
目的:探讨优质护理服务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按照优质护理服务的要求,改变护理模式,转变护理理念,熟练掌握儿科护理知识与技能,改善病区环境,提供人性化服务。结果优质护理服务在儿科实施2年,不仅明显提高了护理质量,满意度调查达到95%以上,同时也实现了护理零投诉的满意效果。结论开展优质护理服务,有效改善了护患关系,达到了护士满意、患者满意、社会满意的良好效果。
作者:石伟兰;吕爱萍 刊期: 2014年第33期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措施对盆腔炎患者病情、心理等方面的影响。方法随机选择我院2013年4月—2014年5月收治的50例盆腔炎患者进行观察,分为对照组25例,观察组25例。对照组按照常规护理措施进行护理,观察组则采用护理干预措施进行护理,观察2组患者的疾病复发情况以及综合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病情复发频率明显少于对照组,综合治疗效果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护理干预措施有利于降低盆腔炎患者的病情复发率,提高患者对自身的护理意识及疗效,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
作者:张雪梅 刊期: 2014年第33期
性是一个身体和心理成熟的人的正常生理需要,但它必须符合其客观发展规律,即年龄令与社会道德,只有健康的心理和正确的道德观才能指导正确的性行为。在青少年中进行性健康知识的宣讲,进行性教育,使他们在青春期来临之际,正确看待自已的生理改变及心理变化,理性对待男、女同学之间的交往,对促进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及未来生活和谐、婚姻美满、家庭和睦有着重要意义。性教育包括:性生理;性心理;性道德三部分。
作者:杨运菊 刊期: 2014年第33期
目的:探讨成人咳嗽变异性哮喘的规范化护理。方法对我院47例成人咳嗽变异性哮喘患者进行规范化护理并总结分析。结论47例成人咳嗽变异性哮喘患者经规范化护理,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症状均得到理想的控制,治疗效果满意,生活质量得到提高。结论规范化护理措施对成人咳嗽变异性哮喘患者的治疗起到重要作用。
作者:陈春梅 刊期: 2014年第33期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具有气流受限特征的不可逆性气道阻塞和通气功能障碍的一组肺部疾病,呈进行性发展。COPD与慢性支气管炎及肺气肿密切相关,反复发作常并发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简称肺心病),使肺循环阻力增加、肺动脉高压,右心室肥厚扩张、心力衰竭。临床表现为慢性咳嗽、咳痰、气短和呼吸困难、喘息和胸闷、甚至全身水肿。吸烟是目前公认的COPD已知重要的危险因素,被动吸烟也可能导致。肺功能检查是判断气流受限的主要客观指标。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男>女,冬、春季>夏季,反复发作,迁延不愈,积极控制感染是治疗的关键,合理治疗,配合有效护理,可以明显改善症状、延缓和控制肺功能减退,提高生存质量。现将有关护理措施报告如下。
作者:周学筠 刊期: 2014年第33期
患者,女,49岁,主因“呼吸困难、咳嗽、咳痰1月余,加重3 d,发现血压降低11 h (11 h前血压突然降至81/43 mm Hg)”于2010年9月21日于我院急诊就诊。查体示:嗜睡状态,呼吸深慢,左侧呼吸音减低,口唇紫绀,体温38.5℃,心率114次/min,血压177/107 mm Hg,血气分析示:pH 7.00,PaCO298 mm Hg, PaO236 mm Hg,BE-9.8 mmol/L。查血糖26.7 mmol/L,尿酮体(+++),查胸片示:双肺渗出性病变,炎症?予气管插管接呼吸机辅助通气、抗感染、降糖、消酮治疗。其后多次查心电图示:V2~6导联T波倒置,超声心动图示:前壁、前间壁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为进一步诊治于9月26日收入院,入院诊断:①急性冠脉综合征?心功能Ⅱ级(Killip分级)。②肺部感染。③呼吸衰竭Ⅱ型。④呼吸性酸中毒。⑤酮症。⑥高血压3级,极高危。⑦神经根炎。⑧气管插管术后。于10月10日晨起翻身后患者突然出现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下降至50%~60%,心率降至50~60次/min,患者浑身大汗淋漓,意识淡漠,双肺可闻及较多痰鸣音,考虑痰液较多阻塞气道,通气不畅所致。即刻将呼吸机吸氧浓度调高,同时急行人工气道吸痰治疗,吸出约8 mL黄色黏痰后SpO2渐升至100%,心率升至100~120次/min。在此后的1周内患者再次反复出现上述现象,SpO2下降低38%,心率减慢低至43次/min,均经及时紧急救治处理后患者转危为安,而且发生次数逐渐减少,1周后未再出现上述现象。
作者:陈霞 刊期: 2014年第33期
护理质量管理是医院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护理质量管理的手段是进行质量控制[1]。医院护理质量的高低能直接、真实地反映出医院管理水平和护理工作的全貌。近年来,因等级医院的评审和患者护理需求的不断提高,我院领导高度重视护理质量管理问题,为提高我院的整体护理技术水平,体现社会主义医疗为人民服务的根本方针,体现现代护理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根据我院的实际情况研究、制订全院各护理单元的护理质量质控考核标准、计划,并认真执行检查整改,实现了全院护理质量的持续改进。
作者:孙巨成 刊期: 2014年第33期
目的:探讨临床护理收费告知在病区管理中的作用。方法通过对520例住院患者实施护理收费告知制度后,与对照组500例比较,观察满意度、不满意因素及医患纠纷投诉率的变化。结果住院患者因医疗收费的投诉及医疗纠纷率下降,出院患者对医院的满意度上升,提高了病区管理质量。结论护理收费告知制度用于提升病区管理质量是有效可行的,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孙鸿翼 刊期: 2014年第33期
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是指胃十二指肠溃疡在活动期间,逐渐侵蚀组织深部,从黏膜直至肌层组织,终穿破浆膜层,发生穿孔[1]。患者可出现腹部剧烈疼痛、弥散性腹膜炎等,严重者会出现大量出血等情况[2],临床表现为急性弥散性腹膜炎。老年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是老年外科常见急腹症之一,由于老年人组织器官功能减退,免疫功能低下,临床表现不明显,且往往出现并发症,因此治疗上有其特殊性。2013年10月,我科收治1例胃十二指肠溃疡并胸腔大量积液的高龄患者,病例特殊,病情复杂,临床表现多样,经积极手术治疗痊愈出院。现将其护理情况报道如下。
作者:王立馨 刊期: 2014年第33期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然而,糖尿病患者心理压力大,缺乏糖尿病的基本知识,导致自我护理能力差。需要对糖尿病患者进行自我护理指导,帮助患者制定治疗和护理计划,做好终生护理工作;维持血糖的稳定,控制并发症,提高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王苏文;吴承聪 刊期: 2014年第33期
目的:探索简易负压封闭引流治疗慢性伤口的护理方法。方法对15例慢性伤口患者采用简易负压封闭引流治疗。结果15例患者经8 d~15 d简易负压封闭式引流治疗后均恢复良好,伤口周围皮肤红肿均明显减退,伤口内无脓性分泌物,肉芽组织生长好,血运佳,经常规换药后伤口均愈合。结论简易负压封闭引流术用于慢性伤口,可缓解患者痛苦,减少医务人员工作量,并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
作者:叶芳;周兰英;冯丽芳 刊期: 2014年第33期
目的:分析喉癌患者护理缺陷发生的原因及对策。方法组织我院头颈肿瘤外科专家组及科室质控组成员对2011年2月—2013年12月39例喉癌术后患者发生护理缺陷的原因进行逐一分析。结果观察及操作流程不到位是主要原因,操作技能及健康宣教方面是次要因素。结论临床护理是一个团队协作共同努力的过程,为预防和减少护理缺陷的发生,要关注护士自身素质、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提高,强化法律意识。
作者:王艳萍;朱宝燕 刊期: 2014年第33期
目的:深入剖析临产妇的心理状态,探究干预性护理对临产妇心理的影响。方法抽取2011年7月—2013年12月我院收治的60例临产妇的临床资料,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2组临产妇均予常规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组在家属同意的情况下增加干预性护理。对2组患者的担忧程度及分娩方式进行对比。结果干预组担忧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其剖宫产和助产率也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对性护理措施能够有效缓解临产妇紧张和担忧的心理状态,缩短产程,有利于临产妇的身心健康。
作者:刘惠敏 刊期: 2014年第33期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是人体极为重要的器官,视觉是人类感受世界直接的方式[1]。弱视与近视均为眼科的常见眼病,但弱视与近视有所区别,近视是由于睫状肌的过度紧张或因遗传原因导致的视力下降,戴镜后多可恢复正常。而弱视则为视功能发育迟缓、斜视、视功能紊乱、高度屈光不正等,即使戴镜也无法恢复正常,并且多发于小儿时期[2],危害性比近视更大。据相关文献报道,我国儿童弱视的患病率高于全球平均水平,约为4.00%,位居世界第二位,据此推算,我国约有1千万弱视患儿,小儿弱视问题不容忽视[3]。如果不及时治疗,给患儿造成的影响是无法估量的,不仅表现为视力低下、双眼视功能缺失,缺乏立体视觉等,而且影响成年后的职业选择,对患儿的自信心和自尊心也是不小的打击,生活质量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戴镜以及视觉感知训练是弱视患儿治疗的有效方式,早期治疗可防止视力永久性低下,并且避免成人后发育期终止斜视、弱视等无法治愈[4]。由于小儿弱视治疗时间长,护理的作用在于提高患儿的依从性,根据小儿的特点,采取患儿感兴趣的方法进行训练,方能事半功倍。现就治疗小儿弱视的护理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蒙静蓉 刊期: 2014年第33期
目的:分析开展品管圈活动对分层管理下护士满意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3月—7月我院收治的糖尿病患者50例作为研究对象,发放对责任护士满意度现状调查表,调查患者对分层管理下护士的满意度情况。采用鱼骨图进行分析,制订改进措施,规范分层管理后提高责任护士满意度流程,实施4个月后评价效果。结果品管圈活动后达标率109.26%、进步率10.3%,满意度由改善前的86.96%提高到了95.92%。结论在自我启发及相互启发下,激发了每个圈员的潜能,还明显增强了护士的责任感,圈员运用PDCA管理方法,将圈会成果维持并持续改进。品管圈活动有效提高了分层管理下患者对责任护士的满意度,并具有可持续性。
作者:王婧 刊期: 2014年第3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