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尘肺患者腹式呼吸对改善肺功能的临床体会

唐军

关键词:尘肺, 腹式呼吸, 肺部通气换气功能
摘要:目的尘肺的治疗方法至今仍是探索的课题,目前多采用支气管肺泡灌洗治疗尘肺,由于矽结节常发生于支气管和血管周围,肺内有大量纤维组织增生,这些病理变化不可复原,支气管肺泡灌洗无法去除,进一步影响肺部通气换气功能.本文探讨坚持功能锻炼(腹式呼吸),对改善肺部通气换气功能的影响.方法通过对尘肺患者坚持腹式呼吸锻炼3个月,用日本ST-300肺功能测试仪,分别记录腹式呼吸锻炼前后的肺活量(VC)、潮气量(TV)、大通气量(MVV)、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用力肺活量比值(FEV1/FVC)等指标进行比较.结果通过腹式呼吸锻炼后,患者自觉胸闷、气短、呼吸困难等症状不同程度地缓解,其中VC、TV、MVV、FVC、FEV1、FEV1/FVC等肺功能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从而改善尘肺患者肺部通气换气的功能.结论对于尘肺患者治疗除采用综合措施对症治疗外,还应长期坚持腹式呼吸锻炼,以改善肺部通气换气功能,从而减轻患者痛苦,延缓病情进展,延长其生命.
基层医学论坛杂志相关文献
  • 谈如何发挥科主任护士长在医院感染管理中的作用

    目的发挥科主任、护士长在医院感染管理中的作用.方法宣传与培训使他们了解医院感染管理的重要性;监测检查使他们明确自已的责任;时效性的反馈与奖惩激发他们的积极性.结果由于科主任护士长的积极参与使医院感染控制设施逐步完善,管理意识逐步加强,预防控制措施得以落实,医院感染管理质量稳步提高.结论只有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者:刘冬云;陈小永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出血性脑梗死临床与CT分析

    目的了解出血性脑梗死的临床特点及影像学特征.方法对16例出血性脑梗死病人详细观察临床特点,临床症状加重时复查CT.结果所有病例在治疗中出现临床症状加重,CT表现以混合型出血改变为主,好发于大脑中动脉或其分支区,大片脑梗死尤以心源性脑梗死表现更加典型.结论脑梗死病人治疗后症状加重,CT表现以混合出血型为多,应考虑此病.

    作者:郭献亭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上消化道大出血病人股静脉置管的效果探讨

    目的探讨在上消化道大出血病人抢救过程中,股静脉置管的可行性及重要性.方法对20例上消化道大出血病人,行股静脉穿刺置管21例次.结果病人均安全、顺利接受股静脉穿刺置管,其中19例接受1次置管,1例接受2次置管.结论上消化道大出血病人采用股静脉置管,其操作方便、快速,不破坏血管,对提高抢救成功率有较好的作用.

    作者:孔令敏;钱明珠;李国芳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试谈加强培养护生的无菌观念

    医院是病人集中的场所,各种病原微生物多而汇集.如若管理不善,消毒隔离制度不健全,有可能成为疾病传播的发源地,而将病菌传给易感者,使疾病蔓延或发生交叉感染,甚至流行传染病.因此必须防止医源性感染或交叉感染.而院内杜绝感染及交叉感染的重要手段--消毒隔离等工作的主要具体执行者是护理人员,其消毒隔离的优劣,不仅直接影响防止院内感染及交叉感染的效果,以及护理管理工作的质量;还影响护生素质的培养,因此,我们必须加强防止医源性感染及交叉感染,以提高培养护生的无菌观念.

    作者:谭奕华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电液通输治疗仪治疗慢性前列腺炎 50例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慢性前列腺炎的有效治疗方法.方法采用中国中医研究院与中国医学科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研发的ZK-280型电液通输治疗仪治疗慢性前列腺炎50例.结果电液通输治疗仪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的治愈率为56%,总有效率82%,疗效显著.结论电液通输治疗仪治疗慢性前列腺炎安全有效.

    作者:曹有军;丁洁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应用Gamma钉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

    目的总结Gamma钉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经验.方法22例股骨粗隆间骨折采用Gamma钉内固定手术治疗(Evans Ⅰ型1例,Ⅱ型3例,Ⅲ型11例,Ⅳ型7例).结果经4~15个月随访,平均8个月,疗效满意.结论术中尽可能恢复股骨粗隆后内侧皮质的完整性;正确的操作、固定钉恰当固定位置及加强术后功能锻炼是取得良好疗效的关键.

    作者:陈铁峰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糖尿病肢端坏疽72例治疗体会

    我院自1996年1月~2005年6月共收治糖尿病肢端坏疽患者72例,约占收入院糖尿病患者总数7%~8%,经饮食控制、胰岛素皮下注射或口服降糖药物、活血化瘀、抗感染及局部处理等综合治疗,效果显著,现总结如下.

    作者:赵德友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2900例心脏外科体外循环手术的临床总结

    目的介绍我院自1995年12月至2006年1月2 900例心脏手术体外循环管理.方法各种心脏病心内直视手术2 900例,年龄4个月~81岁,体重4.5~104.5 kg,一部分重症病人及低体重患儿使用膜肺,停跳组转流方式以浅低温为主,不停跳组转流方式以常温为主.成人心肌保护均采用氧合血灌注,儿童用冷晶体停跳液或血加钾停跳液.结果停跳组主动脉阻断时间为7~201分钟,总转流时间为23~892分钟,复跳率占78.2%.不停跳组总转流时间18~255分钟,室颤发生率占4.19%.结论根据病人的病情及手术操作的难易程度,采取不同的CPB方法合理的血液稀释和灌注方式以及心肺保护,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作者:王朝晖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静脉留置针在婴儿前囟穿刺引流中的应用

    化脓性脑膜炎是小儿时期常见的神经系统急性感染性疾病,硬膜下积液是化脓性脑膜炎较常见的并发症.自2003年1月~2005年10月,我科采用美国B-D公司生产的静脉留置针,对婴幼儿化脓性脑膜炎并发硬膜下积液行前囟穿刺引流术,取得了显著的疗效.为患儿减轻了痛苦及家长的经济负担.现介绍如下.

    作者:昌爱慧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高位壁内阑尾2例报告

    异位阑尾炎在临床并非少见,但同时出现两种异位情况较为罕见,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海涛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不典型甲状腺机能亢进症14例误诊分析

    甲状腺机能亢进是内分泌科常见病、多发病,典型者一般不难确诊,不典型者易误诊、漏诊.为吸取教训,现将本院5年来(1999年~2004年)遇到的14例误诊、漏诊病人讨论如下.

    作者:赵芬桃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奥扎格雷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疗效及对QT间期离散度的影响

    目的探讨奥扎格雷注射液(晴尔)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UA)疗效及对心电图QT间期离散度(QTd)的影响.方法对51例UA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奥扎格雷160mg溶于5%葡萄糖液500ml中静滴,每日1次,共用14天,并与对照组比较,观察治疗前后症状、心电图、肝肾功能、心律失常情况及QTd.结果两组治疗后较治疗前QTd缩短,心律失常减少,临床症状及心电图心肌缺血改善,且治疗组较对照组更为明显.结论奥扎格雷治疗UA疗效好,且治疗后QTd缩短,心律失常减少.

    作者:常健梅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小梁切除术联合羊膜植入治疗难治性青光眼的护理

    目的探讨小梁切除术联合羊膜植入治疗难治性青光眼的有效的护理措施.方法对20例(20只眼)难治性青光眼行小梁切除术联合羊膜植入治疗的患者进行观察和护理.结果20只眼中,形成功能性滤过泡18只眼,无功能滤过泡2眼,20只眼术后视力有不同程度提高,眼压控制在15~20 mmHg,全部病例无滤过泡漏,伤口漏,迟发性感染和排斥发应发生.结论小梁切除术联合羊膜植入治疗难治性青光眼能提高成功率,且安全、可靠.术前加强心理护理,完善术前准备.术后观察视力、眼压、羊膜植片、滤过泡等的变化,及时发现并正确处理术后并发症,做好术后健康教育和术后随访等是保证治疗成功的重要措施.

    作者:刘凌;朱朝花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外伤后甲亢危象临床分析

    甲亢危象也称甲状腺危象,是甲状腺毒症病情极度加重,危及患者生命的严重并发症,本病不常见,但死亡率很高.甲亢危象一般可占住院甲亢病人数的1%~2%.本症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儿童少见.其发生原因可能与循环内FT3水平增高,心脏和神经系统的儿茶酚胺激素受体数目增加,敏感性增强有关.本症的主要诱因包括感染,手术,放射碘治疗,创伤,严重的药物反应,心肌梗死等.临床表现为原有的甲亢症状加重,包括高热(>39℃),心动过速,心率140~240次/分,伴房颤或房扑,烦躁不安,呼吸急促,大汗淋漓,厌食,恶心,呕吐,腹泻等;严重者出现虚脱休克,嗜睡,谵妄,昏迷,甚至有心力衰竭,肺水肿,偶有黄疸.

    作者:席时颖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依沙吖啶配伍米索前列醇用于中期妊娠引产临床观察

    中期妊娠引产临床上常用的方法是依沙吖啶引产,但依沙吖啶有引产失败、产道损伤、妊娠物残留的可能,前两者多与宫颈不成熟有关,本文将依沙吖啶配伍米索前列醇用于中期妊娠引产,收到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李燕萍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颞区解剖结构与临床意义

    颞区前为额骨颧突及颧骨额突的后缘,后为乳突基底和外耳门,上为颞上线,下以颧弓上缘为界.覆盖此区的层次由浅入深为:①皮肤:前部较薄且可移动,后部与额顶枕区相似.②皮下组织:皮下脂肪较少.③颞浅筋膜:为帽状腱膜的延续部分,向下逐渐变薄后消失.④颞深筋膜浅、深层:致密坚韧,起于颞上线,向下分为两层附着于颧弓的内、外面.深层内面有颞肌部分纤维起始,故深层特别致密并含有腱纤维,此层裂开后,其裂缘坚硬似骨,应注意鉴别.⑤颞深脂肪垫:含有薄层脂肪组织.⑥颞肌:强大肥厚.⑦颅顶骨外膜:较薄,在颞鳞处与骨质结合紧密.⑧颅顶骨:此区颅顶骨主要由颞鳞及蝶骨大翼、额骨和顶骨的一部分组成,其中以颞鳞薄.

    作者:别永信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消化道间质细胞瘤细胞活性与微血管密度的关系

    笔者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染色法,检测了86例胃肠道间质细胞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中微血管密度(MVD),应用胶银及免疫组织化学S-P染色法,检测核仁组成区嗜银蛋白(AgNORs)、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抗人增殖细胞抗体(Ki-67)来反映细胞的增殖活性,旨在探讨GIST中MVD与细胞增殖活性的关系.

    作者:黄海涛;张俊东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对206例氟罗沙星不良反应的分析

    目的分析氟罗沙星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s,ADRs)发生的规律和特点,为临床选用药及药物安全评价提供依据.方法对国内近10年公开发表的有关的206例氟罗沙星ADRs进行分类归纳、分析整理.结果氟罗沙星的ADRs发生多种多样,静滴多发于口服、男性多发于女性、青年和中年与老年人几乎相等;以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免疫系统症状为主;密切相关因素为老年人和过敏性体质及有精神症状的病人.结论应注意氟罗沙星的ADRs,安全合理用药.

    作者:张焕;林辉龙;林小燕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电视监视下大剂量低浓度泛影葡胺下肢静脉分段造影的X线分析

    目的探讨分析在电视监视下行下肢静脉造影的效果及临床价值.方法运用电视监视采取大剂量低浓度注射泛影葡胺观察下肢各深浅静脉显影情况及瓣膜功能.结果38例46次下肢静脉造影无1例失败,效果良好,此法对诊断下肢疾病及指导临床治疗具有很重要的作用.结论运用本方法简便、安全,图像清晰、直观,对诊断下肢静脉疾病和指导临床治疗具有很重要作用.

    作者:史福俊;薛际华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颈椎间盘突出症的成因与诊治体会

    颈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和治疗的过程是非常重要的,如果误诊或治疗不当则会引起一些意想不到的后果.

    作者:郭素芹 刊期: 2006年第09期

基层医学论坛杂志

基层医学论坛杂志

主管:山西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山西科技新闻出版传媒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