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大剂量甲氨蝶呤治疗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延迟排泄的发生率及风险因素分析

王春立;吴心怡;李慧君;曲京霞;霍灵伟;梁蕊

关键词:淋巴细胞白血病, 甲氨蝶呤, 儿童, 延迟排泄, 风险因素
摘要:[目的]观察大剂量甲氨蝶呤治疗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延迟排泄的发生率,探讨导致甲氨蝶呤延迟排泄的风险因素。[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设计,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血液肿瘤中心为研究场所,以连续入组的方法根据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选择患儿,收集甲氨蝶呤化疗期间患儿的临床资料,对甲氨蝶呤延迟排泄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甲氨蝶呤延迟排泄的发生率为69.3%,导致延迟排泄的相关因素为 ALL的危险度、食量及呕吐情况。[结论]甲氨蝶呤延迟排泄的发生率较高,在临床工作中,应及早识别甲氨蝶呤延迟排泄的风险因素,进行早期干预,以降低甲氨蝶呤延迟排泄的发生率。
护理研究杂志相关文献
  • 老年病人白内障摘除术后谵妄危险因素分析1)

    [目的]探讨老年病人白内障摘除术后发生谵妄的危险因素及护理对策。[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3年12月进行白内障摘除术的951例老年病人为研究对象,依据白内障手术护理谵妄筛查量表评估谵妄发生率,对其发生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并实施相应的护理措施。[结果]951例病人中共有176例发生谵妄,谵妄发生率为18.51%。谵妄组住院时间比对照组延长(P<0.05)。老年白内障摘除病人术后发生谵妄的独立危险因素有年龄、术前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心血管疾病、术后疼痛、体温升高。[结论]高龄、术前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心血管疾病、术后疼痛及体温升高为老年白内障手术后谵妄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后实施适当的护理措施可降低谵妄的发生率。

    作者:张倩;姚晓梅;李淑琴;项鹂 刊期: 2014年第32期

  • 1例左侧锁骨下动脉加左侧椎动脉支架植入术后并发肾动脉出血的观察

    脑动脉支架植入术是一种有效治疗脑动脉狭窄的新技术,可预防脑缺血发作,防止脑梗死的发生,降低致死率、致残率[1],但因术前抗血小板药物及术中抗凝剂的使用、血管粥样硬化等因素,术后易出现出血并发症。肾脏血管丰富,术后并发肾动脉出血若不能及时发现并进行快速有效止血,将会严重损害肾功能,甚至发生失血性休克、肾衰竭等严重并发症,危及生命。我科行脑动脉支架植入术500余例,术后并发肾动脉出血1例,现将护理报告如下。

    作者:徐妍妍;沈小芳 刊期: 2014年第32期

  • 改良胃管置管法对脑卒中病人置管过程舒适度的影响1)

    [目的]观察改良胃管置管方法对脑卒中病人置管过程中舒适度的影响。[方法]将100例脑卒中需置胃管鼻饲的病人按编号分组,单号为观察组,双号为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胃管置管方法,观察组采用改良胃管置管方法。比较两组病人置胃管过程出现的不适症状、一次置管成功率。[结果]观察组病人置胃管过程中不适症状少于对照组,一次置管成功率高于对照组。[结论]改良胃管置管方法能有效地减少脑卒中病人置管过程中不适症状的发生,提高一次置管成功率。

    作者:钟运露;陈庆妙;李美娴 刊期: 2014年第32期

  • 直肠癌肠造口病人不同造口时间与适应程度和造口压力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不同造口时间肠造口病人对造口的适应程度和造口压力程度。[方法]采用造口适应问卷、结肠造口病人压力量表对2012年12月—2013年10月三级甲等医院320例肠造口病人进行调查,比较<1年、1年~5年、>5年3个不同阶段病人的院外压力及适应水平。[结果]造口术后<1年、1年~5年、>5年 3 个时间段病人造口适应程度总分及持续担忧、接受、积极生活态度得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造口术后<1年、1年~5年、>5年 3 个时间段病人造口压力总分及躯体变化压力、家庭压力、自我概念改变压力、造口护理压力得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肠造口病人的适应程度与压力的相关分析显示,接受、积极生活态度得分与压力水平呈负相关,持续担忧得分与压力程度呈正相关。[结论]护理人员应关注肠造口病人不同造口时间段的压力水平,以进一步促进病人对造口的适应。

    作者:李慧;王建东;黄晓辉 刊期: 2014年第32期

  • 集束干预策略在预防ICU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中的应用1)

    [目的]观察采用集束干预策略预防重症监护病房(ICU)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实施集束干预策略后 ICU行中心静脉导管留置病人197例为观察组,选取2011年同期实施常规护理的 ICU行中心静脉导管留置病人178例为对照组,观察两组病人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发生率、发生时间、不同部位置管率、病人住院时间及院内花费情况。[结果]观察组股静脉置管率低于对照组,锁骨下静脉置管率高于对照组,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率低于对照组,感染发生时间迟于对照组,住院时间及院内花费低于对照组。[结论]采用集束干预策略可有效降低 ICU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率,延迟感染的发生,缩短病人住院时间,降低住院费用。

    作者:朱燕妮;陆燕英;高源根;马杏珍;黄汝连;梁韵 刊期: 2014年第32期

  • 破裂脑动脉瘤病人术后生存质量及相关因素分析1)

    [目的]研究脑动脉瘤破裂术后病人生存质量的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以探讨提高病人生存质量的有效途径。[方法]采用简明健康状况问卷(SF 36)、社会支持评定量表、疲乏程度量表对74例脑动脉瘤破裂病人进行调查。[结果]脑动脉瘤破裂病人生存质量各维度得分偏低,多元逐步回归结果提示,Hunt Hess分级、疲乏、社会支持、住院时间以及年龄是影响生存质量的重要因素。[结论]医护人员应重视脑动脉瘤破裂病人疲乏和社会支持情况,采取针对性的干预措施,以缓解病人的疲乏症状,提高病人社会支持水平,改善病人的生存质量。

    作者:吴超;沈梅芬;张海英;张世明;王中;刘巧艳;王濯 刊期: 2014年第32期

  • 共情护理对全子宫切除病人身心康复的影响1)

    [目的]探讨共情护理对全子宫切除病人身心康复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妇科符合入选要求的全子宫切除病人12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对病人进行共情护理。分别在手术前1 d、手术后3 d、手术后3个月采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 AMA)、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 AMD)以及自行设计的全子宫切除术后恢复情况表对病人进行测评。[结果]观察组病人手术前1d、手术后3d、手术后3个月焦虑、抑郁评分低于对照组;观察组病人术后生命体征及身体恢复情况优于对照组。[结论]共情护理能加快全子宫切除病人的身心康复。

    作者:庄敏 刊期: 2014年第32期

  • 县市级医院实习护生专业认同度调查1)

    [目的]了解护生实习后对护理职业认同度并探讨其职业认同内涵及影响因素,为护理实习生专业情感教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护生职业认同调查表对2011年11月—2013年9月县市级2所二级甲等综合教学医院的实习护生进行调查。[结果]参与调查的护生共289人,均为女性。实习护生对从事护理工作态度、不喜欢但还会选择,随着实习期的延长比例在提高。[结论]护理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应注重培养护生的职业兴趣,同时注重对被动就读护理专业学生进行积极稳定的职业认同教育。

    作者:张红健;周利娟;陈松;黄爱华;王裕珍;邢健红;陈黎黎 刊期: 2014年第32期

  • 中药足浴在风寒型外感发热患儿治疗中的应用

    [目的]观察温水擦浴与中药退热煎剂足浴辅助治疗风寒型小儿外感发热的疗效。[方法]将60例风寒型外感发热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n=30)和对照组(n=30)。在基础治疗(喜炎平静脉输注,对乙酰氨基酚、中药煎剂口服)上观察组给予中药退热煎剂足浴,对照组给予温水擦浴,均由护士操作。两组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0.5h、1h、2h、3h、4h、5h、6h、24h、48h、72h监测体温变化和判断疗效。[结果]观察组体温下降幅度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中药退热煎剂足浴辅助治疗风寒型小儿外感发热疗效优于温水擦浴。

    作者:凌蓉蓉;王慧 刊期: 2014年第32期

  • 服务性学习在脑卒中家庭照护者健康教育中的应用研究1)

    [目的]探讨服务性学习应用于脑卒中家庭照护者院内健康教育的效果。[方法]采用区组随机法将32名初发住院脑卒中病人家庭照护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6人,对照组采用随时口头宣教;观察组采用有计划的服务性学习方法进行为期7 d的院内健康教育。[结果]两组教育质量、成绩评价及病人满意度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93.75%家庭照护者对服务性学习持肯定态度。[结论]服务性学习可提高家庭照护者健康教育效果,增强照护能力,间接提高病人满意度及对医疗措施的依从性。

    作者:马桂芬;陈翠萍;方丹灵;单晓茜;杨巾夏;贺学敏 刊期: 2014年第32期

  • 心理干预对酒精性心肌病病人治疗效果的影响1)

    [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对酒精性心肌病(ACM)病人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对照原则,将52例 ACM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综合治疗,观察组除常规综合治疗外辅以心理干预。应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分别于治疗前后测评,同时与正常人群对照。病人出院后继续跟踪随访6个月,应用自制问卷进行测评。[结果]干预前两组病人 SAS、SDS评分均高于国内常模(P<0.01);干预后观察组焦虑、抑郁症状得到改善(P<0.01);观察组病人戒酒率、临床症状、心力衰竭指标及心脏彩超结果优于对照组。[结论]心理干预对 ACM病人有治疗性干预作用,是一种重要的辅助治疗措施。

    作者:杨苓;张敏;魏雪梅;彭欐涵;李雪平 刊期: 2014年第32期

  • 改良式换药在肝硬化病人放腹腔积液后的应用1)

    [目的]探讨改良式换药在肝硬化病人放腹腔积液术后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26例肝硬化并大量腹腔积液病人按入院先后顺序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63例,干预组腹腔穿刺放出腹腔积液后采用改良式换药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换药方法。比较两组病人穿刺处渗液、腹膜炎发生率及病人满意度。[结果]干预组出现穿刺处渗液2例,对照组29例;干预组无一例发生腹膜炎,对照组发生腹膜炎 6例;干预组满意62例,对照组满意53例;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穿刺放腹腔积液后采用改良式换药方法可降低渗液、腹膜炎的发生率,提高病人满意度。

    作者:陆素芳;潘宏癸 刊期: 2014年第32期

  • 造口专科护士干预对永久性肠造口病人早期自我护理能力的影响1)

    [目的]探讨造口专科护士门诊干预对永久性肠造口病人早期自我护理能力的影响。[方法]将2012年1月—2012年12月在我院普外科出院的132例永久性肠造口病人按自愿的原则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自愿由造口门诊专科护士复诊或随访的作为观察组,自愿由病区或门诊医生复诊或随访的作为对照组;观察组病人由门诊专科护士实施干预,了解病人对造口护理知识的掌握程度,观察造口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及病人的心理状况,分析以上因素对病人自我护理能力的影响,为病人提供专业化护理;对照组病人由病区或门诊医生实施干预,从医疗角度为病人提供相关处置后,护士按常规执行相关护理措施。观察两组病人造口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和造口自我护理能力。[结果]观察组病人造口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造口自我护理能力得分高于对照组。[结论]门诊专科护士的干预可提高永久性肠造口病人早期自我护理能力。

    作者:万淑琴;魏清风;曹春凤 刊期: 2014年第32期

  • 认知行为干预对PICC致血栓形成病人负性情绪的影响1)

    [目的]探讨认知行为干预对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致血栓形成病人负性情绪的影响。[方法]对入住我院38例因PICC致静脉血栓形成的肿瘤病人实施认知行为干预。干预前及干预后2个月分别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和焦虑自评量表(SAS)评估干预效果。[结果]干预后病人焦虑、抑郁得分低于干预前(P<0.05)。[结论]认知行为干预能降低 PICC致血栓形成病人的负性情绪。

    作者:钱玉兰;陆勤美;张兰凤;孟云;黄胜 刊期: 2014年第32期

  • 新型胸腔闭式引流管固定带的制作和应用

    胸腔闭式引流术是临床上治疗气胸、液胸、血胸常用的治疗方法,胸腔闭式引流管的固定多采用胸部缝合和胶布固定法,然后把引流瓶用挂钩固定于一侧床沿下。由于胸腔闭式引流管较粗,病人在变换体位时会产生较大的牵扯力量,造成胶布撕脱,牵拉引流管引起病人疼痛,清醒病人为防止引流管脱出和移动,往往限制床上活动,情绪紧张、焦虑病人由于躁动使引流管脱出的危险性增加。护理人员在搬运或给病人翻身时易引起脱落。因此,我科研制了一种胸腔闭式引流管固定带,临床使用后固定效果好,且结构简单,舒适。现介绍如下。

    作者:周红;夏俊琳;段斌 刊期: 2014年第32期

  •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病人睡眠障碍影响因素调查1)

    [目的]分析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病人睡眠质量及其相关因素。[方法]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成年人健康自我管理能力测评量表等调查表对眼科住院的300例DR病人进行测评。[结果]DR病人PSQI得分为(7.62±3.83)分,睡眠障碍者占57.3%;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手术史、自我管理水平、焦虑是影响 DR病人睡眠质量的主要因素。[结论]DR病人的睡眠问题严重,应引起重视。

    作者:杨海敏;于新;陈长香 刊期: 2014年第32期

  • 大剂量甲氨蝶呤治疗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延迟排泄的发生率及风险因素分析

    [目的]观察大剂量甲氨蝶呤治疗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延迟排泄的发生率,探讨导致甲氨蝶呤延迟排泄的风险因素。[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设计,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血液肿瘤中心为研究场所,以连续入组的方法根据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选择患儿,收集甲氨蝶呤化疗期间患儿的临床资料,对甲氨蝶呤延迟排泄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甲氨蝶呤延迟排泄的发生率为69.3%,导致延迟排泄的相关因素为 ALL的危险度、食量及呕吐情况。[结论]甲氨蝶呤延迟排泄的发生率较高,在临床工作中,应及早识别甲氨蝶呤延迟排泄的风险因素,进行早期干预,以降低甲氨蝶呤延迟排泄的发生率。

    作者:王春立;吴心怡;李慧君;曲京霞;霍灵伟;梁蕊 刊期: 2014年第32期

  • 济南市郊区家庭护理中心老年人视力与眼部疾病情况调查

    [目的]评估家庭护理中心老年人视力状况及眼部疾病发病率。[方法]对385例济南市郊区家庭护理中心60岁及以上老年人进行眼科检查。[结果]接受检查的老年人年龄(74.34±8.19)岁,71.2%为女性,接受日常生活视力检测的364例老年人中215例有眼部疾病及失明。白内障为导致视力下降和失明的主要原因,其次是老年性黄斑退化症、角膜混浊、青光眼、黄斑瘢痕等。[结论]家庭护理中心老年人视力损害与失明比较普遍,对验光检查配合的老年人进行充分的屈光矫正可降低视力损害与失明发生率。家庭护理中心老年人需要经常进行眼部检查及保健护理服务,社会应对家庭护理中心老年人群的眼部疾病情况加以重视,利用白内障手术来恢复部分老年人的视力。

    作者:刘素美;颜世广;巩雷 刊期: 2014年第32期

  • 90例护理不良事件发生原因及管理对策

    [目的]分析90例护理不良事件发生原因及特征,制定相应应对措施,为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提供决策依据。[方法]回顾某医院2006年—2013年呈报的护理不良事件,对不良事件分类、发生原因、相关护士特征等进行分析。[结果]①报告护理不良事件的数量基本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2013年推行网络上报系统后达到峰值为23起。②事件发生类型的前三位分别是输液相关事件25起,跌倒或坠床9起,口服给药9起。③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是查对问题42起,操作不规范11起,病人评估不足9起。④事件责任主体相关的护士年资主要为工作21年~25年,工作 1年以内,工作 1年~5年的护士。[结论]护理管理者及临床护士应更新观念,规范不良事件的上报流程,切实保障用药安全,严格执行操作规范,以减少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

    作者:沈慧丽;常健;李萍 刊期: 2014年第32期

  • 医疗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在降低病人陪检风险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医疗失效模式在降低病人陪检风险中的应用效果。[方法]运用医疗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对病人陪检过程进行管理,查找隐患,改进措施,提高病人安全性。[结果]运用医疗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后不良事件、安全隐患发生率下降;检查及时率和病人满意度提高。[结论]运用医疗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有助于优化病人陪检流程,保证病人安全。

    作者:刘秀玲;曹叶仙;范玉玲;聂俊青;杨子瑛 刊期: 2014年第32期

护理研究杂志

护理研究杂志

主管:中华护理学会(业务) 山西省卫生厅(行政)

主办:中华护理学会山西分会;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山西医科大学护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