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静脉留置针致血管损伤的研究进展

陈海燕;阚春梅;路雪芹

关键词:静脉留置针, 血管损伤, 检测方法, 防治措施
摘要:静脉留置针致血管损伤是导致静脉炎的重要原因,由静脉炎引起的菌血症严重危及病人的生命.为了更系统地认识静脉炎,从血管损伤致静脉炎的发生机制出发,综述了国内外对血管损伤致静脉炎的检测方法和防治措施,以期为相关实验研究和静脉留置针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护理研究杂志相关文献
  • 紫癜性肾炎发病因素相关性分析及护理对策

    [目的]了解过敏性紫癜性肾炎住院病人流行病学现状,为临床判断病情及实施个体化治疗护理方案提供较为实用的指导依据.[方法]分析入选812例紫癜性肾炎病人的发病年龄、性别、发病情况、诱因、首发症状、病程、居住地、临床症状等指标及诊断情况.[结果]发病率2008年-2010年呈明显上升趋势,2010年比2008年增长45.0%;发病有明显的季节性,一年四季均有发病,以冬春季多见,共531例,占65.4%;有明确诱因的共505例(62.2%).发病前有过敏史共292例(36.0%),病人接触过敏源病情反复发作;紫癜性肾炎起病方式不一,绝大多数病人以皮疹为首发症状,共758例,占93.4%;尿改变以血尿并蛋白尿多,共521例,占64.2%,绝大多数病人肾功能正常,共783例,占96.4%.[结论]病人体质、感染、季节、环境、药物、食物等是发生紫癜性肾炎的危险因素,增强体质,严格控制这些危险因素是预防此病发生发展的重要措施.护理人员根据紫癜性肾炎病人的具体情况制定出个体化的护理对策,对减少复发,避免并发症发生起到一定作用,并有助于疾病的康复.

    作者:蔺素萍;韩履祺;霍亚平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正压静脉留置针在艾滋病病人中的应用研究

    目前,我国艾滋病流行的趋势十分严峻,其表现在艾滋病感染者发病率正在以每年30%速度增长,就诊及住院的艾滋病病人每年在不断增加,从事艾滋病防治工作的医务人员每天和这些病人接触,无疑是HIV的易感暴露群体[1].职业暴露已是从事艾滋病防治一线人员面临的大威胁,也是艾滋病防治队伍极不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随着医疗条件,医疗设备的不断改善与发展,正压静脉留置针输液在临床的应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为了减少针刺事件的发生,避免医务人员针刺伤所致的职业暴露,探讨正压留置针给病人输液更多好处的同时,特别关注抗艾滋病一线医务人员在工作中发生职业暴露,采取更多有效措施加强防控,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作者:曹权;曾慧频;韦美进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肿瘤医院年轻护士职业价值观的调查研究

    价值观(values)是一种稳定且持久的基本信念,是一个人对特定事物、行为或目标的持久性偏好或评判标准,进而引导个体行为,满足个体需求[1].职业价值观是指人生目标和人生态度在职业选择方面的具体表现,也就是一个人对职业的认识和态度以及他对职业目标的追求和向往.由于肿瘤病人的特殊性,我院护士经常要面对病人的辱骂、刁难等问题,从而增加了工作压力,导致职业价值观和工作满意度向负性方向改变.因此,管理者要及时了解护士的职业价值观和工作满意度,改革管理模式,减轻护士压力.本课题通过对我院年轻护士职业价值观及工作满意度的调查,分析价值观和满意度的相关性,为护士分层教育提供理论依据.

    作者:关琼瑶;秦亚辉;王绍尧;潘卓亚;杨海君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在门诊输液中的查对方法的改进

    病人身份的准确识别是保证医疗护理安全的前提,正确的病人识别是医疗安全的保障.静脉输液是临床常用的治疗手段和给药途径.临床工作中,经常因为查对制度执行不严出现打错针,输错液体的现象,给病人及医院均造成不良后果[1].我院是省级三级甲等专科医院,门诊每日输液量平均600人次,高峰达900人次,护理工作量大,如何在繁忙而单调的工作中降低因病人身份识别不到位而发生的差错是我们必须探讨的.我科以往静脉输液按照常规核对姓名的方法,发现时有错误应答发生,2009年9月我科实施显示屏显示输液号码后,双向核对病人身份,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王海峰;高艳;卞来兄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ICU护理记录单的设计与应用

    危重病人护理记录是指护士根据医嘱和病情对危重病人住院期间护理过程的客观记录,它适用于抢救、危重、大手术及须严密观察病情的住院病人[1].随着<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及其配套文件颁布和实施,明确了护理记录是复印病例的重要部分,也作为法律文件为护患双方提供法律保护及举证依据,为了规范和提高危重病人护理记录书写质量,减少由于记录缺陷而引起的医疗纠纷.我院于2009年1月将新设计的ICU危重病人护理记录单应用于临床,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黄彩云;梁艺琼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提高SICU护士对重症病人床头抬高依从性的研究

    [目的]探讨提高SICU护士对危重病人床头抬高依从性的方法.[方法]通过小组管理,改良护理用具,制订操作指引,组织培训,严密质控等措施,对SICU护士进行床头抬高行为的管理.[结果]ICU护士对危重病人床头抬高依从性和效果明显提高.[结论]护理小组专业化的实施,可在短期内有效地提高护士对床头抬高的依从性和质量.

    作者:白利平;王俊;高明榕;王越秀;张宁;丘金合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新生儿游泳时两种脐带处理方法的对比研究

    目前新生儿游泳技术已在临床中得到广泛应用,为了预防新生儿脐部感染,长期以来,新生儿游泳时脐部都提倡采用护脐贴遮盖,而王立新等[1]提到新生儿游泳时脐部未用任何遮盖物,因此新生儿在游泳时脐部是否需要遮盖还存在争议,至今还未有人对此做专门的研究.由于新生儿沐浴时脐部也是采取直接暴露法,新生儿游泳是否也可直接暴露?笔者于2009年底对部分新生儿游泳时采用此法,并未发现脐部有异常,因此于2010年1月-2月进行游泳的新生儿做一对比研究.现报道如下.

    作者:曹学华;罗宏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精细化管理在输液安全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目的]分析临床静脉输液的常见问题,寻求有效解决输液问题的方法.[方法]采取精细化管理的理念,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2010年的输液质量问题,将输液过程分解为执行医嘱环节、配药环节、输液操作环节、文书记录环节4个部分,从6个方面分析每个环节的输液问题,即是谁、什么时候、什么地点、有多少、是什么、为什么,明确产生输液问题的各种原因.[结果]针对问题的原因,精准要求、做细流程、严格执行是解决静脉输液问题的根本.[结论]精细化管理的思想精髓与护理输液安全的要求不谋而合,恰当地运用精细化管理理念是解决输液环节质量问题的好方法.

    作者:张连辉;杨志敏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临床护理路径在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病人中的应用及效果

    床护理路径(clinical nursing pathways,CNP)是指依据标准护理计划,为一类特殊病人所设定的住院护理模式.CNP是临床护理管理的重要工具,能够指导护士有预见性地、主动地工作,降低了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提高了病人满意度[1].我院从2010年1月起对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STEMI)病人实施临床护理路径管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作者:刘轶平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音乐干预对冠心病病人PCI治疗围术期焦虑的影响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音乐干预对冠心病病人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治疗围术期焦虑的影响.[方法]选取须接受PCI治疗的冠心病病人108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两组病人均接受医院常规治疗与护理;实验组同时接受音乐干预.干预前后应用状态-特质焦虑量表中状态量表(S-AI)评测两组病人的焦虑水平.[结果]两组病人干预前焦虑发生率及S-A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音乐干预后实验组病人的焦虑发生率及S-AI评分均较对照组降低(P<0.05).[结论]音乐干预可以降低冠心病病人PCI治疗围术期的焦虑问题.

    作者:王建辉;常文红;韩静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浦东新区社区护士心肺复苏技能的现况调查

    [目的]了解浦东新区社区护士心肺复苏技能现状,为社区护士心肺复苏技能培训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复旦大学出版社的<临床护理教程>中的心肺复苏术评价标准及模拟人对上海市浦东新区120名社区护士进行心肺复苏技能测评.[结果]浦东新区护士心肺复苏技能水平不高,得分51.16分±12.87分;及格率22.00%,优秀率、良好率均为0;不同医院护士得分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背景护士心肺复苏技能得分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浦东新区社区护士心肺复苏技能亟待提高,建议加大培训力度,完善急救培训网络.

    作者:张梅英;马素芳;彭幼清;陈益清;周如女;徐励;沈静之;凡芸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静脉留置针致血管损伤的研究进展

    静脉留置针致血管损伤是导致静脉炎的重要原因,由静脉炎引起的菌血症严重危及病人的生命.为了更系统地认识静脉炎,从血管损伤致静脉炎的发生机制出发,综述了国内外对血管损伤致静脉炎的检测方法和防治措施,以期为相关实验研究和静脉留置针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作者:陈海燕;阚春梅;路雪芹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356例住院病人营养风险筛查和营养支持分析

    营养风险筛查2002(NRS 2002)标准由丹麦肠外肠内营养协会开发,被欧洲肠外肠内营养学会推荐为住院病人营养风险评定的首选工具,在预测营养不良风险和营养治疗的有效性方面,具有其他工具所不可比拟的优势[1].NRS 2002适用于住院病人的营养风险筛查,且被证实适用于95%以上的中国住院病人[2].2006年Lochs等[3]报道,约30%的住院病人存在营养不良,我国2005年一项多中心营养风险筛查调查研究[4]显示,住院病人总的营养不良发生率为11.3%.多种疾病可引起食欲下降,无法正常经口进食,食物摄入量减少,尤其是消化系统疾病,病人因消化吸收功能障碍及代谢等因素的影响,更易发生营养不良.

    作者:张敏;孙世娟;李冬梅;牛俊奇;王伯莹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护理行为的关怀性与疾病不确定感的相关性研究

    疾病不确定感受到病人自身能力和帮助者的影响,当病人依赖于帮助者对于刺激框架(即与疾病有关的事物)的分析和解答时,帮助者可直接降低病人的疾病不确定感[1].扮演帮助者角色的护理人员及其提供的护理行为是影响病人疾病不确定感的重要因素之一.护理的目标在于帮助病人达到身体、心理以至心灵层次的协调,目标的达到通过人与人之间相互关怀的过程及关怀的表达得以实现[2].为病人所感知的护理行为关怀性决定其对护理的满意程度[3].我们通过对病人疾病不确定感及其对护理行为关怀性的认知调查,探讨两者之间的相关性,以期改进护理行为,为病人提供更具差异性、更富人文关怀的护理服务.

    作者:龚俊;雷澄;苏西越;王春莲;郭南军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截石位手术布类的改进

    产科截石位手术中运用的布类铺巾是教科书中所指导的:3个脚桶、1张包布、1张治疗巾,用4个帕钳夹住形成1个方形平面[1].在使用中存在病人需要移动体位时,因手术面改变而污染无菌区域,或巾钳掉落或使布类破损,或急产时铺巾耽误接生时间等问题.为此我院将使用布类改进,取得很好效果.

    作者:马静;闵丽华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清洗消毒机上止血带悬挂再处理的辅助装置

    止血带是医院临床科室常用的诊疗物品,多为重复使用,必须一人一用一消毒.目前,由于消毒供应中心常采用的止血带集中再处理方法操作步骤较多,处理程序不易控制.特别是止血带既不能耐受>0.1 MPa 的压力蒸汽灭菌和>120 ℃的干热干燥方法,压力气枪亦不易干燥且操作耗时耗力,致使其干燥成为再处理中的难点问题.

    作者:王晓娅;吕健;徐萍;邓晓东;陈秀丽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结肠透析联合中药灌肠治疗慢性肾衰竭合并高尿酸血症病人效果观察

    肾衰竭(CRF)已经成为威胁公众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由于肾功能受损,导致尿酸等多种代谢产物蓄积,进一步加重肾脏损伤;改善病人的高尿酸血症,将有助于延缓CRF的进程[1].我院采取结肠透析联合中药灌肠治疗CRF合并高尿酸血症病人,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红爱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心血管外科手术病人院内安全转运的护理措施

    分析我院心血管外科手术病人院内转运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及发生意外的因素,并根据我院自身特点,同时参考相关文献,提出了相应的预防措施和安全转运护理规范,改进了院内转运流程,有效提高了手术病人院内转运的安全性,实现了无明显差错发生,保证了手术的顺利进行.

    作者:车萌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3种方法预防微量注射泵使用中回血的效果观察

    作为一种双赢的新型仪器,微量注射泵在临床工作中发挥着很好的作用,既保证了医疗质量使治疗计划能及时准确的实施,又能大限度减少护理人员的劳动强度.但随着微量注射泵的广泛使用,越来越多的医护人员发现,当输注速度慢、穿刺部位高于泵体时常出现静脉回血现象,容易引起针头堵塞而影响治疗.黎华等[1]研究认为,输注速度为3 mL/h时所有病人均出现静脉回血现象.为尽可能减少使用微量注射泵过程中出现的静脉回血现象,现将3种预防方法报道如下.

    作者:周广琳;卢秀芳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9例临时人工角膜下穿透性角膜移植联合玻璃体切割术的手术配合

    严重的眼球穿通伤常因角膜和晶状体混浊、玻璃体积血、眼内异物、视网膜脱离同时存在,处理非常棘手.开放式玻璃体切割术,危险性大,合并症多;而分期手术也难以挽救视功能[1].眼外伤的病人通常为双眼受累,严重影响病人的生存质量.临时人工角膜的出现,使伴有角膜混浊的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的手术成为可能.我院2006年4月—2007年4月共行9例临时人工角膜下穿透性角膜移植联合玻璃体切割术,术后效果良好.此手术步骤复杂,手术时间较长,手术进行顺利与否与护士的配合密切相关.

    作者:侯建萍;李勇 刊期: 2012年第06期

护理研究杂志

护理研究杂志

主管:中华护理学会(业务) 山西省卫生厅(行政)

主办:中华护理学会山西分会;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山西医科大学护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