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璐;周秋凤;万永慧;孙小红;杨欣;张馨靓
化疗是以抗癌药物治疗恶性肿瘤的方法,这些抗癌药物在细胞生长繁殖的不同环节上起到了抑制或杀死癌细胞的作用,同时也给机体的消化、吸收功能带来了副反应.临床研究资料显示,病人在良好的营养状况和饮食方式下较能承受肿瘤或其治疗对身体所产生的种种压力,提高生存质量.
作者:黄文娟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灌肠法是临床上常用的护理操作之一.但在工作中发现,传统灌肠装置有以下不足:插入时病人有轻微不适;玻璃接管连接处易滑脱;清洁消毒繁杂易损(指玻璃接管易碎);不便于大批肠炎、中暑病人的治疗.为此,我科护理人员自行改进了灌肠装置,经临床反复试用观察,效果良好,经济实用,可推广应用.现介绍如下.
作者:李瑞娥;田洁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病人在做核磁检查时,护士面对病人的直接护理主要是通过语言来实施的.因此护士要善于与病人和家属沟通,做耐心解释,准确引导,使病人消除恐惧、紧张心理,保持良好的心境;同时为病人提供一个清洁、舒适、安静的检查环境.在做核磁检查时护士的言语少,或者告知病人不详细,病人没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加重了病人的心理负担,不利于病人的康复,很容易引起护理纠纷[1].为此,我科护理人员在为病人做核磁检查时采用了规范化的语言护理,受到了病人的好评.现将体会介绍如下.
作者:董晓河 刊期: 2006年第06期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病人的就医观念不断改变,自我保护意识大大增强,护理纠纷也呈上升趋势.不论护患纠纷是由何种原因引起及何种方式出现,都将会干扰正常的医疗工作秩序,造成护士严重的心理压力[1].本文就38例临床护士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进行调查,探讨进行科学的管理帮助护士正确面对纠纷、缓解心理压力,尽快做好心理调适,投入到正常的工作当中.
作者:薛朝华;薛峻岭;罗汉萍 刊期: 2006年第06期
脑血管疾病是严重危害人类生命的三大疾病之一,已成为人类死亡的第一位,具有发病率高、病死率高、致残率高的特征.有文献报道,人群中有10%的人口具有脑血管病发生的危险因素[1],其中危险行为因素(A型行为、吸烟、酗酒、不合理饮食等)占相当大的比例.现就脑血管病行为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干预措施如下.
作者:李宗芳;刘效华;韩继琴;颜丙英 刊期: 2006年第06期
俯卧式通气(prone ventilation)是指在施行机械通气时,把病人置于俯卧式体位[1],可使下垂不张区域肺扩张,改善通气/灌注比例.自1977年,Douglas等[2]首次报道俯卧位通气可以提高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病人的氧合之后,临床上逐渐将其应用于ARDS病人的治疗,并且成为护理研究的热点之一.我科为1例重症呼吸衰竭病人采取俯卧式通气治疗,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将其护理介绍如下.
作者:王子秀;王宁 刊期: 2006年第06期
我科于2003年1月-2004年1月对270例慢性鼻窦炎鼻内镜手术的病人进行了围手术期护理干预,疗效显著.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霞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现在许多医院都在使用现代化的电脑呼叫系统,确实为病人及医护人员带来了极大的方便,提高了工作效率,但同时也存在一些弊端.我院使用的是上海博利科技工程有限公司的电脑呼叫系统,经过研制,在不影响原电脑呼叫系统工作的情况下,在原系统连接接收信号为50米范围的无线遥控系统.这样在病区双侧30米范围走廊、病室、护士站、治疗室,听到铃声后,可以随时使用遥控器控制断铃,而无须去手动电脑呼叫系统的主控电话机断铃.经我院推广使用两个月以来,效果良好.制作方法如下.
作者:张忠顺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的]探讨新生儿不同部位留置针静脉输注留置时间的影响.[方法]将292例使用留置针长时间静脉输注的新生儿随机分为实验组(采用腋静脉)和对照组(采用四肢浅静脉),观察两组留置针留置时间.[结果]实验组留置时间显著长于对照组(P<0.05).[结论]新生儿采用腋静脉进行留置针静脉输注安全、有效.
作者:于小英 刊期: 2006年第06期
急性心肌梗死(AMI)早期再灌注治疗目前已成为AMI的主要治疗方法.其中静脉溶栓简单易行,效果明显,可使已闭塞的冠状动脉再通,缩小梗死范围,改善心室功能,显著降低心肌梗死病人近期和远期病死率,改善预后.现将我院于2002年7月-2004年7月对33例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应用尿激酶进行早期溶栓治疗(均在发病6 h内)的病人的护理及观察重点介绍如下.
作者:张智兰 刊期: 2006年第06期
2003年6月-2005年6月,我科护理人员对60例气管切开病人,分别采取不同的气管内给药法进行对照观察.现总结如下.
作者:徐朝华 刊期: 2006年第06期
1病例介绍病人,男,31岁,主因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阳性4年余,全身乏力1月余,于2005年3月3日入院.入院诊断为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轻度),查体:体温36.4℃,脉搏78/min,呼吸18/min,血压16.13/11.33 kPa(121/85 mmHg).遵医嘱给予肝炎常规护理,二级护理,普食,每日测血压1次,每日肝胆治疗仪治疗1次及对症治疗.使用α-2b干扰素(安福隆3×106 U)肌肉注射行抗病毒治疗,治疗初期出现一些使用干扰素的常见的不良反应,如体温高达39.2℃,伴全身肌肉酸痛等,在连续用药3 d后上述症状均消失,第11天,白细胞、血小板有所下降,加用维生素B420 mg每日3次,地榆生白片0.4 g,每日3次,口服,以升高白细胞.
作者:陈素勤 刊期: 2006年第06期
静脉采集血液标本是儿科临床常用护理操作技术,但是新生儿常因各种原因致使静脉采集血液标本难以成功,直接影响患儿诊断和治疗,为及时采集血液标本,协助诊断和治疗,从1997年以来,我科护理人员对16例新生儿静脉采集血液标本失败后,采用后囟穿刺采集血液标本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作者:刘聪玲 刊期: 2006年第06期
护理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应用学科,要求培养的学生应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更要具有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的能力.教育部部长在教育部2005年度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加快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大力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这两个重点,特别是要加紧建立和完善校内实训和企业实习制度.但护理教育仍相对重视理论课的教学与考核;认为目前的中专与高职高专学生在文化课上更是薄弱,更强调加强其理论课,这样使得专业实践教学严重不足.我国护理教育尤其是中等护理教育和近几年新办的高职护理等多数院校仍然缺乏符合专业要求的实训基地.实训基地,是为围绕培养目标对学生进行职业岗位工作的模块化训练或工作现场的全程参与式的工作训练.从护理专业的工作性质和目前卫生职业学校的办学体制来看,护理专业的实训基地建设按以上两种情况有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这两者缺一不可,前者是后者得以进一步实施的重要保障,后者是对前者的补充和完善.现就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作如下探讨.
作者:陆秀花 刊期: 2006年第06期
在临床护理工作中,肌肉注射是常用且重要的一项技术操作.但在操作时常需要先铺好无菌治疗巾,再抽取药液,操作程序比较复杂,而且容易操作不当而造成污染,采用无菌注射器外套替代治疗巾的方法很好地解决了此类问题.现介绍如下.
作者:陈庆梅;傅华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精神疾病是在内外各种致病因素的影响下,大脑机能活动发生紊乱,导致认识、情感、行为和意志等精神活动不同程度障碍的疾病.精神病反复发作[1],相对来说病人住院时间长,经济负担重,所以做好社会宣传教育及家庭护理工作是非常必要的,一方面减轻经济负担,另一方面出院后防止复发,大量工作都必须在社会及家庭中实施.为此自1999年以来,我科护理人员对58例精神分裂症病人实施社会康复及家庭护理(综合康复护理),观察其对社会功能的影响.
作者:席喜銮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的]探讨滑动性支撑架对大面积烧伤病人肢体康复的作用.[方法]将180例病人随机分为A、B两组,A组使用滑动性支撑架,B组未使用滑动性支撑架;观察两组病人膝屈曲、足下垂、足外翻、足内翻的发生情况及下地行走时间、出院时间.[结果]A组病人膝屈曲、足下垂、足外翻、足内翻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且下地行走时间、出院时间较B组提前,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滑动性支撑架有利于大面积烧伤病人肢体功能的康复.
作者:罗培寿;郑爱林;罗香宁;黄芬;黄白云 刊期: 2006年第06期
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教育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创新.数字化学习的产生对创新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也为护理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面对21世纪的教育大变革,应充分利用数字化手段,以崭新的教育观念、丰富的教育内容、先进的教育模式和教育手段推进护理教育体制改革与创新.
作者:肖坚;桂艳 刊期: 2006年第06期
恶性肿瘤在整个患儿病死原因中逐步上升到主要地位,成为威胁患儿生命的主要疾病之一.据上海市区正规的肿瘤登记显示,1岁~4岁年龄组儿童中恶性肿瘤在病死原因中的排行已从20世纪80年代的第6位上升到2003年的第3位,而5岁~14岁年龄组则到了第2位,其他城市和农村的统计也成相似的变化[1].在儿童肿瘤中,中枢神经的肿瘤发病率仅次于白血病,近年来还有上升趋势.随着放射治疗设备的更新,放射物理、放射生物及肿瘤学的研究发展,放射治疗学也是患儿肿瘤综合治疗的主要手段之一.对中枢神经系统的肿瘤手术后再进行放射治疗,可以减少肿瘤的复发,提高局部控制率,延长患儿的生存期,提高患儿的生命质量.但是放射治疗在杀死肿瘤细胞的同时,也会对中枢神经系统及正常组织引起放射性损伤,因此护理人员对放疗患儿做好各种护理工作,可以帮助提高放疗的治疗效果,减轻不良反应.现将我院中枢神经系统肿瘤患儿放疗期间的护理介绍如下.
作者:钟月萍 刊期: 2006年第06期
新型隐球菌脑膜炎是由真菌侵犯中枢神经系统的亚急性或慢性深部真菌病[1].由于抗生素、激素、免疫抑制剂的广泛使用,新型隐球菌脑膜炎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尤其在机体抵抗力下降时,更易诱发此病.此外它具有复杂多变、无特异性、非典型性、病程长、疗效慢、误诊率高等临床特征,给临床诊断、治疗、观察及护理工作带来较大困难.现将本科1例肝移植术后感染隐球菌性脑膜炎病人的临床治疗及观察护理介绍如下.
作者:耿娇霞 刊期: 2006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