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58例肝血管瘤螺旋CT诊断分析

邵建良

关键词:肝血管瘤, 增强扫描, CT诊断
摘要:目的:探讨肝血管瘤的CT征象及诊断价值.方法:58例患者行CT平扫加增强扫描,对其影像进行观察分析.结果:所有病灶平扫表现为低密度,增强扫描表现为早期强化,随时间进展呈向心性强化,部分直至完全充填,然后强化逐步减退,表现为快进慢出特征.结论:CT平扫及增强扫描对诊断肝血管瘤意义极大,是诊断肝血管瘤的一种有效方法.
中国中医药咨讯杂志相关文献
  • 舍曲林治疗产后抑郁障碍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舍曲林对产后抑郁障碍的治疗效果及药物不良反应.方法:对我院2008年5月~2010年7月收治的61例产后抑郁障碍患者应用舍曲林治疗,观察其治疗疗效、药物副作用等.结果治疗4周末、8周末61例患者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均明显降低(t=33.1,P<0.001;t=72,4,P<0.001),其中临床治愈者49例,显著好转者8例,好转者3例,无效1例,临床治愈率为80.3%,显著有效率为93.4%0总有效率为98.4%.治疗过程中药物不良反应主要包括恶心、便秘、失眠等,其应均发生于治疗2周内且均自行缓解或消失.治疗期间血尿常规、肝肾功及心电图均未见明显改变,于正常范围.结论:舍曲林治疗产后抑郁障碍,疗效显著、安全可耐受,可于临床使用.

    作者:高天英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腹腔镜下急性胆囊炎手术163例分析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治疗急性胆囊炎的可行性及提高手术质量的.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6年2月至2010年8月采用LC治疗急性胆囊炎163例患者临床资料.结果:本组163例中LC成功157例,成功率为96-3%;6例中转开腹,中转率为3.7%.LC的157例手术时间30~12分钟,平均50分钟:术中出血量10~200m1,平均40ml;LC术后放置腹腔引流53例,引流量10~200ml,平均45ml;术后胆瘘1例;住院4~17d,平均6d;无死亡病例;随访时间30~180天,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急性胆囊炎行LC手术炎症重,解剖难度增大;既往有反复发作史且病程超过72小时患者手术中转开腹机会明显增加;只要严格掌握手术时机,操作熟练,采取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急性胆囊炎手术是可行的.

    作者:匡大东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急性重症胰腺炎患者T细胞亚群改变及其意义

    目的:动态观察急性重症胰腺炎(SAP)患者发病期间T细胞亚群的改变及其在转归有无意义.方法:时27例SAP患者在发病期间第1、3、7、14天抽取外周血,同时抽取15例健康成人外周血作对照,采用流式细胞术测定T淋巴细胞亚群,观察CD3+、CD4+、CD8+百分比以及CD4+/CD8+值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比较,SAP组在观察期内CD3+、CD4+百分比及CD4+/CD8+值明显下降(P<0.05);随着治疗时间推进CD3+、CD4+百分比及CD4+/CD8+值升高明显(P<0.05).结论:SAP患者存在细胞免疫功能损害,经过治疗后可恢复正常,提示免疫调节治疗可作为临床上一个治疗方向.

    作者:周超雄;吴新民;郭亚民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106例尿酸结石的临床治疗分析

    目的:研究尿酸结石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随机将我院2007年10月~2010年2月确诊为尿酸结石患者106例分为观察组56例、对照组50例,对照组采用枸橼酸氢钾钠颗粒口服治疗,观察组采用枸橼酸氢钾钠颗粒、排石颗粒联合治疗,两组均连续治疗1个月,观察并比较两组治疗疗效.结果:观察组治愈率为64.3%,总有效率为80.3%;对照组治愈率44.0%,总有效率为62.0%.两组治愈率、总有效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x<'2>=4.39,P<0.05;x<'2>=4.38,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尿酸平均浓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期间观察组、对照组均有2例患者出现胃肠道不适,后自行缓解.两组不良反应情况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枸橼酸氢钾钠、排石颗粒联合治疗尿酸结石临床疗效明显,血尿酸降低显著,副作用少,可推广使用.

    作者:罗伟雄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五柴颗粒中五味子甲素的含量

    目的:研究五柴颗粒中五味子甲素含量的测定方法.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色谱柱C18(4.6mnm250mm,5um);流动相为甲醇;流速1.0ml.min-1;柱温40℃:检测波长250 nm.结果:五味子甲素线性范围是0.043-0.431,r=0.9999,平均回收率99.5%.RsD=0.67%(n=6).结论:该法可用于测定五柴颗粒中五味子甲素的含量.

    作者:丁桂林;甄中锋;郭庆英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脐带绕颈对母婴的影响

    目的:探讨脐带绕颈对母婴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08年1月-2008年12月住院分娩的90例脐带绕颈单胎妊娠的产妇作为观察组,对其妊娠合并症、并发症及新生儿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选取同期分娩的90例无脐带异常因素单胎妊娠的产妇作为对照组.结果:脐带绕颈不明显提高剖宫产率,但是脐带绕颈的胎儿窘迫率、新生儿窒息率及围产儿死亡率均高于对照组.结论:脐带绕颈产妇应在加强产时监护的情况下尽量选择阴道分娩,以降低脐带绕颈产妇的剖宫产率,降低对围产儿的不良影响.

    作者:吴扬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奥美拉唑联合清幽饮液根除幽门螺杆菌促使慢性萎缩性胃炎伴异型增生逆转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奥美拉唑联合清幽饮液根除Hp(幽门螺杆菌),促进CAG(慢性萎缩性胃炎)好转、异型增生逆转、预防胃癌发生的临床疗效.方法:400例Hp阳性慢性萎缩性胃炎伴异型增生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0例和对照组100例,治疗组给以清幽饮液、奥美拉唑肠溶胶囊;对照组给以枸橼酸泌钾、奥美拉唑肠溶胶囊、阿莫西林、克拉霉索,60天后行胃镜及组织学复查.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达94.0%,对照组总有效率达25.0%.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中药清幽饮液联合奥美拉唑可以提高Hp根除率,且对CAG伴异型增生的逆转疗效显著.

    作者:陈江;朱黎明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自拟消肾清炎汤加减治疗小儿急性肾炎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自拟消肾清炎汤加减治疗小儿息性肾炎的疗效.方法:将60例急性肾炎患儿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采用自拟消肾清炎汤加减与常规西药治疗,对照组30例采用常规西药治疗,疗程均为2周.观察治疗前后两组在临床治愈率、总有效率、临床症状和体征的消失时间、复发率、治疗疗程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的临床治愈率、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治疗组的-临床症状、体征的消失时间、复发率均较对照组低.治疗疗程也较对照组短.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急性肾炎能够显著改善小儿急性肾炎患者的临床症状与体征.提高并稳定疗效、缩短疗程、减少复发.

    作者:于新芹;朱刚聚;黎明;夏清章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中西结合治疗月经失调的临床疗效分析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月经失调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2008年12月-2010年12月收治的80例月经失调患者随机分为中西医结合组和西药组各40例,中西医结合组采用中药周期疗法加西药治疗,西药组单纯给予西药治疗.观察两组疗效.结果:中西医结合组治愈21例,治愈率52.5%,显效12,有效6例,总有效率为97.5%;西药组治愈12例,治愈率为30.0%.显效13例,有效7例,总有效率为80.0%.经统计,治疗组与对照组治愈率与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月经失调疗效明显,而辨证施治是取得较好疗效的关键.

    作者:刘云华;胡杨珊;彭忠秀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盐酸利多卡因注射液在泪道冲洗探通术中的镇痛效果

    目的:观察利多卡因注射液在泪道冲洗探通术中的镇痛作用.方法:将196例泪道堵塞患者随机分成2组.对照组在泪道冲洗液使用0.9%生理盐水3ml、硫酸庆大霉素2ml、地塞米松1ml.治疗组在泪道冲洗液中使用利多卡因注射液3ml、硫酸庆大霉素2ml、地塞米松1ml.然后按常规方法进行泪道冲洗和探通.结果:治疗组疼痛发生率为48%,对照组疼痛发生率为84.4%,两组治愈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利多卡因注射液可以有效减轻泪道冲洗探通时的疼痛,值得推广.

    作者:周小龙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PICC在老年卧床患者中的应用及护理体会

    PICC管是经外周途径置管的中心静脉导管,PICC技术有别于其他穿刺技术,它为患者提供中期至长期(5天~1年)的静脉治疗通道,适用于长期化疗,老年病人输液,外科营养等病人,减轻了因反复穿刺给患者带来的痛苦,提高护理效率等诸多优点.

    作者:张慧;刘汉青;许晨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硬管喉内窥镜在喉科的临床应用

    目的:探讨硬管喉内窥镜在喉科临床应用的效果.方法表麻下应用喉内窥镜进行喉科检查和治疗.结果疾病一次检出率高,可用于下咽异物取出,带蒂的声带息肉切除术及喉、下咽肿物活检术.结果:本方法简单、快速、安全、有效、损伤小,患者所受痛苦少,易于被医患接受.硬管喉镜设备价格低廉.值得推广的方法之一.

    作者:郭英杰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我院实行人才派遣用工制度的实践与体会

    为缓解人员不足,医院自2001年开始引进合同制人员,随着新的劳动合同法出台,为了降低用人成本,开始招聘人才派遣制人员,解决了人员不足的问题.自实行人才派遣制度以来,医院已经形成一套完整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对员工形成激励的同时也促进了医院发展,但在管理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医院针对问题采取了相应的对策,得到较好的效果.

    作者:于莉莉;王芬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浅谈新生儿黄疸对心肌损害的影响

    目的:探讨新生儿黄疸时心肌是损害的关系.方法:选择50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组(治疗组)及生理性黄疸20例(对照组),治疗前后测定所有患儿的血清心肌酶及其同工酶活性.结果:高胆红素血症患儿心肌酶f天冬氨酸转氨酶(AsT)、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心肌同工酶(cK-MB)]及同工酶活性均有不同程度增高,治疗组治疗前心肌酶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经治疗后,心肌酶及血清胆红素值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结论:新生儿病理性黄疸可造成心肌损害,但随着胆红素血症的治愈心肌酶逐渐降至正常,不一定造成心肌细胞的不可逆损害.

    作者:张红敏;郭霞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提高颅脑外伤并发脑梗死患者生存质量的研究

    目的:探讨颅脑外伤并发脑梗死患者生存质量的研究.方法:对经头颅cT、MRI证实为颅脑外伤并发脑梗死的28例病例进行临床分析.结果根据Gos判断预后标准,恢复良好14例、中残5例、重残3例、植物生存4例、死亡2例.结论:及早对颅脑外伤并发脑梗死患者作出诊断和治疗及早期预防是提高治愈率和生存质量的关键.

    作者:于学兵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小儿头皮静脉一次穿刺成功技15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我院儿科2010年11月份住院患者205例,3-16岁37例,1~3岁42例,0~1岁126例;3岁以下小儿进行头皮静脉输液159例,其中小儿上呼吸道感染102例,小儿额肺炎37例.小儿腹泻13例,其他病例7例,平均办理液天数5天,一次穿刺成功719例,第一次穿刺失败为76例次.

    作者:王风霞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手术室护士职业倦怠分析及对策

    目的:了解手术室护士工作压力、职业倦怠的现状,为手术室护士这个群体的积极发展提供科学的依据.方法:采用自编一般情况问卷、教师职业倦怠问卷、教师工作压力问卷对河南省5所医院的322名手术室护士进行施测.结果:约60%~80%的手术室护士被试报告了明显的职业倦怠,约24%手术室护士报告工作压力强度大.结论:关注手术室护士的身心健康,对手术室护士队伍稳定、病人满意程度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者:王延峰;苏月霞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干预治疗促进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症患儿智能发育的研究

    目的:通过干预治疗提高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症惠儿的智力水平.方法:将103例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症患儿随机分组为指导组(50例)和常规育儿组(51例).正常对照组(53例).干预治疗组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症患儿从新生儿期开始接受智能早期干预治疗,常规育儿组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症患儿不接受干预治疗,两组的围产期情况相似.结果:矫正年龄1岁半、2岁时干预治疗组精神发育指数(MDL)比常规育儿组平均高13.8和14.6(P<0.1),达正常组水平(P<0.05).而常规育儿组MDI比正常对照组分别低11.5和8.9分(P<0.05).其中智力低下4例(7.8%)(4/51),干预治疗组中无一例智力低下.结论:干预治疗可以促进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症患儿智能发育,有利于防治其智力低下.

    作者:石瑞华;刁有香;蒋德红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骨牵引在骨折治疗领域的应用

    目的:探讨骨牵引在骨折治疗领域的应用.方法:选择我院不同类型的骨折患者206例,对其骨牵引的治疗效果进行回顾分析.结果:206例患者中,总显效率为92.2%.结论:骨牵引在骨折治疗中,具有穿针少,固定牢固,对机体造成的二次损伤少.复位优良.愈合快,操作过程易于掌握,费用低,患者易于接受,为一项安全可靠的治疗方法.

    作者:陈涛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心理护理干预对骨科四肢骨折术后患者疼痛影响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干预对骨科四肢骨折疼痛的影响,以指导-临床工作.方法:选取骨科四肢骨折术后患者共145例.分为干预组73例与对照组72例,对干预组进行特定的心理护理干预,对照组进行常规的护理.比较分析两组干预前后疼痛的评分.结果:干预后干预组疼痛的评分低于对照组.结论:心理护理干预能有效缓解骨科四肢骨折患者术后的疼痛,临床效果明显,可以推广应用.

    作者:王佩瑶;吴声洪;刘水英;刘洋;戴文德;罗双元 刊期: 2011年第05期

中国中医药咨讯杂志

中国中医药咨讯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中医药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