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儿童夜惊的家庭护理有效性研究

唐群英;俞世英

关键词:夜惊, 儿童, 家庭护理
摘要:[目的]探讨儿童夜惊的有效护理方法,减少影响儿童睡眠的不利因素.[方法]将符合夜惊诊断的26例儿童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两组同时给予药物治疗,干预组实施治疗的同时制定家庭护理措施并进行综合性干预.[结果]干预组症状均有改善,且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开展家庭护理,对儿童的不良睡眠行为进行干预,能降低引起夜惊的不良因素,提高儿童的睡眠质量.
护理研究杂志相关文献
  • 儿童夜惊的家庭护理有效性研究

    [目的]探讨儿童夜惊的有效护理方法,减少影响儿童睡眠的不利因素.[方法]将符合夜惊诊断的26例儿童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两组同时给予药物治疗,干预组实施治疗的同时制定家庭护理措施并进行综合性干预.[结果]干预组症状均有改善,且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开展家庭护理,对儿童的不良睡眠行为进行干预,能降低引起夜惊的不良因素,提高儿童的睡眠质量.

    作者:唐群英;俞世英 刊期: 2004年第09期

  • 试用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探讨重症残疾儿的护理

    马斯洛的层次需求论在全世界被广泛运用.笔者首次将其运用于重症残疾儿的护理中,充实了重残儿的护理,并深刻认识到为患儿提供适合身心需求的完善护理的重要意义.

    作者:赵艳萍 刊期: 2004年第09期

  • 1例双耳电子耳蜗植入术的护理

    电子耳蜗植入术是目前治疗重度感音神经性耳聋的有效方法.电子耳蜗系一种模拟耳蜗功能的声电换能助听装置,其一部分经手术植入耳蜗内,其余部分则如助听器戴在体外,电子耳蜗将编码的电信号越过受损或丧失的耳蜗毛细胞,通过植入的电极直接刺激残存的听神经元而恢复听觉[1].双侧电子耳蜗植入后,将给病人带来全新的立体声语言世界,病人可真切地感受到环境声及言语声,提高语言交流能力,适应正常的社会交往.我科于2002年9月成功施行了国内首例小儿双侧电子耳蜗植入术,现将护理报告如下.

    作者:韩芬;胡运梅 刊期: 2004年第09期

  • 产后忧郁和抑郁症的发生和预防

    阐述了产后忧郁和抑郁症的临床表现和关系,介绍了引起产后忧郁和产后抑郁症的生物因素、心理因素、社会因素以及预防措施.

    作者:蔡红 刊期: 2004年第09期

  • 灌肠器的临床应用进展

    介绍了传统灌肠器、改良灌肠器、一次性灌肠器的优缺点,并建议研制一种安全、无创、易行、经济的灌肠器.

    作者:谭柳纯 刊期: 2004年第09期

  • 降压药物不良反应调查及健康教育对策

    [目的]了解老年高血压病人常用降压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方法]对干部门诊就诊的原发性高血压955例60岁以上的病人进行问卷调查,统计降压药物使用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头痛和/或头晕为常见的不良反应,以硝苯地平(5.8%)和吲哒帕胺(5.8%)为高;吲哒帕胺组低血钾发生率7.8%;硝苯地平和硝苯地平控释片组下肢水肿发生率分别为12.5%、9.8%;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类组干咳发生率9.7%~17.8%;受体阻滞剂组体住性低血压发生率6.5%.[结论]在高血压治疗中,不同的降压药物不良反应各异,护理时应加以重视.

    作者:任素琴;国希云;张晓霞;周美玲;吴青;孟庆义 刊期: 2004年第09期

  • 1例内镜下食管曲张静脉硬化注射术后并发急性胃扩张病人的护理

    近年来,经内镜注射硬化剂治疗食管静脉曲张出血已在国内外引起广泛的重视,获得较满意的疗效[1].内镜下食管曲张静脉硬化注射术(EVS)的并发症有出血、溃疡、穿孔、狭窄、胸腔积液和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等[1],但并发急性胃扩张十分罕见.1984年Sabanathn等[2]曾报道1例.我科近期收治了1例该病病人,经积极抢救、治疗,取得成功.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作者:朱艳萍 刊期: 2004年第09期

  • 自我效能研究进展

    介绍了自我效能的概念、来源、功能测评项目以及自我效能理论在护理领域的应用现状.

    作者:蒋晓莲;薛咏红;汪国成 刊期: 2004年第09期

  • 阻塞性睡眠呼吸障碍病人的监测和护理

    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是一种临床常见的疾病.它的发生与气道阻塞和呼吸控制功能异常有关[1].临床表现为病人的睡眠连续性遭到破坏和睡眠结构紊乱,导致白天过度困倦、夜间睡眠频繁中断、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及性格改变等,对病人的身体健康、日常生活造成损害,更为严重的是睡眠时有发生窒息的可能而危及生命.为进一步了解这些病人的呼吸功能情况,我院呼吸科自2001年开始对睡眠呼吸障碍病人进行夜间全程监测,针对不同病人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案、不同的护理对策,从而提高了治疗效果,减少了熟睡时窒息的发生.

    作者:刘慧凤;蔡伟文 刊期: 2004年第09期

  • 引流袋固定调节器的设计与使用

    一次性引流袋由于其使用方便,现已基本上取代了原有的引流瓶.但在使用过程中,其固定方法一直没有一个好办法,致使护理人员常常使用胶布将其粘贴于床沿,每日更换引流袋时其胶布也必须更换,且引流液多时,胶布常因负荷过重而显黏度不够,有时导致引流袋突然坠下,引起病人不适或引流管脱落;脑室引流时,引流管需高出穿刺点15 cm~20cm,固定更不方便.为此,设计了一次性引流袋固定调节器,经临床使用,效果很好.现介绍如下.

    作者:张兰;张艳;郑蕾;朱芳 刊期: 2004年第09期

  • 门诊输液科调整工作报酬分配方法的探讨

    我院是一所具有500多张床位的综合性基层医院,门诊输液科输液病人多,服务质量要求高,护士工作量大,而人力资源有限.本着充分挖掘每位护士的工作潜能,调动护士的工作积极性的原则,探索出一种调整分配、综合能力系数及工作量因素的分配方法,实施1 a来,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作者:黄丽君;张潭月 刊期: 2004年第09期

  • 局部封闭巧治带状疱疹

    带状疱疹是由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皮肤病,好发于春秋季节,成人多见.

    作者:何为;张玉莲;吕宝玉;王婉玉 刊期: 2004年第09期

  • 颈围与中重度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相关性研究

    肥胖是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常见的病因之一.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肥胖者越来越多,OSAHS的发病率逐年增高.肥胖,更确切地说是颈围增大(上半身肥胖)为OSAHS的佳预测因子[1].由于颈部脂肪堆积,造成上气道狭窄,引起睡眠期间通气不畅,导致睡眠呼吸暂停或低通气发生[2].为了探讨颈围与OSAHS的关系,证明睡眠打鼾者是否有必要行多导睡眠图(PSG)检查,对我科2002年5月-2003年10月238例睡眠打鼾病人,测量其颈围、身高、体重,并进行PSG检测,现报告如下.

    作者:吴龙珠 刊期: 2004年第09期

  • 海洛因依赖病人急性脱毒期的心理特征及护理

    吸毒是一种自我毁灭性的严重社会适应不良行为[1],给社会治安造成严重影响.

    作者:刘小花;岳伟华;周涤非 刊期: 2004年第09期

  • 泛影葡胺加温后注射降低副反应的临床观察

    泛影葡胺是一种水溶性、高渗离子型含碘造影剂,为广大基层医院CT增强扫描时普遍使用.由于增强扫描所用碘剂量大,注射速度快,毒副反应发生率较高,特别是危及生命的严重反应时有发生[1].为预防毒副反应的发生,临床采用一系列措施,如重视造影前检查、严格做过敏试验、术前给皮质激素或抗组织胺药等[2].现在采取上述措施的同时,于2002年11月-2003年5月采用泛影葡胺加温后注射给药,明显地降低了副反应的发生,结果如下.

    作者:闵凡云 刊期: 2004年第09期

  • SARS住院病人异常行为的调查与初步分析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SARS),国内又称非典型肺炎,是一种由新型冠状病毒引起的传染性极强的疾病[1,2].2003年初在全球许多国家流行[3,4].SARS病程发展快,传播迅速,多伴有高热、呼吸困难等症状.目前尚缺乏特异性的诊治措施,隔离和住院治疗是惟一的手段.SARS病人在实行强制隔离治疗期间,常常会出现心理与行为问题[5];如果处理不当,不仅影响治疗效果,甚至会导致意外事故的发生.现对84例住院SARS病人进行行为问题调查,旨在了解SARS病人住院隔离期间异常行为的特点,以利于早期发现、及时妥善处理,促进病人积极配合治疗与康复,提高护理质量.

    作者:杨莘;张亚荣;李淑迦;温静;田建华;华琦;花蕾;张育 刊期: 2004年第09期

  • 含酚炉甘石洗剂与哈西奈德溶液联合治疗肛周瘙痒28例

    2001年3月--2003年10月采用含酚炉甘石剂100ml加0.025%哈西耐德溶液10ml治疗肛瘙痒28例,疗效显著.现介绍如下.

    作者:郜爱莲 刊期: 2004年第09期

  • 多媒体技术在护理学基础教学中应用的研究

    通过分析护理学基础教学中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和劣势,提出开展多媒体教学必须重视对教师的培训,建立完善的多媒体课程评价体系,开发操作性强的医学类资源库.

    作者:朱秋群;朱继红;刘胜勇 刊期: 2004年第09期

  • 留置导尿中预防漏尿技巧

    导尿是临床治疗中常规护理操作技术.在留置导尿中我科采用一次性气囊导尿管,发现气囊内注入10 ml生理盐水后均有不同程度的漏尿;但再注入生理盐水5 ml~10ml后,效果满意.

    作者:楼爱玉 刊期: 2004年第09期

  • 对实验动物行创面细菌定量检测的经验体会

    感染是影响创伤修复的重要因素,是现代战争创伤救治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之一[1].感染的发生发展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机体防御功能;二是致病菌的毒力、侵袭力和细菌量.创面组织细菌定量检测可准确地反映创面组织内的细菌含量,是判断不同抗菌药物和不同防治方法对创伤感染防治效果的重要而基本的方法,对于早期诊断和预防侵袭性感染也是有效而实用的[2].通过细菌定量检测,可为创伤机体的清创时机、方法及抗生索的应用提供科学的依据.然而在细菌定量检测过程中,每一步骤均需要有高度的主观判断能力,这与个人的技术经验及细菌学基础知识水平密切相关.因此,对于伤口护理工作鼢者,特别对进行创面愈合实验研究的护理工作者来说,细菌定量检测是一项陌生而难度较大的技术.如何提高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增加实验的信度,是实验者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笔者通过对24只创伤大鼠进行创面细菌定量检测,总结出几点经验与体会,以供探讨.

    作者:杨瑞;李亚洁 刊期: 2004年第09期

护理研究杂志

护理研究杂志

主管:中华护理学会(业务) 山西省卫生厅(行政)

主办:中华护理学会山西分会;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山西医科大学护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