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希言;徐翠香;王鑫
目的:探讨《伤寒论》中关于火逆证的病因病机.方法:对《伤寒论》中第110条、第111条、第112条、第113条、第114条、第115条、第116条、第117条、第118条、第119条进行分析.结果:①火逆证是在伤寒病治疗过程中是使用火法不当而造成的一种变证.火法是指当时人们以火热强迫取汗以达到治疗伤寒的一种方法,包括了捂法、熏法、熨法、灸法、烧针等.②“失溲”一症出自《伤寒论》第6条和第110条,与小便少或小便不利、小便不得相连,如果是失禁,就绝不应该与上述症状相连,所以“失溲”一症,应是小便不通.结论:本文对《伤寒论》中火逆证的病因病机分析得详细具体.
作者:梁华龙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探讨旋覆代赭汤加减治疗胃食管反流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46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581例及对照组365例.对照组使用吗丁啉联合奥美拉唑胶囊治疗,治疗组采用旋覆代赭汤加减治疗.结果:对照组有效率为79.3%,治疗组有效率为91.0%,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旋覆代赭汤加减治疗胃食管反流症疗效显著.
作者:王均海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总结刘志明教授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的经验.方法:通过跟师学习,总结其治疗冠心病经验的相关文献.结果:刘老对冠心病病因、病机提出独到见解,认为冠心病“辨因析理,肇始于肾”“推求病机,肾匮为根”.结论:刘老凝炼“补肾”“通阳”“祛邪”三法,临床之时,辨证施用,疗效显著.
作者:马龙;刘如秀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观察胃炎Ⅰ号、Ⅱ号颗粒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40例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120例.对照组口服施维舒胶囊,每日3次,每次1粒;同时加服中药免煎颗粒剂模拟剂,每日1剂,分2次服.治疗组肝胃不和证采用胃炎Ⅰ号颗粒剂,脾胃湿热证采用胃炎Ⅱ号颗粒剂,每日1剂,分2次服;同时加服施维舒模拟胶囊.结果:①临床疗效:对照组有效率为85.00%;治疗组有效率为93.33%,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中医症候疗效:对照组有效率为81.67%;治疗组有效率为95.83%.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生存质量评价:对照组优秀率为35.83%;治疗组优秀率为53.33%.两组优秀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炎Ⅰ号、Ⅱ号颗粒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肝胃不和证、脾胃湿热证疗效满意.
作者:魏晏;魏明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探讨中医开窍法在防治中风中的作用和地位.方法:通过查阅主要中医经典及历代医家对中风病的认识,结合临床实践,探讨治疗中风的常用方法.结果:醒脑开窍法、通腑开窍法、补肾开窍法、通络开窍法、发汗开窍法等为中医治疗中风的常用方法,为中医药防治中风提供新思维和新方法.结论:开窍法是防治中风的重要手段之一,在中风的防治中,开窍法不能仅限于醒脑开窍,应当在辨证的基础上使用不同的开窍法.
作者:闵存云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观察利咽丸治疗慢性咽喉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120例和对照组81例.对照组口服金果饮,每次15 mL,每日3次.观察组口服利咽丸(方药组成:金银花15 g,当归10 g,浙贝母10 g,北沙参10g,麦冬10 g,玄参6 g,白僵蚕10 g,牡蛎20 g,郁金9 g,青皮6 g,莪术10 g,甘草6g)治疗.结果:对照组有效率为85.19%,观察组有效率为94.01%,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咽丸治疗慢性咽喉炎疗效显著.
作者:王桂英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从“治未病”角度来探讨中医的科学性.方法:从对“治未病”的角度,用现代科学评价来探讨中医的科学性,通过“治未病”理论在临床中的应用反证其理论的科学性.结果:“治未病”学说可概括为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和病后防复3个方面.结论:“治未病”学说是中医对治病防病领域的独特认识,同时也证实了中医的科学性.
作者:罗江孝;周向阳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观察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配合中药预防和治疗肛肠科术后排尿困难的临床效果.方法:60例肛肠术后患者均采用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并配合口服中药等疗法.结果: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配合中药预防和治疗肛肠科术后排尿困难有效(排尿通畅)占92%,中效(排尿困难)占8%,无效(尿潴留)占1.4%.结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配合中药预防和治疗肛肠科术后排尿困难疗效肯定.
作者:李春耕;李淑娟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探讨针灸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脑卒后痉挛性偏瘫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6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临床治疗,治疗组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针灸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治疗组肢体痉挛评分为(32.12±5.24)分,运动功能评分为(76.43±8.53)分,生活质量评分为(84.32±9.32)分;对照组肢体痉挛评分为(68.53±7.35)分,运动功能评分为(62.32±6.76)分,生活质量评分为(72.16±8.21)分.两组患者在治疗后的肢体痉挛、运动功能、生活质量等方面,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灸治疗在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治疗方面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可显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吴红新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比较不同方法获得的透骨消痛方各内容物的镇痛抗炎作用,确定佳处方.方法:采用醋酸扭体法观察透骨消痛方1-4对小鼠镇痛作用的强弱,确定佳处方,再将佳处方分为低剂量、中剂量、高剂量3个剂量组,采用醋酸扭体法和二甲苯耳廓肿胀法观察不同药物组对小鼠抗炎镇痛的作用.结果:透骨消痛处方2和处方3均可减少醋酸所致小鼠扭体次数,以处方3为佳.处方3的中剂量、高剂量组可使小鼠扭体次数显著减少,并对二甲苯所致小鼠耳廓炎症有抑制作用.结论:透骨消痛处方3具有明显的镇痛抗炎作用,可作为新胶囊制备的药物原料.
作者:陈燕;肖晓金;包侠萍;张丽红;曾德侦;李孝栋;刘献祥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分析补肾阳中药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存在的问题并确定研究思路.方法:通过分析并总结补肾阳药物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的特点,归纳补肾阳中药的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优势和不足,提出可行的研究思路和方法.结果:从神经递质、激素、细胞因子、自由基、免疫介质等多角度探讨补肾阳中药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阐明其作用机理,深入研究围绝经期各种并发症才能取得更大的突破.结论:从神经递质、激素、细胞因子、自由基、免疫介质等多角度探讨补肾阳中药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是较全面思路.
作者:魏珍珍;苗明三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观察心得宁口服液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心得宁口服液组、芪苈强心胶囊组和常规西医治疗组,每组各30例.3组均给予常规西医治疗,心得宁组、芪苈强心胶囊组分别在常规西医治疗基础上加用心得宁口服液、芪苈强心胶囊.治疗12周后评价3组治疗前后心功能分级、心脏LVEF值、6分钟步行距离、血清NT-proBNP水平变化.结果:心得宁口服液组有效率为93.33%,高于常规西医治疗组和芪苈强心胶囊组(P<0.05),治疗前后3组在心脏LVEF值、6分钟步行距离、血清NT-proBNP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得宁口服液联合常规西医治疗可有效改善慢性心衰患者的心功能,提高生活质量,改善预后.
作者:杨君;赵京生;魏运亮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观察雄激素对SD大鼠毛发生长及毛发周期的影响.方法:采用单因素及复合因素导致雄性大鼠肾虚脱发模型造模的方法,观察大鼠背部新生毛发生长情况,并通过血清中睾酮含量,HE染色切片来综合分析雄激素与脂质对毛发生长、毛囊形态、毛囊数量等的影响.结果: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组的毛发生长情况得到了明显抑制.结论:雄激素含量过高和高脂质饮食可导致类似肾虚型脱发.
作者:李荣群;景佐;卜夏威;黄少华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探讨红花的现代研究及应用特点,为更深层次的指导应用该药提供思路.方法:通过收集红花功效相关的现代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分析其现代发展及新用,提出新的研究思路与方法.结果:红花对血栓、脑梗死、糖尿病足部溃疡、血管瘢痕、肿瘤等疾病的临床新用具有可行性.结论:红花的临床新用广泛.
作者:贾佼佼;苗明三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分析加味丹寿汤结合主动免疫治疗复发性流产子代的健康状况.方法:所有病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300例.治疗组服用加味丹寿汤治疗,并行主动免疫治疗;对照组口服黄体酮胶囊.对两组妊娠过程、结局,胎儿生长发育及神经行为能力进行追踪随访.结果:①两组在新生儿出生时体质量、身长、1周岁体质量及乳牙萌生时间、独坐、走路、发复音及会用匙,会涂画时间等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新生儿畸形率、新生儿出生时头围、1周岁身长、1.5周岁体质量、1.5周岁身长、会爬及会发单音时间等方面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味丹寿汤结合主动免疫具有可靠的安全性,能明显改善复发性流产患者胎儿生长发育及神经记忆行为能力,且能提高胚胎生长发育及子代记忆行为能力.
作者:卫爱武;倪婷婷;王润之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观察倒马针法治疗中风后假性球麻痹所致构音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0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30例、对照组20例和空白组20例.治疗组运用倒马针法进行治疗;对照组运用传统针灸治疗;空白组不采用针刺治疗,按常规用量给药.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86.7%,对照组有效率为80.0%,空白组有效率为70.0%,治疗组的有效率优于对照组及空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倒马针法治疗中风后假性球麻痹疗效显著.
作者:龚晓强;任毅;李振;夏玮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观察退黄熏洗方治疗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2例患儿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6例,对照组给予清肝利胆口服液及肠道益生菌口服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配合退黄方熏洗治疗.分析两组治疗效果差异.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94.4%,对照组有效率为86.1%,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经皮测胆红素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治疗组黄疸消退时间短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退黄熏洗方治疗新生儿黄疸疗效显著.
作者:张艳梅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论述中医湿热病证的治则与治疗禁忌.方法:从古论出发,结合临床,对湿热病证的治疗原则、治疗禁忌作较为详细的总结.结果:湿热病证的治则为区别轻重,分而治之、明辨病位,因势利导、疏利三焦,宣通气机及治本求源,调理中州;治疗禁忌为忌辛温发汗、忌苦寒峻下、忌滋润腻补、忌甘温壅补及饮食禁忌.结论:因湿热病证复杂多变,探究湿热病证的治则与治疗禁忌,能指导临证治疗,避免误治.
作者:陈谦峰;曾楚华;魏丹丹;袁德培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建立益复康口服液中人参皂苷的高效液相含量测定方法.方法:以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以乙腈为流动相A,水为流动相B;检测波长为203 nm.理论板数按人参皂苷Rg1峰计算应不低于6 000.结果:人参皂苷Rg1浓度在0.053~0.265 g·L-1范围内峰面积与浓度线性关系良好;人参皂苷Re浓度在0.037~0.185 g·L-1范围内峰面积与浓度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回收率为99.33%.结论:高压梯度法测定益复康口服液中人参皂苷的含量,操作简单、重复性好,可作为益复康口服液的质量控制方法.
作者:郝少君;范莉莉;李文俊;王希东;张正臣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考证十三鬼穴所指穴位.方法:通过查阅、对比记录十三鬼穴的几个著名版本,利用训诂学方法,对有异议的腧穴一一考证.结果:各版本不同之处主要集中在第四、九、十二穴,经考证笔者认为第四穴为鬼心(大陵),第九穴改名为鬼窟(间使),第十二穴为鬼臣(曲池).结论:《备急千金要方》所载“十三鬼穴”为后世版本之宗,《针灸大成》所载“十三鬼穴”多为后世使用的标准,《中医大辞典》完全采用《针灸大成》版本,当有可商榷之处.
作者:石雨;王育林 刊期: 2013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