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美德;赵伟;王宏
目的:探讨脊柱结核手术治疗进展.方法:选择我院2007年1月至2011年1月收治的胸腰椎脊柱结核行外科治疗的患者30例,就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与同期收治的行药物治疗的脊柱结核患者就临床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手术治疗组患者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局部无窦道形成.术中出现血胸并发症1例,后经胸腔闭式引流消失,引流管拔除时间为术后3d,恢复良好.术后结核未出现复发情况,神经功能损害的患者术后恢复明显,达4级肌力.药物化疗组术后复发4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脊柱结核外科治疗为一种辅助疗法,同时应进行有效的化疗,包括对病灶进行清除,并做好坚强内固定及植骨融合,减压矫形,确保了理想的治疗效果.
作者:张超;刘家矿;余鹏 刊期: 2011年第13期
目的:探讨人工流产术三种镇痛方法的临床效果比较.方法:选择600例人工流产早孕妇女随机分为4组,宫颈局部注射2%利多卡因为A组,采用异丙酚为B组,杜冷丁及异丙嗪联合米索前列醇为C组.对照组直接进行人工流产为D组.结果:镇痛效果B、C组优于A组.比较四组人流综合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B组术中出血及宫颈扩张情况不及C组.异丙酚抑制呼吸,操作需要麻醉师.结论:在人工流产术中利多卡因、异丙酚、度冷丁及异丙嗪联合米索前列醇都有镇痛作用;度冷丁及异丙嗪联合米索前列醇组,出血量不增加,术中时间不延长.操作简单、方便、安全、是人流术中镇痛的较好方法.
作者:张衍慧 刊期: 2011年第13期
目的:分析探讨老年性常见疾病与老年人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变化之间的关系.方法:随机抽查本院体检部260份老年体检的资料,严格按照诊断标准,根据健康检测结果分为5个患病组以及健康对照组共6组.各组于对照组进行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差异.结果:非健康的五组均与健康对照组存在差异.结论:老年常见疾病与血液流变学指标的改变有关.
作者:王仲启;马瑞斌 刊期: 2011年第13期
浅谈子宫肌瘤合并妊娠的治疗.
作者:李志华 刊期: 2011年第13期
中药液体制剂是指中药提取物溶解或分散在液体介质中形成的可供内服或外用的液态制剂,使用中常稳定性问题.本文从影响中药溶液剂、混悬剂的稳定性因素进行探讨,并提出改善措施.
作者:吕继红 刊期: 2011年第13期
目的:通过改变母乳喂养期间母亲的饮食及选用适当的婴儿配方奶粉,达到减轻婴儿过敏症状,促使婴儿正常发育成长的目的.结果:婴儿全身各系统的过敏症状改善,皮肤湿疹减轻.结论:对婴儿过敏的治疗应强调在明确诊断的基础上有的放矢,预防婴儿过敏药综合考虑各种影响因素,采取对婴儿有利的措施.
作者:黄玉香 刊期: 2011年第13期
目的:探讨微创口应用于小儿腹股沟斜疝手术中的可行性.方法:回顾分析242例腹股沟斜疝手术患儿的临床资料.本组病例均采用腹股沟区0.8~1.0cm的横行微创口进行疝囊高位结扎术.结果:242例患儿均治愈,手术时间11~47min,平均18.5min,其中12例为复发疝,手术耗时稍长,平均手术时间32.3min.术后平均住院天数3.5d.本组病例术后均有不同程度的阴囊或大阴唇水肿,34例于3~5d恢复;2例出现阴囊小血肿,均为复发疝,给予热敷后于10~14d内完全消退;206例阴囊或大阴唇轻度水肿均于术后1~2d内消退.所有病例随访至今无一例复发.结论:应用微创口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既能达到预期治疗效果,又能体现微创外科理念,从而达到快速恢复的目的.手术的关键在于解剖结构的熟悉和切口的准确定位.
作者:李文茂;易磊磊 刊期: 2011年第13期
目的:探讨分析产后出血原因及时有效迅速抢救的方法,并掌握相应的抢救措施.方法:收集我院产科自2010年5月~2011年3月期间收治的产后大出血病人共84例,年龄20~36岁,平均27.4岁,孕周38~42周,平均40周,产后出血500~4000ml,平均2200ml,初产妇71例,经产妇13例,自然顺产妇65例,剖腹产19例占.其中因子宫收缩乏力出血者63例,占75%;胎盘因素11例,占13.1%;软产道损伤10例,占11.9%,无凝血功能障碍引起产后出血者.结果:84例均在紧急情况下得到正确诊断和有效的处理,预后良好并且全部痊愈出.结论:产后出血是多种原因和多种危险因素所致,应针对具体病因进行治疗和护理,并且产后出血非常危险必须要求医务人员认真仔细的临床观察,及时的发现并及时给予相应处理措施.
作者:张素芳 刊期: 2011年第13期
目的:探讨腰-硬联合麻醉阻滞在子宫切除术中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将80例择期行阴式全子宫切除术患者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研究组患者采用腰-硬联合麻醉;对照组患者采用硬膜外麻醉.观察两组患者神经阻滞、镇痛和肌松情况及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麻醉起效较快,神经阻滞情况、镇痛效果和肌松效果较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5);研究组患者防止前来反映效果较对照组好(P<0.05).结论:腰-硬联合麻醉阻滞用于子宫切除术麻醉效果较好,不良反应较少.
作者:沈志凤 刊期: 2011年第13期
目的:探讨老年心血管病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和预防措施.方法:对73例老年心血管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心血管病病种、特点和疗效.结果:73例患者好转出院69例(94.5%),死亡4例(5.5%),取得较好的疗效,病情好转,提高了生活质量.结论:老年心血管病有一定的临床特点,加强对老年人心血管病的防治、预防并发症是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延长寿命的关键.
作者:邵晓东 刊期: 2011年第13期
药房管理工作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整个医院的经济状况和医院的形象.因此,抓好药房管理工作,充分调动广大药剂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是医院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药房不仅要保证提供给患者准确、质量合格的药品,而且要保证患者安全有效地使用药品,确保医疗费用更为经济合理.药品管理、药剂人员素质管理和建立并完善规范化管理体制是提高药房质量管理的关键.
作者:李正平 刊期: 2011年第13期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内分泌代谢紊乱性疾病,更年期妇女容易患糖尿病,这是由更年期糖代谢特点所决定的.因此更年期妇女对糖尿病的预防和护理就尤为重要.糖尿病及其并发症是现代难治病之一,而处于更年期的妇女容易血糖升高.本文针对更年期妇女容易患糖尿病这一事实,分析了更年期与糖尿病的关系,论述了更年期女性容易发生糖尿病的原因、预防和诊断的一些方法,旨在使人们对女性更年期糖尿病及其护理多一些认识.
作者:李淑霞 刊期: 2011年第13期
如何提高职业人才素养,发挥高等职业教育作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阵地的作用,是一项重要的社会课题.开展职业技能竞赛对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教学改革、技术创新、社会服务各方面都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作者:谢燕;潘雪英;张柯萍;杨舒;朱迪 刊期: 2011年第13期
目的:探讨中药制剂步长脑心通胶囊治疗心脑血管疾病临床疗效观察.方法:按数字表法随机将92例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6例,治疗组采用步长脑心通胶囊治疗;对照组采用生脉注射液联合血塞通注射液治疗,疗程结束,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痊愈13例,显效18例,有效10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89.1%;对照组痊愈12例,显效17例,有效14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3.5%;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步长脑心通胶囊具有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溶解血栓等作用.用于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疗效与生脉注射液联合血塞通注射液相当,安全有效,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廖建宏 刊期: 2011年第13期
目的:探讨中医药在骨折手术之后促进骨折愈合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收治的60例胫腓骨骨折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切开复位手术治疗,术后钢板固定,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中药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70%,观察组总有效率90%,两组总有效率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过程中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切开复位手术治疗,钢板固定的基础上加用中药治疗,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少,使用方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梁珍贵 刊期: 2011年第13期
目的:探讨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治疗方法.方法:采取回顾性研究方法,选取2007-2010年本院及院外门诊病例进行研究分析.结果: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加味黄芪建中汤能有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
作者:孙怀君 刊期: 2011年第13期
目的:探讨高压氧在突发性耳聋中的治疗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1月至2010年1月收治的72例突发性耳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36例采用耳科常规治疗(对照组),36例采用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高压氧治疗(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治愈12例,显效10例,有效11例,总有效率为91.7%(33/36)显著高于对照组66.7%(24/36),两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伴随耳鸣治疗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高压氧治疗突发性耳聋的临床疗效较好,其安全、无明显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于向阳 刊期: 2011年第13期
我科2007年起实施面瘫住院患者临床路径,并要求定期进行总结,对路径进行修订.2008年底该年面瘫临床路径纳入者资料进行统计时,发现较2007年比较,患者的住院天数及费用有较明显的上升,为此我们特地对路径进行修订,形成2009版面瘫临床路径,经过一年的实施,与2008年比较,发现住院天数及住院费用均明显下降,甚至低于2007年数据.以上工作说明及时总结修订临床路径,方能实现控制医疗费用、保证医疗质量的临床路径实施目的.
作者:朱晓平 刊期: 2011年第13期
目的:探讨依达拉奉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进展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2010年2月到2011年4月收治的进展性脑卒中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每组30例.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低分子肝素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依达拉奉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两组均连续治疗14d后,观察临床疗效,在治疗前后对两组患者治疗进行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日常生活能力(BI)评分,观察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3.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6.7%(P<0.05);治疗后,治疗组的NIHSS评分以及BI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依达拉奉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进展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小,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王志军;胡志平 刊期: 2011年第13期
目的:探讨社区全科医生对高血压病控制的效果.方法:以我社区慢病普查结果中283例高血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165例和对照组118例,分别由全科医生和普通医生负责高血压病控制工作.统计两组患者应用控制措施1年后的血压下降幅度、心理状况、服药依从性及满意度.结果:研究组收缩压和舒张压下降幅度、服药依从性和患者满意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研究组控制后SAS评分显著下降(P<0.01),而对照组控制前后SAS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全科医生对社区高血病控制效果显著,有效提高患者服药依从性是控制患者血压,提高患者满意度的重要的环节.
作者:汪健 刊期: 2011年第1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