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士朋
目的 了解糖尿病并发脑梗死的临床、CT特点及其急性期预后关系.方法 将119例脑梗死病人分为治疗组30例患有糖尿病的脑梗死,对照组89例非糖尿病的脑梗死患者,比较两组的发病临床表现,CT特点与急性期预后及病死率的关系.结果 糖尿病性脑梗死较非糖尿病性脑梗死患者急性期预后差,好转率低.结论 控制好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可减少脑梗死的发生率.
作者:张秀丽 刊期: 2011年第18期
受精卵在子宫体腔以外着床,称异位妊娠,习子宫外孕.其中输卵管妊娠为常见,占异位妊娠的95%左右[1],进年来输卵管妊娠的发病率明显上升.输卵管妊娠流产或破裂时,可引起严重腹腔内出血,导致失血性休克,甚至死亡,是产科常见急腹症,常需要手术治疗.
作者:刘丽杰 刊期: 2011年第18期
目的:研究探讨老年痴呆的预防措施及其护理方法.方法:收集我院老年病房2008年1月-2009年1月入诊的34例老年痴呆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预防措施及对所有患者进行护理干预,讨论其护理方法.结果:老年痴呆是老年人较常见的疾病之一,其发生不仅仅只是精神上的疾病还包括躯体上的疾病等,是一类综合性病因不明的疾病,临床上应予以综合治疗包括精神科心理指导及内外科联合治疗.结论:老年痴呆患者早期积极进行预防,结合适当的护理干预能有效的减轻患者症状,提高患者生活水平.
作者:唐爱君 刊期: 2011年第18期
颈动脉粥样硬化是脑血管病重要的危险因素之一,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导致脑梗死的主要原因,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无创性检查有磁共振血管造影和超声检查.超声检查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评价有独特的优点它通过对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TM)管径斑块形态大小回声特点及对各部位学流速度测定,确定斑块的性质和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为脉粥样硬化的早期预防和治疗提供客观的依据.
作者:贾月霞;徐宝福 刊期: 2011年第18期
目的:比较氨甲喋呤配伍米非司酮治疗异位妊娠的临床效果.方法:将40例异位妊娠患者随机分为氨甲喋呤对照组和氨甲喋呤配伍米非司酮观察组各20例.对照组单次肌肉注射氨甲喋呤50mg/m2,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同时口服米非司酮,200mg/次,1次/天,连服2天,定期监测血HCG及B超检查.结果:观察组治疗成功率90%对照组治疗成功率70%,无统计学差异.结论:氨甲喋呤和米非司酮联合治疗异位妊娠的疗效可得到提高.
作者:欧树娟 刊期: 2011年第18期
目的 探讨临床脊髓空洞症患者的病情观察和护理.方法 针对10例脊髓空洞症围手术期患者制定切实可行的护理措施,跟踪护理效果.结果 10例患者均康复出院.总结 有效的术前、术后护理是保证患者康复的重要保证.
作者:高小燕;罗婷;钟利平 刊期: 2011年第18期
目的 通过对骨伤患者术后失眠的原因分析,探讨相应的护理对策.方法 通过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245例骨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术后失眠的原因,并采取相关的护理措施,进行临床观察.结果 245例骨伤患者术后失眠的主要原因有疼痛、体位不适、心理因素、环境因素等,经过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以后,睡眠情况得到有效改善.结论 通过对骨伤患者术后失眠的原因进行临床分析,采取相应的护理方法,可以有效避免失眠的发生,降低了术后失眠率,提高患者的睡眠质量,使患者更快的恢复健康.
作者:曲向阳 刊期: 2011年第18期
本文基于工作实践,分析了妇产科护士的职业危险因素与防护措施,并着重介绍了提高防护意识,加强安全教育,规范操作流程,完善防护措施,改善工作环境,避免职业损伤等三种解决方案极其具体应用,希望相关人员加以借鉴和探讨,进一步完善各项措施,推动我国医疗事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作者:陈花 刊期: 2011年第18期
下肢深静脉血栓(DVT)是骨科术后患者常见的并发症.国内报道,外科手术后DVT的发生率为26%;国外报道,DVT的发生率为30%~50%.了解DVT发病的原因及高危因素,针对高危人群,进行预见性护理干预,有效降低了DVT的发生率,现介绍如下:
作者:马西景 刊期: 2011年第18期
目的 比较门冬胰岛素30与精蛋白生物合成人胰岛素30R(以下简称人胰岛素30R)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方法 50例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门冬胰岛素30组与人胰岛素30R组各25例,采用每日早晚皮下注射门冬胰岛素30与人胰岛素30R,进行为期12周的观察.比较8、12周后两组7个时点血糖、12周后糖化血红蛋白(HbAlc)、低血糖事件的差异.结果 门冬胰岛素30组与人胰岛素30R组治疗后血糖、HbAlc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P<0.01),门冬胰岛素30组餐前、餐后2h血糖低于人胰岛素30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门冬胰岛素30组低血糖发生次数低于人胰岛素30R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2次/d注射门冬胰岛素30较人胰岛素30R对餐后2h血糖控制更有效,减少低血糖风险,为患者提供更灵活的用餐时间.
作者:肖霞;吴剑 刊期: 2011年第18期
临床药学的主要内容包括医院日常诊疗所涉及的药事管理工作,如临床药品的调剂、调配、临床药学、药物信息、制剂、药物研究、药品检验与质控、药学的科研与教学等.文章结合遂宁市安居区人民医院实际情况,总结了笔者在临床药学工作中的一些体会和建议.
作者:喻浩 刊期: 2011年第18期
哮喘是一种发作性的痰鸣气喘疾病.发作时喉中有哮鸣音,呼吸气促困难,甚至喘息不得卧.中医认为哮喘的病理因素以痰为主.西医则认为哮喘是一种以嗜酸粒细胞、肥大细胞反应为主的气道变应性炎症和气道高反应性为特征的疾病,易感者对此类炎症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可逆性气道阻塞症状.对于哮喘病的治疗当从中西医结合的立足点出发,传统中医的辩证论治免疫学研究成果相结合治疗以求痊愈.现就中西医结合哮喘病的方法做简要概述.
作者:蓝云 刊期: 2011年第18期
通过当前分析化学实验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分析化学实验教学的初步设想,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力求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作者:张玉芳;杨婷 刊期: 2011年第18期
西医学中盆腔炎归类于中医学中的带下病.带下病属于妇科的常见病,多发病.近几年来,中西医结合治疗盆腔炎.效果较好,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发病年龄自2009年以来,收治盆腔炎患者56例,发病年龄25以下10例,26-30岁20例,30-40例17例,40以上者7例.1.2 症状及诊断1.2.1 急性亚急性盆腔炎皆有发冷发热感,体温升高,腹痛.检查时有腹膜刺激症,局部检查盆腔器官触痛明显.血象白细胞升高,中性粒细胞升高.
作者:颜久梅 刊期: 2011年第18期
颌下腺炎是口腔颌面外科常见的一种涎腺疾病,本文探索采用耳尖放血配合如意金黄散外敷治疗9例病例,收到满意疗效,总有效率为88.9%,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谌河琴;胡潘武 刊期: 2011年第18期
静脉输液后拔针术是临床护理工作中常见的基本操作之一,在临床中,提高拔针技巧,可以减轻疼痛,避免拔针后皮下淤血,同时保护静脉为下一次静脉穿刺成功创造条件.减轻该操作的不良反应对于提高护理质量非常重要.
作者:刘金霞 刊期: 2011年第18期
目的 探讨剖宫产术后晚期出血原因及临床诊治.方法 回顾性分析39例剖宫产术后晚期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产后出血原因、出血时间及出血量等.结果 39例剖宫产术后晚期出血主要原因为切口缝合问题,39病例经采取措施均治愈出院,无DIC及席汉综合征等并发症.其中子宫切口感染13例,子宫切口裂开11例,胎盘、蜕膜残留8例,子宫复旧不良7例;出血时间发生在产后7~34d,出血量500~2000ml,平均1200ml.结论 快速有效的止血是治疗剖宫产术后晚期出血主要方法,产前及产后积极纠正贫血,增强抵抗力,术前术后预防性合理应用抗生素,防止切口感染,可降低剖宫产术后晚期出血的发生.
作者:马冬宁 刊期: 2011年第18期
目的:观察不同方法治疗手部骨折对疗效的影响.方法:选择手部骨折病人4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外固定器治疗,对照组采用科氏针石膏固定,对比观察治疗效果.结果:在6-12周内,观察组的近节指骨骨折与掌骨骨折愈合率(100%)显著优于对照组愈合率(25.0%;50.0%);观察组的近节指骨骨折与掌骨骨折患指功能恢复为100%,显著优于对照组(33.3%;41.7%),两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利用外固定器治疗手部骨折疗效满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冯昕 刊期: 2011年第18期
目的 研究带锁髓内钉在治疗股骨干骨折中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地分析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骨科从2006年12月到2009年12月间应用带锁髓内钉进行股骨干骨折治疗的72例患者的疗效,72例股骨干骨折患者根据具体病情,分别采用闭合复位股骨带锁髓内钉固定术和有限切开复位股骨带锁髓内钉固定术.结果 本临床观察中患者72例,获得随访55例,随访时间6~15个月,全部获得骨折骨性愈合,其中9例在术后6-9周动力化后终获得骨性愈合,平均愈合时间6个月,52例患者下肢功能正常,1例出现了下肢短缩情况,2例轻度膝外翻.所有患者无骨髓炎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断钉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应用带锁髓内钉技术进行股骨干骨折治疗取得了让人较满意的效果.
作者:林炎水;林杨景;贺军;范剑波;肖建平;向登;赵文 刊期: 2011年第18期
目的 比较滑动髋螺钉(DHS)和股骨近端髓内钉(PFN)两种方法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90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分析采用DHS和PFN两种方法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临床愈合时间、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程度、术后并发症等情况.结果 有51例采用DHS固定法,39例采用PFN法,术后随访,PEN组平均骨折愈合时间、骨折愈合优良率、术后并发症等优于DHS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FN是在Gamma钉的基础上改良发展而来的,属于内固定系统,加强了骨折端的防旋、抗拉及抗压能力,骨折愈合时间短,疗效好,对于反粗隆间骨折及合并粗隆下骨折,首选PFN固定;而对于需要切开复位者,可选用DHS固定.
作者:卢正楷;钱晓岚 刊期: 2011年第1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