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元明;邹忆怀;耿昌;陈彦;吴宏生;冯莹莹
目的 比较参麦注射液联合丹红注射液对心力衰竭病人血浆N端心房利钠肽前体(NT-pro-BNP)及心功能的影响,探讨参麦注射液联合丹红注射液在治疗冠状动脉性心脏病(冠心病)心力衰竭中的疗效.方法 将2013年6月-2016年6月住院的冠心病心力衰竭病人8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0例,常规用硝酸异山梨酯、利尿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洋地黄强心剂、β-受体阻滞剂等方案治疗.治疗组40例,同时加用参麦注射液、丹红注射液静脉输注.结果 治疗后,两组病人心功能分级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改善程度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且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心率(HR)、左室射血分数(LVEF)、血浆NT-pro-BNP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间HR、LVEF、血浆NT-pro-BNP水平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心功能恢复分级、心脏超声LVEF的增加、HR及血浆NT-pro-BNP水平的降低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参麦注射液联合丹红注射液治疗冠心病心功能不全临床疗效显著.
作者:王润山;张俊峰 刊期: 2017年第06期
胸痹心痛是临床常见疾病,痰瘀互结证为其典型证型.本研究介绍董波教授自拟中药汤剂三合理心汤联合穴位埋针,以内外同治、针药并举的理念,辨治胸痹心痛痰瘀互结证的临床经验.
作者:刘洋;董波 刊期: 2017年第06期
目的 从细胞凋亡角度探讨芪参颗粒(QSG)对后负荷加重小鼠心肌保护的作用机制.方法 40只SPF级雄性C57小鼠按体质量分为手术组(30只)和假手术组(10只),手术组利用主动脉弓缩窄术制备小鼠心肌肥厚模型,将成模后存活小鼠随机分为3组:模型组,芪参颗粒组和福辛普利组,每组10只.治疗4周后取小鼠心脏组织进行Western blot检测Fas、caspase8和 cleaved-caspase3的表达,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Fas和caspase8水平.结果 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的Fas、caspase8和 cleaved-caspase3的表达均显著升高(P <0.05);与模型组相比,芪参颗粒组、福辛普利组可明显下调心肌肥厚小鼠心肌组织中Fas、caspase8和 cleaved-caspase3(P <0.05)的蛋白表达,芪参颗粒组较福辛普利组更有优势;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芪参颗粒组、福辛普利组均有下调心肌肥厚小鼠心肌组织中Fas、caspase8表达的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转录后水平调节Fas/Fasl凋亡信号转导通路相关蛋白、抑制凋亡可能是芪参颗粒发挥对后负荷加重小鼠心肌保护作用的重要机制之一.
作者:任卫全;于雪;范潇婷;王伟;郭淑贞 刊期: 2017年第06期
目的 研究不同时间期前感染和急性脑梗死发病的相关性.方法 入选2012年12月-2014年12月就诊于我院的急诊初发脑梗死病人220例作为研究观察对象,同期选择就诊的非脑梗死病人220作为对照对象,将入选病人根据发病前是否有感染分为感染组和无感染组.回顾分析两组危险因素情况,对不同时间期前感染和急性脑梗死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 与发病前无感染病人相比较,冠心病、糖尿病以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因素有统计学意义(P<0.05);按照感染到脑梗死发病的时间分为1 d~3 d感染组、4 d~7 d感染组、8 d~14 d感染组和15 d~28 d感染组,针对脑梗死和非脑梗死病人感染情况分析结果显示,脑梗死病人发病前1 d~3 d感染组和发病前4 d~7 d感染组的感染率明显高于非感染组病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期前感染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脑梗死的发病危险性,是脑梗死发病的诱发因素,特别是近期感染,临床应加以重视,对脑卒中危险因素较多的病人注意预防感染发生.
作者:黄华生;韦仕荣;潘鹏克;高玉娟 刊期: 2017年第06期
目的 观察冠心静胶囊治疗气虚血瘀型冠心病心绞痛的中医症候临床疗效,并对其安全性进行评价.方法 采用随机、双盲单模拟、阳性药平行对照的研究方法,将448例气虚血瘀型冠心病心绞痛病人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336例(冠心静胶囊,口服,4粒/次,3次/日,早、中、晚服用),对照组112例(参芍胶囊,口服,一次4粒,一日2次,早、晚服用;参芍胶囊模拟剂,口服,一次4粒,一日1次,中午服用).疗程4周,比较两组中医症候临床疗效,对冠心静胶囊临床应用的安全性进行评价.结果 试验组中医证候疗效,中医证候愈显率、总有效率,中医单项症状疗效(主症:胸痛、胸闷,次症:气短、神疲乏力、心悸)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医单项症状(次症:面色紫暗)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在试验期间均未发生不良事件,一般体检指标均未发现异常.结论 冠心静胶囊治疗气虚血瘀型冠心病心绞痛中医症候疗效显著,且临床应用安全.
作者:范红娟 刊期: 2017年第06期
近年来乙醛脱氢酶2基因多态性与心血管疾病相关性研究取得一定成果.本研究对近年来乙醛脱氢酶2基因多态性与心血管疾病,如血脂、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心力衰竭、高血压、硝酸酯类药物的相关性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魏刚;房万菊;周湘忠;赵树武 刊期: 2017年第06期
目的 评价活血化痰法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有效性.方法 按照循证医学的要求,全面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2011年1月1日-2015年12月31日的相关文献,把符合纳入标准的17篇文献作为Meta分析对象,选择心绞痛疗效、心电图疗效、中医症候疗效作为效应指标,采用Cochrane协作网免费提供的RevMan5.3专用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心绞痛疗效OR[95%CI]2.89[2.29~3.64],P<0.000 01;心电图疗效OR[95%CI]2.34 [1.90~2.88],P<0.000 01;中医证候疗效OR[95%CI]3.29[2.61~4.16],P<0.000 01.三组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 现有文献证据表明,活血化痰法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有效.
作者:冯天琼;王东海;董波 刊期: 2017年第06期
目的 观察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对卒中后肺炎病人预后的影响.方法 根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WBC)、降钙素原(PCT)水平相近,选取急性脑梗死后并发肺部感染病人98例,分为治疗组(48例)及对照组48例.对照组应用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25 mg静点治疗.结果 治疗组的治愈率、总有效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后的 CRP、WBC 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在脑卒中后并发肺炎的临床治疗中,应用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对脑梗死及炎症控制具有良好效果,且不良反应未增加,是治疗脑卒中并发肺部感染的药物之一.
作者:王海;牛慧艳;韩杰;赵亮;杨彩平;张宏艳;魏美玲;马宁 刊期: 2017年第06期
目的 观察葛酮通络胶囊治疗慢性脑供血不足的临床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将120例慢性脑供血不足病人随机分为试验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试验组给予葛酮通络胶囊,对照组给予尼莫地平片,两组均治疗12周,治疗前后均进行头晕、失眠、认知功能及安全性指标评定及检测.结果 ①治疗12周后,试验组头晕改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治疗12周后,试验组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总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③治疗12周后,试验组失眠改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试验组PSQI总分低于对照组PSQI总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试验组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得分均低于对照组得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 葛酮通络胶囊在治疗慢性脑供血不足引起的头晕、失眠及认知功能下降方面疗效显著,可以有效地缓解慢性脑供血不足引起的头晕症状,提高病人认知功能水平,改善睡眠,具备良好的临床安全性.
作者:李小军;李涛 刊期: 2017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长期高血压状态下使用葛根素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红细胞、肝肾功能的影响.方法 Wistar kyoto(WKY)大鼠为对照组,自发性高血压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氯沙坦钾组、葛根素高剂量组80 mg/(kg·d)和葛根素常规剂量组40 mg/(kg·d),给药10周,检测血常规、肝肾功相关指标.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葛根素高剂量组和常规剂量组均能明显减少红细胞数量、降低红细胞压积,减少血红蛋白量(P<0.05或P<0.01),氯沙坦钾组与模型组比较上述指标无显著变化(P>0.05);氯沙坦钾组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尿素、尿素氮水平较模型组明显降低(P<0.05或P<0.01),高剂量葛根素组上述指标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有下降趋势;常规剂量葛根素组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较模型组明显降低(P<0.05);各组间胆红素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长期给药对高血压损伤的肝肾功能、红细胞有保护作用,本实验中未见明显溶血反应.
作者:施伟丽;徐浩;丛伟红;陈可冀 刊期: 2017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脑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诊断要点、误诊原因及防范措施.方法 对我院近期收治的以头痛为主要表现的1例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病人因感冒后发热、头痛6 d入院.入院前于外院行头颅CT正常,诊断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予抗感染药物治疗3 d发热减退,但头痛继续加重.入院后行脑脊液检查,诊断病毒性脑膜炎;行头颅MRI平扫+MRV检查后,更正诊断为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予抗感染、脱水及抗凝治疗,3周后病人头痛消失痊愈出院.出院3个月后复诊,病人意识清楚,无头痛、发热,复查头颅MRI平扫+MRV正常. 结论 早期临床表现不典型,发病率低及接诊医生思路狭窄是导致本例误诊的主要原因.因此,对于临床表现不典型的病人,应拓宽诊断思路,及时完善相关检查,可防止或减少其误诊.
作者:肖展翅;左鹏;李钢;陈洪汉 刊期: 2017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脉络膜前动脉供血区脑梗死临床特点及静脉溶栓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3例MRI-DWI证实的脉络膜前动脉供血区脑梗死,根据病情是否出现波动,分为进展组及非进展组,分析其临床特点、加重因素、应用阿替普酶(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的效果及90 d预后.结果 23例病人均于发病4.5 h内给予静脉溶栓治疗,非进展组6例经治疗后症状好转/无进展,进展组17例病人在发病初3 d内出现症状波动,合并糖尿病的病人更容易出现病情进展.进展组与非进展组入院时及溶栓1 h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出院时NIHSS评分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展组更重.进展组与非进展组90 dmRS评分具有统计学意义,进展组病人预后良好占88.2%,非进展组的病人90 d全部预后良好.结论 脉络膜前动脉供血区梗死多以运动受累为主要表现,73.9%的病人在发病初3 d内有症状波动,但经溶栓治疗,病人90 d预后良好,仍应积极进行溶栓治疗.
作者:段洪连;杜会山;孟繁花;童燕娜;王艳玲 刊期: 2017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瑞通立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病人血小板膜糖蛋白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4年7月-2016年1月在我院进行诊治的急性心肌梗死病人122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61例.对照组选择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溶栓治疗,观察组选择瑞通立溶栓治疗.观察两组预后情况与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Ⅱb/Ⅲa表达变化情况.结果 溶栓2 h后观察组与对照组的梗死再通率分别为86.9%和70.5%,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后的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Ⅱb/Ⅲ值分别为(10.22±3.12)%和(14.32±2.98)%,都明显低于治疗前的(20.98±3.30)%和(21.22±2.98)%,在组内与组间对比差异都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出血并发症和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而两组病人30 d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瑞通立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病人中的应用效果迅速,血管开通率高,出血与心律失常风险较低,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有效降低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Ⅱb/Ⅲa的表达有关.
作者:付元元;杨翊 刊期: 2017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立普妥不同剂量对老年高血压病人血脂和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影响. 方法 选取2014年1月-2016年6月在本院门诊确诊为原发性高血压并颈动脉粥样硬化伴血脂异常的老年病人163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双盲原则分为治疗一组和治疗二组,治疗一组81例口服立普妥20 mg/d,治疗二组82例口服立普妥30 mg/d,疗程6个月.将两组病人治疗前及治疗后6个月的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三酰甘油(TG)、血清总胆固醇(TC)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 )进行比较,并观察两组在治疗过程中的药物不良反应.结果 两组治疗6个月后,组内比较,TC、LDL-C、HDL-C、TG及lMT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治疗二组优于治疗一组但均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均未发现严重肝、肾功能受损及肌酸激酶异常,不良反应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使用立普妥20 mg/d或30 mg/d对老年性高血压并颈动脉粥样硬化伴血脂异常病人的血脂和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均有明显的改善,但改善程度无明显差别,选择立普妥20 mg/d也可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
作者:白杨;伍莉枚;张子曼;肖瑜琦 刊期: 2017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长沙市区高血压病病人病位证素分布规律.方法 选择2014年6月-2015年2月在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住院病人,同时兼顾性选择病人现居住地属于长沙市五个行政区共146例,根据证素调查表结果,分析长沙地区高血压病病人病位证素分布规律.结果 病位证素以肝、脾、肾为主,青年及中年病人以肝、脾为主;老年病人以肾、肝为主;1级、2级原发性高血压病人病位证素以肝、脾为主,3级原发性高血压以肾、肝为主.病位证素组合以肝+肾>肝>肝+脾>脾+肾,证素组合为:两种证素组合>单个证素>三个证素>四个证素.结论 高血压病病素分布青年与中老年病人各有其规律.
作者:田梦影;谭元生 刊期: 2017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脑血管介入治疗与血浆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纳入我院2012年1月-2014年11月确诊为脑梗死的病人50例,脑血管介入组50例,健康对照组50名.分别于确诊后检查各组的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统计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发生率,分析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与脑血管介入治疗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脑梗死组和脑血管介入组病人的同型半胱氨酸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组和脑血管介入组病人的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是脑血管介入的独立危险因素,对预测卒中发生风险、判断预后及指导脑血管介入治疗具有积极的作用.
作者:邓鹏飞;李递通 刊期: 2017年第06期
目的 观察Angio-Seal血管封堵器在脑血管介入诊疗术后的应用安全性及疗效.方法 对592例经皮股动脉穿刺行血管介入诊断和治疗术后病人,分别进行血管封堵器封堵或人工压迫股动脉穿刺点止血,观察病人的止血时间、下肢制动时间和止血成功率、血管并发症.结果 血管封堵组的止血时间(1.5±0.67)min、下肢制动时间(3.9±0.7) h、腹股沟血肿10.56%及迷走反射发生率较人工压迫组比较明显缩短,两组间的止血成功率(99.72% vs 99.14%)、假性动脉瘤发生率(0.56% vs 1.71%)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应用Angio-Seal血管封堵器封堵动脉穿刺口可以大大缩短病人止血时间及平卧时间,且安全、有效.
作者:沈鑫;李军荣;李圣华 刊期: 2017年第06期
目的 观察急诊介入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STEMI)病人服用氯吡格雷及替格瑞洛后是否抑制血小板聚集,评价临床疗效和药物安全性. 方法 选取40例急性STEMI病人,均接受急诊介入术前嚼服氯吡格雷600 mg,术后第二日应用血栓弹力图(TEG)测定的ADP途径诱导血小板聚集功能抑制率(IPA)小于50%,即考虑为氯吡格雷药物作用低下.将这40例病人随机分为A组和B组.A组给予替格瑞洛90 mg,一天两次;B组常规氯吡格雷75 mg,一天一次.在术后1周和1月时再次行TEG检测IPA,临床观察这1月中的主要心血管事件(心绞痛发作、再次心肌梗死、猝死)及出血并发症(消化道出血、颅内出血).结果 两组术后一天的IPA无统计学意义,A组在术后一周和一个月的IPA均明显高于B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1个月的临床观察中两组均无心绞痛、再次心肌梗死、猝死病人,并在药物安全方面未发生消化道出血和颅内出血. 结论 替格瑞洛与氯吡格雷相比,对血小板聚集的抑制作用更强效,在药物安全性方面与氯吡格雷相比未增加主要出血事件的发生,显示了其抗血小板聚集治疗的安全性.
作者:常宇锋;卢清玉;刘庚;杨勇 刊期: 2017年第06期
目的 应用Sonoclot评价急诊冠状介入治疗(PCI)术后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联用复方丹参滴丸抗血小板活性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80例冠心病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行急诊PCI术的病人,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PCI术后 (n=42) 给予复方丹参滴丸(每次10粒,3次/日),联合阿司匹林 (100 mg/d,1次/日),氯吡格雷(75 mg/d,1次/日)进行治疗凝血速率.对照组(n=38)给予阿司匹林 (100 mg/d,1次/日),氯吡格雷(75 mg/d,1次/日)进行治疗.两组均于PCI术后10 d行Sonoclot测定凝血激活时间(ACT)、凝血速率(CR)、血小板功能(PF).结果 应用两种治疗方案,用药10 d后经Sonoclot测定CR、PF,治疗组反映血栓形成的指标CR、PF均显著低于对照组.ACT两组无凝血速率.结论 复方丹参滴丸联合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对急诊 PCI术后血小板活性显著抑制,减少PCI术后急性亚急性血栓形成.
作者:白如冰 刊期: 2017年第06期
目的 观察复方中药对高脂血症模型小鼠脂质代谢的调控作用及机制.方法 选取60只雄性C57小鼠,随机分为3组:高脂饮食组、高脂+复方中药组、高脂+他汀组,单纯高脂饮食喂养制备模型.模型制备成功后连续灌药12周后,观察各组间小鼠血浆胆固醇、胆汁酸及相关基因表达的变化.结果 与高脂饮食组小鼠相比,复方中药治疗组小鼠血浆总胆固醇水平显著降低(P<0.05),但有关肝脏HMG-GA还原酶(HMGR)水平则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伴有末端回肠顶端钠依赖性胆汁酸转运体(ASBT)基因表达水平显著下降(P<0.05),与高脂模型及阿托伐他汀治疗组小鼠相比,复方中药组小鼠肝脏胆盐输出泵(BSEP)基因的表达有显著上升(P<0.05).结论 复方中药可显著降低高脂血症小鼠的血浆胆固醇,增加粪便中次级胆汁酸的浓度,其可能机制是通过抑制肠细胞ASBT基因表达以及上调肝脏BSEP基因综合作用的结果.
作者:李奇恒;苏继源;丁茹;贺治青;梁春;吴宗贵 刊期: 2017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