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杨;伍莉枚;张子曼;肖瑜琦
目的 研究不同时间期前感染和急性脑梗死发病的相关性.方法 入选2012年12月-2014年12月就诊于我院的急诊初发脑梗死病人220例作为研究观察对象,同期选择就诊的非脑梗死病人220作为对照对象,将入选病人根据发病前是否有感染分为感染组和无感染组.回顾分析两组危险因素情况,对不同时间期前感染和急性脑梗死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 与发病前无感染病人相比较,冠心病、糖尿病以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因素有统计学意义(P<0.05);按照感染到脑梗死发病的时间分为1 d~3 d感染组、4 d~7 d感染组、8 d~14 d感染组和15 d~28 d感染组,针对脑梗死和非脑梗死病人感染情况分析结果显示,脑梗死病人发病前1 d~3 d感染组和发病前4 d~7 d感染组的感染率明显高于非感染组病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期前感染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脑梗死的发病危险性,是脑梗死发病的诱发因素,特别是近期感染,临床应加以重视,对脑卒中危险因素较多的病人注意预防感染发生.
作者:黄华生;韦仕荣;潘鹏克;高玉娟 刊期: 2017年第06期
目的 分析化痰通腑法联合常规治疗对急性脑梗死病人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的影响及其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我院2014年2月-2016年2月收治的72例急性脑梗死病人,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两组均用常规治疗,试验组另给予化痰通腑法治疗,治疗前后均检测两组血清Hcy水平,比较两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前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DS)和Hcy水平均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NDS评分和Hcy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试验组的下降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病人的总有效率为88.9%,显著高于对照组病人的77.8%(P<0.05).治疗前Hcy水平与NDS评分明显呈正相关关系(r=0.683,P<0.05).结论 化痰通腑法联合常规治疗能够较好地改善病人的神经功能以及降低病人的血清Hcy水平.
作者:张元明;邹忆怀;耿昌;陈彦;吴宏生;冯莹莹 刊期: 2017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脑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诊断要点、误诊原因及防范措施.方法 对我院近期收治的以头痛为主要表现的1例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病人因感冒后发热、头痛6 d入院.入院前于外院行头颅CT正常,诊断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予抗感染药物治疗3 d发热减退,但头痛继续加重.入院后行脑脊液检查,诊断病毒性脑膜炎;行头颅MRI平扫+MRV检查后,更正诊断为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予抗感染、脱水及抗凝治疗,3周后病人头痛消失痊愈出院.出院3个月后复诊,病人意识清楚,无头痛、发热,复查头颅MRI平扫+MRV正常. 结论 早期临床表现不典型,发病率低及接诊医生思路狭窄是导致本例误诊的主要原因.因此,对于临床表现不典型的病人,应拓宽诊断思路,及时完善相关检查,可防止或减少其误诊.
作者:肖展翅;左鹏;李钢;陈洪汉 刊期: 2017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脉络膜前动脉供血区脑梗死临床特点及静脉溶栓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3例MRI-DWI证实的脉络膜前动脉供血区脑梗死,根据病情是否出现波动,分为进展组及非进展组,分析其临床特点、加重因素、应用阿替普酶(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的效果及90 d预后.结果 23例病人均于发病4.5 h内给予静脉溶栓治疗,非进展组6例经治疗后症状好转/无进展,进展组17例病人在发病初3 d内出现症状波动,合并糖尿病的病人更容易出现病情进展.进展组与非进展组入院时及溶栓1 h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出院时NIHSS评分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展组更重.进展组与非进展组90 dmRS评分具有统计学意义,进展组病人预后良好占88.2%,非进展组的病人90 d全部预后良好.结论 脉络膜前动脉供血区梗死多以运动受累为主要表现,73.9%的病人在发病初3 d内有症状波动,但经溶栓治疗,病人90 d预后良好,仍应积极进行溶栓治疗.
作者:段洪连;杜会山;孟繁花;童燕娜;王艳玲 刊期: 2017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叶酸联合维生素B12治疗老年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伴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本院2011年12月-2014年12月诊治的老年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伴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病人11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55例实施常规治疗,观察组联用叶酸和维生素B12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 两组治疗后同型半胱氨酸、脑钠肽、高敏C反应蛋白、白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两组治疗后一氧化氮、左室射血分数、6 min步行距离较治疗前显著增加(P<0.05).观察组治疗后同型半胱氨酸、脑钠肽、高敏C反应蛋白、白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一氧化氮、左室射血分数、6 min步行距离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98.2% vs 81.8%,P<0.05).结论 叶酸联合维生素B12治疗老年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伴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疗效显著,可改善病症,提高心功能,减轻炎症反应.
作者:卫亚丽;赵玉英;丁超;于敏 刊期: 2017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瑞通立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病人血小板膜糖蛋白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4年7月-2016年1月在我院进行诊治的急性心肌梗死病人122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61例.对照组选择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溶栓治疗,观察组选择瑞通立溶栓治疗.观察两组预后情况与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Ⅱb/Ⅲa表达变化情况.结果 溶栓2 h后观察组与对照组的梗死再通率分别为86.9%和70.5%,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后的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Ⅱb/Ⅲ值分别为(10.22±3.12)%和(14.32±2.98)%,都明显低于治疗前的(20.98±3.30)%和(21.22±2.98)%,在组内与组间对比差异都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出血并发症和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而两组病人30 d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瑞通立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病人中的应用效果迅速,血管开通率高,出血与心律失常风险较低,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有效降低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Ⅱb/Ⅲa的表达有关.
作者:付元元;杨翊 刊期: 2017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脊髓损伤大鼠远端神经元及骨骼肌变化情况,以期为临床上治疗提供有效依据.方法 选取30只大鼠为研究对象,每组10只,分别为对照组、 手术组和脊髓损伤组.对照组为正常大鼠,手术组行椎板切除术,脊髓损伤组行胸10完全脊髓损伤.在制成模型后1周、2周、4周、12周、24周观察大鼠坐骨神经-运动终板-内侧腓肠肌形态变化情况.结果 脊髓损伤电镜下坐骨神经术后12周有髓神经纤维髓鞘崩解,崩解髓鞘板层清晰,术后24周有髓神经纤维髓鞘已模糊、碎裂髓鞘增多,薄髓和无髓神经纤维12周后增多;腓肠肌光镜下术后12周局部肌细胞边界清楚,多数模糊,肌细胞核相对聚集,结缔组织增生明显;术后24周肌细胞融合,细胞核密集,融合细胞间见有空隙,结缔组织增生明显;电镜下运动终板术后12周突触皱褶和突触前后膜不可辨,突触结构紊乱,肌纤维明暗带清晰,z线不连续,高倍镜下突触皱褶未见,突触前后膜不可辨,可见类圆形突触小泡和细小颗粒,肌板结构清晰.结论 大鼠脊髓损伤后在损伤平面以下周围神经、运动终板、骨骼肌在形态上会发生规律性变化,12周后显著变化,24周后则毁损性改变.
作者:李毓新 刊期: 2017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脑血管介入治疗与血浆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纳入我院2012年1月-2014年11月确诊为脑梗死的病人50例,脑血管介入组50例,健康对照组50名.分别于确诊后检查各组的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统计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发生率,分析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与脑血管介入治疗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脑梗死组和脑血管介入组病人的同型半胱氨酸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组和脑血管介入组病人的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是脑血管介入的独立危险因素,对预测卒中发生风险、判断预后及指导脑血管介入治疗具有积极的作用.
作者:邓鹏飞;李递通 刊期: 2017年第06期
目的 评价长期应用不同剂量红景天苷对于急性心肌梗死大鼠心室重构方面相关作用及机制.方法 建立结扎SD大鼠左前降支冠脉造急性心梗的模型,随机分为6组:红景天苷低、中、高剂量组(MI+SALL、MI+SALM、MI+SALH),卡维地洛对照组(MI+CAVE),模型组(MI),假手术组(Sham).灌胃给药干预56 d后超声评价监测心功能变化,计算左心室重量指数(LVW/BW)和全心重量指数(HW/BW),测量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缩短率(LVFS)、左心室收缩期内径(LVIDS).取梗死周边心肌组织,利用HE 染色,Masson 染色,天狼星红染色分别观察心肌组织病理生理学改变及心肌纤维化面积、非梗死区Ⅰ/Ⅲ型胶原比值.利用Western blot分析检测Wnt /β-catenin 信号通路关键的信号分子DVL-1和β-catenin蛋白的表达,整理数据统计分析.结果 与Sham组比较,MI组LVEF、LVFS值明显下降(P<0.01),LVIDS上升、HW/BW值较高(P<0.05),LVW/BW值则处于低水平(P<0.01);灌胃后各组大鼠心肌梗死区域室壁总体变薄.HE染色结果显示,左室病理生理学改变显著;Masson染色结果显示,梗死周边区心肌胶原纤维明显增多,纤维瘢痕形成,心肌胶原面积较大;天狼星红染色结果显示有明显Ⅰ型、Ⅲ型胶原的沉积;梗死周边区Wnt /β-catenin Pathway中的关键性信号蛋白DVL-1和β-catenin呈现高表达水平(P<0.05).与MI组比较,各治疗组可见有炎性细胞浸润,纤维组织增生,肌原纤维溶解;其中MI+SALM组LVEF和LVFS、LVW/BW值上升,Ⅰ/Ⅲ型胶原比值下降(P<0.05),MI+SALL组和MI+CAVE组心肌胶原面积、Ⅰ/Ⅲ型胶原比值明显下调(P<0.01),LVEF和LVFS、LVW/BW值明显升高(P<0.01),DVL-1和β-catenin的表达水平均明显下降(P<0.05或P<0.01).两组之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MI+SALH组心肌胶原面积有一定程度减小(P<0.05).各组体重变化及HW/BW值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长期治疗干预下,应用小剂量的红景天苷优于中高剂量,能显著改善实验大鼠急性心梗后心室重构,抑制心肌纤维化.这一机制可能与其参与调控Wnt /β-catenin信号通路传导有关.
作者:马杰;梁晓鹏;郭彩霞;陆培培;兰玥;马丽红 刊期: 2017年第06期
目的 观察葛根素对缺氧缺血性脑病(hypoxic-ischemic encephalopathy,HIE)新生大鼠的神经保护作用,分析神经保护作用是否涉及PI3K/Akt 信号通路的参与以及可能的机制.方法 90只新生7 日龄Wistar 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10)、HIE 组(n=40)及葛根素疗组(n=40),后两组又进一步分为3 h、6 h、12 h、24 h 4 个时间点,每个时间点10 只.参照Rice 等和吴婉芳法,建立新生大鼠HIE 模型.HE 染色观察各组大鼠神经元形态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磷酸化Akt 的表达.依据免疫组化的结果采用Western blot 方法进一步检测PI3K/Akt 信号通路表达.结果 90只Wistar大鼠模型全部成功,全部纳入结果分析.HE 染色示葛根素治疗组大鼠大脑皮层和海马区神经细胞坏死率较HIE 组明显减少.免疫组化结果示:随着时间的延长,葛根素治疗组磷酸化Akt 蛋白阳性率较HIE 组显著上调(P<0.01).HIE 组磷酸化Akt 在12 h 时达到高峰,但葛根素治疗组在24 h 时达到高峰;在每组每个时间点葛根素组磷酸化Akt 蛋白的阳性表达均高于HIE 组(P<0.01).假手术组亦有极少量表达.Western blot 结果示:在各个时间点内,各组总Akt 的表达一致;但磷酸化Akt 的表达(Ser473 和Thr308)在葛根素治疗组明显强于HIE 组;且随着时间变化,其表达于上述免疫组化的检测大致一致.葛根素显著提高磷酸化Akt 的水平,既可作用于Ser473 磷酸化位点,也可作用于Thr308 磷酸化位点.结论 葛根素对HIE大鼠具有神经保护作用.葛根素可激活PI3K/Akt通路来发挥其对HIE新生大鼠神经元的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上调磷酸化Akt(Ser473)、磷酸化Akt(Thr308)表达水平,增加Akt磷酸化水平的表达有关.
作者:范少平;丁文学;梁碧先 刊期: 2017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血清肌钙蛋白-T升高在急性脑梗死病人中的意义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以血清肌钙蛋白-T 0.05 μg/mL为界,把急性脑梗死病人170例分为两组,观察90 d.对照分析不同阶段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分、简易智能量表(MMSE)评分. 结果 入院时试验组NIHSS评分较对照组高,两组认知障碍程度无明显差异.90 d后试验组NIHSS评分明显改善者较对照组少,具有统计学意义,MoCA评分、MMSE评分较对照组明显降低. 结论 急性脑梗死病人检测血清肌钙蛋白-T有重要意义,发病急性期可协助判断脑梗死病情的轻重,可作为预测日常生活能力及认知功能减退与否的重要指标.
作者:张兰起;赵德英 刊期: 2017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长期高血压状态下使用葛根素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红细胞、肝肾功能的影响.方法 Wistar kyoto(WKY)大鼠为对照组,自发性高血压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氯沙坦钾组、葛根素高剂量组80 mg/(kg·d)和葛根素常规剂量组40 mg/(kg·d),给药10周,检测血常规、肝肾功相关指标.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葛根素高剂量组和常规剂量组均能明显减少红细胞数量、降低红细胞压积,减少血红蛋白量(P<0.05或P<0.01),氯沙坦钾组与模型组比较上述指标无显著变化(P>0.05);氯沙坦钾组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尿素、尿素氮水平较模型组明显降低(P<0.05或P<0.01),高剂量葛根素组上述指标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有下降趋势;常规剂量葛根素组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较模型组明显降低(P<0.05);各组间胆红素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长期给药对高血压损伤的肝肾功能、红细胞有保护作用,本实验中未见明显溶血反应.
作者:施伟丽;徐浩;丛伟红;陈可冀 刊期: 2017年第06期
目的 比较参麦注射液联合丹红注射液对心力衰竭病人血浆N端心房利钠肽前体(NT-pro-BNP)及心功能的影响,探讨参麦注射液联合丹红注射液在治疗冠状动脉性心脏病(冠心病)心力衰竭中的疗效.方法 将2013年6月-2016年6月住院的冠心病心力衰竭病人8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0例,常规用硝酸异山梨酯、利尿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洋地黄强心剂、β-受体阻滞剂等方案治疗.治疗组40例,同时加用参麦注射液、丹红注射液静脉输注.结果 治疗后,两组病人心功能分级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改善程度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且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心率(HR)、左室射血分数(LVEF)、血浆NT-pro-BNP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间HR、LVEF、血浆NT-pro-BNP水平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心功能恢复分级、心脏超声LVEF的增加、HR及血浆NT-pro-BNP水平的降低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参麦注射液联合丹红注射液治疗冠心病心功能不全临床疗效显著.
作者:王润山;张俊峰 刊期: 2017年第06期
目的 观察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对卒中后肺炎病人预后的影响.方法 根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WBC)、降钙素原(PCT)水平相近,选取急性脑梗死后并发肺部感染病人98例,分为治疗组(48例)及对照组48例.对照组应用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25 mg静点治疗.结果 治疗组的治愈率、总有效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后的 CRP、WBC 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在脑卒中后并发肺炎的临床治疗中,应用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对脑梗死及炎症控制具有良好效果,且不良反应未增加,是治疗脑卒中并发肺部感染的药物之一.
作者:王海;牛慧艳;韩杰;赵亮;杨彩平;张宏艳;魏美玲;马宁 刊期: 2017年第06期
目的 观察急诊介入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STEMI)病人服用氯吡格雷及替格瑞洛后是否抑制血小板聚集,评价临床疗效和药物安全性. 方法 选取40例急性STEMI病人,均接受急诊介入术前嚼服氯吡格雷600 mg,术后第二日应用血栓弹力图(TEG)测定的ADP途径诱导血小板聚集功能抑制率(IPA)小于50%,即考虑为氯吡格雷药物作用低下.将这40例病人随机分为A组和B组.A组给予替格瑞洛90 mg,一天两次;B组常规氯吡格雷75 mg,一天一次.在术后1周和1月时再次行TEG检测IPA,临床观察这1月中的主要心血管事件(心绞痛发作、再次心肌梗死、猝死)及出血并发症(消化道出血、颅内出血).结果 两组术后一天的IPA无统计学意义,A组在术后一周和一个月的IPA均明显高于B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1个月的临床观察中两组均无心绞痛、再次心肌梗死、猝死病人,并在药物安全方面未发生消化道出血和颅内出血. 结论 替格瑞洛与氯吡格雷相比,对血小板聚集的抑制作用更强效,在药物安全性方面与氯吡格雷相比未增加主要出血事件的发生,显示了其抗血小板聚集治疗的安全性.
作者:常宇锋;卢清玉;刘庚;杨勇 刊期: 2017年第06期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具有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严重危害人类的生命与健康.心源性卒中占缺血性卒中比例高达15%~26%[1],其中71.5%的心源性脑卒中是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所致.AF病人发生AIS的风险比一般人高5倍[2],其中绝大多数为非瓣膜性心房纤颤.有研究认为心房颤动致缺血性卒中病人本身出血转化风险高,30%~50%的脑栓塞病人会转化为出血性脑梗死,因此临床上对于心源性脑栓塞(cardiac cerebral embolism,CCE)病人进行静脉溶栓(intravenous thrombolysis ,IVT)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仍存在疑惑.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伴颅内动脉瘤(rate of intracranial aneurysms ,IAs)的发生率为6.6%[3],正常人群为3.6% ~ 6%[4].
作者:苏文婷;牛争平 刊期: 2017年第06期
目的 观察心脉隆注射液对糖尿病合并慢性心力衰竭(CHF)老年病人的疗效.方法 糖尿病合并慢性心力衰竭老年病人78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9例进行常规治疗;心脉隆注射液治疗组39例,心脉隆注射液6 mL加入5%葡萄糖200 mL或生理盐水200 mL中静脉滴注,08:00和16:00各一次.两组均以5 d为1个疗程,观察两个疗程.观察两组治疗后的临床效果,比较左室射血分数(LVEF)和血浆脑钠肽(BNP)水平的变化,记录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后,对照组显效13例,有效18例,无效8例;治疗组显效21例,有效15例,无效3例,两组治疗效果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LVEF高于对照组,BNP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见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心脉隆注射液可降低糖尿病合并CHF老年病人的心脏负荷,改善心功能.
作者:尹丽;刘雷;庞小华;吴中杰 刊期: 2017年第06期
目的 研究丙种球蛋白冲击治疗小儿急性病毒性心肌炎的效果及其对T淋巴细胞亚群和心肌酶的疗效.方法 选取本院2014年4月-2016年2月收治的60例急性病毒性心肌炎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方法,观察组在常规治疗方法的基础上加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进行辅助治疗.观察两组在治疗两周后外周T淋巴细胞的变化情况,治疗4周后检测心肌酶水平,评定治疗临床疗效.结果 对照组在治疗两周后外周血中CD4+T淋巴细胞显著降低.观察组在治疗两周后患儿外周血中CD4+T淋巴细胞较治疗前显著降低,CD8+T淋巴细胞和CD4+/CD8+的值较治疗前显著升高.两组患儿在治疗后血清中的心肌酶含量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且治疗后血清中心肌酶的含量观察组普遍较对照组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疗效有统计学意义(χ2=13.944,P<0.001).结论 治疗小儿急性病毒性心肌炎时使用大剂量的丙种球蛋白对患儿体内心肌酶和T淋巴细胞具有很好的治疗效果,可以在临床上进行初步运用.
作者:周景兴;薛雄豪;朱翠清 刊期: 2017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试纸法检测高血压病人微量白蛋白尿(MAU)的阳性率及临床特点.方法 纳入2015年12月-2016年5月心内科门诊就诊的高血压病人236例,按性别分为男性组和女性组;按年龄分为18岁~45岁组,46岁~60岁组,61岁~79岁组,≥80岁组;按近3个月的用药情况分为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RB/ACEI)组和非ARB/ACEI组.所有入组病人依照诊断标准做出高血压中医辨证分型诊断.采集病人就诊时尿标本,采取试纸法检测,10 min内完成检测,采用比对色卡法判断病人微量白蛋白及肌酐水平.结果 ①MAU阳性总检出率为40.68%,男性组尿微量白蛋白及尿肌酐检出值均明显高于女性组(P<0.05);②18岁~45岁组尿微量白蛋白检出值明显高于61岁~79岁组(P<0.05);③非ARB/ACEI治疗组尿微量白蛋白检出值高于ARB/ACEI治疗组(P<0.01);④各中医证型MAU检出阳性率由高到低依次是痰湿壅盛证>阴阳两虚证>肝火亢盛证>阴虚阳亢证.结论 ①高血压病人MAU检出阳性率高达40.68%,重视高血压病人MAU的检测并定期复测,以评估和早期发现病人潜在的肾功能异常具有重要的意义;②男性、青壮年病人MAU阳性率更高,可能与青壮年男性病人舒张压升高显著且控制达标率偏低有关;③使用ARB/ACEI降压治疗的病人,MAU阳性率明显低于未使用该类药物的病人,进一步证实ARB/ACEI在减少尿蛋白排泄、保护肾功能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应重视降压治疗方案中ARB/ACEI类药物的应用,提升降压治疗的内涵;④高血压中医证型中痰湿壅盛证MAU阳性率高,阴虚阳亢证低,提示中医证型与MAU存在一定的关联,降压治疗的同时联合中医药治疗,在降低MAU阳性率方面值得进一步探讨.
作者:计晓岚;潘涛 刊期: 2017年第06期
胸痹心痛是临床常见疾病,痰瘀互结证为其典型证型.本研究介绍董波教授自拟中药汤剂三合理心汤联合穴位埋针,以内外同治、针药并举的理念,辨治胸痹心痛痰瘀互结证的临床经验.
作者:刘洋;董波 刊期: 2017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