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心脏彩超在高血压心脏病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张华

关键词:高血压心脏病, 心脏彩超, 心电图, 左室肥厚, 左室扩大
摘要:目的 研究心脏彩超在高血压心脏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13年4月-2016年4月湖北省枣阳市妇幼保健院心血管内科收治的100例高血压心脏病病人,所有病人均于入院1周内行心脏彩超和心电图检查,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比较两种检查方法在高血压心脏病中的应用效果.结果 心脏彩超检查对高血压心脏病的诊断准确率为87.0%,显著高于心电图检查的4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脏彩超检查对高血压心脏病病人左室肥厚、室间肥厚、左室后壁肥厚、左室扩大检出率分别为36.0%、14.0%、13.0%、24.0%,均显著高于心电图检查的21.0%、7.0%、5.0%、1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心脏彩超在高血压心脏病中的应用效果较好,可广泛用于临床高血压心脏病诊断.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相关文献
  • 阿司匹林联合替格瑞洛对不稳定型心绞痛PCI术病人炎症因子的影响

    目的 探讨阿司匹林联合替格瑞洛对不稳定型心绞痛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病人血清白介素-6(IL-6)、白介素-18(IL-18)、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DGF)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3年5月-2015年12月我院收治的9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采用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进行治疗,观察组采用阿司匹林联合替格瑞洛进行治疗.对比分析两组病人手术前后的血脂水平、心功能指标及血清IL-6、IL-18、CRP、TNF-α、PDGF水平,观察两组病人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前,两组血脂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均有上升,观察组高于对照组,两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均有降低,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心功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均有降低,观察组低于对照组,两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均有上升,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病人血清IL-6、IL-18、CRP、TNF-α、PDGF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病人血清IL-6、IL-18、CRP、TNF-α、PDGF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而观察组血清IL-6、IL-18、CRP、TNF-α、PDGF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CI术后采用阿司匹林联合替格瑞洛治疗,对病人的心功能影响较小,且能够有效调节血清炎症因子水平.

    作者:赵立岩 刊期: 2017年第16期

  • 辛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对男性冠心病病人糖脂代谢的影响

    目的 观察辛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对男性冠心病病人糖脂代谢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2013年6月-2015年7月接诊的98例男性冠心病病人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病人分为观察组(52例)和对照组(46例).对照组病人给予辛伐他汀20 mg,每天晚间顿服1次,连续治疗4周.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阿司匹林100 mg,每天晚间口服1次,连续治疗4周.观察两组病人治疗前后糖脂代谢和心功能分级变化.结果 治疗前,两组病人糖脂代谢和心功能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病人空腹血糖、血脂均较治疗前有明显降低,且观察组降低程度显著高于对照组病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病人心功能分级均治疗前有显著的改善(P<0.05),且观察组心功能分级较改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31%,高于对照组的84.78%(P<0.05);两组病人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辛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可有效地降低男性冠心病病人的糖脂代谢水平,改善病人的心功能分级.

    作者:王丽媛;刘紫燕;邵玉婷 刊期: 2017年第16期

  • 血清Lp-a、sICAM-1、GGT水平联合检测在冠心病病人病情评估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 探讨血清脂蛋白-a(Lp-a)、γ-谷氨酰转移酶(GGT)、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水平联合检测在冠心病病人病情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4年2月-2017年2月我院收治的102例冠心病病人为研究组,其中急性心肌梗死34例,不稳定型心绞痛42例,稳定型心绞痛26例;轻度35例,中度47例,重度20例.另选取同期于我院进行健康体检者102名为对照组.入院后第2 天晨起时抽取所有受检者空腹静脉血4 mL,测定血清Lp-a、sICAM-1、GGT水平,对比研究组与对照组、不同病理类型及不同病情程度冠心病病人血清Lp-a、sICAM-1、GGT水平,并分析血清Lp-a、sICAM-1、GGT水平与冠心病病情程度的相关性.结果 研究组血清Lp-a、sICAM-1、GGT水平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病理类型冠心病病人血清Lp-a、sICAM-1、GGT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病情程度冠心病病人血清Lp-a、sICAM-1、GGT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Lp-a、sICAM-1、GGT水平均与冠心病病情程度存在明显正相关关系(r=0.452,P<0.05;r=0.391,P<0.05;r=0.443,P<0.05).结论 冠心病病人血清Lp-a、sICAM-1、GGT水平异常增高,其与冠心病病情程度存在明显正相关关系,联合检测上述指标水平可有效评估冠心病病情程度,且可为冠心病病理类型鉴别提供一定参考依据.

    作者:张丽 刊期: 2017年第16期

  • 辅酶Q10联合曲美他嗪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病人心脏功能及BNP、6 min步行距离的影响

    目的 研究辅酶Q10联合曲美他嗪治疗老年慢性心力衰竭(CHF)的临床疗效及对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2014年6月-2016年6月收治的老年CHF病人225例,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110例)和观察组(11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抗心力衰竭治疗,在此基础上,观察组病人口服辅酶Q10和曲美他嗪治疗.比较两组治疗疗效和不良反应发生率,观察两组治疗前后心率(HR)、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血浆脑钠肽(BNP)、6 min步行距离(6MWT).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2.17%)明显高于对照组(74.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72,P=0.00);治疗后,观察组HR、6MWT、LVEDD及血清BNP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LVEF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病人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辅酶Q10联合曲美他嗪能明显提高老年CHF病人的治疗疗效,并能改善病人的心脏功能,且安全性高.

    作者:王磊;常海霞;王军;刘树文;张涛;秦建宁 刊期: 2017年第16期

  • 川芎嗪调控PKCβ1减轻波动高糖诱导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损伤的实验研究

    目的 观察川芎嗪对波动高糖诱导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损伤及蛋白激酶Cβ1(PKCβ1)表达的影响.方法 分离、鉴定并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实验共分为7组:正常低糖(N)组、稳定高糖(W)组、波动高糖(B)组、稳定高糖+LY333531(WL)组、波动高糖+LY333531(BL)组、波动高糖+川芎嗪(TMP)组和波动高糖+二甲双胍(MH)组.8 d后检测各组细胞凋亡率、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晚期氧化蛋白产物(AOPP)和总抗氧化能力(T-AOC)水平及细胞PKCβ1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与N组相比,W组和B组HUVECs总凋亡率、TNF-α、sICAM-1、AOPP含量、PKCβ1蛋白表达均显著升高(P<0.01),T-AOC显著降低(P<0.01),且W组和B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应用TMP和MH干预具有与LY333531阻断相似的效应,可显著降低细胞的总凋亡率、TNF-α、sICAM-1、AOPP含量及PKCβ1蛋白表达(P<0.01),同时可显著升高T-AOC水平(P<0.01).结论 波动性高糖状态具有显著加重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损伤的效应,且该效应与PKCβ1表达水平显著升高密切相关;川芎嗪对波动性高血糖状态下的血管内皮功能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与其显著抑制PKCβ1的过表达进而减轻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密切相关.

    作者:王景尚;黄烨;殷惠军;孙明月;石颖 刊期: 2017年第16期

  • 定痫汤加味治疗风痰闭阻证耐药性癫痫的临床研究

    目的 观察定痫汤加味治疗耐药性癫痫(DRE)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符合耐药性癫痫风痰闭阻证诊断的病人40例,在维持原有的抗癫痫药物(AEDs)治疗基础上,联合中药方剂定痫汤加味治疗,3个月为1个疗程,观察2个疗程.记录治疗前后不同时间段癫痫发作次数、发作持续时间、治疗总有效率及不良反应的情况.结果 治疗后3个月、6个月的癫痫发作频次较治疗前3个月明显减少(P<0.05),持续时间较治疗前3个月明显缩短(P<0.05);治疗后6个月的癫痫发作频次较治疗后3个月明显减少(P<0.05),持续时间较治疗后3个月明显缩短(P<0.05).治疗后3个月和治疗后6个月的总有效率分别为27.0%、54.1%,治疗后6个月与3个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治疗前(P<0.05).结论 定痫汤加味治疗DRE风痰闭阻证较单纯西药治疗有效,且不良反应减少.

    作者:笱玉兰;张静;陈春鹏;张晓敏;李静;周莲芝 刊期: 2017年第16期

  • 重症肌无力的相关抗体及中医药干预研究进展

    重症肌无力(MG)是一种由自身抗体介导的、细胞免疫依赖和补体参与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深入了解MG相关抗体及T辅助细胞、细胞因子的紊乱状态,可以进一步指导MG的免疫治疗;探究中医药对MG免疫紊乱状态的干预及作用机制,可以为MG的治疗提供新思路.

    作者:王娟;顼宝玉;陈乐君;刘晴;袁慧 刊期: 2017年第16期

  • 缺血性脑卒中病人大脑中动脉经颅多普勒脉动指数变化及其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分析缺血性脑卒中病人大脑中动脉(MCA)经颅多普勒脉动指数(PI)及其危险因素.方法 将我院神经内科2014年6月-2015年12月收治的确诊为MCA供血区急性期脑梗死病人126例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测双侧MCA的PI指标,观察病人梗死侧和非梗死侧PI值的差异,并分析CIS的危险因素,分析PI与CVD危险因素的相关性.结果 缺血性脑卒中病人梗死侧大脑中动脉PI值高于非梗死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梗死组病人PI值和腔隙性梗死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和BMI为影响PI的独立因素.结论 TCD的参数PI是能够检测颅内动脉顺应性的有效指标,其值升高动脉顺应性降低,弹性减退,将硬度增加,和脑卒中密切相关,PI值的增加和年龄、BMI具有相关性.

    作者:杜杰 刊期: 2017年第16期

  • 基于病症结合探讨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病人预后的影响

    目的 通过多中心、前瞻性、队列对照研究,基于病症结合理论,探讨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干预对急性缺血性卒中病人预后的影响.方法 将上海、北京五家家三甲医院收集的18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病人分为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组(试验组)和卒中单元组(对照组),每组90 例.试验组在卒中单元治疗的基础上,介入融中药、针灸、推拿、康复等于一体的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方案;对照组为卒中单元组.两组疗程均为21 d,随访3个月.观察两组治疗前以及治疗后第7 天、第14天、第21天、第3个月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积分、Barthel 指数、中医证候积分变化.结果 两组在治疗后第7天、第14天、第21天、第3个月NIHSS积分、Barthel 指数、中医证候积分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试验组第21天、第3个月NIHSS评分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试验组第14天、第21天、第3个月Barthel 指数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1);试验组第21天、第3个月中医证候积分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 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可改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病人症状及日常生活能力,提示运用病症结合理论可更好地指导卒中单元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应用和拓展,发挥中西医结合特色.

    作者:姜超;李巍;徐中菊;许永城;张秋娟 刊期: 2017年第16期

  • 稳心颗粒联合胺碘酮治疗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的Meta分析

    目的 系统评价稳心颗粒联合胺碘酮治疗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方法 计算机检索the Cochrane Library,PubMed,EMbase 3个外文数据库和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VIP)和万方数据库(Wanfang database)3个中文数据库,检索年限为建库至2017年1月10日,检索所有稳心颗粒联合胺碘酮治疗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的随机对照文献(RCTs),并追索纳入研究的参考文献.由两名研究员分别对检索出的文献进行筛选并提取有效数据,采RevMan 5.3软件进行数据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5项随机对照试验,共计472例病人.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单纯应用西药相比较,在西药基础上应用稳心颗粒可有效提高临床总有效率[MD=5.48,95%CI(2.59,11.61),P<0.00001],提高射血分数[RR=7.56,95%CI(6.65,8.46),P<0.000 01],延长QT间期[MD=24.46,95%CI=(18.61,30.31),P<0.000 01]和控制心率[MD=-11.04,95%CI(-14.86,-7.21),P<0.000 01],且能显著减少西药的不良反应.结论 西药基础上应用稳心颗粒治疗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较单纯西药具有一定的优势.

    作者:梁蕴瑜;姚晓彬 刊期: 2017年第16期

  • 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病人肾功能与心脑血管事件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探讨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病人肾功能与心脑血管事件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我院2014年12月-2015年12月收治的1 000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病人,以病人1年内是否发生心脑血管事件为依据将其分为事件组和无事件组,事件组368例,无事件组632例,对比分析两组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病人肾功能情况对心脑血管事件的影响.结果 368例新发心脑血管事件病人中,脑血管病发生率高,达21.74%.事件组病人年龄较大、舒张压低、脉压高、空腹血糖值高和估算肾小球滤过率低,与无事件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病人肾小球滤过率的降低,特别是当肾小球滤过率<40 mL/(min ·1.73 m2) 时,全因死亡和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老年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病人而言,肾小球滤过率是导致病人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陈长生 刊期: 2017年第16期

  • 二仙汤加味治疗女性更年期高血压

    二仙汤早是治疗妇女闭经前后疾病的常用方,具有温肾阳,补肾精,泻相火,调冲任之功效.近年来,杨传华教授多将此方加减用于治疗妇女更年期高血压,且疗效显著.现将运用二仙汤加减治疗妇女更年期高血压经验进行总结.

    作者:张积宁;杨传华 刊期: 2017年第16期

  • 卡维地洛对CHF病人细胞免疫功能及临床疗效的影响

    目的 观察卡维地洛对慢性心力衰竭(CHF)病人细胞免疫功能及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5年3月-2015年7月收治于我院的100例CHF病人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病人采用常规药物治疗方法,观察组病人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卡维地洛,对比分析两组临床效果、外周血中T淋巴细胞的分布及CD4+Th细胞因子表达情况.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和对照组病人外周血CD4+、CD3+、CD4+/CD8+比值较治疗前显著升高;观察组病人外周血CD4+、CD3+、CD4+/CD8+的比值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对照组和观察组病人IL-10 水平较正常组显著下降,而γ-干扰素(IFN-γ)、IFN-γ/白介素-10(IL-10)比值显著高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对照组和观察组病人IFN-γ、IFN-γ/IL-10 比值均显著低于治疗前,而IL-10 水平显著升高;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病人IL-10 水平显著升高,而IFN-γ、IFN-γ/IL-10 比值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明显优于对照组的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卡维地洛能有效改善CHF病人机体免疫功能,从而对心脏起保护作用.

    作者:曹新营;王志军;杨文琦;邢彩耐;刘宁;黄宇玲 刊期: 2017年第16期

  • 平肝健脾法治疗肝郁脾虚证抑郁障碍临床研究

    目的 观察平肝健脾法治疗肝郁脾虚证抑郁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50例抑郁障碍病人随机分为3组:西药组、中药组及中西医结合组,各50例.西药组给予盐酸舍曲林口服;中药组给予平肝健脾法汤剂治疗,中西医结合组给予盐酸舍曲林联合平肝健脾法汤剂治疗.3组疗程均为3个月.观察3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 评分、中医证候量表评分变化.结果 3组病人治疗后HAMD评分、中医证候量表评分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第2个月、第3个月,中药组病人HAMD、中医证候量表评分均显著低于西药组(P<0.05);治疗后第1个月、2个月、3个月,中西医联合组病人HAMD、中医证候量表评分均显著低于中药组(P<0.05或P<0.01).结论 平肝健脾法联合盐酸舍曲林治疗抑郁障碍疗效显著,无明显毒副作用,提示中医辨证治疗抑郁障碍具有一定的优势.

    作者:许文杰;秦勇;周一心 刊期: 2017年第16期

  • 以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为首发症状的蛛网膜下腔出血4例报道

    目的 探讨以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为首发症状的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 收集总结2012年1月-2016年6月在我院诊治的以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为首发症状的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4例并结合文献进行分析.结果 本组4例均为老年病人,其中男性3例,女性1例,平均年龄76岁.4例病人发病过程中均无头痛、恶心、呕吐及脑膜刺激征,表现为一侧肢体发作性麻木伴无力2例,一侧上肢发作性无力1例,一侧肢体发作性无力1例,短暂性言语不利2例.3例病人头部CT均表现为限局性脑沟、脑回内线样高密度影,1例MRI及DWI检查显示左侧中央前沟内条索状短T1短T2信号,FLAIR序列呈高信号,DWI呈条状稍高信号.结论 以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为首发症状的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因其出血部位局限,多位于大脑凸面蛛网膜下腔,且不具备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典型临床表现,容易误诊误治,应引起基层医师重视.

    作者:白彦君 刊期: 2017年第16期

  • 增强现实技术提高医学生心脏解剖认知的作用研究

    目的 探讨增强现实技术提高医学上心脏解剖认知的作用.方法 在我院2013级海军医学专业学员中随机抽取60名,分为增强现实组与对照组,每组30名学生.对照组采取传统的幻灯和模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增强现实组采取基于增强现实技术的Virtuali-Tee T恤衫帮助学生了解心脏解剖的细节.比较两组学员对心脏解剖细节和全局认知的测试成绩.结果 增强现实组在心脏解剖细节和全局方面的认知明显好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在临床教学中引入增强现实技术有助于提高医学生对复杂心脏解剖的认知.

    作者:贺治青;楚扬;吴宗贵;梁春;丁茹 刊期: 2017年第16期

  • CAVI在充血性心力衰竭病人病情评估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 探讨心-踝血管指数(CAVI)检测在充血性心力衰竭(CHF)诊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我院2014年8月-2015年10月收治的CHF病人100例作为心衰组,按美国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提出的分级方案对心力衰竭病人进行心功能分级.同期住院的65岁以上非心脏病病人20例作为对照组,两组均进行CAVI及B型钠尿肽(BNP)测定.结果 CHF组病人CAVI和BNP值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在亚组分析过程中,心功能Ⅱ级、Ⅲ级、Ⅳ级CHF病人CAVI测量值、BNP浓度显著高于心功能Ⅰ级病人(P<0.05),且CAVI、BNP浓度随心功能严重程度加重而显著增高,各组间CAV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AVI检查对充血性心力衰竭严重程度判断具有一定价值,CAVI检测对于CHF病人心脏功能的评价与预后具有很好的指导价值.

    作者:余其贵;张颖;苏增锋;张杰 刊期: 2017年第16期

  • 置入DES与BMS病人术后支架血栓发生率的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 比较药物洗脱支架(DES)和裸金属支架(BMS)置入病人术后各期支架血栓发生率的差异,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 以2012年3月-2014年3月在我院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的420例病人为研究对象,根据其置入支架的不同,分为DES组(320例)和BMS组(100例),并对其进行为期1年半的随访,观察两组病人术后心功能情况以及不良心脏事件、再狭窄和缺血性靶血管重建的发生情况,比较两组病人术后不同时期支架内血栓的发生率,并分析影响血栓形成的因素.结果 两组病人术后每搏量(SV)、N-末端脑利钠肽原(NT-proBNP)、肌钙蛋白I(CTnI)、左室短轴缩短率(LVPS)和左室射血分数(LVEF)等心功能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CI术后,DES组病人不良心脏事件、再狭窄和缺血性靶血管重建的发生率明显较BMS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人在置入支架后24 h内和24 h至1个月内支架内血栓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DES组在置入后1个月至1年内和置入1年以上支架内血栓的发生率明显高于BM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是否有糖尿病史、抗血小板药物服用情况、支架的类型、直径、数量和长度是影响支架内血栓发生的因素.结论 DES虽可降低PCI术后再狭窄和不良心脏事件的发生率,但晚期支架内血栓的发生率却较BMS高,提示DES置入病人更应重视术后抗血小板等相关药物的应用.

    作者:黄自明;郭观华;彭俊;林明锻 刊期: 2017年第16期

  • 慢性心力衰竭病人血清BNP、cTnI及心肌酶谱水平变化与心功能的关系探讨

    目的 探讨慢性心力衰竭(CHF)病人血清脑钠肽(BNP)、心肌肌钙蛋白(cTnI)及心肌酶谱水平的变化规律和在病情评估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2014年2月-2016年5月来我院就诊的78例CHF病人作为观察组,按照美国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Ⅱ级35例,Ⅲ级27例,Ⅳ级16例.同时选择同期于我院体检的健康者78名作为对照组.分别对两组病人血清BNP、cTnI及心肌酶谱水平进行检测,比较观察组治疗前后与对照组各指标水平变化,并分析其临床意义.结果 观察组CHF病人治疗前后血清BNP、 cTnI及心肌酶谱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心功能分级CHF病人血清BNP、cTnI及心肌酶谱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清BNP、cTnI及心肌酶谱水平检测随心功能损害程度的加重而升高,三者均可以反映CHF病人的疾病危险程度,评估临床疗效.

    作者:李建设 刊期: 2017年第16期

  • 丹参粉针剂对高血压病人血小板活化功能和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目的 观察丹参粉针剂对高血压病人血小板活化功能和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 入选2015年1月-2016年12月初诊的300例原发性高血压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150例.对照组病人在改善生活方式基础上行常规降压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干预措施基础上加用丹参粉针剂治疗,丹参粉针剂400 mg加入5%葡萄糖250 mL,1次/日,疗程为2周.观察和比较两组病人治疗前后血压、血小板活化功能(血小板膜糖蛋白CD62p与CD63)及血液流变学指标(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和血细胞比容).结果 治疗前,两组病人血压、血小板活化功能与血液流变学指标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后,两组病人收缩压和舒张压水平明显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后,两组病人血小板活化功能与血液流变学指标水平下降;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血小板活化功能与血液流变学指标改善程度更为明显(P<0.05).结论 丹参粉针剂有助于改善高血压病人血小板活化功能和血液流变学功能.

    作者:王坤;段毅;薛新琴;张云书;陈立峰;王岩 刊期: 2017年第16期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主管:山西省卫生厅

主办: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 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