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X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林海丽;李忠河

关键词:综合, 微血管性心绞痛, 冠状动脉造影, 冠状动脉血管, 心导管检查, 典型心绞痛, 治疗手段, 心肌缺血, 患者, 功能障碍, 发病机制, 发病机理, 国内外, 阻力, 症状, 胸痛, 心脏, 现象, 文献, 命名
摘要:许多具有典型心绞痛症状的患者在进行心导管检查时,其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正常,这种现象被Kemp于1973年正式命名为心脏X综合征(CSX),Cannon等于1988年提出CSX患者的胸痛是由小的阻力冠状动脉血管(<500um)功能障碍所致的心肌缺血引起,建议称为微血管性心绞痛.但CSX的发病机制目前并不十分清楚,现结合国内外相关文献,对目前X综合征的发病机理以及治疗手段作一综述.
中国中医药咨讯杂志相关文献
  • 残胃内镜及临床特征观察-附160例报告

    目的 探讨残胃内镜及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2009年12月诊治的180例残胃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60例残胃病变包括良性病变:残胃及吻合口炎130例、残胃及吻合口溃疡32例;92例BillrothⅡ式残胃及吻合口炎80例、残胃及吻合口溃疡22例、残胃癌10例均高于88例Billroth Ⅰ式的50例、40例、2例(P<0.05).结论 胃大部切除手术后残胃病变多,应严格控制手术指征,合理选择手术方式,在胃切除后定期内镜检查.

    作者:叶应春;李迎彤 刊期: 2011年第18期

  • 高血压脑出血微创血肿清除术后的观察与护理

    目的:探讨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经微创血肿清除术后的治疗和护理效果.方法:对49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采取微创手术治疗,术后做好密切的病情观察,加强各种管道的护理,积极防治各种并发症,并给予康复护理和出院指导.结果:术后存活46例,死亡3例.结论:高血压脑出血经微创手术治疗后术后护理是关键.

    作者:王春霞 刊期: 2011年第18期

  • 局灶性房性心动过速的体表心电图定位

    局灶性房性心动过速在临床上是一种不太常见的快速心律失常,但其又如其它室上性心动过速一样,通过射频消融治疗获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尽管射频消融治疗前需要进行心内电生理检查,然后进行标测定位、消融,但通过体表心电图能对房速起源点快速定位,大体上指导房速的射频消融,缩短标测时间和X线的曝光时间.本文主要介绍了左右心房不同起源点房速时体表心电图各导联P波形态变化,综述相关文献,总结规律,提高通过识别心电图定位FAT的能力.

    作者:仇宝华;曹艳君 刊期: 2011年第18期

  • 丹参针合奥美拉唑治疗肠易激综合征56例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有效途径.方法: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进行治疗并对照观察疗效.结果:通过中西医结合治疗肠易激综合征,与对照组相较明显有更好疗效.结论:采用丹参针合奥美拉唑的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肠易激综合征,因为比仅用西药口服治疗具有独特优势,具有药物使用方法简单,效果突出的特点,值得推广.

    作者:陈光敏;唐国富;王建 刊期: 2011年第18期

  • 早产产妇的护理

    早产产妇的心理特点、相关的护理措施等,早产产妇的指导.

    作者:李锦梅 刊期: 2011年第18期

  • 中医辨证分型治疗慢性盆腔炎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中医辨证分型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2010年1月到2011年6月收治的80例慢性盆腔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西医组)与治疗组(中医组),每组40例.对照组给予西药常规治疗,治疗组给予中医辨证分型治疗.观察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医辨证分型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疗效确切,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作者:何建新;王郁敏 刊期: 2011年第18期

  • 物资供应中心对手术室高值耗材的信息化管理

    目的 是探讨物资供应中心对手术室高值耗材的管理,减少耗材浪费,勤俭办院.方法 物资供应中心根据专科组手术需要定基数,利用信息化管理.结果 减轻了手术室工作人员的工作强度,杜绝了少报、漏报帐现象.结论 实施高值耗材的信息化管理,不但为手术室日常工作提供了保障,还减少手术物资积压,既符合手术室的要求,又达到增效低耗的效果.

    作者:李连花 刊期: 2011年第18期

  • 肺泡表面活性物质治疗肺透明膜病一例的护理体会

    1 病例简介患儿,女,1小时主因反应差1小时入院.患儿系第1胎第1产,孕31周,有胎膜早破7天,经阴道分娩,出生体重1.5kg,羊水Ⅱ°粪染,生后反应差口中吐沫,口周青紫由产科转入.查体:体温:35.5℃,早产儿貌,反应差,口周青紫,前囟平坦,面色发白,颈软无抗,双肺呼吸音粗,未闻及明显哕音,心率120次/分,律齐,有力,未闻及杂音,腹不胀,四肢肌张力低,新生儿生理反射引出不全.

    作者:郭志仙;毛荣斌;田芸芳 刊期: 2011年第18期

  • 建设基于电子病历的临床信息系统浅谈

    本文对基于电子病历的临床信息系统建设模式、应用效果及建设动因进行了探讨.

    作者:王润 刊期: 2011年第18期

  • 综合治疗糖尿病足11例临床研究

    随着全球人口结构老龄化的加速,糖尿病的发病率亦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其慢性并发症逐渐对糖尿病患者的健康和生活质量构成严重威胁,其中糖尿病足溃疡是糖尿病严重的和治疗费用高的慢性并发症之一,也是导致糖尿病患者截肢的重要原因.糖尿病患者下肢截肢的相对危险性是非糖尿病患者的40倍[1].大约85%的截肢是由于足溃疡引起的,15%左右的糖尿病患者会在其一生中发生足溃疡,预防和治疗足溃疡可以明显地降低截肢率.

    作者:蒋桂芳 刊期: 2011年第18期

  • 浅谈临床护理工作中的细节管理

    通过对细节管理于临床护理的重要性,其包括:细节管理的关键性、细节与护理质量的关联性,进行论述,对如何加强临床护理工作的细节管理等,分别对护士长管理中的细节管理,护士于自身工作中的细节管理,以及医院的环境细节管理等对临床护理中细节管理的重要性展开综合阐述.

    作者:王靖华 刊期: 2011年第18期

  • 案例教学法在《中医诊断学》教学中的运用

    目的:探讨案例教学法在<中医诊断学>教学中的运用效果.方法:实验组采用案例教学法,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法.结果:实验组试卷成绩优于对照组(p<0.01),学生主观认可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

    作者:张金玺 刊期: 2011年第18期

  • 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分娩方式选择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分娩方式的选择对母婴结局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1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的产妇160例的临床资料,分析其分娩方式、母婴结局.结果 160例产妇进行阴道分娩试产62例,40例试产成功,再次剖宫产120例.阴道分娩组的产后再出血率、出血量、产褥感染率显著优于再次剖宫产组,P<0.05.两组新生儿结局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分娩,不是再次剖宫产的绝对指征,应该给予试产的机会.

    作者:李楠 刊期: 2011年第18期

  • 呼吸内科病房医院真菌感染危险因素分析

    近年来,深部真菌感染的发病率随着光谱抗生素和免疫抑制剂以及介入性治疗的广泛应用呈逐年上升势态.有报道,真菌感染发病率逐渐增加,站院内感染的10%-15%.

    作者:阿依古力托呼提 刊期: 2011年第18期

  • 医疗保险与非医疗保险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患者住院费用对比分析

    黑龙江启动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已有10年,现医疗保险的各项制度已经成熟,但是医保患者的医保费用却飞速增长,这已成为医保管理者共同关注的焦点.[1]现将某大型三甲综合医院1年收治的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的医保患者与非医保患者的费用进行对比分析,用以掌握医保患者与非医保患者医疗费用差异、找出造成差异的因素,为相关部门控制医保费用提供依据.

    作者:崔立君;毛静馥;赵蕊 刊期: 2011年第18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扁平苔癣42例临床总结

    口腔扁平苔藓(OLP)是一种以非感染性、浅表性的慢性炎症状态出现在口腔黏膜上的疾病,病因迄今不明,通常认为与神经精神功能障碍、免疫缺陷、变态反应、内分泌功能紊乱及局部创伤等因素相关病程可迁延数年,顽固难治.是口腔黏膜病中常见的疾病之一,多见于中年女性,因其病因复杂,病情不稳定,常反复发作,带给病人极大痛苦,目前国内外均无单一根治性药物和方法[1].笔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本病,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作者:赵梦丽;张德蕴;刘丽萍;王学伶 刊期: 2011年第18期

  • 妈咪爱改善小儿肺炎恢复期腹泻症状的临床观察

    目的 为探讨预防性应用妈咪爱对小儿肺炎恢复期出现腹泻的防治效果.方法 2008年5月~2010年11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肺炎患儿460例随机分为预防组与对照组.预防组在入院后即给予口服妈咪爱,用药时间在72h以上;对照组入院后始终未用或住院72h以后因在恢复期出现腹泻而给予口服妈咪爱.结果 预防组240例住院治疗恢复期间出现腹泻的发病率为11.67%(28/240);对照组220例住院治疗恢复期间出现腹泻的发病率为30.00%(66/220),两组间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χ2=11.61,P<0.01).结论 预防性应用妈咪爱能降低肺炎患儿恢复期腹泻症状的发生率.

    作者:赵鲜 刊期: 2011年第18期

  • PPARγ与TGFβ在慢性缺血性肾脏病的研究进展

    慢性缺血引起肾脏病理生理变化和进行性损伤的机制尚不十分清楚;但可以肯定的是,并非单纯的肾血流灌注减少引起的肾损害.持续性低血流灌注可以引起肾脏局部RAAS系统高活性状态,肾脏局部产生的或释放至血循环中的肾素血管紧张素Ⅱ可引起一系列导致肾纤维化的细胞和分子水平的级联反应,如PPARγ与TGFβ1等因子的变化,而且慢性缺血性肾病时PPARγ与TGFβ1与肾脏纤维化有着密切的关系,且两因子的变化有相关性,但是目前这方面研究还不完善,有待进一步深入的研究.

    作者:何艳;陈钦开 刊期: 2011年第18期

  • 可再生资源纤维素酶的研究进展

    纤维素酶是一类能够水解纤维素的β-D-糖苷键生成葡萄糖的多组分酶的总称.传统上将其分为3类:内切葡聚糖酶、外切葡聚糖酶和β-葡萄糖苷酶.纤维素酶属于糖苷水解酶类,本文综述了纤维素酶分子结构,降解纤维素的机制,总结了纤维素酶近年来的主要进展与研究趋势.

    作者:房晓明;方春雷;刘振振 刊期: 2011年第18期

  • 类风湿性关节炎53例影像学诊治分析

    目的:探讨类风湿性关节炎(RA)的影像学特征,以提高其临床诊断准确率.方法:对53例RA病例的临床、实验室表现和软组织、关节及骨质改变的影像学特征进行回顾分析.结果:本组53例RA患者中,手关节单独受累占60.4%(32/53),跖趾关节单独受累占26.4%(14/53),手、腕关节、膝关节等多关节同时受累占13.2%(14/53).早期、中期、晚期分别占13.2%(7/53)、79.3%(42/53)、7.5%(4/53).结论:RA的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特征,临床、实验室及影像相结合可提高本病的诊断准确率.

    作者:吕本山 刊期: 2011年第18期

中国中医药咨讯杂志

中国中医药咨讯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中医药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