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与冠脉病变关系的相关性研究

韩建伦;高刚利;马静

关键词:冠心病, 高同型半胱氨酸, Gensini积分
摘要:目的:探讨高同型半胱氨酸(HHcy)与冠心病冠脉病变的关系。方法选取就诊我院疑似冠心病病人163例,所有纳入对象均行 CAG,以 CAG结果为依据,冠心病占123例,非冠心病占40例。同时测定所有纳入对象的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以15μmol/L为标准,将Hcy≥15μmol/L设为试验组(113例),将 Hcy<15μmol/L病人入为对照组(50例)。比较两组在确诊冠心病所占百分比;以 Gensini积分法为评判标准,比较两组在 Gensini积分方面有无差异性,探讨试验组中 Hcy与 Gensini积分的相关性。根据CAG结果,将试验组合并 CHD病人根据冠脉病变累及血管支数分为单支病变组(38例)、双支病变组(28例)、多支病变组(27例),在 Hcy水平方面将3组作一比较。将试验组合并 CHD病人按照入院前临床表现分为稳定型心绞痛组(SAP 29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34例)、急性心肌梗死组(AMI,30例),在 Hcy水平方面将3组作一比较。结果试验组与对照组病人在确诊冠心病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 Gensini积分方面,试验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合并 CHD病人在 Hcy水平方面,多支病变组高于双支病变组、单支病变组(P<0.002);而双支与单支病变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但呈增高趋势。试验组合并 CHD病人在 Hcy水平方面,SAP组、UAP组、AMI组的 Hcy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相关文献
  •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2型糖尿病病人不同血糖控制水平对氯吡格雷和替格瑞洛血小板反应性的影响

    目的:明确血糖控制水平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2型糖尿病(T2DM)病人氯吡格雷和替格瑞洛血小板反应性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2月—2015年11月在山西医科大学附属心血管病医院冠心病重症监护室住院行冠脉介入治疗的 AMI合并 T2DM病人160例,随机分为氯吡格雷组和替格瑞洛组各80例,再根据入院时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分别分为血糖控制良好组和血糖控制不良组。治疗第7天行血栓弹力图检测腺苷二磷酸(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抑制率(IPA)。结果①氯吡格雷组血糖控制良好亚组 ADP诱导的 IPA高于血糖控制不良亚组[(68.6±23.3)% vs(50.1±23.8)%,P=0.015],血糖控制良好亚组中氯吡格雷反应低下者均少于血糖控制不良亚组(11例,15例,P=0.016);②替格瑞洛组血糖控制良好亚组 ADP诱导的 IPA高于血糖控制不良亚组[(73.9±23.6)% vs(63.4±20.5)%,P=0.009],血糖控制良好亚组中替格瑞洛反应低下者少于血糖控制不良亚组(3例,9例, P=0.039)。③氯吡格雷组血糖控制不良亚组ADP诱导IPA低于替格瑞洛组血糖控制不良亚组[(50.1±23.8)% vs(63.4±20.5)%,P=0.037];氯吡格雷组血糖控制良好亚组和血糖控制不良亚组药物低反应者均多于替格瑞洛组(11例 vs 3例,P=0.044;15例 vs 9例,P=0.032)。结论 AMI合并 T2DM病人血糖控制水平影响氯吡格雷、替格瑞洛抗血小板反应性;替格瑞洛治疗 IPA高于氯吡格雷。

    作者:张昊洲;王敬萍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胎球蛋白A水平与不稳定型心绞痛发病风险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常州市武进地区汉族人群中不同时间血清胎球蛋白A(Fetuin A)水平与不稳定型心绞痛(UAP)发病风险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1年—2012年常州市武进人民医院住院病人114例,其中 UAP病人69例,作为病例组,冠状动脉完全无病变者45例作为对照组。收集一般资料(性别、吸烟史、高血压病、糖尿病等);并收集病人血清常规生化检测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HDL C)、低密度脂蛋白(LDL C);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两组病人血清 Fetuin A水平;经Logistic回归分析校正 UAP易患因素后两组间差异。结果临床资料比较,病例组男性比例较高,高血压病及糖尿病病人较多(P<0.005);两组间年龄、吸烟史、TC、TG、HDL C及 LDL 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血清 Fetuin A水平为(282.87±101.11)g/L,对照组为(278.02±137.10)g/L,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87,P=0.839)。进一步行Logistic回归分析校正性别、吸烟、血压、血糖等冠心病易患因素后仍未发现有明显差异(P=0.086)。经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后发现,UAP病人 Fetuin A水平与性别、年龄、吸烟史、高血压病、糖尿病和血清 TC、TG、HDL C及 LDL C含量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在中国常州市武进地区汉族人群中血清 Fetuin A水平可能与 UAP发病风险无关。

    作者:陆华美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儿茶酚胺介导抗焦虑抑郁药物改善急性冠脉综合征预后的作用

    目的:观察儿茶酚胺介导舍曲林及氯硝西泮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作用。方法60例伴抑郁症(MD)的 ACS病人与60例不伴 MD的 ACS病人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给予常规 ACS药物治疗的基础上,两干预组予口服舍曲林及氯硝西泮。治疗前和治疗2周后测定儿茶酚胺浓度。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行24 h动态心电图检查,记录室性心律失常发生次数及心率变异性指标。结果4组病人治疗后血浆儿茶酚胺水平及室性心律失常发生次数均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各干预组比各对照组下降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组病人治疗后心率变异性显著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各干预组均比对应对照组上升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CS病人心血管预后与血浆儿茶酚胺浓度相关,舍曲林和氯硝西泮辅助治疗可以降低血浆儿茶酚胺浓度,提高心率变异性。

    作者:李鸿博;李卉;高晓欢;郎小娥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心血管疾病治疗的靶点--线粒体ATP敏感性钾通道的研究进展

    线粒体是心肌保护的重要靶器官。随着对心血管疾病机制研究的深入,线粒体 ATP 敏感性钾通道被认为是治疗心肌损伤性疾病的潜在靶点。它是细胞线粒体内一种重要离子通道,其结构复杂,功能多样,在细胞的生理病理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这一通道保护心肌的机制主要涉及氧化应激、钙超载、细胞凋亡及膜电位的变化等方面。本研究就线粒体 ATP敏感性钾通道的结构及其心肌保护机制作一综述。

    作者:宁可;姜丽;包怡敏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钙离子敏感受体与相关心血管疾病

    钙离子敏感受体(CaSR)为 G蛋白偶联受体 C家族成员,存在于多种动物体内,维持体内钙离子稳态,调节细胞的增殖、分化和凋亡等生理活动,参与心血管、泌尿及肿瘤等多种系统疾病的病理过程。实验研究证明,调控 CaSR的表达可有效干预疾病的病理过程,中医中药对心血管疾病有明确的疗效,而这种疗效与 CaSR之间的联系并不明确,研究中医中药对心血管疾病的疗效与 CaSR之间的关系,可能为临床带来新的治疗手段。

    作者:刘冲;宋婷婷;冯天琼;董波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周宜轩教授以心肾同治法治疗难治性心力衰竭经验

    难治性心力衰竭多属于慢性心力衰竭进行性恶化的晚期表现。虽经过积极治疗,但疗效不佳。国家级名中医周宜轩教授依照中医思辨特点以“虚”“瘀”“水”统领难治性心力衰竭的病机,认为心肾阳气亏虚、瘀血阻滞、水饮内停是难治性心力衰竭发病之关键。治疗难治性心力衰竭采用益气温阳、温通心肾、活血利水法为主,以名方真武汤为基础,灵活加减,临床疗效显著。

    作者:张叶祥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增强型体外反搏术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荟萃分析

    目的:系统分析增强型体外反搏术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有效率。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纳入符合入选标准的文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纳入5篇文献,结果显示增强型体外反搏术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较对照组有效率明显升高。结论增强型体外反搏术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是有效的。

    作者:张剑;刘东梅;韩建伦;叶生明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通腑泄浊法在慢性心力衰竭腑实证治疗中的应用

    心力衰竭是由于任何心脏结构或功能异常导致心室充盈或射血能力受损所致的一组复杂临床综合征,其主要临床表现为呼吸困难和乏力(活动耐量受限),以及液体潴留(肺淤血和外周水肿),是各种心血管疾病的严重或终末阶段,多为慢性过程。既往中医无相应病名,有关心力衰竭的病因病机、脉证方药散见于“胸痹”“心悸”“怔忡”“喘证”“痰饮”“水肿”等论述中。

    作者:付达;刘真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Ensite 3000非接触式球囊标测系统指导右室流出道室性心动过速消融的分析

    目的:探讨非接触式心内膜标测系统指导右室流出道室性心动过速(RVOT VT)消融的优势。方法对14例病人,经左股静脉将64极球囊电极及经右股静脉将大头导管置入右心室,EnSite 3000系统构建右心室腔三维几何模型,诱发室速或室性早搏,利用虚拟心内膜电图及导航系统进行早激动点的标测和指导消融。结果14例病人均诱发及标测到起源于右室流出道的室速或室早,9例起源于右室流出道间隔侧;2例起源于游离壁;1例有3个不同的起源点;1例有一个起源点在中后间隔,另有两个突破口;1例起源下部后间隔与游离壁移行处,突破口在上中间隔。结论 Ensite3000非接触标测系统能缩短手术时间,减少 X线对病人及手术医生的损伤。Ensite 3000系统对室速早激动点的标测和消融更精确、直观和可靠。

    作者:黄建明;陈志强;蔡丽芹;阮萍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针刺结合现代康复医学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研究进展

    脑卒中后有14%(大脑半球)~71%(脑干)病人伴发吞咽困难,吞咽障碍是脑卒中常见而严重的并发症之一,是一组老年常见病,具有发病率、致残率、病死率高的特点,给个人、家庭和社会带来巨大的精神压力和沉重的经济负担。大量临床研究表明,将针刺疗法与现代康复医学(包括药物、冰刺激疗法、高压氧干预、康复训练、电刺激等)相结合综合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临床疗效显著,且明显优于单一的治疗方式。目前,在临床研究上,仍存在不足之处亟待解决。进一步探讨规范化、标准化的治疗程序,根据吞咽障碍特点选择个体化治疗方案,以提高治疗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的水平,提高生存质量和早日回归社会。

    作者:王桂碧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血小板聚集功能检测在冠心病治疗中的应用

    冠心病病人心血管事件的发病机制与血栓形成密切相关,而血小板聚集是导致血栓形成重要过程。如今,抗血小板治疗在冠心病预防及治疗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其核心机制是降低血栓事件的发生率。其中对抗血小板药物进行血小板聚集功能检测,据检测结果指导冠心病个体化治疗有着重要临床意义。现对目前常见的几种血小板功聚集能检测方法及其临床指导意义综述如下。

    作者:郭峥;安健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颈动脉超声检查在缺血性脑血管病分型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颈动脉超声在缺血性脑血管病分型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7月—2014年4月我院收治的10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病人(观察组)作为研究对象,同时选取100名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观察两组动静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分型及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等情况。结果观察组颈动脉斑块发生率、多发斑块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无斑块数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软斑、复合斑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硬斑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IMT为(1.03±0.22)mm,大于对照组的(0.67±0.23)mm(P<0.05)。100例受检病人,32例形成粥样硬化斑块且造成管腔狭窄,狭窄率32.0%,其中狭窄程度为轻度19例,中度8例,重度3例,闭塞2例。结论对于缺血性脑血管病病人而言,颈动脉超声检查能有效、快速检出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对斑块类型、分布作出鉴别,是脑血管疾病优良的检测手段。

    作者:邱莹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盐酸曲美他嗪治疗缺血性心肌病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盐酸曲美他嗪治疗缺血性心肌病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2012年10月—2014年10月收治的84例缺血性心肌病慢性心力衰竭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n=42)和治疗组(n=42),两组均给予心力衰竭的常规治疗措施,仅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盐酸曲美他嗪(20 mg)治疗每日3次。观察两组在治疗前、治疗6个月后左室射血分数(LVEF)、E/A值,收缩末期内径(LVESD)、舒张末期内径(LVEDD)及血浆 N末端脑钠肽前体(NT proBNP)水平。结果6个月后,对照组 E/A比值、LVESD及LVEDD与入院时相比无统计学意义,但LVEF、血清NT proBNP的随访结果与入院时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LVEDD与入院时相比无统计学意义,但LVEF、E/A比值、LVESD及血清NT proBNP随访结果与入院时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6个月时组间比较,两组除 LVEDD无统计学意义外,LVEF、E/A值、LVESD及血清 NT proBNP的随访结果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盐酸曲美他嗪能够明显改善缺血性心肌病慢性心力衰竭病人的心脏重构及左室射血功能。

    作者:吴春涛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联合检测hs CRP、BNP、甲状腺激素辅助诊断心肌梗死的意义

    急性心肌梗死(AMI)近年来发病率逐年攀升,严重影响人类的生命与健康。世界卫生组织新发布的心梗诊断指南中将心电图及心肌损伤标记物的动态演变作为心肌梗死诊断的主要指标,然而由于个体差异性的存在,或合并其他疾病时,许多病人并无典型的临床表现,给临床诊断带来困难。研究证实,hs CRP、BNP、甲状腺激素在AMI初期即可发生变化,并贯穿AMI发生、发展的全过程,在一定程度上能增加 AMI诊断的准确率,避免漏诊或误诊。

    作者:刘璐;柳茵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稳心颗粒与参松养心胶囊对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窦性心率震荡的影响

    目的:观察稳心颗粒与参松养心胶囊对急性心肌梗死 PCI术后窦性心率震荡(HRT)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5年3月在我院心内科住院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并行 PCI术的病人71例,男47例,女24例,年龄36岁~83岁(68.0岁±10.7岁)。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5例)和治疗组(36例),两组病人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CI术后第1天,对照组予以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服稳心颗粒每次9 g,每日3次;参松养心胶囊,每次1.6 g,每日3次。疗程4周。PCI术后第1天、治疗4周后两组病人分别行24 h动态心电图检查,计算震荡起始(TO)及震荡斜率(TS)的值。结果治疗前两组 TO及 TS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与同组治疗前相比,TO值显著降低,TS值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与对照组对比,治疗组 TO值显著降低,TS值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 PCI术后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应用稳心颗粒和参松养心胶囊,可调节窦性心率震荡(HRT),改善自主神经功能,改善预后,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作者:耿黎明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彭玉山老中医治疗头痛的学术经验总结

    头痛较难根治,对病人生活质量产生较大影响。彭玉山老中医认为,肝脾肾功能失调在头痛发病中起着主要作用,其中以肝为主;痰在头痛的发病中也起着重要作用,是头痛的重要致病因素。在临证时常从肝从痰论治头痛,形成了其独特的辨证思路和用药特色。

    作者:董致郅;谢春荣;彭玉山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血清叶酸、维生素B 12与帕金森病相关性研究进展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 PD),又名震颤麻痹,是中老年常见慢性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疾病,临床表现为静止性震颤,运动减少、迟缓,肌强直,姿势平衡障碍。该病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升高,隐匿起病,缓慢发展。以中脑黑质多巴胺(DA)能神经元变性丢失死亡、残留神经元胞质出现嗜酸性包涵体(Lewy bodies)为主要病理特点。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通过黑质纹状体通路将多巴胺输送到纹状体,纹状体中多巴胺与乙酰胆碱两大递质系统功能相互拮抗,共同参与基底核运动调节。多巴胺水平降低程度与症状严重程度呈正相关。目前 PD 病因尚未完全明确,考虑有环境、遗传、神经系统老化多因素交互作用。治疗方面,复方左旋多巴仍是至今治疗 PD基本、有效的药物。近来有研究表明[1],帕金森病病人常合并血清叶酸(FA)和维生素B12的水平降低,同型半胱氨酸(Hcy)的水平升高,前两者与后者 Hcy变化呈负相关。本研究将对叶酸、维生素B12与PD相关研究综述如下。

    作者:侯芳林;刘瑞珍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血清网膜素1相关研究进展

    血清网膜素1是一种新近发现的细胞因子,由人体脂肪组织中的血管基质细胞特异性分泌表达,参与多种疾病的病理生理过程。研究表明血清网膜素1水平与动脉硬化、冠心病、高血压病、左室肥厚、糖尿病、糖尿病肾病等疾病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作者:李浩彦;任明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认知行为治疗对PCI术后非心源性胸痛病人焦虑、抑郁的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认知行为治疗(CBT)对经皮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PCI)后非心源性胸痛(NCCP)病人焦虑、抑郁的疗效。方法采用自身对照研究,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15年6月行 PCI术后因非心源性胸痛会诊的54例病人,给予冠心病、PCI术后规范药物治疗、健康教育及认知行为治疗。运用 Zung焦虑、抑郁自评及汉密顿焦虑、抑郁量表评价治疗后1个月的治疗效果。结果病人在认知行为治疗前,其Zung焦虑、抑郁自评及汉密顿焦虑、抑郁量表得分分别为47.96分±7.64分、52.96分±7.34分、9.06分±3.67分、13.39分±5.70分,治疗后各项得分分别为45.20分±6.10分、49.69分±6.38分、7.37分±2.54分、10.50分±4.33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结论认知行为干预可有效改善 PCI术后 NCCP病人焦虑、抑郁状态。

    作者:杨红雨;孔咏梅;闫娟娟;蔡小菲;梁丽芬;拜芳芳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三七总皂苷对血脂异常动脉粥样硬化病人血管内皮功能及单核细胞NF κB表达的影响

    目的:探讨三七总皂苷对高脂血症动脉粥样硬化(AS)病人血管内皮功能、核因子κB(NF κB)和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IMT)及斑块的影响。方法将71例 CIMT≥0.9 mm或(和)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高脂血症病人随机分组,三七总皂苷组与阿托伐他汀组。采用酶联免疫法及彩色超声显像仪等,观察两组用药前后 NF κB、细胞黏附分子1(ICAM 1)、一氧化氮(NO)、前列环素(PGI2)、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GSH)、CIMT 1(CIMT)和斑块的变化。结果两组服药12周后 NF κB、CIMT和斑块积分较各自服药前明显降低(P<0.05),NO、PGI2、SOD、GSH较各自服药前明显升高(P<0.05)。两组用药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三七总皂苷能保护高脂血症 AS病人血管内皮功能,抑制颈动脉内膜增厚及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增大,延缓 AS的进展,其机制与其降低血清 NF κB、ICAM,升高 NO、PGI2、SOD、GSH水平有关。

    作者:江小萍;曾凡鹏;刘首明;林小鸳;冯素莲;沈祖泓 刊期: 2016年第07期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主管:山西省卫生厅

主办: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 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