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原发性高血压病人血压变异性及有氧运动干预的研究进展

刘文奇;张洪斌

关键词:原发性高血压, 血压变异性, 靶器官损害, 有氧运动, 不良心血管事件
摘要:血压变异性(BPV)因其与靶器官损害有一定关系,关注度日趋增高,国内外关于血压变异性相关研究也屡见报道,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血压变异性越大,高血压靶器官损害越严重。对于不良心血管事件具有重要价值。本研究从血压变异性的定义、分类、靶器官的损害、干预的措施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通过对血压变异性的关注来进一步减慢高血压靶器官的损害及临床伴随疾病的发生。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相关文献
  • 先后出现延髓背外侧综合征和基底动脉尖综合征1例报道

    近年流行病学调查发现,卒中已成为我国第一位致死疾病,其中87%为缺血性卒中[1],而后循环缺血(PCI)约占缺血性卒中的20%~30%,相对于前循环卒中,PCI有更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延髓背外侧综合征(wallenberg syndrome)是 PCI常见综合征之一,由小脑后下动脉(PICA)或椎动脉供应外侧延髓的分支动脉闭塞所致[2]。其主要表现为眩晕、恶心、呕吐、眼震,病灶侧共济失调,吞咽困难、饮水呛咳、构音障碍,Horner 综合征,交叉性感觉障碍5大经典症状。而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p of the basilar syndrome, TOBS)是 PCI 的一种特殊类型,系基底动脉尖部(以基底动脉顶端为中心的2 cm范围内2条小脑上动脉、2条大脑后动脉和基底动脉顶端形成的“干”字结构)急性或亚急性闭塞导致丘脑、丘脑下部和中部、中脑、脑桥上部、小脑、枕叶和颞叶内侧多部位不同程度梗死的一组症候群。延髓背外侧综合征与基底动脉尖综合征同时或先后发生者,在临床上较为少见,现将我院近期收治的1例先后出现上述两个综合征的病例资料报道如下。

    作者:高会萍;李军;牛争平;郝志军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益气养阳活血法在心律失常中的应用及增效减量效果观察

    目的:观察和研究益气养阳活血法在心律失常中的应用及增效减量效果。方法随机抽取72例心律失常病人且根据门诊就诊顺序,按照单双号法将入选的90例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Ⅰ组、对照Ⅱ组,每组30例。对照Ⅰ组口服胺碘酮每次0.2 g,每日3次,连续应用15 d,随后改每次0.2 g,每日1次维持;对照Ⅱ组口服胺碘酮每次0.2 g,每日2次,连续应用15 d,随后改每次0.2 g,每日1次维持;观察组给予胺碘酮每次0.2 g,每日1次维持口服;同时在益气养阳活血法原则指导下,给予中药治疗。对3组治疗效果以及中医症状改善、用药期间不良事件发生率进行观察和对比研究。结果观察组治疗效果总有效率为96.67%,高于对照Ⅰ组(80.00%)、对照Ⅱ组(7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Ⅰ组与对照Ⅱ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后,观察组病人心悸、气促、乏力、胸闷、胸痛、头晕、多梦等中医症状改善优于对照Ⅰ组、对照Ⅱ组(P<0.05),而对照Ⅰ组与对照Ⅱ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事件发生率,观察组低于对照Ⅰ组、对照Ⅱ组(P<0.05),对照Ⅰ组高于对照Ⅱ组(P<0.05)。结论益气养阳活血法在心律失常中应用效果显著,且有效减少了西药(胺碘酮)的使用量,对降低用药风险具有积极作用。

    作者:张大国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病人的舌象特点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病人的舌象特点。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比较174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病人(脑卒中组)和88例无脑卒中史的普通人群(对照组)的舌色(淡红舌、淡白舌、红绛舌、紫舌)、舌苔的苔质(薄苔、厚苔、无苔)、苔色(白苔、黄苔)以及舌下络脉(正常、异常)。结果两组病人舌色均以红绛舌多见,但舌色构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均以薄苔、白苔多见,两组苔质构成显著不同(P=0.031),其中脑卒中组无苔比例显著多于对照组(12.6% vs 4.5%,P=0.048),两组苔色构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脑卒中组舌下络脉异常的比例有低于对照组的趋势(P=0.053)。结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病人的舌苔苔质与普通人群有显著差异。

    作者:陆华懿;何梦祺;张云云;甄晓敏;龙燮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HSP60与动脉粥样硬化关系的研究进展

    动脉粥样硬化(AS)是一种慢性的、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疾病。它起始于青少年时期,随着年龄增长、疾病发展,可有多种临床表现如冠心病、脑梗死、间歇性跛行甚至死亡。近三四十年,炎症机制成为 AS研究的热点。关于 AS早期病变的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都表明:动脉分叉处 T 细胞在动脉内膜的聚集是 AS 发生的始动环节。当人感染或接种细菌产生的热休克蛋白60(HSP60)时会产生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的 HSP60具有高度的同源性,当危险因素作用于血管内皮细胞时,机体产生的保护性免疫反应可能导致 AS。

    作者:滕萍萍;郝春艳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葛根汤加味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葛根汤加味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CSA)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 CSA(风寒阻络证)病人130例,按病人就诊顺序随机分治疗组与对照组各65例。治疗组口服葛根汤加味,对照组静脉输注尼莫地平。观察治疗前后病人症状体征、眩晕积分,检测椎动脉、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血液流变学指标,并评估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后病人症状体征、眩晕积分均有明显改善(P<0.01),治疗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病人椎动脉、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提高(P<0.01),治疗组提高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两组治疗后病人各项血液流变学指标均明显降低(P<0.05),治疗组降低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92.31%,高于对照组81.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葛根汤加味治疗CSA能缓解病人症状体征,尤其是眩晕症状,改善血流动力学和血液流变学,且简便、安全性高、病人依从性好。

    作者:刘元梅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葱白提取物对心脑血管疾病作用的现代研究概况

    葱白为临床常用中药,具有发汗解表、通阳、利尿的功效。其主要化学活性成分为甾体及皂苷类化合物、黄酮类、挥发油类等成分。因具有心脏保护、抗血栓、抗氧化、护肝、抗肿瘤等多种显著的药理作用而成为近年研究的热点。查阅近几年国内外文献,就葱白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能对葱白的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作者:贺清;赵勇;覃佐涛;田景成;朱浩何本鸿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胎球蛋白A与急性冠脉综合征发病风险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探讨中国常武地区汉族人群血清胎球蛋白 A(Fetuin A)与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发病风险的相关性。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155例 ACS病人(病例组)和45例非冠心病者(对照组)血清 Fetuin A水平。结果 ACS病人血清Fetuin A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t=3.587,P<0.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 Fetuin A水平与 ACS的发病风险存在相关性(P=0.038)。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血清 Fetuin A水平与性别、年龄、吸烟史、高血压、糖尿病和血清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 C)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 C)含量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中国常武地区汉族人群中血清 Fetuin A水平与 ACS发病风险相关。

    作者:史云娟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从四逆汤治疗高血压探讨阳虚在高血压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在传统高血压的中医辨证分型,无外肝火亢盛,肝肾阴虚,肝阳上亢等阳盛之象,但临床工作中亦不乏阳虚之人,阳虚在高血压的发病机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四逆汤可很好地控制阳虚证病人的血压。

    作者:李慧;曹征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成人慢性近端型脊肌萎缩症的遗传学研究进展

    婴幼儿期发病的脊髓性肌萎缩症作为一类常见的遗传性疾病为人们所熟知,其遗传学机制基本明确,为产前诊断提供了理论基础。而成人型脊髓性肌萎缩症较为罕见,其遗传学机制尚不明确,无明确的有效的治疗方法。世界范围内的学者为此做出了许多努力,本研究就该病的遗传学研究现状做一综述。

    作者:李斌;王琳;简晓光;吴天晨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山西省忻州市城区老年人群高血压流行病学调查分析

    目的:了解山西省忻州市城区老年人群高血压的患病率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采用随机抽样方法抽取忻州市≥60岁的452例居民进行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及生化指标检测。结果忻州市城区老年人群高血压患病例数244例,患病率为54.0%,标化患病率为52.1%,男女患病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分别为80.8%、25.5%和18.0%;经调查发现高龄、文化程度低、肥胖等是高血压发病的危险因素。结论忻州市城区老年人群高血压患病率较高且与多种因素有关,应加强对城区居民的防治,提升高血压的治疗率及控制率。

    作者:王改玲;陈还珍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疑似急性心肌梗死的病毒性心肌炎1例

    近年来病毒性心肌炎成人发病率有增高趋势,其急性发病时,常被病毒感染的发热、上呼吸道或胃肠道症状所掩盖而漏诊、误诊,西医缺乏特异性治疗手段,中医药治疗该病有一定的优势。我院于2013年12月23日收治1例疑似急性心肌梗死的病毒性心肌炎病人,给予中西医结合治疗,取得较好临床疗效。同时认为中医治疗本病,不限于辨病,仍应辨证论治为主,病证结合,方证对应。

    作者:任丽;周育平;李军;张振鹏;王阶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Nano无载体药物支架治疗老年左主干病变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国产 Nano无载体药物支架治疗老年左主干病变的疗效。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3年10月在我院住院的56例狭窄≥75%的老年左主干病变病人,均采用植入 Nano无载体药物支架治疗,根据血管情况,选择单支架或双支架术。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0个月门诊随访,术后12个月行冠脉造影,观察有无心血管事件(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心性死亡)、血管重建术、再狭窄及急性、亚急性血栓形成。结果56例病人均成功植入 Nano无载体药物支架82枚。其中左主干开口狭窄11例(19.6%),体部狭窄14例(25.0%),远端分叉部位狭窄31例(55.4%)。采用单支架术30例(53.6%),双支架术26例(46.4%)。所有病人术后临床症状消失,住院期间及12个月随访期间无死亡,没有发生急性、亚急性血栓及急性心肌梗死,发生心绞痛1例(1.8%),复查冠脉造影再狭窄1例(1.8%)。结论 Nano无载体药物支架可进一步提高老年左主干病变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的成功率及预后。

    作者:成永霞;邵芳;周庆国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原发性高血压病人血管内皮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影响原发性高血压病人血管内皮功能的危险因素,为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预防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4年8月—2015年10月住院的原发性高血压病人496例,应用高分辨率超声对肱动脉进行扫描,测定肱动脉血流介导的血管舒张功能(FMD),按FMD值大小将研究对象分为3组,对心血管危险因素和代谢因素先进行单因素分析,再行多重线性回归分析对各因素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高血压病史、降压药物服用史、吸烟、年龄、收缩压、舒张压、空腹血糖、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同型半胱氨酸、超敏 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不同 FMD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01)。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吸烟、年龄、收缩压、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超敏 C反应蛋白、空腹血糖、血同型半胱氨酸与原发性高血压病人血管内皮功能障碍存在独立相关性(P<0.05)。结论吸烟、收缩压、年龄、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超敏 C反应蛋白、空腹血糖、血同型半胱氨酸是原发性高血压病人血管内皮功能障碍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上应对这些危险因素进行早期干预,以达到预防和减缓原发性高血压病人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的目的。

    作者:裴静静;沈小梅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稳心复脉汤对冠心病病人QT间期离散度的影响

    目的:观察稳心复脉汤对冠心病病人校正 QT离散度(QTcd)的影响。方法将82例冠心病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42例)和观察组(40例),对照组给予肠溶阿司匹林、单硝酸异山梨酯、辛伐他汀等常规治疗,疗程4周;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服稳心复脉汤口服,疗程4周。分别观察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疗效和 QTcd的变化。结果治疗组在改善中医证候方面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 QTcd明显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后 QTc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稳心复脉汤能使冠心病病人 QTcd显著下降,对冠心病心肌缺血有很好疗效,从而达到预防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的作用。

    作者:王海霞;马博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社区全科医生精神卫生及相关常见精神疾病的知晓率调查

    目的:了解太原市社区全科医生对精神卫生的一般知识及临床上常见精神疾病的知晓程度,为全科医生的精神卫生知识普及和精神疾病识别和防治提供科学参考依据。方法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随机选取太原市社区卫生服务站和服务中心的全科医生作为研究调查对象,共进行500份随机问卷调查,采用卫生部办公厅的《精神卫生与心理保健知识问卷》和由日常门诊中常见的精神疾病:焦虑症、惊恐发作、抑郁症、强迫症、幽闭恐惧症、躯体化障碍的常见症状自制的调查问卷,共32题。结果太原社区全科医生对精神卫生的知晓率比相关精神疾病的知晓率高,且精神卫生知晓率高于一般水平,对精神疾病的知晓率稍低,且不同性别、职称、学历、年龄阶段的社区医生对精神卫生状况知晓率没有差别,不同学历的全科医生对精神疾病知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不同性别、职称、年龄阶段的社区医生对精神疾病知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专业的精神疾病的知识上,全科医生还有进步的空间。

    作者:赵晶;冯玫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脑梗死病人炎性因子和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脑梗死病人炎性因子和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方法选取2010年3月—2014年7月我院内科住院的189例脑梗死病人,随机分为3组:A组、B组、C组,各63例,每晚分别口服阿托伐他汀10 mg、15 mg、20 mg。于治疗前及治疗后1个月、6个月内,检测3组炎性因子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α(SDF 1α)、转化生长因子β(TGF β)、白细胞介素1(IL 1)、白细胞介素6(IL 6)、肿瘤坏死因子α(TNF α)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指标。结果各组治疗6个月后的炎性因子、内膜中层厚度(IMT)及斑块面积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与B组、A组比较,C组炎性因子、IMT及斑块面积改善效果更为明显(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可以调节炎性因子,减少颈动脉粥样硬化,且20 mg的剂量比10 mg、15 mg的效果更佳。

    作者:李艳华;瑚谦;杨乐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血压控制对老年高血压病人认知功能和定量脑电图的影响

    目的:探讨血压控制对老年高血压病人认知功能和定量脑电图的影响。方法根据血压控制状况,将老年高血压病人分为血压控制良好组(65例)和血压控制不良组(58例),同时选取知情的60名健康者作为对照组;对3组病人进行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和定量脑电图检查。结果对照组、血压控制良好组、血压控制不良组的 MMSE评分分别为(27.1±3.1)分、(26.1±2.9)分和(24.9±2.7)分,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0.5,P<0.05),且对照组与血压控制良好组、血压控制良好组与血压控制不良组比较,MMSE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血压控制良好组、血压控制不良组的δ+θ/α+β值分别为0.7354±0.2217、1.0427±0.2420和1.4408±0.2637,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25.01,P<0.01)。且对照组与血压控制良好组、血压控制良好组与血压控制不良组比较,δ+θ/α+β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老年高血压病人存在认知功能损害,良好的血压控制可以减轻认知功能损害;定量脑电图δ+θ/α+β值可以反映认知功能损害的程度,δ+θ/α+β值越高,MMSE评分越低,认知功能损害越严重。

    作者:陈玉宝;郑永强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IVUS和FFR在冠状动脉临界病变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运用血管内超声(IVUS)和血流储备分数(FFR)指导冠状动脉临界病变的介入治疗,评估病人的预后。方法选取冠状动脉造影提示为单支临界病变(狭窄40%~70%)的病人70例,将其分为 IVUS干预组(25例)、FFR干预组(20例)、直接药物干预组(25例),术后观察随访6个月,比较3组病人的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发生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随访6个月,IVUS干预组和 FFR干预组 MACE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 MACE发生率均明显低于直接药物干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IVUS干预组和FFR干预组在支架植入率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冠状动脉临界病变病人,应用 IVUS或 FFR检查指导治疗,均可使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明显降低,且两种方法在指导支架植入数量方面基本相同。

    作者:杨有东;孟泽军;顾成圻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山东地区中年人、老年人24 h动态血压对比研究

    目的:探讨山东地区中老年高血压病人24 h动态血压的特点及变化规律,以便正确指导高血压的针对性治疗。方法选取山东地区年龄在45岁~59岁的高血压病人(中年人组,100例)以及年龄≥60岁的高血压病病人(老年人组,120例),进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分析24 h、白天、夜间的平均血压,平均脉压和血压变异性,并进行对比研究。结果与中年人组相比,老年人组24 h动态血压昼夜节律异常的发生率明显下降(P<0.01);老年人组以单纯24 h 收缩压增高为主,与中年人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老年人血压变异大于中年人,主要体现在收缩压方面。结论动态血压监测有利于针对性地指导中老年人高血压的治疗。

    作者:王静;姜月华;杨传华;郭金昊;吴赛;王震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阴虚证与超声心动图指标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冠心病心力衰竭阴虚证与超声心动图指标之间的相关性。方法收集冠心病心力衰竭病人357例,以阴虚证为自变量,以超声指标为应变量,进行二值 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阴虚证与非阴虚证在超声指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每分搏出量进入回归方程(P<0.05)。与非阴虚证相比,冠心病心力衰竭出现阴虚证的可能性较大。结论冠心病心力衰竭病人阴虚证与超声指标有一定的相关性,但是相关性不明显。

    作者:张鹏;杨祥坤;朱浩 刊期: 2016年第09期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主管:山西省卫生厅

主办: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 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