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霞;马博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脑梗死病人炎性因子和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方法选取2010年3月—2014年7月我院内科住院的189例脑梗死病人,随机分为3组:A组、B组、C组,各63例,每晚分别口服阿托伐他汀10 mg、15 mg、20 mg。于治疗前及治疗后1个月、6个月内,检测3组炎性因子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α(SDF 1α)、转化生长因子β(TGF β)、白细胞介素1(IL 1)、白细胞介素6(IL 6)、肿瘤坏死因子α(TNF α)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指标。结果各组治疗6个月后的炎性因子、内膜中层厚度(IMT)及斑块面积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与B组、A组比较,C组炎性因子、IMT及斑块面积改善效果更为明显(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可以调节炎性因子,减少颈动脉粥样硬化,且20 mg的剂量比10 mg、15 mg的效果更佳。
作者:李艳华;瑚谦;杨乐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探讨替罗非班相关血小板减少症发生的影响因素,为安全使用替罗非班提供参考。方法分析2008年5月—2015年7月住院应用盐酸替罗非班治疗非 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病人937例,观察入选病人的一般资料、慢性疾病合并状况、血常规、血脂、肾功能等,在应用盐酸替罗非班后复测血常规,了解有无血小板减少症发生,并对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937例中发生替罗非班相关血小板减少症39例,发生率为4.16%;其中轻度、中度和重度血小板减少症病人分别为28例(2.99%)、8例(0.85%)和3例(0.32%)。血小板减少组与未减少组比较,年龄、超敏 C反应蛋白、用药前血小板、左室射血分数等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替罗非班所致血小板减少症在临床时有发生,以轻中度为主;在替罗非班应用过程中要考虑病人的年龄、心功能以及基础血小板水平,防止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生。
作者:王齐国;葛振嵘;李岚;姜述斌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观察穴位埋线联合耳穴埋豆治疗顽固性失眠的疗效。方法将66例失眠病人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4例):穴位埋线取穴(神门、内关、安眠、足三里、血海、三阴交等),应用羊肠线埋入上述穴位,每次15 d,3次为1个疗程,耳穴埋豆取穴(心、肝、肾、脾、神门),取上述耳穴2个~3个埋入王不留行,夏季留置时间为2d~3d,冬季留置时间为7d~10d,嘱病人每天按压3次~5次,每次2 min~3 min。疗程同埋线一致。对照组(32例):常规体针治疗,穴位取百会、四神聪、安眠、印堂、太阳等,每次取10~12穴位交替使用,电针1 h,10次为1个疗程,间隔休息2 d,共治疗3次。两组外加心理疏导、认知指导,不特意应用药物干预。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症状的改善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的有效率为70.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6.3%(P<0.05)。治疗组治疗后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分明显改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穴位埋线联合耳穴埋豆治疗顽固性失眠的疗效明显,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作者:陈燕;勾俊杰;兰俊;李国臣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观察荷丹片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后老年动脉粥样硬化病人基质金属蛋白酶1(MMP 1)、妊娠相关蛋白A(PAPP A)、脂蛋白相关磷脂酶 A2(Lp PLA2)水平的变化,推测其对斑块稳定性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2015年2月10日—2015年8月10日在潍坊市益都中心医院保健老年病科住院的老年冠心病病人76例,并随机分为两组:阿托伐他汀治疗组、荷丹片联合阿托伐他汀组,观察时间为8周,观察前后测定血中基质金属蛋白酶1、妊娠相关蛋白 A、脂蛋白相关磷脂酶 A2水平。结果治疗8周后,两组基质金属蛋白酶1、妊娠相关蛋白 A、脂蛋白相关磷脂酶 A2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与阿托伐他汀治疗组相比,荷丹片联合阿托伐他汀组基质金属蛋白酶1、妊娠相关蛋白 A、脂蛋白相关磷脂酶 A2水平降低更为明显(P<0.05)。结论荷丹片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可以进一步提高动脉粥样硬化病人的斑块稳定性。
作者:苏曼侠;常冠楠;王洪梅;刘蕾;方庆欣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观察国产 Nano无载体药物支架治疗老年左主干病变的疗效。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3年10月在我院住院的56例狭窄≥75%的老年左主干病变病人,均采用植入 Nano无载体药物支架治疗,根据血管情况,选择单支架或双支架术。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0个月门诊随访,术后12个月行冠脉造影,观察有无心血管事件(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心性死亡)、血管重建术、再狭窄及急性、亚急性血栓形成。结果56例病人均成功植入 Nano无载体药物支架82枚。其中左主干开口狭窄11例(19.6%),体部狭窄14例(25.0%),远端分叉部位狭窄31例(55.4%)。采用单支架术30例(53.6%),双支架术26例(46.4%)。所有病人术后临床症状消失,住院期间及12个月随访期间无死亡,没有发生急性、亚急性血栓及急性心肌梗死,发生心绞痛1例(1.8%),复查冠脉造影再狭窄1例(1.8%)。结论 Nano无载体药物支架可进一步提高老年左主干病变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的成功率及预后。
作者:成永霞;邵芳;周庆国 刊期: 2016年第09期
近年来病毒性心肌炎成人发病率有增高趋势,其急性发病时,常被病毒感染的发热、上呼吸道或胃肠道症状所掩盖而漏诊、误诊,西医缺乏特异性治疗手段,中医药治疗该病有一定的优势。我院于2013年12月23日收治1例疑似急性心肌梗死的病毒性心肌炎病人,给予中西医结合治疗,取得较好临床疗效。同时认为中医治疗本病,不限于辨病,仍应辨证论治为主,病证结合,方证对应。
作者:任丽;周育平;李军;张振鹏;王阶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观察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黛力新)对脑卒中后抑郁病人的治疗作用。方法选取2012年8月—2014年8月我院收治的90例脑卒中后抑郁病人,按随机方法将其分为两组。两组病人均给予常规基础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给予康复训练,观察组给予黛力新,分别于治疗前与治疗后的第4周、6周、8周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和改良爱丁堡斯堪的那维亚卒中量表(MESSS),对两组病人的抑郁程度与神经功能进行评价。结果治疗2周、4周、8周后,观察组病人的 HAMD和 MESS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黛力新治疗脑卒中后抑郁,可显著改善病人抑郁程度。
作者:殷勇;张斌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探讨中国常武地区汉族人群血清胎球蛋白 A(Fetuin A)与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发病风险的相关性。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155例 ACS病人(病例组)和45例非冠心病者(对照组)血清 Fetuin A水平。结果 ACS病人血清Fetuin A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t=3.587,P<0.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 Fetuin A水平与 ACS的发病风险存在相关性(P=0.038)。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血清 Fetuin A水平与性别、年龄、吸烟史、高血压、糖尿病和血清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 C)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 C)含量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中国常武地区汉族人群中血清 Fetuin A水平与 ACS发病风险相关。
作者:史云娟 刊期: 2016年第09期
动脉粥样硬化(AS)是一种慢性的、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疾病。它起始于青少年时期,随着年龄增长、疾病发展,可有多种临床表现如冠心病、脑梗死、间歇性跛行甚至死亡。近三四十年,炎症机制成为 AS研究的热点。关于 AS早期病变的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都表明:动脉分叉处 T 细胞在动脉内膜的聚集是 AS 发生的始动环节。当人感染或接种细菌产生的热休克蛋白60(HSP60)时会产生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的 HSP60具有高度的同源性,当危险因素作用于血管内皮细胞时,机体产生的保护性免疫反应可能导致 AS。
作者:滕萍萍;郝春艳 刊期: 2016年第09期
心血管系统疾病是威胁人们生命的重要疾病,其发生机制较复杂,其中心肌细胞凋亡机制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对于心肌细胞的保护,黄芪甲苷(As Ⅳ)起到巨大的作用,它的作用有不同的机制。本研究就 As Ⅳ对心肌细胞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面进行相关论述。
作者:陈靖宇;陈铁龙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观察益气活血中药对急性心肌梗死(AMI)病人血浆 miR 2233p、miR 1325p表达的影响。方法将 AMI病人3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5例,治疗组予常规西药联合益气活血中药治疗,对照组予常规西药治疗,疗程2周。健康志愿者10名为健康组。健康志愿者于入组时,AMI病人于入院后1 h、第3天、第7天、第14天分别抽取肘静脉血,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 time PCR )检测miR 2233 p、miR 1325 p的表达情况。结果 AMI病人入院早期miR 2233 p出现高表达、miR 1325p出现低表达,与健康志愿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 miR 1325p及肌钙蛋白 I(cTnI )比较,miR 2233p显示出高表达、高敏感性的特点。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治疗后病人血浆 miR 2233p表达降低、miR 1325p表达上调更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TnI于24 h上升和第3天下降更为明显(P<0.05)。结论益气活血中药联合常规西药治疗AMI较单纯常规西药治疗临床疗效较好,可能与调节 miR 2233p、miR 1325p的表达有关,miR 2233p有望成为新的 AMI早期诊断标志物。
作者:朱敬伟;戴国华;姚静;刘宁;宋宪波;马培泽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观察硝苯地平片和依那普利联合治疗高血压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9月—2014年9月我科门诊收治的高血压病人12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3例。对照组病人给予依那普利治疗,观察组病人给予硝苯地平片联合依那普利治疗,观察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病人的总有效率为95.2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8.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硝苯地平片联合依那普利治疗高血压疗效显著。
作者:张萍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探讨血压控制对老年高血压病人认知功能和定量脑电图的影响。方法根据血压控制状况,将老年高血压病人分为血压控制良好组(65例)和血压控制不良组(58例),同时选取知情的60名健康者作为对照组;对3组病人进行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和定量脑电图检查。结果对照组、血压控制良好组、血压控制不良组的 MMSE评分分别为(27.1±3.1)分、(26.1±2.9)分和(24.9±2.7)分,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0.5,P<0.05),且对照组与血压控制良好组、血压控制良好组与血压控制不良组比较,MMSE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血压控制良好组、血压控制不良组的δ+θ/α+β值分别为0.7354±0.2217、1.0427±0.2420和1.4408±0.2637,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25.01,P<0.01)。且对照组与血压控制良好组、血压控制良好组与血压控制不良组比较,δ+θ/α+β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老年高血压病人存在认知功能损害,良好的血压控制可以减轻认知功能损害;定量脑电图δ+θ/α+β值可以反映认知功能损害的程度,δ+θ/α+β值越高,MMSE评分越低,认知功能损害越严重。
作者:陈玉宝;郑永强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探讨冠心病心力衰竭阴虚证与超声心动图指标之间的相关性。方法收集冠心病心力衰竭病人357例,以阴虚证为自变量,以超声指标为应变量,进行二值 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阴虚证与非阴虚证在超声指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每分搏出量进入回归方程(P<0.05)。与非阴虚证相比,冠心病心力衰竭出现阴虚证的可能性较大。结论冠心病心力衰竭病人阴虚证与超声指标有一定的相关性,但是相关性不明显。
作者:张鹏;杨祥坤;朱浩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探讨自拟熄风通络组方联合西药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56例急性脑梗死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应用营养脑细胞、抗凝、抗血小板聚集、改善脑微循环、甘露醇脱水降颅压等常规药物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自拟熄风通络组方治疗。结果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1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8.21%(P<0.01);治疗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较对照组下降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拟熄风通络组方联合西药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更显著,可明改善中医证候,促进病人神经功能恢复。
作者:刘维田;郑建辉;张国栋;黄春刚;常久魁;周晋;蔡青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了解太原市社区全科医生对精神卫生的一般知识及临床上常见精神疾病的知晓程度,为全科医生的精神卫生知识普及和精神疾病识别和防治提供科学参考依据。方法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随机选取太原市社区卫生服务站和服务中心的全科医生作为研究调查对象,共进行500份随机问卷调查,采用卫生部办公厅的《精神卫生与心理保健知识问卷》和由日常门诊中常见的精神疾病:焦虑症、惊恐发作、抑郁症、强迫症、幽闭恐惧症、躯体化障碍的常见症状自制的调查问卷,共32题。结果太原社区全科医生对精神卫生的知晓率比相关精神疾病的知晓率高,且精神卫生知晓率高于一般水平,对精神疾病的知晓率稍低,且不同性别、职称、学历、年龄阶段的社区医生对精神卫生状况知晓率没有差别,不同学历的全科医生对精神疾病知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不同性别、职称、年龄阶段的社区医生对精神疾病知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专业的精神疾病的知识上,全科医生还有进步的空间。
作者:赵晶;冯玫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病人的舌象特点。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比较174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病人(脑卒中组)和88例无脑卒中史的普通人群(对照组)的舌色(淡红舌、淡白舌、红绛舌、紫舌)、舌苔的苔质(薄苔、厚苔、无苔)、苔色(白苔、黄苔)以及舌下络脉(正常、异常)。结果两组病人舌色均以红绛舌多见,但舌色构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均以薄苔、白苔多见,两组苔质构成显著不同(P=0.031),其中脑卒中组无苔比例显著多于对照组(12.6% vs 4.5%,P=0.048),两组苔色构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脑卒中组舌下络脉异常的比例有低于对照组的趋势(P=0.053)。结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病人的舌苔苔质与普通人群有显著差异。
作者:陆华懿;何梦祺;张云云;甄晓敏;龙燮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观察稳心复脉汤对冠心病病人校正 QT离散度(QTcd)的影响。方法将82例冠心病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42例)和观察组(40例),对照组给予肠溶阿司匹林、单硝酸异山梨酯、辛伐他汀等常规治疗,疗程4周;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服稳心复脉汤口服,疗程4周。分别观察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疗效和 QTcd的变化。结果治疗组在改善中医证候方面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 QTcd明显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后 QTc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稳心复脉汤能使冠心病病人 QTcd显著下降,对冠心病心肌缺血有很好疗效,从而达到预防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的作用。
作者:王海霞;马博 刊期: 2016年第09期
婴幼儿期发病的脊髓性肌萎缩症作为一类常见的遗传性疾病为人们所熟知,其遗传学机制基本明确,为产前诊断提供了理论基础。而成人型脊髓性肌萎缩症较为罕见,其遗传学机制尚不明确,无明确的有效的治疗方法。世界范围内的学者为此做出了许多努力,本研究就该病的遗传学研究现状做一综述。
作者:李斌;王琳;简晓光;吴天晨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观察和研究益气养阳活血法在心律失常中的应用及增效减量效果。方法随机抽取72例心律失常病人且根据门诊就诊顺序,按照单双号法将入选的90例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Ⅰ组、对照Ⅱ组,每组30例。对照Ⅰ组口服胺碘酮每次0.2 g,每日3次,连续应用15 d,随后改每次0.2 g,每日1次维持;对照Ⅱ组口服胺碘酮每次0.2 g,每日2次,连续应用15 d,随后改每次0.2 g,每日1次维持;观察组给予胺碘酮每次0.2 g,每日1次维持口服;同时在益气养阳活血法原则指导下,给予中药治疗。对3组治疗效果以及中医症状改善、用药期间不良事件发生率进行观察和对比研究。结果观察组治疗效果总有效率为96.67%,高于对照Ⅰ组(80.00%)、对照Ⅱ组(7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Ⅰ组与对照Ⅱ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后,观察组病人心悸、气促、乏力、胸闷、胸痛、头晕、多梦等中医症状改善优于对照Ⅰ组、对照Ⅱ组(P<0.05),而对照Ⅰ组与对照Ⅱ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事件发生率,观察组低于对照Ⅰ组、对照Ⅱ组(P<0.05),对照Ⅰ组高于对照Ⅱ组(P<0.05)。结论益气养阳活血法在心律失常中应用效果显著,且有效减少了西药(胺碘酮)的使用量,对降低用药风险具有积极作用。
作者:张大国 刊期: 2016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