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萍
目的:运用血管内超声(IVUS)和血流储备分数(FFR)指导冠状动脉临界病变的介入治疗,评估病人的预后。方法选取冠状动脉造影提示为单支临界病变(狭窄40%~70%)的病人70例,将其分为 IVUS干预组(25例)、FFR干预组(20例)、直接药物干预组(25例),术后观察随访6个月,比较3组病人的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发生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随访6个月,IVUS干预组和 FFR干预组 MACE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 MACE发生率均明显低于直接药物干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IVUS干预组和FFR干预组在支架植入率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冠状动脉临界病变病人,应用 IVUS或 FFR检查指导治疗,均可使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明显降低,且两种方法在指导支架植入数量方面基本相同。
作者:杨有东;孟泽军;顾成圻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探讨血压控制对老年高血压病人认知功能和定量脑电图的影响。方法根据血压控制状况,将老年高血压病人分为血压控制良好组(65例)和血压控制不良组(58例),同时选取知情的60名健康者作为对照组;对3组病人进行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和定量脑电图检查。结果对照组、血压控制良好组、血压控制不良组的 MMSE评分分别为(27.1±3.1)分、(26.1±2.9)分和(24.9±2.7)分,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0.5,P<0.05),且对照组与血压控制良好组、血压控制良好组与血压控制不良组比较,MMSE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血压控制良好组、血压控制不良组的δ+θ/α+β值分别为0.7354±0.2217、1.0427±0.2420和1.4408±0.2637,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25.01,P<0.01)。且对照组与血压控制良好组、血压控制良好组与血压控制不良组比较,δ+θ/α+β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老年高血压病人存在认知功能损害,良好的血压控制可以减轻认知功能损害;定量脑电图δ+θ/α+β值可以反映认知功能损害的程度,δ+θ/α+β值越高,MMSE评分越低,认知功能损害越严重。
作者:陈玉宝;郑永强 刊期: 2016年第09期
临床中发现一例特殊手掌病理纹,位于右手坎宫区,交织成双菱形状,可能与病人垂体瘤有关。
作者:牛惠芳;赵可辉;陈守强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观察舒脑欣滴丸对脑梗死病人肢体运动功能康复的疗效。方法将60例脑梗死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各30例。两组均应用西药常规治疗,治疗组加服舒脑欣滴丸。观察两组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疗效。结果治疗组治疗1个月、3个月后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较对照组降低(P<0.05);治疗组治疗1个月、3个月后 Brathel指数较对照组升高(P<0.05);治疗组治疗1个月、3个月后 Rankin评分较对照组降低(P<0.05)。结论舒脑欣滴丸对脑梗死后肢体功能的恢复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作者:陈静;林彦琛;单娜娜;何文彤;李玉光;王永阔;李伯森;单云官;钟士江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观察国产 Nano无载体药物支架治疗老年左主干病变的疗效。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3年10月在我院住院的56例狭窄≥75%的老年左主干病变病人,均采用植入 Nano无载体药物支架治疗,根据血管情况,选择单支架或双支架术。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0个月门诊随访,术后12个月行冠脉造影,观察有无心血管事件(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心性死亡)、血管重建术、再狭窄及急性、亚急性血栓形成。结果56例病人均成功植入 Nano无载体药物支架82枚。其中左主干开口狭窄11例(19.6%),体部狭窄14例(25.0%),远端分叉部位狭窄31例(55.4%)。采用单支架术30例(53.6%),双支架术26例(46.4%)。所有病人术后临床症状消失,住院期间及12个月随访期间无死亡,没有发生急性、亚急性血栓及急性心肌梗死,发生心绞痛1例(1.8%),复查冠脉造影再狭窄1例(1.8%)。结论 Nano无载体药物支架可进一步提高老年左主干病变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的成功率及预后。
作者:成永霞;邵芳;周庆国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观察穴位埋线联合耳穴埋豆治疗顽固性失眠的疗效。方法将66例失眠病人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4例):穴位埋线取穴(神门、内关、安眠、足三里、血海、三阴交等),应用羊肠线埋入上述穴位,每次15 d,3次为1个疗程,耳穴埋豆取穴(心、肝、肾、脾、神门),取上述耳穴2个~3个埋入王不留行,夏季留置时间为2d~3d,冬季留置时间为7d~10d,嘱病人每天按压3次~5次,每次2 min~3 min。疗程同埋线一致。对照组(32例):常规体针治疗,穴位取百会、四神聪、安眠、印堂、太阳等,每次取10~12穴位交替使用,电针1 h,10次为1个疗程,间隔休息2 d,共治疗3次。两组外加心理疏导、认知指导,不特意应用药物干预。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症状的改善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的有效率为70.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6.3%(P<0.05)。治疗组治疗后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分明显改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穴位埋线联合耳穴埋豆治疗顽固性失眠的疗效明显,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作者:陈燕;勾俊杰;兰俊;李国臣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探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监测脑血流及脑血管反应性在脑损伤病人诊治中的应用。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2014年收治的49例外伤性脑损伤(TBI)病人(T组),51例心肺复苏后缺血缺氧型脑病病人(E组)和51名同期健康体检者(C组)作为研究对象。使用 TCD监测所有病人脑血流和脑血管反应性。结果与 C组比较,E组舒张期末血流速度(Vd)、平均峰值血流速度(Vm)显著减小,阻力指数(RI)和搏动指数(PI)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T组所有血流参数均存在一定程度的升高,但仅 RI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 T组比较,E组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Vs)、Vd 和 Vm均显著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 PI和 RI无显著变化。在 CO2反应性(CRCO2)实验前后 T组和 E组 MAP和 HR变化不明显,且 CRCO2全程变化不明显;病人早期出现 CRCO2降低者具有较高的死亡率。结论 TCD实施监测颅脑损伤病人脑血流量,可及时针对脑血流异常灌注者实施临床治疗。同时在入院时降低 CRCO2可能有利于预后。
作者:何立华;何立明;任彦斌 刊期: 2016年第09期
婴幼儿期发病的脊髓性肌萎缩症作为一类常见的遗传性疾病为人们所熟知,其遗传学机制基本明确,为产前诊断提供了理论基础。而成人型脊髓性肌萎缩症较为罕见,其遗传学机制尚不明确,无明确的有效的治疗方法。世界范围内的学者为此做出了许多努力,本研究就该病的遗传学研究现状做一综述。
作者:李斌;王琳;简晓光;吴天晨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观察葛根汤加味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CSA)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 CSA(风寒阻络证)病人130例,按病人就诊顺序随机分治疗组与对照组各65例。治疗组口服葛根汤加味,对照组静脉输注尼莫地平。观察治疗前后病人症状体征、眩晕积分,检测椎动脉、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血液流变学指标,并评估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后病人症状体征、眩晕积分均有明显改善(P<0.01),治疗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病人椎动脉、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提高(P<0.01),治疗组提高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两组治疗后病人各项血液流变学指标均明显降低(P<0.05),治疗组降低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92.31%,高于对照组81.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葛根汤加味治疗CSA能缓解病人症状体征,尤其是眩晕症状,改善血流动力学和血液流变学,且简便、安全性高、病人依从性好。
作者:刘元梅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病人的舌象特点。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比较174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病人(脑卒中组)和88例无脑卒中史的普通人群(对照组)的舌色(淡红舌、淡白舌、红绛舌、紫舌)、舌苔的苔质(薄苔、厚苔、无苔)、苔色(白苔、黄苔)以及舌下络脉(正常、异常)。结果两组病人舌色均以红绛舌多见,但舌色构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均以薄苔、白苔多见,两组苔质构成显著不同(P=0.031),其中脑卒中组无苔比例显著多于对照组(12.6% vs 4.5%,P=0.048),两组苔色构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脑卒中组舌下络脉异常的比例有低于对照组的趋势(P=0.053)。结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病人的舌苔苔质与普通人群有显著差异。
作者:陆华懿;何梦祺;张云云;甄晓敏;龙燮 刊期: 2016年第09期
心血管系统疾病是威胁人们生命的重要疾病,其发生机制较复杂,其中心肌细胞凋亡机制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对于心肌细胞的保护,黄芪甲苷(As Ⅳ)起到巨大的作用,它的作用有不同的机制。本研究就 As Ⅳ对心肌细胞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面进行相关论述。
作者:陈靖宇;陈铁龙 刊期: 2016年第09期
血压变异性(BPV)因其与靶器官损害有一定关系,关注度日趋增高,国内外关于血压变异性相关研究也屡见报道,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血压变异性越大,高血压靶器官损害越严重。对于不良心血管事件具有重要价值。本研究从血压变异性的定义、分类、靶器官的损害、干预的措施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通过对血压变异性的关注来进一步减慢高血压靶器官的损害及临床伴随疾病的发生。
作者:刘文奇;张洪斌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探讨山东地区中老年高血压病人24 h动态血压的特点及变化规律,以便正确指导高血压的针对性治疗。方法选取山东地区年龄在45岁~59岁的高血压病人(中年人组,100例)以及年龄≥60岁的高血压病病人(老年人组,120例),进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分析24 h、白天、夜间的平均血压,平均脉压和血压变异性,并进行对比研究。结果与中年人组相比,老年人组24 h动态血压昼夜节律异常的发生率明显下降(P<0.01);老年人组以单纯24 h 收缩压增高为主,与中年人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老年人血压变异大于中年人,主要体现在收缩压方面。结论动态血压监测有利于针对性地指导中老年人高血压的治疗。
作者:王静;姜月华;杨传华;郭金昊;吴赛;王震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探讨老老年高血压病人不同舒张压(DBP)分级与血红蛋白、红细胞比容的相关性。方法选择老老年高血压病人169例,均询问病史、行血常规、生化检查和动态血压监测;按照24 h平均舒张压水平分为5组:1组(DBP≥80 mmHg)17例,2组(DBP 70 mmHg~79 mmHg)23例,3组(DBP 60 mmHg~69 mmHg)58例,4组(DBP 50 mmHg~59 mmHg)62例,5组(DBP<50 mmHg)9例。比较各组间血红蛋白、红细胞比容等指标。结果各组血红蛋白水平比较:1组(137.53 g/L±16.46 g/L )>2组(133.37 g/L±15.08 g/L)>3组(128.39 g/L±17.91 g/L)>4组(120.61 g/L±16.03 g/L)>5组(120.38 g/L±13.38 g/L);各组红细胞比容比较:1组[(64.65±95.83)%]>2组[(40.06±3.86)%]>3组[(38.32±5.18)%]>5组[(36.10±3.24)%>4组[(36.08±4.68)%]。经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舒张压与血红蛋白(r=0.313,P=0.000)、红细胞比容(r=0.196,P=0.01)呈正相关。结论老老年高血压病人 DBP水平与红细胞比容、血红蛋白呈显著相关性,红细胞比容、血红蛋白水平随 DBP水平的增高而明显增高。故在老老年高血压病人的临床诊疗中,对血红蛋白、红细胞比容的观测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作者:李偲偲;胡元会;魏艺;杜柏;褚瑜光;李可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观察荷丹片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后老年动脉粥样硬化病人基质金属蛋白酶1(MMP 1)、妊娠相关蛋白A(PAPP A)、脂蛋白相关磷脂酶 A2(Lp PLA2)水平的变化,推测其对斑块稳定性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2015年2月10日—2015年8月10日在潍坊市益都中心医院保健老年病科住院的老年冠心病病人76例,并随机分为两组:阿托伐他汀治疗组、荷丹片联合阿托伐他汀组,观察时间为8周,观察前后测定血中基质金属蛋白酶1、妊娠相关蛋白 A、脂蛋白相关磷脂酶 A2水平。结果治疗8周后,两组基质金属蛋白酶1、妊娠相关蛋白 A、脂蛋白相关磷脂酶 A2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与阿托伐他汀治疗组相比,荷丹片联合阿托伐他汀组基质金属蛋白酶1、妊娠相关蛋白 A、脂蛋白相关磷脂酶 A2水平降低更为明显(P<0.05)。结论荷丹片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可以进一步提高动脉粥样硬化病人的斑块稳定性。
作者:苏曼侠;常冠楠;王洪梅;刘蕾;方庆欣 刊期: 2016年第09期
冠心病血运重建治疗虽然解决了冠状动脉狭窄的近期问题,但并不是一劳永逸,血运重建后近期出现的无复流等再灌注损伤及远期的再狭窄问题仍然是制约临床疗效的瓶颈。血运重建后病人的心绞痛症状依然存在,生命质量依然不高,解决这些问题成为临床医生的重大难题。中医的辨证论治及中药的多靶点多通道干预优势,为如何更好地解决这一临床难题提供了良好的对策。
作者:李俊平;郭丽丽;陈中;陈恒文;王阶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观察稳心复脉汤对冠心病病人校正 QT离散度(QTcd)的影响。方法将82例冠心病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42例)和观察组(40例),对照组给予肠溶阿司匹林、单硝酸异山梨酯、辛伐他汀等常规治疗,疗程4周;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服稳心复脉汤口服,疗程4周。分别观察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疗效和 QTcd的变化。结果治疗组在改善中医证候方面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 QTcd明显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后 QTc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稳心复脉汤能使冠心病病人 QTcd显著下降,对冠心病心肌缺血有很好疗效,从而达到预防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的作用。
作者:王海霞;马博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观察平肝通脉方对高血压病肝阳上亢夹血瘀证病人中医证候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影响。方法将82例高血压病肝阳上亢夹血瘀证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42例)和对照组(40例)。治疗组口服中药平肝通脉方和苯磺酸氨氯地平片,对照组口服苯磺酸氨氯地平片,服药24周时观察两组降压疗效、中医证候疗效及治疗前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变化。结果治疗组降压显效率为61.90%,总有效率为92.86%,对照组降压显效率为40.00%,总有效率为82.50%,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两组显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中医证候总有效率为92.86%,对照组为67.50%,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两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均降低(P<0.05或P<0.01),两组治疗前后差值比较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7.14%和10.0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平肝通脉方对高血压病肝阳上亢夹血瘀证病人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且能降低病人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
作者:郭慧君;王知佳;陈存龙 刊期: 2016年第09期
葱白为临床常用中药,具有发汗解表、通阳、利尿的功效。其主要化学活性成分为甾体及皂苷类化合物、黄酮类、挥发油类等成分。因具有心脏保护、抗血栓、抗氧化、护肝、抗肿瘤等多种显著的药理作用而成为近年研究的热点。查阅近几年国内外文献,就葱白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能对葱白的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作者:贺清;赵勇;覃佐涛;田景成;朱浩何本鸿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脑梗死病人炎性因子和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方法选取2010年3月—2014年7月我院内科住院的189例脑梗死病人,随机分为3组:A组、B组、C组,各63例,每晚分别口服阿托伐他汀10 mg、15 mg、20 mg。于治疗前及治疗后1个月、6个月内,检测3组炎性因子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α(SDF 1α)、转化生长因子β(TGF β)、白细胞介素1(IL 1)、白细胞介素6(IL 6)、肿瘤坏死因子α(TNF α)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指标。结果各组治疗6个月后的炎性因子、内膜中层厚度(IMT)及斑块面积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与B组、A组比较,C组炎性因子、IMT及斑块面积改善效果更为明显(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可以调节炎性因子,减少颈动脉粥样硬化,且20 mg的剂量比10 mg、15 mg的效果更佳。
作者:李艳华;瑚谦;杨乐 刊期: 2016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