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冠心病再灌注治疗后的若干问题及中医药干预对策

李俊平;郭丽丽;陈中;陈恒文;王阶

关键词:冠心病, 再灌注治疗, 中医干预对策, 胸痹
摘要:冠心病血运重建治疗虽然解决了冠状动脉狭窄的近期问题,但并不是一劳永逸,血运重建后近期出现的无复流等再灌注损伤及远期的再狭窄问题仍然是制约临床疗效的瓶颈。血运重建后病人的心绞痛症状依然存在,生命质量依然不高,解决这些问题成为临床医生的重大难题。中医的辨证论治及中药的多靶点多通道干预优势,为如何更好地解决这一临床难题提供了良好的对策。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相关文献
  • 葱白提取物对心脑血管疾病作用的现代研究概况

    葱白为临床常用中药,具有发汗解表、通阳、利尿的功效。其主要化学活性成分为甾体及皂苷类化合物、黄酮类、挥发油类等成分。因具有心脏保护、抗血栓、抗氧化、护肝、抗肿瘤等多种显著的药理作用而成为近年研究的热点。查阅近几年国内外文献,就葱白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能对葱白的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作者:贺清;赵勇;覃佐涛;田景成;朱浩何本鸿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硝苯地平片和依那普利联合治疗高血压病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硝苯地平片和依那普利联合治疗高血压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9月—2014年9月我科门诊收治的高血压病人12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3例。对照组病人给予依那普利治疗,观察组病人给予硝苯地平片联合依那普利治疗,观察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病人的总有效率为95.2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8.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硝苯地平片联合依那普利治疗高血压疗效显著。

    作者:张萍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益气养阳活血法在心律失常中的应用及增效减量效果观察

    目的:观察和研究益气养阳活血法在心律失常中的应用及增效减量效果。方法随机抽取72例心律失常病人且根据门诊就诊顺序,按照单双号法将入选的90例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Ⅰ组、对照Ⅱ组,每组30例。对照Ⅰ组口服胺碘酮每次0.2 g,每日3次,连续应用15 d,随后改每次0.2 g,每日1次维持;对照Ⅱ组口服胺碘酮每次0.2 g,每日2次,连续应用15 d,随后改每次0.2 g,每日1次维持;观察组给予胺碘酮每次0.2 g,每日1次维持口服;同时在益气养阳活血法原则指导下,给予中药治疗。对3组治疗效果以及中医症状改善、用药期间不良事件发生率进行观察和对比研究。结果观察组治疗效果总有效率为96.67%,高于对照Ⅰ组(80.00%)、对照Ⅱ组(7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Ⅰ组与对照Ⅱ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后,观察组病人心悸、气促、乏力、胸闷、胸痛、头晕、多梦等中医症状改善优于对照Ⅰ组、对照Ⅱ组(P<0.05),而对照Ⅰ组与对照Ⅱ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事件发生率,观察组低于对照Ⅰ组、对照Ⅱ组(P<0.05),对照Ⅰ组高于对照Ⅱ组(P<0.05)。结论益气养阳活血法在心律失常中应用效果显著,且有效减少了西药(胺碘酮)的使用量,对降低用药风险具有积极作用。

    作者:张大国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原发性高血压病人血压变异性及有氧运动干预的研究进展

    血压变异性(BPV)因其与靶器官损害有一定关系,关注度日趋增高,国内外关于血压变异性相关研究也屡见报道,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血压变异性越大,高血压靶器官损害越严重。对于不良心血管事件具有重要价值。本研究从血压变异性的定义、分类、靶器官的损害、干预的措施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通过对血压变异性的关注来进一步减慢高血压靶器官的损害及临床伴随疾病的发生。

    作者:刘文奇;张洪斌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病人的舌象特点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病人的舌象特点。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比较174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病人(脑卒中组)和88例无脑卒中史的普通人群(对照组)的舌色(淡红舌、淡白舌、红绛舌、紫舌)、舌苔的苔质(薄苔、厚苔、无苔)、苔色(白苔、黄苔)以及舌下络脉(正常、异常)。结果两组病人舌色均以红绛舌多见,但舌色构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均以薄苔、白苔多见,两组苔质构成显著不同(P=0.031),其中脑卒中组无苔比例显著多于对照组(12.6% vs 4.5%,P=0.048),两组苔色构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脑卒中组舌下络脉异常的比例有低于对照组的趋势(P=0.053)。结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病人的舌苔苔质与普通人群有显著差异。

    作者:陆华懿;何梦祺;张云云;甄晓敏;龙燮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中药干预脑血管支架术后再狭窄的系统评价

    目的:评价中药干预脑血管支架术后再狭窄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检索 PubMed、Cochrane Library、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Disk)、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维普资讯网、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以及其他相关文献,检索时间从建库至2015年6月,共收集到中药干预脑血管支架术后再狭窄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4篇,纳入病人304例。结果 Meta分析结果显示在常规西药治疗基础上加用中药治疗,可以有效降低再狭窄的发生率;中药还可以提高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的活性,且无不良反应;在预防脑缺血事件复发方面,治疗组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中药联合西医常规治疗是防治脑血管支架术后再狭窄的有效治疗方案,优于西医常规药物治疗。但也要注意纳入分析的研究质量普遍偏低,存在较多高风险偏倚因素,期待有高质量的临床试验纳入 Meta分析,以提高研究结论的可靠性。

    作者:童晨光;祁江峡;白瑞娜;王培利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HSP60与动脉粥样硬化关系的研究进展

    动脉粥样硬化(AS)是一种慢性的、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疾病。它起始于青少年时期,随着年龄增长、疾病发展,可有多种临床表现如冠心病、脑梗死、间歇性跛行甚至死亡。近三四十年,炎症机制成为 AS研究的热点。关于 AS早期病变的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都表明:动脉分叉处 T 细胞在动脉内膜的聚集是 AS 发生的始动环节。当人感染或接种细菌产生的热休克蛋白60(HSP60)时会产生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的 HSP60具有高度的同源性,当危险因素作用于血管内皮细胞时,机体产生的保护性免疫反应可能导致 AS。

    作者:滕萍萍;郝春艳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转化生长因子β1对心肌成纤维细胞增殖及胶原分泌的影响

    目的:探讨转化生长因子β1(TGF β1)对原代培养的乳鼠心肌成纤维细胞(CFs)增殖与胶原合成的影响。方法出生1 d~3 d的SD大鼠,用胰蛋白酶消化、差速贴壁法分离培养乳鼠心肌成纤维细胞,用不同浓度的TGF β1作用于心肌成纤维细胞,采用四氮唑盐(MTT)法测定CFs增殖,羟脯氨酸试剂盒检测胶原分泌,蛋白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心肌成纤维细胞分泌的TGF β1蛋白表达。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10 ng/mL TGF β1组心肌成纤维细胞增殖明显(P<0.05);心肌成纤维细胞羟脯氨酸含量明显增加(P<0.01),同时 TGF β1蛋白表达明显增加(P<0.05)。结论 TGF β1可引起心肌成纤维细胞的增殖,胶原分泌增加,同时可使蛋白 TGF β1蛋白含量增加。

    作者:于瑞;王幼平;崔琳;李彬;王新陆;谢世阳;高原;朱明军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IVUS和FFR在冠状动脉临界病变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运用血管内超声(IVUS)和血流储备分数(FFR)指导冠状动脉临界病变的介入治疗,评估病人的预后。方法选取冠状动脉造影提示为单支临界病变(狭窄40%~70%)的病人70例,将其分为 IVUS干预组(25例)、FFR干预组(20例)、直接药物干预组(25例),术后观察随访6个月,比较3组病人的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发生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随访6个月,IVUS干预组和 FFR干预组 MACE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 MACE发生率均明显低于直接药物干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IVUS干预组和FFR干预组在支架植入率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冠状动脉临界病变病人,应用 IVUS或 FFR检查指导治疗,均可使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明显降低,且两种方法在指导支架植入数量方面基本相同。

    作者:杨有东;孟泽军;顾成圻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垂体瘤病人“双菱形纹”掌纹1例临床报道

    临床中发现一例特殊手掌病理纹,位于右手坎宫区,交织成双菱形状,可能与病人垂体瘤有关。

    作者:牛惠芳;赵可辉;陈守强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黄芪甲苷对心肌细胞保护作用的研究进展

    心血管系统疾病是威胁人们生命的重要疾病,其发生机制较复杂,其中心肌细胞凋亡机制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对于心肌细胞的保护,黄芪甲苷(As Ⅳ)起到巨大的作用,它的作用有不同的机制。本研究就 As Ⅳ对心肌细胞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面进行相关论述。

    作者:陈靖宇;陈铁龙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成人慢性近端型脊肌萎缩症的遗传学研究进展

    婴幼儿期发病的脊髓性肌萎缩症作为一类常见的遗传性疾病为人们所熟知,其遗传学机制基本明确,为产前诊断提供了理论基础。而成人型脊髓性肌萎缩症较为罕见,其遗传学机制尚不明确,无明确的有效的治疗方法。世界范围内的学者为此做出了许多努力,本研究就该病的遗传学研究现状做一综述。

    作者:李斌;王琳;简晓光;吴天晨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稳心复脉汤对冠心病病人QT间期离散度的影响

    目的:观察稳心复脉汤对冠心病病人校正 QT离散度(QTcd)的影响。方法将82例冠心病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42例)和观察组(40例),对照组给予肠溶阿司匹林、单硝酸异山梨酯、辛伐他汀等常规治疗,疗程4周;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服稳心复脉汤口服,疗程4周。分别观察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疗效和 QTcd的变化。结果治疗组在改善中医证候方面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 QTcd明显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后 QTc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稳心复脉汤能使冠心病病人 QTcd显著下降,对冠心病心肌缺血有很好疗效,从而达到预防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的作用。

    作者:王海霞;马博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疑似急性心肌梗死的病毒性心肌炎1例

    近年来病毒性心肌炎成人发病率有增高趋势,其急性发病时,常被病毒感染的发热、上呼吸道或胃肠道症状所掩盖而漏诊、误诊,西医缺乏特异性治疗手段,中医药治疗该病有一定的优势。我院于2013年12月23日收治1例疑似急性心肌梗死的病毒性心肌炎病人,给予中西医结合治疗,取得较好临床疗效。同时认为中医治疗本病,不限于辨病,仍应辨证论治为主,病证结合,方证对应。

    作者:任丽;周育平;李军;张振鹏;王阶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自拟熄风通络组方联合西药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自拟熄风通络组方联合西药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56例急性脑梗死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应用营养脑细胞、抗凝、抗血小板聚集、改善脑微循环、甘露醇脱水降颅压等常规药物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自拟熄风通络组方治疗。结果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1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8.21%(P<0.01);治疗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较对照组下降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拟熄风通络组方联合西药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更显著,可明改善中医证候,促进病人神经功能恢复。

    作者:刘维田;郑建辉;张国栋;黄春刚;常久魁;周晋;蔡青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新低剂量技术在冠状动脉脉造影和脑血管造影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新版低剂量技术(CARE技术)在常规介入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80例拟行造影术的病人,其中冠脉造影40例,随机分成CARE组(20例)和普通组(20例);脑血管造影40例,随机分成CARE组(20例)和普通组(20例)。CARE组启用 CARE技术,普通组关掉 CARE技术,其他操作习惯和步骤完全一致。对 CARE组和普通组的图像质量与射线剂量进行对比和分析。结果冠脉造影:普通组空气比释动能(AK)为(331.58±76.23)mGy,剂量面积乘积(DAP)为(2617.13±551.24)mGycm2;CARE组AK为(191.95±49.33)mGy,DAP为(1483.98±415.59)mGycm2。脑血管造影:普通组AK(365.27±129.90)mGy,DAP为(9163.24±3710.95)mGycm2;CARE组 AK为(244.32±47.51)mGy,DAP为(6526.67±1291.84)mGycm2。无论是脑血管造影还是冠脉造影,CARE组在AK和DAP方面都明显低于普通组(P<0.01)。冠脉图像质量评分,普通组为(49.79±0.71)分;CARE组为(48.94±0.59)分。脑血管图像质量评分、普通组为(49.38±0.49)分;CARE组为(49.07±0.62)分。CARE组、普通组图像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ARE技术应用在常见造影术,尤其是冠脉造影中,能够在显著降低射线剂量的同时不降低图像质量。

    作者:刘焕玲;赵宇新;袁伟;叶艳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葛根汤加味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葛根汤加味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CSA)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 CSA(风寒阻络证)病人130例,按病人就诊顺序随机分治疗组与对照组各65例。治疗组口服葛根汤加味,对照组静脉输注尼莫地平。观察治疗前后病人症状体征、眩晕积分,检测椎动脉、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血液流变学指标,并评估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后病人症状体征、眩晕积分均有明显改善(P<0.01),治疗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病人椎动脉、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提高(P<0.01),治疗组提高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两组治疗后病人各项血液流变学指标均明显降低(P<0.05),治疗组降低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92.31%,高于对照组81.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葛根汤加味治疗CSA能缓解病人症状体征,尤其是眩晕症状,改善血流动力学和血液流变学,且简便、安全性高、病人依从性好。

    作者:刘元梅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抗早搏栓治疗室性早搏的实验研究

    目的:建立药物诱发动物室性早搏模型,以美西律为阳性对照药,观察抗早搏栓抗室性早搏的有效性,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健康 Wistar大鼠随机分为6组(雌雄分开喂养):空白组、模型组、阳性药组及青礞石栓低、中、高剂量组。用氯化钡诱发大鼠室性早搏,观察 Wistar大鼠室性早搏的出现时间、持续时间以及每分钟室性早搏发生的个数。结果与模型组相比,阳性药组及抗早搏栓中、高剂量组早搏出现时间、早搏持续时间、早搏个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阳性药组相比,抗早搏栓中剂量组早搏出现时间、早搏持续时间、早搏个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阳性药组、抗早搏栓中剂量组相比,抗早搏栓高剂量组在早搏出现时间及早搏持续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早搏个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青礞石栓中、高剂量组能有效延迟氯化钡诱发的大鼠早搏出现的时间,缩短早搏持续的时间,减少每分钟早搏发生的个数。

    作者:郭茂松;张静;马立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山东地区中年人、老年人24 h动态血压对比研究

    目的:探讨山东地区中老年高血压病人24 h动态血压的特点及变化规律,以便正确指导高血压的针对性治疗。方法选取山东地区年龄在45岁~59岁的高血压病人(中年人组,100例)以及年龄≥60岁的高血压病病人(老年人组,120例),进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分析24 h、白天、夜间的平均血压,平均脉压和血压变异性,并进行对比研究。结果与中年人组相比,老年人组24 h动态血压昼夜节律异常的发生率明显下降(P<0.01);老年人组以单纯24 h 收缩压增高为主,与中年人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老年人血压变异大于中年人,主要体现在收缩压方面。结论动态血压监测有利于针对性地指导中老年人高血压的治疗。

    作者:王静;姜月华;杨传华;郭金昊;吴赛;王震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平肝通脉方对高血压病肝阳上亢夹血瘀证病人中医证候及颈动脉IMT的影响

    目的:观察平肝通脉方对高血压病肝阳上亢夹血瘀证病人中医证候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影响。方法将82例高血压病肝阳上亢夹血瘀证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42例)和对照组(40例)。治疗组口服中药平肝通脉方和苯磺酸氨氯地平片,对照组口服苯磺酸氨氯地平片,服药24周时观察两组降压疗效、中医证候疗效及治疗前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变化。结果治疗组降压显效率为61.90%,总有效率为92.86%,对照组降压显效率为40.00%,总有效率为82.50%,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两组显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中医证候总有效率为92.86%,对照组为67.50%,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两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均降低(P<0.05或P<0.01),两组治疗前后差值比较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7.14%和10.0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平肝通脉方对高血压病肝阳上亢夹血瘀证病人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且能降低病人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

    作者:郭慧君;王知佳;陈存龙 刊期: 2016年第09期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主管:山西省卫生厅

主办: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 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