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抗早搏栓治疗室性早搏的实验研究

郭茂松;张静;马立

关键词:室性早搏, 抗早搏栓, 青礞石栓, 氯化钡, 心悸, 怔忡
摘要:目的:建立药物诱发动物室性早搏模型,以美西律为阳性对照药,观察抗早搏栓抗室性早搏的有效性,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健康 Wistar大鼠随机分为6组(雌雄分开喂养):空白组、模型组、阳性药组及青礞石栓低、中、高剂量组。用氯化钡诱发大鼠室性早搏,观察 Wistar大鼠室性早搏的出现时间、持续时间以及每分钟室性早搏发生的个数。结果与模型组相比,阳性药组及抗早搏栓中、高剂量组早搏出现时间、早搏持续时间、早搏个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阳性药组相比,抗早搏栓中剂量组早搏出现时间、早搏持续时间、早搏个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阳性药组、抗早搏栓中剂量组相比,抗早搏栓高剂量组在早搏出现时间及早搏持续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早搏个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青礞石栓中、高剂量组能有效延迟氯化钡诱发的大鼠早搏出现的时间,缩短早搏持续的时间,减少每分钟早搏发生的个数。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相关文献
  • 黄芪甲苷对心肌细胞保护作用的研究进展

    心血管系统疾病是威胁人们生命的重要疾病,其发生机制较复杂,其中心肌细胞凋亡机制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对于心肌细胞的保护,黄芪甲苷(As Ⅳ)起到巨大的作用,它的作用有不同的机制。本研究就 As Ⅳ对心肌细胞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面进行相关论述。

    作者:陈靖宇;陈铁龙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阴虚证与超声心动图指标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冠心病心力衰竭阴虚证与超声心动图指标之间的相关性。方法收集冠心病心力衰竭病人357例,以阴虚证为自变量,以超声指标为应变量,进行二值 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阴虚证与非阴虚证在超声指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每分搏出量进入回归方程(P<0.05)。与非阴虚证相比,冠心病心力衰竭出现阴虚证的可能性较大。结论冠心病心力衰竭病人阴虚证与超声指标有一定的相关性,但是相关性不明显。

    作者:张鹏;杨祥坤;朱浩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山东地区中年人、老年人24 h动态血压对比研究

    目的:探讨山东地区中老年高血压病人24 h动态血压的特点及变化规律,以便正确指导高血压的针对性治疗。方法选取山东地区年龄在45岁~59岁的高血压病人(中年人组,100例)以及年龄≥60岁的高血压病病人(老年人组,120例),进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分析24 h、白天、夜间的平均血压,平均脉压和血压变异性,并进行对比研究。结果与中年人组相比,老年人组24 h动态血压昼夜节律异常的发生率明显下降(P<0.01);老年人组以单纯24 h 收缩压增高为主,与中年人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老年人血压变异大于中年人,主要体现在收缩压方面。结论动态血压监测有利于针对性地指导中老年人高血压的治疗。

    作者:王静;姜月华;杨传华;郭金昊;吴赛;王震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转化生长因子β1对心肌成纤维细胞增殖及胶原分泌的影响

    目的:探讨转化生长因子β1(TGF β1)对原代培养的乳鼠心肌成纤维细胞(CFs)增殖与胶原合成的影响。方法出生1 d~3 d的SD大鼠,用胰蛋白酶消化、差速贴壁法分离培养乳鼠心肌成纤维细胞,用不同浓度的TGF β1作用于心肌成纤维细胞,采用四氮唑盐(MTT)法测定CFs增殖,羟脯氨酸试剂盒检测胶原分泌,蛋白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心肌成纤维细胞分泌的TGF β1蛋白表达。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10 ng/mL TGF β1组心肌成纤维细胞增殖明显(P<0.05);心肌成纤维细胞羟脯氨酸含量明显增加(P<0.01),同时 TGF β1蛋白表达明显增加(P<0.05)。结论 TGF β1可引起心肌成纤维细胞的增殖,胶原分泌增加,同时可使蛋白 TGF β1蛋白含量增加。

    作者:于瑞;王幼平;崔琳;李彬;王新陆;谢世阳;高原;朱明军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左心辅助装置致心肌梗死早期心肌卸负荷后心肌细胞变化的研究

    目的:制作羊急性心肌梗死模型,观察左心辅助装置卸负荷干预下心肌细胞发生的变化,为左心辅助装置能否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病人提供依据。方法实验组3只成年小尾寒羊在心脏不停跳下植入左心辅助装置(FW Ⅱ型轴流泵),另3只为对照组不作卸负荷处理。记录心肌梗死后12 h、24 h、36 h、48 h、72 h肌钙蛋白I(CTn I)值评价心肌细胞损伤程度。72 h后取出标本,观察心肌细胞破坏及炎症细胞浸润情况,以及检测两组动物心肌细胞凋亡情况。结果卸负荷后各个时间点实验组 CTn I值变化幅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心肌梗死及梗死边带区域炎症细胞浸润较少,坏死心肌细胞较少,大量心肌细胞呈冬眠细胞状态存活;而对照组对应区域炎症细胞浸润广泛,坏死心肌细胞较多。细胞凋亡结果显示:实验组梗死边带区域心肌细胞凋亡程度低于对照组[(47.83±16.24)%比(75.80±11.16)%,P<0.05]。结论左心辅助装置对心肌梗死早期心肌卸负荷,可以有效减轻心肌梗死心肌细胞死亡程度,减少炎症细胞渗出,为心肌梗死后续治疗提供良好的心肌细胞基础。

    作者:甘宇;周建业;胡盛寿;唐跃;杨新卫;陈海波;闫晓倩;孙嘉康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先后出现延髓背外侧综合征和基底动脉尖综合征1例报道

    近年流行病学调查发现,卒中已成为我国第一位致死疾病,其中87%为缺血性卒中[1],而后循环缺血(PCI)约占缺血性卒中的20%~30%,相对于前循环卒中,PCI有更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延髓背外侧综合征(wallenberg syndrome)是 PCI常见综合征之一,由小脑后下动脉(PICA)或椎动脉供应外侧延髓的分支动脉闭塞所致[2]。其主要表现为眩晕、恶心、呕吐、眼震,病灶侧共济失调,吞咽困难、饮水呛咳、构音障碍,Horner 综合征,交叉性感觉障碍5大经典症状。而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p of the basilar syndrome, TOBS)是 PCI 的一种特殊类型,系基底动脉尖部(以基底动脉顶端为中心的2 cm范围内2条小脑上动脉、2条大脑后动脉和基底动脉顶端形成的“干”字结构)急性或亚急性闭塞导致丘脑、丘脑下部和中部、中脑、脑桥上部、小脑、枕叶和颞叶内侧多部位不同程度梗死的一组症候群。延髓背外侧综合征与基底动脉尖综合征同时或先后发生者,在临床上较为少见,现将我院近期收治的1例先后出现上述两个综合征的病例资料报道如下。

    作者:高会萍;李军;牛争平;郝志军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病人的舌象特点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病人的舌象特点。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比较174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病人(脑卒中组)和88例无脑卒中史的普通人群(对照组)的舌色(淡红舌、淡白舌、红绛舌、紫舌)、舌苔的苔质(薄苔、厚苔、无苔)、苔色(白苔、黄苔)以及舌下络脉(正常、异常)。结果两组病人舌色均以红绛舌多见,但舌色构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均以薄苔、白苔多见,两组苔质构成显著不同(P=0.031),其中脑卒中组无苔比例显著多于对照组(12.6% vs 4.5%,P=0.048),两组苔色构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脑卒中组舌下络脉异常的比例有低于对照组的趋势(P=0.053)。结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病人的舌苔苔质与普通人群有显著差异。

    作者:陆华懿;何梦祺;张云云;甄晓敏;龙燮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基于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对冠心病“痰”“瘀”证候血清代谢组学的研究

    目的:研究冠心病痰证、瘀证病人血清代谢组学特征。方法选择冠心病稳定期病人102例,其中痰证52例、瘀证50例,31名健康者,利用核磁共振谱(GCMS)和色谱/质谱(LC/MS)联用、模式识别技术等现代分析技术,比较痰证、瘀证冠心病病人和健康人的代谢物组谱差异,对同病异证病人间代谢物组谱差异进行分析。结果在多种氨基酸、有机酸、长链脂肪酸类、溶血磷脂类、磷脂类、鞘磷脂等代谢物方面,冠心病组相对于健康对照组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其中大部分的差异代谢物也是痰浊组和血瘀组的共性代谢物。冠心病组有机酸、麦芽糖、多种氨基酸较健康对照组明显升高,而多种不饱和脂肪酸及衍生物、维生素 E、胆固醇等显著降低。痰浊组和血瘀组的特性差异代谢物主要有苹果酸和琥珀酸,果糖和葡萄糖,甘氨酸和丙氨酸以及棕榈烯酸等。其中7,10顺十六碳二烯酸和 DPA在痰浊组中降低,其余则在血瘀组中浓度升高。结论冠心病有特异性的代谢组特征,痰浊和血瘀既有特性差异性代谢物,也有共性代谢物,二者异中有同,同中有异。痰浊和血瘀有共同的物质基础,这与中医理论的“痰瘀同源”是一致的,作为致病因子,二者在体内可以相互转化,共同致病,亦即“痰瘀同病”,因而在治疗时可以考虑痰瘀同治,提高疗效。

    作者:鹿小燕;顾焕;徐浩;赵铁;李耿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垂体瘤病人“双菱形纹”掌纹1例临床报道

    临床中发现一例特殊手掌病理纹,位于右手坎宫区,交织成双菱形状,可能与病人垂体瘤有关。

    作者:牛惠芳;赵可辉;陈守强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老老年高血压病人舒张压与血红蛋白、红细胞比容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探讨老老年高血压病人不同舒张压(DBP)分级与血红蛋白、红细胞比容的相关性。方法选择老老年高血压病人169例,均询问病史、行血常规、生化检查和动态血压监测;按照24 h平均舒张压水平分为5组:1组(DBP≥80 mmHg)17例,2组(DBP 70 mmHg~79 mmHg)23例,3组(DBP 60 mmHg~69 mmHg)58例,4组(DBP 50 mmHg~59 mmHg)62例,5组(DBP<50 mmHg)9例。比较各组间血红蛋白、红细胞比容等指标。结果各组血红蛋白水平比较:1组(137.53 g/L±16.46 g/L )>2组(133.37 g/L±15.08 g/L)>3组(128.39 g/L±17.91 g/L)>4组(120.61 g/L±16.03 g/L)>5组(120.38 g/L±13.38 g/L);各组红细胞比容比较:1组[(64.65±95.83)%]>2组[(40.06±3.86)%]>3组[(38.32±5.18)%]>5组[(36.10±3.24)%>4组[(36.08±4.68)%]。经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舒张压与血红蛋白(r=0.313,P=0.000)、红细胞比容(r=0.196,P=0.01)呈正相关。结论老老年高血压病人 DBP水平与红细胞比容、血红蛋白呈显著相关性,红细胞比容、血红蛋白水平随 DBP水平的增高而明显增高。故在老老年高血压病人的临床诊疗中,对血红蛋白、红细胞比容的观测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作者:李偲偲;胡元会;魏艺;杜柏;褚瑜光;李可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参麦注射液与米力农治疗老年难治性心力衰竭的疗效

    目的:探讨参麦注射液与米力农治疗老年难治性心力衰竭的疗效。方法选取老年难治性心力衰竭病人196例,按照入院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98例,两组均按慢性心力衰竭给予常规处理,对照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多巴酚丁胺注射液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联合应用参麦注射液、米力农注射液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两组病人心功能指标每搏输出量(SV)、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左室射血分数(LVEF)均较治疗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 SV、LVED、LVEF改善较对照组更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血浆脑钠肽(BNP)下降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过程中,病人未发生与参麦注射液和米力农注射液相关的不良反应。结论参麦注射液联合米力农治疗老年难治性心力衰竭可改善病人心功能指标,提高临床疗效。

    作者:卜庆锋;刘来勇;刘杰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对脑卒中后抑郁病人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

    目的:观察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黛力新)对脑卒中后抑郁病人的治疗作用。方法选取2012年8月—2014年8月我院收治的90例脑卒中后抑郁病人,按随机方法将其分为两组。两组病人均给予常规基础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给予康复训练,观察组给予黛力新,分别于治疗前与治疗后的第4周、6周、8周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和改良爱丁堡斯堪的那维亚卒中量表(MESSS),对两组病人的抑郁程度与神经功能进行评价。结果治疗2周、4周、8周后,观察组病人的 HAMD和 MESS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黛力新治疗脑卒中后抑郁,可显著改善病人抑郁程度。

    作者:殷勇;张斌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替罗非班致血小板减少症39例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替罗非班相关血小板减少症发生的影响因素,为安全使用替罗非班提供参考。方法分析2008年5月—2015年7月住院应用盐酸替罗非班治疗非 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病人937例,观察入选病人的一般资料、慢性疾病合并状况、血常规、血脂、肾功能等,在应用盐酸替罗非班后复测血常规,了解有无血小板减少症发生,并对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937例中发生替罗非班相关血小板减少症39例,发生率为4.16%;其中轻度、中度和重度血小板减少症病人分别为28例(2.99%)、8例(0.85%)和3例(0.32%)。血小板减少组与未减少组比较,年龄、超敏 C反应蛋白、用药前血小板、左室射血分数等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替罗非班所致血小板减少症在临床时有发生,以轻中度为主;在替罗非班应用过程中要考虑病人的年龄、心功能以及基础血小板水平,防止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生。

    作者:王齐国;葛振嵘;李岚;姜述斌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针刺对心血管活动调节的影响机制及围术期相关应用

    针刺可以对心血管活动进行良性调节,目前探究其机制的研究也越来越多。本研究从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心血管反射三个方面阐释针刺对心血管活动调节影响的可能机制,并列举其在围术期的相关应用。

    作者:王婷婷;万秋霞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舒脑欣滴丸对脑梗死病人肢体功能恢复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舒脑欣滴丸对脑梗死病人肢体运动功能康复的疗效。方法将60例脑梗死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各30例。两组均应用西药常规治疗,治疗组加服舒脑欣滴丸。观察两组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疗效。结果治疗组治疗1个月、3个月后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较对照组降低(P<0.05);治疗组治疗1个月、3个月后 Brathel指数较对照组升高(P<0.05);治疗组治疗1个月、3个月后 Rankin评分较对照组降低(P<0.05)。结论舒脑欣滴丸对脑梗死后肢体功能的恢复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作者:陈静;林彦琛;单娜娜;何文彤;李玉光;王永阔;李伯森;单云官;钟士江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中药干预脑血管支架术后再狭窄的系统评价

    目的:评价中药干预脑血管支架术后再狭窄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检索 PubMed、Cochrane Library、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Disk)、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维普资讯网、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以及其他相关文献,检索时间从建库至2015年6月,共收集到中药干预脑血管支架术后再狭窄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4篇,纳入病人304例。结果 Meta分析结果显示在常规西药治疗基础上加用中药治疗,可以有效降低再狭窄的发生率;中药还可以提高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的活性,且无不良反应;在预防脑缺血事件复发方面,治疗组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中药联合西医常规治疗是防治脑血管支架术后再狭窄的有效治疗方案,优于西医常规药物治疗。但也要注意纳入分析的研究质量普遍偏低,存在较多高风险偏倚因素,期待有高质量的临床试验纳入 Meta分析,以提高研究结论的可靠性。

    作者:童晨光;祁江峡;白瑞娜;王培利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葛根汤加味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葛根汤加味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CSA)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 CSA(风寒阻络证)病人130例,按病人就诊顺序随机分治疗组与对照组各65例。治疗组口服葛根汤加味,对照组静脉输注尼莫地平。观察治疗前后病人症状体征、眩晕积分,检测椎动脉、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血液流变学指标,并评估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后病人症状体征、眩晕积分均有明显改善(P<0.01),治疗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病人椎动脉、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提高(P<0.01),治疗组提高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两组治疗后病人各项血液流变学指标均明显降低(P<0.05),治疗组降低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92.31%,高于对照组81.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葛根汤加味治疗CSA能缓解病人症状体征,尤其是眩晕症状,改善血流动力学和血液流变学,且简便、安全性高、病人依从性好。

    作者:刘元梅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从四逆汤治疗高血压探讨阳虚在高血压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在传统高血压的中医辨证分型,无外肝火亢盛,肝肾阴虚,肝阳上亢等阳盛之象,但临床工作中亦不乏阳虚之人,阳虚在高血压的发病机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四逆汤可很好地控制阳虚证病人的血压。

    作者:李慧;曹征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血压控制对老年高血压病人认知功能和定量脑电图的影响

    目的:探讨血压控制对老年高血压病人认知功能和定量脑电图的影响。方法根据血压控制状况,将老年高血压病人分为血压控制良好组(65例)和血压控制不良组(58例),同时选取知情的60名健康者作为对照组;对3组病人进行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和定量脑电图检查。结果对照组、血压控制良好组、血压控制不良组的 MMSE评分分别为(27.1±3.1)分、(26.1±2.9)分和(24.9±2.7)分,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0.5,P<0.05),且对照组与血压控制良好组、血压控制良好组与血压控制不良组比较,MMSE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血压控制良好组、血压控制不良组的δ+θ/α+β值分别为0.7354±0.2217、1.0427±0.2420和1.4408±0.2637,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25.01,P<0.01)。且对照组与血压控制良好组、血压控制良好组与血压控制不良组比较,δ+θ/α+β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老年高血压病人存在认知功能损害,良好的血压控制可以减轻认知功能损害;定量脑电图δ+θ/α+β值可以反映认知功能损害的程度,δ+θ/α+β值越高,MMSE评分越低,认知功能损害越严重。

    作者:陈玉宝;郑永强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自拟熄风通络组方联合西药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自拟熄风通络组方联合西药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56例急性脑梗死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应用营养脑细胞、抗凝、抗血小板聚集、改善脑微循环、甘露醇脱水降颅压等常规药物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自拟熄风通络组方治疗。结果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1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8.21%(P<0.01);治疗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较对照组下降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拟熄风通络组方联合西药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更显著,可明改善中医证候,促进病人神经功能恢复。

    作者:刘维田;郑建辉;张国栋;黄春刚;常久魁;周晋;蔡青 刊期: 2016年第09期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主管:山西省卫生厅

主办: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 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