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益气活血中药对急性心肌梗死病人血浆miR 2233p、miR 1325p表达的影响

朱敬伟;戴国华;姚静;刘宁;宋宪波;马培泽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 益气活血中药, miR 223 3p, miR 132 5p, 肌钙蛋白 I, 胸痹
摘要:目的:观察益气活血中药对急性心肌梗死(AMI)病人血浆 miR 2233p、miR 1325p表达的影响。方法将 AMI病人3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5例,治疗组予常规西药联合益气活血中药治疗,对照组予常规西药治疗,疗程2周。健康志愿者10名为健康组。健康志愿者于入组时,AMI病人于入院后1 h、第3天、第7天、第14天分别抽取肘静脉血,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 time PCR )检测miR 2233 p、miR 1325 p的表达情况。结果 AMI病人入院早期miR 2233 p出现高表达、miR 1325p出现低表达,与健康志愿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 miR 1325p及肌钙蛋白 I(cTnI )比较,miR 2233p显示出高表达、高敏感性的特点。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治疗后病人血浆 miR 2233p表达降低、miR 1325p表达上调更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TnI于24 h上升和第3天下降更为明显(P<0.05)。结论益气活血中药联合常规西药治疗AMI较单纯常规西药治疗临床疗效较好,可能与调节 miR 2233p、miR 1325p的表达有关,miR 2233p有望成为新的 AMI早期诊断标志物。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相关文献
  • 左心辅助装置致心肌梗死早期心肌卸负荷后心肌细胞变化的研究

    目的:制作羊急性心肌梗死模型,观察左心辅助装置卸负荷干预下心肌细胞发生的变化,为左心辅助装置能否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病人提供依据。方法实验组3只成年小尾寒羊在心脏不停跳下植入左心辅助装置(FW Ⅱ型轴流泵),另3只为对照组不作卸负荷处理。记录心肌梗死后12 h、24 h、36 h、48 h、72 h肌钙蛋白I(CTn I)值评价心肌细胞损伤程度。72 h后取出标本,观察心肌细胞破坏及炎症细胞浸润情况,以及检测两组动物心肌细胞凋亡情况。结果卸负荷后各个时间点实验组 CTn I值变化幅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心肌梗死及梗死边带区域炎症细胞浸润较少,坏死心肌细胞较少,大量心肌细胞呈冬眠细胞状态存活;而对照组对应区域炎症细胞浸润广泛,坏死心肌细胞较多。细胞凋亡结果显示:实验组梗死边带区域心肌细胞凋亡程度低于对照组[(47.83±16.24)%比(75.80±11.16)%,P<0.05]。结论左心辅助装置对心肌梗死早期心肌卸负荷,可以有效减轻心肌梗死心肌细胞死亡程度,减少炎症细胞渗出,为心肌梗死后续治疗提供良好的心肌细胞基础。

    作者:甘宇;周建业;胡盛寿;唐跃;杨新卫;陈海波;闫晓倩;孙嘉康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替罗非班致血小板减少症39例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替罗非班相关血小板减少症发生的影响因素,为安全使用替罗非班提供参考。方法分析2008年5月—2015年7月住院应用盐酸替罗非班治疗非 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病人937例,观察入选病人的一般资料、慢性疾病合并状况、血常规、血脂、肾功能等,在应用盐酸替罗非班后复测血常规,了解有无血小板减少症发生,并对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937例中发生替罗非班相关血小板减少症39例,发生率为4.16%;其中轻度、中度和重度血小板减少症病人分别为28例(2.99%)、8例(0.85%)和3例(0.32%)。血小板减少组与未减少组比较,年龄、超敏 C反应蛋白、用药前血小板、左室射血分数等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替罗非班所致血小板减少症在临床时有发生,以轻中度为主;在替罗非班应用过程中要考虑病人的年龄、心功能以及基础血小板水平,防止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生。

    作者:王齐国;葛振嵘;李岚;姜述斌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针刺对心血管活动调节的影响机制及围术期相关应用

    针刺可以对心血管活动进行良性调节,目前探究其机制的研究也越来越多。本研究从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心血管反射三个方面阐释针刺对心血管活动调节影响的可能机制,并列举其在围术期的相关应用。

    作者:王婷婷;万秋霞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25例心肌致密化不全病人的超声心动图特征分析

    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对心肌致密化不全(NCVM)病人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10月—2015年10月接受超声心动图检查且诊断为 NCVM的病人25例,其中男18例,女7例,年龄25岁~76岁。应用超声心动图实施多切面扫查,于心室舒张末期选择室壁厚部位测量非致密化心肌厚度与致密化心肌厚度并计算两者比值(N/C),并且记录 N/C>2的节段数。结果25例病人中,24例为左心室受累,1例为右心室受累,均观测到过度突出的肌小梁和深陷的小梁间隐窝,且心腔内的血流与肌小梁间的隐窝沟通。病变部位主要是左室心尖部(第17节段,100%)和左室侧壁中间段(第12节段,91%),其次为左室下壁中间段(第10节段,50%)和左室后壁中间段(第11节段,45%),室间隔中段及基底段的心肌结构未见明显异常。结论 NCVM 以累及心尖部和左室侧壁中间段较常见,心肌致密化不全病人的超声心动图有明显特征性,是诊断心肌致密化不全的一种可靠检查方法。

    作者:杨敏敏;王健;薛思瑶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硝苯地平片和依那普利联合治疗高血压病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硝苯地平片和依那普利联合治疗高血压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9月—2014年9月我科门诊收治的高血压病人12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3例。对照组病人给予依那普利治疗,观察组病人给予硝苯地平片联合依那普利治疗,观察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病人的总有效率为95.2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8.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硝苯地平片联合依那普利治疗高血压疗效显著。

    作者:张萍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对脑卒中后抑郁病人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

    目的:观察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黛力新)对脑卒中后抑郁病人的治疗作用。方法选取2012年8月—2014年8月我院收治的90例脑卒中后抑郁病人,按随机方法将其分为两组。两组病人均给予常规基础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给予康复训练,观察组给予黛力新,分别于治疗前与治疗后的第4周、6周、8周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和改良爱丁堡斯堪的那维亚卒中量表(MESSS),对两组病人的抑郁程度与神经功能进行评价。结果治疗2周、4周、8周后,观察组病人的 HAMD和 MESS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黛力新治疗脑卒中后抑郁,可显著改善病人抑郁程度。

    作者:殷勇;张斌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山西省忻州市城区老年人群高血压流行病学调查分析

    目的:了解山西省忻州市城区老年人群高血压的患病率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采用随机抽样方法抽取忻州市≥60岁的452例居民进行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及生化指标检测。结果忻州市城区老年人群高血压患病例数244例,患病率为54.0%,标化患病率为52.1%,男女患病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分别为80.8%、25.5%和18.0%;经调查发现高龄、文化程度低、肥胖等是高血压发病的危险因素。结论忻州市城区老年人群高血压患病率较高且与多种因素有关,应加强对城区居民的防治,提升高血压的治疗率及控制率。

    作者:王改玲;陈还珍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病人的舌象特点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病人的舌象特点。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比较174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病人(脑卒中组)和88例无脑卒中史的普通人群(对照组)的舌色(淡红舌、淡白舌、红绛舌、紫舌)、舌苔的苔质(薄苔、厚苔、无苔)、苔色(白苔、黄苔)以及舌下络脉(正常、异常)。结果两组病人舌色均以红绛舌多见,但舌色构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均以薄苔、白苔多见,两组苔质构成显著不同(P=0.031),其中脑卒中组无苔比例显著多于对照组(12.6% vs 4.5%,P=0.048),两组苔色构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脑卒中组舌下络脉异常的比例有低于对照组的趋势(P=0.053)。结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病人的舌苔苔质与普通人群有显著差异。

    作者:陆华懿;何梦祺;张云云;甄晓敏;龙燮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葱白提取物对心脑血管疾病作用的现代研究概况

    葱白为临床常用中药,具有发汗解表、通阳、利尿的功效。其主要化学活性成分为甾体及皂苷类化合物、黄酮类、挥发油类等成分。因具有心脏保护、抗血栓、抗氧化、护肝、抗肿瘤等多种显著的药理作用而成为近年研究的热点。查阅近几年国内外文献,就葱白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能对葱白的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作者:贺清;赵勇;覃佐涛;田景成;朱浩何本鸿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脑梗死病人炎性因子和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脑梗死病人炎性因子和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方法选取2010年3月—2014年7月我院内科住院的189例脑梗死病人,随机分为3组:A组、B组、C组,各63例,每晚分别口服阿托伐他汀10 mg、15 mg、20 mg。于治疗前及治疗后1个月、6个月内,检测3组炎性因子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α(SDF 1α)、转化生长因子β(TGF β)、白细胞介素1(IL 1)、白细胞介素6(IL 6)、肿瘤坏死因子α(TNF α)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指标。结果各组治疗6个月后的炎性因子、内膜中层厚度(IMT)及斑块面积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与B组、A组比较,C组炎性因子、IMT及斑块面积改善效果更为明显(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可以调节炎性因子,减少颈动脉粥样硬化,且20 mg的剂量比10 mg、15 mg的效果更佳。

    作者:李艳华;瑚谦;杨乐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老老年高血压病人舒张压与血红蛋白、红细胞比容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探讨老老年高血压病人不同舒张压(DBP)分级与血红蛋白、红细胞比容的相关性。方法选择老老年高血压病人169例,均询问病史、行血常规、生化检查和动态血压监测;按照24 h平均舒张压水平分为5组:1组(DBP≥80 mmHg)17例,2组(DBP 70 mmHg~79 mmHg)23例,3组(DBP 60 mmHg~69 mmHg)58例,4组(DBP 50 mmHg~59 mmHg)62例,5组(DBP<50 mmHg)9例。比较各组间血红蛋白、红细胞比容等指标。结果各组血红蛋白水平比较:1组(137.53 g/L±16.46 g/L )>2组(133.37 g/L±15.08 g/L)>3组(128.39 g/L±17.91 g/L)>4组(120.61 g/L±16.03 g/L)>5组(120.38 g/L±13.38 g/L);各组红细胞比容比较:1组[(64.65±95.83)%]>2组[(40.06±3.86)%]>3组[(38.32±5.18)%]>5组[(36.10±3.24)%>4组[(36.08±4.68)%]。经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舒张压与血红蛋白(r=0.313,P=0.000)、红细胞比容(r=0.196,P=0.01)呈正相关。结论老老年高血压病人 DBP水平与红细胞比容、血红蛋白呈显著相关性,红细胞比容、血红蛋白水平随 DBP水平的增高而明显增高。故在老老年高血压病人的临床诊疗中,对血红蛋白、红细胞比容的观测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作者:李偲偲;胡元会;魏艺;杜柏;褚瑜光;李可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成人慢性近端型脊肌萎缩症的遗传学研究进展

    婴幼儿期发病的脊髓性肌萎缩症作为一类常见的遗传性疾病为人们所熟知,其遗传学机制基本明确,为产前诊断提供了理论基础。而成人型脊髓性肌萎缩症较为罕见,其遗传学机制尚不明确,无明确的有效的治疗方法。世界范围内的学者为此做出了许多努力,本研究就该病的遗传学研究现状做一综述。

    作者:李斌;王琳;简晓光;吴天晨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转化生长因子β1对心肌成纤维细胞增殖及胶原分泌的影响

    目的:探讨转化生长因子β1(TGF β1)对原代培养的乳鼠心肌成纤维细胞(CFs)增殖与胶原合成的影响。方法出生1 d~3 d的SD大鼠,用胰蛋白酶消化、差速贴壁法分离培养乳鼠心肌成纤维细胞,用不同浓度的TGF β1作用于心肌成纤维细胞,采用四氮唑盐(MTT)法测定CFs增殖,羟脯氨酸试剂盒检测胶原分泌,蛋白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心肌成纤维细胞分泌的TGF β1蛋白表达。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10 ng/mL TGF β1组心肌成纤维细胞增殖明显(P<0.05);心肌成纤维细胞羟脯氨酸含量明显增加(P<0.01),同时 TGF β1蛋白表达明显增加(P<0.05)。结论 TGF β1可引起心肌成纤维细胞的增殖,胶原分泌增加,同时可使蛋白 TGF β1蛋白含量增加。

    作者:于瑞;王幼平;崔琳;李彬;王新陆;谢世阳;高原;朱明军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TCD监测脑血流及脑血管反应性在脑损伤病人诊治中的应用研究

    目的:探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监测脑血流及脑血管反应性在脑损伤病人诊治中的应用。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2014年收治的49例外伤性脑损伤(TBI)病人(T组),51例心肺复苏后缺血缺氧型脑病病人(E组)和51名同期健康体检者(C组)作为研究对象。使用 TCD监测所有病人脑血流和脑血管反应性。结果与 C组比较,E组舒张期末血流速度(Vd)、平均峰值血流速度(Vm)显著减小,阻力指数(RI)和搏动指数(PI)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T组所有血流参数均存在一定程度的升高,但仅 RI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 T组比较,E组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Vs)、Vd 和 Vm均显著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 PI和 RI无显著变化。在 CO2反应性(CRCO2)实验前后 T组和 E组 MAP和 HR变化不明显,且 CRCO2全程变化不明显;病人早期出现 CRCO2降低者具有较高的死亡率。结论 TCD实施监测颅脑损伤病人脑血流量,可及时针对脑血流异常灌注者实施临床治疗。同时在入院时降低 CRCO2可能有利于预后。

    作者:何立华;何立明;任彦斌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先后出现延髓背外侧综合征和基底动脉尖综合征1例报道

    近年流行病学调查发现,卒中已成为我国第一位致死疾病,其中87%为缺血性卒中[1],而后循环缺血(PCI)约占缺血性卒中的20%~30%,相对于前循环卒中,PCI有更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延髓背外侧综合征(wallenberg syndrome)是 PCI常见综合征之一,由小脑后下动脉(PICA)或椎动脉供应外侧延髓的分支动脉闭塞所致[2]。其主要表现为眩晕、恶心、呕吐、眼震,病灶侧共济失调,吞咽困难、饮水呛咳、构音障碍,Horner 综合征,交叉性感觉障碍5大经典症状。而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p of the basilar syndrome, TOBS)是 PCI 的一种特殊类型,系基底动脉尖部(以基底动脉顶端为中心的2 cm范围内2条小脑上动脉、2条大脑后动脉和基底动脉顶端形成的“干”字结构)急性或亚急性闭塞导致丘脑、丘脑下部和中部、中脑、脑桥上部、小脑、枕叶和颞叶内侧多部位不同程度梗死的一组症候群。延髓背外侧综合征与基底动脉尖综合征同时或先后发生者,在临床上较为少见,现将我院近期收治的1例先后出现上述两个综合征的病例资料报道如下。

    作者:高会萍;李军;牛争平;郝志军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稳心复脉汤对冠心病病人QT间期离散度的影响

    目的:观察稳心复脉汤对冠心病病人校正 QT离散度(QTcd)的影响。方法将82例冠心病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42例)和观察组(40例),对照组给予肠溶阿司匹林、单硝酸异山梨酯、辛伐他汀等常规治疗,疗程4周;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服稳心复脉汤口服,疗程4周。分别观察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疗效和 QTcd的变化。结果治疗组在改善中医证候方面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 QTcd明显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后 QTc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稳心复脉汤能使冠心病病人 QTcd显著下降,对冠心病心肌缺血有很好疗效,从而达到预防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的作用。

    作者:王海霞;马博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原发性高血压病人血管内皮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影响原发性高血压病人血管内皮功能的危险因素,为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预防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4年8月—2015年10月住院的原发性高血压病人496例,应用高分辨率超声对肱动脉进行扫描,测定肱动脉血流介导的血管舒张功能(FMD),按FMD值大小将研究对象分为3组,对心血管危险因素和代谢因素先进行单因素分析,再行多重线性回归分析对各因素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高血压病史、降压药物服用史、吸烟、年龄、收缩压、舒张压、空腹血糖、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同型半胱氨酸、超敏 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不同 FMD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01)。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吸烟、年龄、收缩压、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超敏 C反应蛋白、空腹血糖、血同型半胱氨酸与原发性高血压病人血管内皮功能障碍存在独立相关性(P<0.05)。结论吸烟、收缩压、年龄、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超敏 C反应蛋白、空腹血糖、血同型半胱氨酸是原发性高血压病人血管内皮功能障碍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上应对这些危险因素进行早期干预,以达到预防和减缓原发性高血压病人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的目的。

    作者:裴静静;沈小梅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黄芪甲苷对心肌细胞保护作用的研究进展

    心血管系统疾病是威胁人们生命的重要疾病,其发生机制较复杂,其中心肌细胞凋亡机制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对于心肌细胞的保护,黄芪甲苷(As Ⅳ)起到巨大的作用,它的作用有不同的机制。本研究就 As Ⅳ对心肌细胞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面进行相关论述。

    作者:陈靖宇;陈铁龙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IVUS和FFR在冠状动脉临界病变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运用血管内超声(IVUS)和血流储备分数(FFR)指导冠状动脉临界病变的介入治疗,评估病人的预后。方法选取冠状动脉造影提示为单支临界病变(狭窄40%~70%)的病人70例,将其分为 IVUS干预组(25例)、FFR干预组(20例)、直接药物干预组(25例),术后观察随访6个月,比较3组病人的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发生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随访6个月,IVUS干预组和 FFR干预组 MACE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 MACE发生率均明显低于直接药物干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IVUS干预组和FFR干预组在支架植入率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冠状动脉临界病变病人,应用 IVUS或 FFR检查指导治疗,均可使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明显降低,且两种方法在指导支架植入数量方面基本相同。

    作者:杨有东;孟泽军;顾成圻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中药干预脑血管支架术后再狭窄的系统评价

    目的:评价中药干预脑血管支架术后再狭窄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检索 PubMed、Cochrane Library、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Disk)、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维普资讯网、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以及其他相关文献,检索时间从建库至2015年6月,共收集到中药干预脑血管支架术后再狭窄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4篇,纳入病人304例。结果 Meta分析结果显示在常规西药治疗基础上加用中药治疗,可以有效降低再狭窄的发生率;中药还可以提高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的活性,且无不良反应;在预防脑缺血事件复发方面,治疗组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中药联合西医常规治疗是防治脑血管支架术后再狭窄的有效治疗方案,优于西医常规药物治疗。但也要注意纳入分析的研究质量普遍偏低,存在较多高风险偏倚因素,期待有高质量的临床试验纳入 Meta分析,以提高研究结论的可靠性。

    作者:童晨光;祁江峡;白瑞娜;王培利 刊期: 2016年第09期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主管:山西省卫生厅

主办: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 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