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药处方临床调剂技术规范探讨

郑芸

关键词:中药处方, 临床调剂, 技术规范
摘要:中药处方临床调剂技术作为一门学术性、技术性较强,并负有法律责任的工作,一直是中药房日常下作的重点.中药师在日常工作中,既要应付繁忙的调配工作,又要掌握娴熟的调配技术、更要掌握好传统的鉴别方法以及相关法规.通过查阅中药调配的相关法规、规范以及结合近年来的药房工作经验,总结了本文.以便在以后的实际工作中把好中药临床调剂的质量关,为今后的药学工作存提供理论参考.
中国中医药咨讯杂志相关文献
  • 反思呼吸内科护理的安全与防与防范

    内科是医疗机构内具有代表性的一个科室,分析呼吸内科护理存在的风险因素,寻求其防范策略,降低护理风险系数,从而有效避免护理风险的发生.现将呼吸内科护理风险以及防范方法分析如下.

    作者:范高丽 刊期: 2011年第19期

  • 两种手背静脉穿刺方法的临床对比

    目的:探讨提高手背静脉穿刺成功率,减轻病人穿刺时的疼痛感的穿刺方法.方法 随机将400名临床静脉穿刺病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20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的穿刺方法.实验组采用握手式穿刺法及不同进针角度进行穿刺.结果 实验组穿刺法一次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病人疼痛感轻.P<0.01.结论 采用握手式穿刺法及不同进针角度进行手背静脉穿刺成功率高.

    作者:黄华敏 刊期: 2011年第19期

  • 1569例手术患者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分析

    目的:分析湖北省随州市中心医院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情况及存在问题.方法:抽取2011年1月1日-4月1日期间手术病历1569份,对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进行分析与评价.结果:(1)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使用率为97.90%;(2)用药频次高的依次为第2代头孢菌素、青霉索类与第3代头孢菌素;(3)用药时间(例平均用药天数);Ⅰ类切口为3.4d,Ⅱ类切口为5.3d,Ⅲ类切口为9.8d,(4)用药时机:术前大于2h用药17.00%,2h内用药40.30%,术后用药42.70%.结论:我院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作用率高,药物选择、联合应用、用药时机、用药时间、用法用量等方面不合理、不科学的情况比较普通,需进一步规范.

    作者:张秋莲 刊期: 2011年第19期

  • 厄贝沙坦复方制剂对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的影响分析

    目的:研究厄贝沙坦复方制剂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动态血压影响,并评价其疗效.方法:人选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停药两周后,给予复方厄贝沙坦治疗,治疗期间1片/日,疗程六周,在治疗开始前和结束后24小时进行动态血压监测.结果:治疗六周后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显著降低,平均收缩压和平均舒张压下降值分别为,24h:15.22±8.13mmHg和10.01±5.99mmHg;日间:16.98±9.52mmHg和11.23±6.83mmHg;夜间:14.23±7.38mmHg和8.17±5.46mmHg.结论:厄贝沙坦复方制剂对原发性高血压具有显著疗效,且安全性、耐受性俱佳.

    作者:雷斌 刊期: 2011年第19期

  • 脊髓损伤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及护理

    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daromlbosis,DVT)是脊髓损伤(SCI)的常见并发症,是指血液在深静脉中不正常的凝结,属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好发于下肢[1].若不及时治疗,将会影响患者的肢体功能和生活质量,严重的可能进一步发展成为肺栓塞(PE),即静脉血栓阻塞肺动脉及其分支,导致相应肺组织血流供应减少或中断,引起肺循环障碍的临床病理生理综合症[2],威胁患者的生命.

    作者:张敏;李艳召;梁计萍 刊期: 2011年第19期

  • 138例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的临床检验分析

    目的:分析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的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及治疗效果,以加深对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的认识,方法:以138例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忠儿为对象,分析总结138例患儿的临床资料及治疗过程.结果: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的临床症状表现为发热、咳嗽,并伴有肺外症状.所有患儿使用阿奇霉素片后病情明显好转,效果良好,治愈率高.结论: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多发于学龄前及学龄期儿童,应在早期对患儿进行特意性抗体和胸片X线检查,可减少医生的误诊漏诊情况.同时使用阿奇霉素片辅以对症治疗的方法,可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安全有效且治愈率高.

    作者:张战军 刊期: 2011年第19期

  • 臭氧髓核消融术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的效果分析

    目的:探讨臭氧髓核消融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方法:在C臂X线机的引导下,经皮穿刺注入臭氧,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观察并记录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 scale,VAS)和患者症状改善情况.结果:随访5个月,术前VAS评分平均为(7.42±0.38)分,术后6个月VAS评分平均为(2.11±0.48)分,二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改良Macnab法疗效评价,显效19例,有效35例,总有效率为90.0%.结论:经皮臭氧髓核消融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效果明显,手术安全,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徐集红 刊期: 2011年第19期

  • 考察加替沙星与氨溴索配伍稳定性

    目的:考察注射用加替沙星和注射用盐酸氨溴索在0.05g/mL葡萄糖注射液中配伍的稳定性,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在25℃下,将加替沙星和氨溴索分别溶于0.05g/mL葡萄糖注射液中配伍.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LPC)分别检测配伍液中6h内的质量浓度,并考察外观及pH值变化.结果:配伍液在6h内加替沙星和氨溴索的质量浓度分别为(771.04±6.96)μg/mL,(350.39±2.09)μg/mL,配伍液的pH值、外观无明显变化.结论:注射用加替沙星和注射用盐酸氨溴索在0.05g/mL,葡萄糖注射液中配伍,6h内是稳定的.

    作者:钟琳 刊期: 2011年第19期

  • 浅谈肱骨髁上骨折并发肘内翻的防治

    目的 研究肱骨髁卜骨折有效的治疗方法以及降低肘内翻的发生率.方法 共收集总结了54例资料较完整的肱骨髁上骨折的治疗,采用手法复位超腕关节夹板伸直旋前位固定治疗.结论 54例患儿均行手法复佗超腕关节夹板伸直旋前位固定后效果评定:优40例,良8例,可5例,差1例,优良率为88.9%.所有病例经随访证实,认为采用手法复位超腕关节夹板伸直旋前位同定治疗肱骨髁上骨折,能有效防治肘内翻.

    作者:刘春立 刊期: 2011年第19期

  • 腹股沟疝60例无张力修补术治疗效果分析

    目的:探讨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的手术效果.方法:选择60例腹股沟疝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给予患者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对照组给予患者Basini修补术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手术效果.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住院天数均短于对照组,术中术后出血量及并发症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无张力疝修补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痛苦小,并发症发生率及复发率低等优点,值得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作者:王兴军 刊期: 2011年第19期

  •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2010年法定传染病疫情分析

    目的:了解西双版纳州2010年法定传染病的发病情况及流行趋势,为制定传染病防治规划及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2010年<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报告的法定传染病疫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010年全州无甲类传染病报告,报告乙类、丙类传染病24种6407例,死亡38例.其中,乙类传染病17种3434例,死亡38例,发病率为319.50/10万、与上年相比下降了11.72%;死亡率为3.53/10万、与上年相比下降了34.93%.丙类传染病7种2973例,无死亡病例报告.乙类传染病发病居前5位的疾病依次为病毒性肝炎、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梅毒和淋病,占乙类传染病发病数的90.56%.丙类传染病发病居前3位的疾病依次为手足口病、斑疹伤寒、流行性腮腺炎,占丙类传染病发病数的79.38%.结论:当前病毒性肝炎、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梅毒、淋病、手足口病、斑疹伤寒和流行性腮腺炎是严重危害我州当地居民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的主要公共卫生问题.

    作者:申剑波;许云桥 刊期: 2011年第19期

  • 学习分析叶廷钰治疗肾病的传承经验

    肾病主要以肾小球病变的症型为主,临床上多以肉眼血尿、浮肿来诊.肾小球疾病是一种免疫性疾病,其病因多在于热在下焦,热可分为虚实.其次,脾肾气虚、气阴两虚、阴阳两虚、肝肾阴虚亦为临床常见的症型.本文总结了叶廷钰在治疗慢性肾病方面有着独道的方法,首辨阴阳;重视活血化瘀,搜风通络的运用;重视内服和外治,辨病论治等等.

    作者:孙宏 刊期: 2011年第19期

  • 2010年博乐市领导干部健康体检分析

    目的:了解我市科级干部健康状况及原因,并开展针对件的预防措施.方法:将2010年我站体检的所有科级干部(包括退休干部)作为调查对象.体检项目有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和其他辅助检查.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尿十项、乙肝两对半、丙肝、肝功、血脂、空腹血糖、肿瘤标志物,辅助检查包括:胸片、心电图、肝胆脾双肾彩超(女性包括子宫附件)结果:患病率占45%,结论:针对存在的问题加强健康教育,科学饮食,有效预防发病率.

    作者:张玉梅;王凤琴 刊期: 2011年第19期

  • 老年急腹症患者就诊特点分析与急诊护理体会

    目的:探讨老年急腹症患者就诊特点及急诊护理.方法:本次研究选择我院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收治的老年急腹症患者40例,分析其临床特点并行有针对性的急救护理,现对其资料回顾性分析如下.结果:本组40例患者中,治愈出院38例,因急性肾功能衰竭死亡2例.结论:通过对老年急腹症患者全面、系统的护理干预,可提高了疾病的治愈率,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率和死亡率.

    作者:李存兰 刊期: 2011年第19期

  • 昏迷病人并发症的循证护理

    目的:探讨昏迷病人常见护理问题的护理措施方法,将循证护理应用于昏迷病人.解决病人窒息、褥疮、肺部感染、泌尿系感染、功能锻炼、口腔感染等问题的实践过程.结果:66例中3例发生肺部感染其中2例死亡,无一例发生压疮,及泌尿系感染4例,无一例肢体废用.结论:循证护理不仅可以提高护理质量,对减少病人费用,缩短住院时间,且可丰富护理人员的知识.

    作者:陈晓秋 刊期: 2011年第19期

  • 中药房中药的质量管理分析

    中药是我国宝贵的医药遗产,中药房的质量管理工作对患者的生命健康有着重要影响,做好中药的质量管理工作能够维护患者的生命安全、降低医院资金消耗、优化经济效益.本文旨在分析医院中药房的中药质量管理,包括中药质量的相关规定、影响中药质量的因素、中药房的中药质量管理对策.

    作者:文美华 刊期: 2011年第19期

  • 阑尾切除术后切口感染影响因素

    目的:分析阑尾切除术后切口感染影响因素.方法:7例阑尾切除术切口感染的病例,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病理改变、阑尾位置变异及粘连严重造成手术困难、手术操作时间、术中阑尾化脓穿孔坏疽、腹腔渗出液较多污染切口的logistic评分呈正相关(r=72,0.77,0.64,0.62,0.93).?结论:病理改变、阑尾位置变异及粘连严重造成手术困难、手术操作时间、术中阑尾化脓穿孔坏疽、腹腔渗出液较多污染切口是阑尾切除术切口感染的原因.

    作者:丁家松 刊期: 2011年第19期

  • 中风偏瘫中医专科护理体会

    中风偏瘫是常见的中风后遗症.它是指一侧肢体肌力减退、活动不利或完全不能活动.我国流行病学资料显示:脑中风后约3/4的存活者有残疾,例如小同程度的语言障碍及肢体瘫痪.中风偏瘫康复的目的是改善运动、言语、认知和其他受损的功能,使患者在精神、心理和社会上的再适应,能恢复自主活动和人际间的交往,尽可能恢复患者的日常活动能力.

    作者:吕萍;何小燕 刊期: 2011年第19期

  • 偏方治疗偏头疼

    偏头痛是血管性头痛的一种,血管性头痛是由于颅血管收缩功能变化而引起的头痛,血管件头痛分为原发性血管性头痛和继发性两类,原发性血管性头痛又称偏头痛(Migrajne),继发性多为两侧头痛.

    作者:张福明;石向阳 刊期: 2011年第19期

  • 失眠证治沿革解析

    通过梳理历代有关失眠论述,提出古代医家论治失眠多以外感内伤为纲,并重视心、肾、脾、瘀、火等因素的作用,饶有创见,对临证多有裨益.

    作者:陈淑慧 刊期: 2011年第19期

中国中医药咨讯杂志

中国中医药咨讯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中医药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