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翔;于美丽;李金根;徐浩
目的:探讨老年阵发性房颤中医辨证分型与血栓弹力图、血脂、N 末端脑利钠肽原(N terminal pro 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NT proBNP)、左房内径的关系。方法选取老年阵发性房颤病人痰热内扰型、气虚血瘀型、心虚胆怯型、气阴两虚型的病例各40例,并以同期健康体检者40名为对照组,分别检测血栓弹力图指标 R值、K值、Angle、MA、血脂、NT proBNP及左房内径。结果痰热内扰型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LDL C)高于对照组及其他三型(P<0.05或P<0.01)。气虚血瘀型 R、K值低于对照组及其他三型,而 Angle、MA高于对照组及其他三型(P<0.05或P<0.01)。4种证型 NT proBNP均高于对照组,气阴两虚与其他证型间有统计学意义(P<0.01)。气阴两虚型、气虚血瘀型左房内径大于对照组,且气阴两虚型大于痰热内扰型及心虚胆怯型(P<0.01)。采用逐步判别分析时 R值、K值、Angle、MA、三酰甘油、NT proBNP被保留,判别方程总回代符合率为94.6%。结论血栓弹力图参数、血脂、NT proBNP、左房内径在老年阵发性房颤各证型间存在差异,R值、K值、Angle、MA、TG、NT proB-NP有助于判别老年阵发性房颤的中医辨证分型。
作者:陈成;邹襄谷;吴松鹰;陈慧;林秀明;陈永忠 刊期: 2016年第15期
目的:观察加味温胆汤联合硝苯地平控释片治疗痰湿壅盛型高血压病人晨峰高血压现象的疗效。方法将60例痰湿壅盛型晨峰现象明显的原发性高血压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治疗组,每组30例。对照组给予硝苯地平控释片30 mg,1次/日;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加味温胆汤治疗,两组病人均连续治疗4周。结果在24 h 平均收缩压(24 hASBP)、白昼平均收缩压(dASBP)、醒后2 h平均 SBP、醒后平均 DBP方面,治疗组均较对照组显著下降(P<0.05),晨峰血压控制率及中医证候疗效方面,治疗组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者的降压疗效相近(P>0.05)。结论加味温胆汤联合硝苯地平控释片对痰湿壅盛型高血压病人晨峰现象有明显的控制作用,并可改善病人生活质量。
作者:王丽;朱海波 刊期: 2016年第15期
目的:探讨影响脉搏轮廓分析法连续心排血量(PCCO)准确性的可能因素(容量状态和血管活性药物剂量的影响、不同定标间隔时间)。方法前瞻性临床观察纳入2013年8月—2014年5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ICU),需脉搏指示连续心排血量(PiCCO)监护仪进行血流动力学监测的病人。在给予治疗干预措施或在不同定标间隔时间后记录采用脉搏轮廓分析法测量的校准前心排血量值(PCCO)、经肺热稀释法测量的心排血量值(COTPTD ),组成配对数据。有治疗干预措施分组包括:容量负荷试验组、调整去甲肾上腺素输注速率组、调整多巴胺输注速率组。对无治疗干预措施、不同定标间隔时间进行分组:即0h~1 h(含1 h)、1 h~3 h(含3 h)、3 h~6 h(含6 h)、6 h~12 h(含12 h)、12 h~24 h(含24 h)、>24 h组。使用线性回归、相关一致性的界限值(bias±2SD)以及百分误差值(2× SD/COTPTD均值)分析 COTPTD和 PCCO值的一致性及关联性;使用线性回归分析 PCCO和COTPTD的变化值的关联性(ΔPCCO和ΔCOTPTD ),评价 PCCO的变化能否反映 COTPTD的变化情况。综合评价脉搏轮廓分析法连续心排血量监测的准确性及影响因素。结果本临床观察研究共收集34例病人信息,采集411组配对心排血量值。分析数据显示,全部数据中 PCCO与 COTPTD显著相关(r 2=0.56,P<0.0001),bias±2SD为(0.05±2.12)L/min,百分误差值为42%。容量负荷试验组、调整去甲肾上腺素组(上调及下调)、1 h~3 h组、6 h~12 h组、12 h~24 h组的百分误差值均大于30%。411组数据中PCCO和 COTPTD的变化值(ΔPCCO和ΔCOTPTD )行线性回归分析示:ΔPCCO和ΔCOTPTD显著相关(r2=0.18,P<0.0001)。结论在给予容量负荷试验、调整去甲肾上腺素等治疗干预措施后,或者随着时间间隔增大,PCCO与 COTPTD的一致性下降,持续 PCCO监测准确性下降。建议在循环有明显变化或大于6h间隔后应给予经肺热稀释法测量的重新校准。
作者:麦岚;徐家昊;黎毅敏 刊期: 2016年第15期
目的:观察生脉安神汤治疗气阴两虚型老年不寐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将61例病人分为生脉安神汤治疗组与七叶神安片对照组,比较两组临床疗效、证候积分变化及安全性。结果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93.10%,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71.43%,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及对照组均可以改善睡眠效率,但治疗组睡眠效率高于对照组(P<0.01)。两者均可以有效改善睡眠状况及中医证候积分。生脉安神汤在主要睡眠指标及心悸、气短、乏力、口干症状改善方面均优于七叶神安片,且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生脉安神汤治疗气阴两虚型老年不寐病人有效、安全,且疗效优于七叶神安片。
作者:李宏艳 刊期: 2016年第15期
目的:探讨透邪清心汤加减治疗急性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52例急性病毒性心肌炎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76例)和治疗组(76例)。对照组给予静脉输注能量合剂(三磷酸腺苷20 mg/d,辅酶 A100 U/d)、维生素 C0.3 g/(kg· d)和1,6二磷酸果糖250 mg/d,每日1次。治疗组76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服透邪清心汤。两组均以治疗14 d为1个疗程,疗程结束后评定疗效。结果静息心电图改变程度:对照组总有效率61.8%,治疗组总有效率80.3%,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疗效对照组总有效率65.8%,治疗组总有效率89.5%,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透邪清心汤联合常规西药治疗急性病毒性心肌炎有较好的疗效。
作者:王美芹;田满荣;赵晓静;赵卫国;王响;张建志 刊期: 2016年第15期
目的:观察羊藿三七胶囊治疗阳虚血瘀型肾性高血压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40例阳虚血瘀型肾性高血压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70例。对照组给予西医常规对症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羊藿三七胶囊口服治疗,两组均连续治疗8周为1个疗程,共治疗1个疗程。结果经治疗后,治疗组在改善中医症状总积分、血压(24 h SBP、24 h DBP)及改善 ET、NO水平等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治疗组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为91.43%,对照组为71.43%,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血压疗效总有效率为92.86%,对照组为81.43%(P<0.05)。结论羊藿三七胶囊治疗阳虚血瘀型肾性高血压,综合效果显著。
作者:史耀勋 刊期: 2016年第15期
雷公藤作为一种传统中药,所含化学成分复杂,具有多种药理活性,是目前国内外研究的热点天然药物之一。无论是中药雷公藤还是其制剂在临床上都有广泛的应用。本研究综述近年来雷公藤药理作用的新研究进展,旨在阐述雷公藤类药物的发展前景。
作者:张倩;彭广操;朱明军 刊期: 2016年第15期
目的:观察麝香保心丸辅助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9例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随机分为麝香保心丸治疗组(65例)和对照组(64例)。两组基础治疗均为口服阿司匹林、阿托伐他汀以及降血压、降血糖药物。治疗组同时加用麝香保心丸2粒,3次/日,口服,周期为12周。结果治疗组对改善临床症状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87.8%vs57.8% P<0.05),治疗组左心室收缩功能等指标优于对照组(P<0.05),且副作用轻微。结论麝香保心丸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预防发展为心肌梗死和降低心脏性事件均有效果。
作者:卫保林;程伟;曾引翠 刊期: 2016年第15期
目的:研究益气活血祛湿利水药壮心口服液治疗不同证型慢性心力衰竭(CHF)的疗效。方法将300例慢性心衰病人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180例,对照组120例。两组均给予西医常规治疗,试验组加用壮心口服液,3次/日,对照组加用芪苈强心胶囊,4粒/次,3次/日,两组疗程均为4周。检测治疗前后血浆脑钠肽(BNP)、左室射血分数(LVEF)、6 min 步行试验(6MWT)及心功能的变化。结果试验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96%,对照组为90%,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治疗后 LVEF、BNP及6MWT也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5),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壮心口服液能改善 CHF病人心功能分级,降低血浆 BNP,增加 LVEF,延长6MWT,提高病人生活质量。
作者:关玲云;张三林 刊期: 2016年第15期
近年来多项住院病人回顾性分析表明,左室射血分数保留心衰病人占心力衰竭病人总数的40%~70%,因此,我国左室射血分数保留心衰病人至少有500万人,严重影响了我国人民的生活质量及寿命,同时也耗费大量财力,所以防治左室射血分数保留心衰势在必行。本研究从病因、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等方面介绍左室射血分数保留心衰的新研究进展。
作者:石衍梅;尉若川;李虹 刊期: 2016年第15期
目的:观察威灵仙浓煎汤剂喷咽对急性脑卒中吞咽障碍病人的疗效。方法将我科70例脑卒中伴吞咽障碍病人随机分为威灵仙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两组均给予西医常规治疗,威灵仙组在基础治疗上予威灵仙浓煎液喷咽治疗,疗程2周。两组分别于治疗前后采用洼田氏饮水试验评分标准进行比较评定。结果两组治疗前后组内评分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威灵仙组吞咽功能恢复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威灵仙组有效率71.4%,对照组有效率31.4%,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配合威灵仙浓煎汤剂喷咽治疗急性脑卒中后吞咽障碍,可明显改善病人的吞咽功能,有效减少误吸等并发症,改善病人的营养状况,提高生存质量。
作者:宋珏娴;刘凤春;高利 刊期: 2016年第15期
目的:探讨速效救心丸对血小板聚集的作用及机制。方法采用比浊法测定速效救心丸、阿司匹林、阿魏酸哌嗪对二磷酸腺苷(ADP)、胶原和花生四烯酸(AA)诱导的大鼠血小板聚集率和环磷腺苷(cAMP)水平的影响。结果与空白组比较,速效救心丸中、高剂量组可显著抑制 ADP、胶原、AA诱导大鼠的血小板聚集(P<0.01);速效救心丸高剂量组对 AA诱导的大鼠血小板聚集抑制作用较阿司匹林组好;速效救心丸可提高大鼠血小板内 cAMP的含量(P<0.05)。结论速效救心丸能够抑制大鼠 ADP、胶原和 AA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其机制可能通过增加 cAMP的含量而发挥作用。
作者:李益萍;罗良国;沈磊;王肖龙 刊期: 2016年第15期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联合通心络胶囊对冠心病病人心肌肌钙蛋白 I(cTnI)、糖化血红蛋白(HbA1c)及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前瞻性研究于我院进行治疗的冠心病病人6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将所有病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给予阿托伐他汀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使用通心络胶囊。两组均以4周为一个疗程,连续服用两个疗程。比较治疗前后两组 cTnI、心肌钙蛋白 T(cTnT)、超敏 C反应蛋白(hs CRP)及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并对两组临床疗效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两组 cTnI、cTnT、hs CRP 水平均降低,HbA1c 水平均升高(P<0.05);试验组 cTnI、cTnT、hs CRP 水平较低, HbA1c水平较低(P<0.05);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临床总有效率90.00%,高于对照组的76.67%(P<0.05)。结论联合使用阿托伐他汀与通心络胶囊能够有效改善冠心病病人的临床症状,并能降低冠心病病人因糖化血红蛋白升高而引起的不良影响。
作者:杭亮;田慧娟;李军 刊期: 2016年第15期
目的:在建立大鼠脑出血(ICH)模型基础上,早期应用药物进行干预,观察大鼠神经功能缺失及脑出血血肿周围半暗带中细胞凋亡情况。方法选用 SD大鼠78只,随机分为实验组、治疗组和对照组,各组又随机分为1h、6h、1d、3d、7d和14d亚组。实验组注射Ⅳ型胶原酶建立 ICH模型,治疗组予以药物干预,后各组分别进行神经功能测定及 TUNEL法统计检测细胞。结果脑出血模型建立后各组动物均出现不同的神经功能缺失症状,脑出血组神经功能缺失症状明显重于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脑组织几乎未见 TUNEL阳性细胞,实验组于6 h可见脑出血灶周围 TUNEL阳性细胞多,并随时间的延长逐渐减少,于3 d再次出现 TUNEL阳性细胞高峰后下降;治疗组仅在脑出血后6 h观察到脑出血灶周围 TUNEL阳性细胞数高峰,但其高峰时数量少于脑出血组,之后渐下降。结论脑血疏口服液可以通过抑制神经元凋亡,改善神经功能缺失及减轻脑出血后继发脑损害。
作者:胡勇;张亚红;刘重霄;周任;师蔚;郭振宇 刊期: 2016年第15期
肢体痉挛是中风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对其进行及时全面准确的评定应是每位神经科医师的必备技能。本研究将国内外常用于中风后痉挛的评价量表等进行文献综述,重点阐述其应用特点、适用范围及使用方法,以便在临床中更好、更全面地评估中风后肢体痉挛的状态和评价治疗效果,促进中风病人的功能康复。
作者:付彩红;邹忆怀 刊期: 2016年第15期
目的:以人单核细胞株 THP 1细胞为基础,观察养心氏对 THP 1源性巨噬细胞极化和活化的影响,为养心氏抗动脉粥样硬化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分别以不同浓度(10 mg/L,25 mg/L和50 mg/L)的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 LDL)刺激THP 1源性巨噬细胞24 h,以空白为对照组,用 ELISA法测定上清液中的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 1)和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的浓度,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巨噬细胞表面 CD16及 CD68的表达。用不同浓度的养心氏(10 mg/L,50 mg/L和100 mg/L)预处理THP 1源性巨噬细胞12 h,再用50 mg/L的 ox LDL刺激 THP 1源性巨噬细胞24 h,检测上清液中 MIF、MCP 1的浓度以及 CD16及CD68的表达情况。结果 ox LDL能以剂量依赖的方式诱导 THP 1源性巨噬细胞分泌 MCP 1和 MIF,其中50 mg/L 组表达高,MCP 1(29.30±1.48)pg/mL,对照组为(5.71±1.94)pg/mL;MIF(18.67±0.15)ng/mL,对照组为(4.61±0.40)ng/mL(P<0.01)。ox LDL能改变巨噬细胞表面抗原 CD16、CD68的表达,50 mg/L组能显著下调 CD16、CD68的表达(CD16:26.9 vs对照组29.8;CD68:22.3 vs对照组25.2)。养心氏能够以剂量依赖的方式抑制 ox LDL所致的 THP 1源性巨噬细胞分泌 MCP 1和 MIF,随着养心氏刺激浓度的增加,MCP 1和 MIF的分泌减少。结论养心氏可能通过抑制巨噬细胞炎性活化,抑制巨噬细胞向促炎表型转化进而抑制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和发展。
作者:侯亮;路英进;丁彦春 刊期: 2016年第15期
目的:对帕金森病人进行重复经颅磁刺激及生物反馈治疗,观察单用重复经颅磁刺激、生物反馈及联合应用两者对帕金森运动症状及非运动症状的改善情况。方法依据帕金森症的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共筛选了12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病人,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 A组、B组、C组,每组40例。A、B两组分别采用单纯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和单纯生物反馈治疗,C组采用重复经颅磁刺激+生物反馈混合治疗。临床疗效采用改良 Webster量表和帕金森病运动功能量表(MDRSPD)进行治疗前后的评定。同时进行睡眠呼吸监测(血氧、脑电、呼吸、肢动、眼动、心电、肌电、翻身运动),出院前日(第14天前后),复查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A)及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D),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以及帕金森病综合评分量表(UPDRS)出院2个月后复诊时,对上述指数进行复查,并完善数据库。结果 C组治疗后40例病人运动功能症状改善效果显著,UPDRS评分降低19.51%,其治疗前得分(38.45±17.33)分,治疗后为(30.95±17.00)分。HAMD总分降低27.98%,其治疗前得分(12.15±7.62)分,治疗后为(8.75±7.31)分。躯体化、阻滞因子和睡眠障碍得分低于治疗前;HAMA评分无明显改变(P>0.05)。强直型病人症状改善更为明显。而 A、B组治疗前后各项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生物反馈对帕金森病运动与非运动症状的疗效优于单纯治疗组,具有明显改善运动功能和抑郁症状,对帕金森病人的症状具有明显的改善作用。
作者:甘晓斌;吴端义;王丹阳;陈恩;陈丽纯;陈荣添 刊期: 2016年第15期
目的:探讨阵发性交感神经过度兴奋(PSH)的临床特点,提高临床医生对该病的认识和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7月—2015年10月神经内、外科及 SICU病房诊治的6例 PSH病人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治疗情况等资料。结果6例病人中严重颅脑损伤2例,多次脑梗死1例,脑出血1例,缺血缺氧性脑病2例。首次出现 PSH的时间在颅脑损伤后1周之内的3例,1周至1月的3例。发作间期格拉斯哥昏迷评分3分3例,3分~15分3例。3例行脑电图检查,可见弥漫性θ或δ波,未见明确癫痫波。4例病人初被误诊为癫痫,使用丙戊酸钠效果不佳,3例改用加巴喷丁0.3,每日3次后,发作频率较前减少,1例使用溴隐亭1.25 mg症状明显好转,2例静脉使用苯二氮卓类药物有效。结论不同病因引起的颅脑损伤均可引起PSH,多数PSH被误诊为癫痫,使用抗癫痫药物效果不佳。目前 PSH的治疗主要是对症处理,早发现早治疗可有效减少交感神经过度兴奋引起的并发症。
作者:杜丽;徐家立;徐韬;叶民;丁新生 刊期: 2016年第15期
冠心病是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上导致血管腔狭窄,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肌急性、短暂性缺血、缺氧所引起的临床综合征,是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而室性早搏是在该病基础上所引发的常见并发症,也是引发冠心病加重、恶化甚至死亡的重要因素。在治疗上,西医学虽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仍存在着诸多局限。李平教授运用中西结合方法,在“心主血脉神明”指导下,从中医整体观念出发,采用中医辨证治疗,疗效显著,为冠心病室性早搏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作者:朱国东;代慧敏;李平;董晓星;王婷婷;赵利;郝腾 刊期: 2016年第15期
目的:探讨血管性痴呆病人同型半胱氨酸、叶酸和维生素 B12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取长治医学院附属和平医院2010年—2014年老年病科住院的单纯脑梗死病人32例及血管性痴呆病人38例。选同期体检中心休检的老年人30例为对照组。分别测定血浆同型半胱氨酸及血清叶酸、维生素 B12浓度,分析其在3组中水平的差异及其与血管性痴呆的关系。并对血管性痴呆组给予维生素 B12干预治疗。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血管性痴呆组与单纯脑梗死组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升高,血清叶酸和维生素B12水平均降低,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单纯脑梗死组相比,血管性痴呆组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升高,血清叶酸和维生素 B12水平均降低,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管性痴呆组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浓度分别与血清叶酸、维生素 B12浓度呈负相关(r1=-0.24,P<0.05;r2=-0.45,P<0.01);血管性痴呆组维生素B12治疗后简易精神状态量表评分高于治疗前(t=2.32,P<0.05),同型半胱氨酸低于治疗前(t=4.12,P<0.05)。结论血浆同型半胱氨酸增高可能是血管性痴呆的危险因素;叶酸尤其是维生素 B12的缺乏与血管性痴呆病人血浆同型半胱氨酸的增高有关;补充维生素 B12可能改善血管性痴呆病人的认知障碍。
作者:陈东芳;王媛媛;董彬 刊期: 2016年第1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