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生脉安神汤治疗气阴两虚型老年不寐的临床观察

李宏艳

关键词:失眠, 生脉安神汤, 气阴两虚, 老年, 不寐
摘要:目的:观察生脉安神汤治疗气阴两虚型老年不寐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将61例病人分为生脉安神汤治疗组与七叶神安片对照组,比较两组临床疗效、证候积分变化及安全性。结果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93.10%,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71.43%,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及对照组均可以改善睡眠效率,但治疗组睡眠效率高于对照组(P<0.01)。两者均可以有效改善睡眠状况及中医证候积分。生脉安神汤在主要睡眠指标及心悸、气短、乏力、口干症状改善方面均优于七叶神安片,且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生脉安神汤治疗气阴两虚型老年不寐病人有效、安全,且疗效优于七叶神安片。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相关文献
  • 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病人心踝指数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D 二聚体水平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60岁以上老年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病人心踝血管指数(CAVI)与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D 二聚体的相关性。方法选取老年急性脑卒中病人62例为脑卒中组,同期60名老年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采用动脉硬化检测仪(福田VS1000)检测 CAVI,用双抗体夹心 ELISA法分别检测两组病人血清中 VEGF和 D 二聚体的含量。结果心踝血管指数脑卒中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卒中组血清VEGF和D 二聚体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因素分析脑卒中组病人 CAVI与 VEGF、D 二聚体呈显著正相关(分别为r=0.539,P<0.01;r=0.562,P<0.01)。结论老年急性脑卒中病人 CAVI与 VEGF、D 二聚体水平明显增高,呈显著正相关性,CAVI测量对判断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病人动脉硬化程度及预后有一定的临床指导意义。

    作者:司小东 刊期: 2016年第15期

  • 维吾尔族与汉族女性更年期高血压病中医证型与危险因素相关性的对比研究

    目的:初步探索新疆与上海两地女性更年期高血压病病人中医证型与危险因素相关性,为不同民族、不同证型的女性更年期高血压病病人的早期干预及治疗提供临床依据,为中医辨证提供客观化指标。方法按纳入标准选择来自新疆医科大学附属中医院高血压科维吾尔族女性更年期高血压病病人100例,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门诊汉族女性更年期高血压病人80例,收集中医四诊信息及检测血脂、血糖,计算体重指数,并做相关统计分析。结果①维吾尔族女性更年期高血压病病人中常见的中医证型是肝阳上亢证、痰湿壅盛证(31% vs 28%);汉族女性更年期高血压病病人中常见证型是肝肾阴虚证、肝阳上亢证(38.8%vs 30%);汉族与维吾尔族女性更年期高血压病人中医证型分布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汉族女性更年期高血压病病人中,肝肾阴虚证组年龄大,与其他证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痰湿壅盛组年龄小与肝肾阴虚证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维吾尔族女性更年期高血压病人中,肝肾阴虚证组年龄大,肝阳上亢证组年龄小,与其他证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汉族与维吾尔族女性更年期高血压病病人年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汉族女性更年期高血压病病人各中医证型中,肝阳上亢证组体重指数值高,痰湿壅盛证组体重指数值低,与其他证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维吾尔族女性更年期高血压病病人各中医证型中,痰湿壅盛证组体重指数高,气阴两虚证体重指数低,与其他证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④汉族女性更年期高血压病病人,肝阳上亢证组血清三酰甘油水平高,与肝肾阴虚证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阳上亢证组血清低密度脂蛋白(LDL C)水平高,与肝肾阴虚、气阴两虚之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维吾尔族女性更年期高血压病病人,痰湿壅盛组三酰甘油水平高,与其他证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痰湿壅盛证组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水平高,与其他证型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痰湿壅盛证组高密度脂蛋白(LDL C)水平低与气阴两虚证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汉族与维吾尔族女性更年期高血压病病人 TC,TG,HDL C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⑤汉族女性更年期高血压病病人各中医证型中,气阴两虚证组糖化血红蛋白值高,与痰湿壅盛证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维吾尔族女性更年期高血压病病人各中医证型中,空腹血糖、餐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汉族与维吾尔族女性更年期高血压病病人空腹、餐后糖化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年龄、超重或肥胖、TC、TG、HDL C水平等因素可能是新疆维吾尔族女性更年期病人高血压病发生的主要原因。肝阳上亢、肝肾阴虚、痰湿壅盛是两组主要的中医证型,其次是气阴两虚。

    作者:祖力胡马尔·玉素甫;刘永明;米孜古丽·艾尼娃;郭蔚 刊期: 2016年第15期

  • 壮心口服液治疗慢性心力衰竭180例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研究益气活血祛湿利水药壮心口服液治疗不同证型慢性心力衰竭(CHF)的疗效。方法将300例慢性心衰病人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180例,对照组120例。两组均给予西医常规治疗,试验组加用壮心口服液,3次/日,对照组加用芪苈强心胶囊,4粒/次,3次/日,两组疗程均为4周。检测治疗前后血浆脑钠肽(BNP)、左室射血分数(LVEF)、6 min 步行试验(6MWT)及心功能的变化。结果试验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96%,对照组为90%,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治疗后 LVEF、BNP及6MWT也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5),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壮心口服液能改善 CHF病人心功能分级,降低血浆 BNP,增加 LVEF,延长6MWT,提高病人生活质量。

    作者:关玲云;张三林 刊期: 2016年第15期

  • 麝香保心丸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65例观察

    目的:观察麝香保心丸辅助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9例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随机分为麝香保心丸治疗组(65例)和对照组(64例)。两组基础治疗均为口服阿司匹林、阿托伐他汀以及降血压、降血糖药物。治疗组同时加用麝香保心丸2粒,3次/日,口服,周期为12周。结果治疗组对改善临床症状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87.8%vs57.8% P<0.05),治疗组左心室收缩功能等指标优于对照组(P<0.05),且副作用轻微。结论麝香保心丸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预防发展为心肌梗死和降低心脏性事件均有效果。

    作者:卫保林;程伟;曾引翠 刊期: 2016年第15期

  • 冠心病合并高尿酸血症病人尿酸水平与冠脉病变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观察冠心病合并高尿酸血症病人性别、年龄与冠脉病变的相关性,探讨尿酸水平对冠脉病变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6年1月入住广东省中医院心脏科且经过冠状动脉造影术证实的180例冠心病合并高尿酸血症病人。收集冠脉造影、尿酸水平并进行描述性以及相关性统计分析。结果在冠心病病人中,无论男女,均以三支病变和单支病变较多,男性三支病变更多,而女性单支病变更多,在 Gensini评分上,男女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病变支数上,年龄分布是有差异的,60岁~69岁病变支数多,且三支病变人数多。冠心病三支病病人尿酸水平高,从而病变部位来看,尿酸水平高的是左主干,其次是前降支、右冠状动脉、回旋支。并且尿酸水平与冠脉病变Gensini积分之间呈正相关关系(r=0.723,R2=0.522,回归方程为Y=0.194X-71.105)。结论冠心病合并高尿酸血症病人病变支数与性别无关,但是与年龄相关,且随着尿酸水平的增加,冠脉病变程度呈逐渐加重的趋势。

    作者:谢平畅;余伟清;严夏 刊期: 2016年第15期

  • 甲钴胺联合α硫辛酸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病人神经电生理及感觉定量检查的影响

    目的:研究甲钴胺联合α硫辛酸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病人神经电生理及感觉定量检查的影响。方法选择2012年4月—2014年12月112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病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接受甲钴胺联合α硫辛酸治疗,对照组接受甲钴胺治疗,治疗后12周时评估整体疗效并进行神经电生理及感觉定量检查。结果治疗后12周时,观察组病人的整体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病人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以及热感觉、冷感觉、热痛觉、冷痛觉、振动觉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病人的 MCV、SCV、冷感觉、冷痛觉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热感觉、热痛觉、振动觉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甲钴胺联合α硫辛酸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优于甲钴胺单药治疗,且能够改善病人的神经传导功能以及肢体末端的感觉功能。

    作者:王玉红;毛明利 刊期: 2016年第15期

  • 脉冲组织多普勒成像技术对延迟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临床疗效的评估

    目的:应用脉冲组织多普勒成像技术(pulse-wave doppler yissue imaging,PWDTI)评价延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后局部室壁功能的变化情况。方法 AMI病人60例,其中 PCI+药物组30例,单纯药物治疗组30例。采用 PWDTI定量测定病人治疗一周时局部室壁运动速度,同时结合常规16节段超声心动图资料,在梗死后1个月及3个月进行随访。结果60例总计出现异常室壁运动节段382个,两组间异常室壁节段,延迟PCI和保守在1周时收缩波峰速度(peak systolic velocity,Vs)、收缩波加速度(acceleration of S wave,ACCs)及舒张早期峰速度/舒张晚期峰速度(E/A)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CI+药物组在治疗后1个月、3个月时 Vs、收缩波时间速度积分(systolic ve-locity-time integral,VTIs)、ACCs明显高于单纯药物组。结论 PWDTI可评估 AMI不同治疗时段对心脏局部室壁功能的影响,提示急性心肌梗死后经皮延迟冠脉介入治疗安全有效。

    作者:黄琦磊;王光友;沈雪彬 刊期: 2016年第15期

  • 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生物反馈对帕金森病运动与非运动症状的影响

    目的:对帕金森病人进行重复经颅磁刺激及生物反馈治疗,观察单用重复经颅磁刺激、生物反馈及联合应用两者对帕金森运动症状及非运动症状的改善情况。方法依据帕金森症的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共筛选了12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病人,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 A组、B组、C组,每组40例。A、B两组分别采用单纯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和单纯生物反馈治疗,C组采用重复经颅磁刺激+生物反馈混合治疗。临床疗效采用改良 Webster量表和帕金森病运动功能量表(MDRSPD)进行治疗前后的评定。同时进行睡眠呼吸监测(血氧、脑电、呼吸、肢动、眼动、心电、肌电、翻身运动),出院前日(第14天前后),复查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A)及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D),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以及帕金森病综合评分量表(UPDRS)出院2个月后复诊时,对上述指数进行复查,并完善数据库。结果 C组治疗后40例病人运动功能症状改善效果显著,UPDRS评分降低19.51%,其治疗前得分(38.45±17.33)分,治疗后为(30.95±17.00)分。HAMD总分降低27.98%,其治疗前得分(12.15±7.62)分,治疗后为(8.75±7.31)分。躯体化、阻滞因子和睡眠障碍得分低于治疗前;HAMA评分无明显改变(P>0.05)。强直型病人症状改善更为明显。而 A、B组治疗前后各项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生物反馈对帕金森病运动与非运动症状的疗效优于单纯治疗组,具有明显改善运动功能和抑郁症状,对帕金森病人的症状具有明显的改善作用。

    作者:甘晓斌;吴端义;王丹阳;陈恩;陈丽纯;陈荣添 刊期: 2016年第15期

  • 生活方式对糖尿病的影响及中医学的干预作用

    糖尿病是一种由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引起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其发病与生活方式关系密切。本研究就饮食、体力活动、吸烟、饮酒、社会心理因素等生活方式对糖尿病发病的影响进行分析,综述中医学健康理念对糖尿病干预的积极作用。

    作者:刘晓培;夏婧;王志红 刊期: 2016年第15期

  • 脑血疏口服液对大鼠脑出血后神经功能及血肿周围半暗带细胞凋亡的影响

    目的:在建立大鼠脑出血(ICH)模型基础上,早期应用药物进行干预,观察大鼠神经功能缺失及脑出血血肿周围半暗带中细胞凋亡情况。方法选用 SD大鼠78只,随机分为实验组、治疗组和对照组,各组又随机分为1h、6h、1d、3d、7d和14d亚组。实验组注射Ⅳ型胶原酶建立 ICH模型,治疗组予以药物干预,后各组分别进行神经功能测定及 TUNEL法统计检测细胞。结果脑出血模型建立后各组动物均出现不同的神经功能缺失症状,脑出血组神经功能缺失症状明显重于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脑组织几乎未见 TUNEL阳性细胞,实验组于6 h可见脑出血灶周围 TUNEL阳性细胞多,并随时间的延长逐渐减少,于3 d再次出现 TUNEL阳性细胞高峰后下降;治疗组仅在脑出血后6 h观察到脑出血灶周围 TUNEL阳性细胞数高峰,但其高峰时数量少于脑出血组,之后渐下降。结论脑血疏口服液可以通过抑制神经元凋亡,改善神经功能缺失及减轻脑出血后继发脑损害。

    作者:胡勇;张亚红;刘重霄;周任;师蔚;郭振宇 刊期: 2016年第15期

  • 不同部位陈旧性心肌梗死伴破碎QRS波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

    目的:分析不同部位陈旧性心肌梗死伴破碎 QRS波病人与室性心律失常的相关性,研究陈旧性心肌梗死病人碎裂QRS时限与心律失常的联系。方法将2010年9月—2013年9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120例陈旧性心肌梗死病人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病人均实施常规心电图检查,并按照有无伴随破碎 QRS波(fQRS)将其分为 fQRS组(80例)与非 fQRS组(40例),统计两组病人心律失常的发生率。结果 fQRS组中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为77.5%,明显高于非fQRS组的62.5%,同时fQRS组室性前期收缩>720个/日发生率为29.03%,与非fQRS组对比差异显著,且fQRS组多形性室性期收缩、成对室性期前收缩、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及室性逸搏及心率发生率与非fQRS组相比差异明显(P<0.05)。fQRS组与非fQRS组相比,Pd和Pmax均明显增大(P<0.05),左室内径(LAD)稍增加,左室射血分数(LVEF)稍有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fQRS波与陈旧性心肌梗死病人心律失常的发生密切相关,可能为高危心肌梗死病人预警的重要心电图指标。

    作者:谢进 刊期: 2016年第15期

  • 徐浩教授从“虚”“瘀”“风”论治阵发性房颤经验浅析

    阵发性房颤是心血管科常见病,常用西药有一定副作用,射频消融治疗也存在一定复发率,如何防治阵发性房颤成为现代医学防治心血管病的难点。徐浩教授认为,阵发性房颤为本虚标实之证,病机特点可概括为“虚”、“瘀”、“风”等方面,提出益气养阴、活血化瘀、熄风安神法为主论治阵发性房颤,并善用酒水同煎法,多获良效。

    作者:高翔;于美丽;李金根;徐浩 刊期: 2016年第15期

  • 血管性痴呆病人同型半胱氨酸、叶酸和维生素B 12水平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探讨血管性痴呆病人同型半胱氨酸、叶酸和维生素 B12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取长治医学院附属和平医院2010年—2014年老年病科住院的单纯脑梗死病人32例及血管性痴呆病人38例。选同期体检中心休检的老年人30例为对照组。分别测定血浆同型半胱氨酸及血清叶酸、维生素 B12浓度,分析其在3组中水平的差异及其与血管性痴呆的关系。并对血管性痴呆组给予维生素 B12干预治疗。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血管性痴呆组与单纯脑梗死组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升高,血清叶酸和维生素B12水平均降低,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单纯脑梗死组相比,血管性痴呆组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升高,血清叶酸和维生素 B12水平均降低,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管性痴呆组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浓度分别与血清叶酸、维生素 B12浓度呈负相关(r1=-0.24,P<0.05;r2=-0.45,P<0.01);血管性痴呆组维生素B12治疗后简易精神状态量表评分高于治疗前(t=2.32,P<0.05),同型半胱氨酸低于治疗前(t=4.12,P<0.05)。结论血浆同型半胱氨酸增高可能是血管性痴呆的危险因素;叶酸尤其是维生素 B12的缺乏与血管性痴呆病人血浆同型半胱氨酸的增高有关;补充维生素 B12可能改善血管性痴呆病人的认知障碍。

    作者:陈东芳;王媛媛;董彬 刊期: 2016年第15期

  • 中风后肢体痉挛相关评定量表的研究概述

    肢体痉挛是中风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对其进行及时全面准确的评定应是每位神经科医师的必备技能。本研究将国内外常用于中风后痉挛的评价量表等进行文献综述,重点阐述其应用特点、适用范围及使用方法,以便在临床中更好、更全面地评估中风后肢体痉挛的状态和评价治疗效果,促进中风病人的功能康复。

    作者:付彩红;邹忆怀 刊期: 2016年第15期

  • 李平教授中医辨证治疗冠心病室性早搏经验总结

    冠心病是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上导致血管腔狭窄,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肌急性、短暂性缺血、缺氧所引起的临床综合征,是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而室性早搏是在该病基础上所引发的常见并发症,也是引发冠心病加重、恶化甚至死亡的重要因素。在治疗上,西医学虽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仍存在着诸多局限。李平教授运用中西结合方法,在“心主血脉神明”指导下,从中医整体观念出发,采用中医辨证治疗,疗效显著,为冠心病室性早搏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作者:朱国东;代慧敏;李平;董晓星;王婷婷;赵利;郝腾 刊期: 2016年第15期

  • 养心氏对巨噬细胞极化及活化的调节

    目的:以人单核细胞株 THP 1细胞为基础,观察养心氏对 THP 1源性巨噬细胞极化和活化的影响,为养心氏抗动脉粥样硬化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分别以不同浓度(10 mg/L,25 mg/L和50 mg/L)的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 LDL)刺激THP 1源性巨噬细胞24 h,以空白为对照组,用 ELISA法测定上清液中的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 1)和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的浓度,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巨噬细胞表面 CD16及 CD68的表达。用不同浓度的养心氏(10 mg/L,50 mg/L和100 mg/L)预处理THP 1源性巨噬细胞12 h,再用50 mg/L的 ox LDL刺激 THP 1源性巨噬细胞24 h,检测上清液中 MIF、MCP 1的浓度以及 CD16及CD68的表达情况。结果 ox LDL能以剂量依赖的方式诱导 THP 1源性巨噬细胞分泌 MCP 1和 MIF,其中50 mg/L 组表达高,MCP 1(29.30±1.48)pg/mL,对照组为(5.71±1.94)pg/mL;MIF(18.67±0.15)ng/mL,对照组为(4.61±0.40)ng/mL(P<0.01)。ox LDL能改变巨噬细胞表面抗原 CD16、CD68的表达,50 mg/L组能显著下调 CD16、CD68的表达(CD16:26.9 vs对照组29.8;CD68:22.3 vs对照组25.2)。养心氏能够以剂量依赖的方式抑制 ox LDL所致的 THP 1源性巨噬细胞分泌 MCP 1和 MIF,随着养心氏刺激浓度的增加,MCP 1和 MIF的分泌减少。结论养心氏可能通过抑制巨噬细胞炎性活化,抑制巨噬细胞向促炎表型转化进而抑制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和发展。

    作者:侯亮;路英进;丁彦春 刊期: 2016年第15期

  • 雷公藤的药理作用及毒性研究进展

    雷公藤作为一种传统中药,所含化学成分复杂,具有多种药理活性,是目前国内外研究的热点天然药物之一。无论是中药雷公藤还是其制剂在临床上都有广泛的应用。本研究综述近年来雷公藤药理作用的新研究进展,旨在阐述雷公藤类药物的发展前景。

    作者:张倩;彭广操;朱明军 刊期: 2016年第15期

  • 心室重构与痰瘀热的关系

    心室重构是多种心脏疾病的重要病理改变,而痰、瘀、热的相互胶结、相互作用在其发生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从中医病机、机制、治疗等角度探讨心室重构与痰、瘀、热的密切关系,为认识和治疗心室重构提供一定的思路。

    作者:魏本君;袁蓉;王阶 刊期: 2016年第15期

  • 生脉安神汤治疗气阴两虚型老年不寐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生脉安神汤治疗气阴两虚型老年不寐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将61例病人分为生脉安神汤治疗组与七叶神安片对照组,比较两组临床疗效、证候积分变化及安全性。结果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93.10%,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71.43%,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及对照组均可以改善睡眠效率,但治疗组睡眠效率高于对照组(P<0.01)。两者均可以有效改善睡眠状况及中医证候积分。生脉安神汤在主要睡眠指标及心悸、气短、乏力、口干症状改善方面均优于七叶神安片,且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生脉安神汤治疗气阴两虚型老年不寐病人有效、安全,且疗效优于七叶神安片。

    作者:李宏艳 刊期: 2016年第15期

  • 代谢组学在冠心病中医辨证中的应用

    中医药治疗冠心病已成为重要手段之一,代谢组学已广泛应用于中医药各个领域。本研究主要介绍代谢组学的概况,综述了近年代谢组学在冠心病中医辨证分型中的研究进展,并对中医药理论和代谢组学技术的结合提出展望。

    作者:周耀中;王咏;戎靖枫;周华 刊期: 2016年第15期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主管:山西省卫生厅

主办: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 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