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东芳;王媛媛;董彬
中医药治疗冠心病已成为重要手段之一,代谢组学已广泛应用于中医药各个领域。本研究主要介绍代谢组学的概况,综述了近年代谢组学在冠心病中医辨证分型中的研究进展,并对中医药理论和代谢组学技术的结合提出展望。
作者:周耀中;王咏;戎靖枫;周华 刊期: 2016年第15期
目的:探讨60岁以上老年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病人心踝血管指数(CAVI)与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D 二聚体的相关性。方法选取老年急性脑卒中病人62例为脑卒中组,同期60名老年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采用动脉硬化检测仪(福田VS1000)检测 CAVI,用双抗体夹心 ELISA法分别检测两组病人血清中 VEGF和 D 二聚体的含量。结果心踝血管指数脑卒中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卒中组血清VEGF和D 二聚体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因素分析脑卒中组病人 CAVI与 VEGF、D 二聚体呈显著正相关(分别为r=0.539,P<0.01;r=0.562,P<0.01)。结论老年急性脑卒中病人 CAVI与 VEGF、D 二聚体水平明显增高,呈显著正相关性,CAVI测量对判断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病人动脉硬化程度及预后有一定的临床指导意义。
作者:司小东 刊期: 2016年第15期
目的:观察慢性心力衰竭病人血清超敏心肌肌钙蛋白 I(hs cTnI)、血浆 N末端脑钠肽前体(NT proBNP)浓度变化,探讨 hs cTnI在慢性心衰病人中的评估价值。方法选取慢性心衰病人共93例作为研究病例,同一时期内的健康者85名为对照组。分析两组血清超敏肌钙蛋白 I的水平,并与 NT proBNP进行横向对比。结果对比两组中 hs cTnI均值,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0.153 ng/mL±0.156 ng/mL vs 0.010 ng/mL±0.009 ng/mL)。在慢性心衰病人中 hs cTnI和 NT proBNP有相关性(皮尔逊系数0.285,P=0.06)。结论慢性心衰病人中 hs cTnI明显升高,且越严重者水平越高,hs cTnI与 NT proBNP存在明显的正相关。
作者:廖娟;张红苗;金艳蓉;杨海燕;王庆淑;王贵会;毛京京 刊期: 2016年第15期
目的:探讨三七总皂苷对心肌梗死大鼠血管新生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影响。方法成年健康 Wistar大鼠108只,随机分为对照组、三七总皂苷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各36只。采用左冠状动脉结扎法建立急性心肌梗死大鼠模型。模型建立后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100 mg/kg腹腔注射;三七总皂苷低、高剂量组分别给予100 mg/kg和400 mg/kg三七总皂苷腹腔注射,每日一次。分别于术后3 d,7 d,14 d 和21 d处死大鼠9只,检测各组大鼠心肌梗死周边组织微血管密度、心肌梗死面积百分比、心肌梗死周围组织 VEGF mRNA表达水平,分析微血管密度与 VEGF mRNA的相关性。结果3组大鼠心肌梗死周边组织微血管密度逐渐增加,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各时点心肌梗死周边组织微血管密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高剂量组显著高于低剂量组(P<0.05);3组大鼠各时点心肌梗死面积百分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高低剂量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而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大鼠心肌梗死周围组织 VEGF mRNA表达呈现先增高后降低的趋势;高低剂量组大鼠VEGF mRNA表达随时间推移显著增高;各时点高剂量组 VEGF mRNA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和低剂量组(P<0.05),低剂量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3组大鼠心肌梗死周围组织血管密度与 VEGF mRNA均呈现正相关(r 对照组=0.86,r 低剂量组=0.84,r高剂量组=0.86,P<0.05)。结论三七总皂苷通过上调 VEGF表达促进新生血管生成,减少了心肌梗死面积。
作者:阿得力·艾山 刊期: 2016年第15期
目的:探讨阵发性交感神经过度兴奋(PSH)的临床特点,提高临床医生对该病的认识和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7月—2015年10月神经内、外科及 SICU病房诊治的6例 PSH病人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治疗情况等资料。结果6例病人中严重颅脑损伤2例,多次脑梗死1例,脑出血1例,缺血缺氧性脑病2例。首次出现 PSH的时间在颅脑损伤后1周之内的3例,1周至1月的3例。发作间期格拉斯哥昏迷评分3分3例,3分~15分3例。3例行脑电图检查,可见弥漫性θ或δ波,未见明确癫痫波。4例病人初被误诊为癫痫,使用丙戊酸钠效果不佳,3例改用加巴喷丁0.3,每日3次后,发作频率较前减少,1例使用溴隐亭1.25 mg症状明显好转,2例静脉使用苯二氮卓类药物有效。结论不同病因引起的颅脑损伤均可引起PSH,多数PSH被误诊为癫痫,使用抗癫痫药物效果不佳。目前 PSH的治疗主要是对症处理,早发现早治疗可有效减少交感神经过度兴奋引起的并发症。
作者:杜丽;徐家立;徐韬;叶民;丁新生 刊期: 2016年第15期
目的:探讨依那普利叶酸片对合并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高血压病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方法收集266例 H型高血压病人,分为治疗组(依那普利叶酸片组)和对照组(依那普利组),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2个月、治疗后10个月评估血压、血清同型半胱氨酸、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粥样硬化斑块面积及数量情况。结果与治疗前及对照组比较,治疗组在10个月后血清同型半胱氨酸降低至(13.1±6.9)μ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0个月颈动脉内中膜变薄及斑块面积、数量均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依那普利叶酸片可降低 H型高血压病人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较长时间服用可稳定 H型高血压病人颈动脉粥样斑块。
作者:权青云;张愉;孙鹃;曹艳 刊期: 2016年第15期
目的:观察羊藿三七胶囊治疗阳虚血瘀型肾性高血压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40例阳虚血瘀型肾性高血压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70例。对照组给予西医常规对症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羊藿三七胶囊口服治疗,两组均连续治疗8周为1个疗程,共治疗1个疗程。结果经治疗后,治疗组在改善中医症状总积分、血压(24 h SBP、24 h DBP)及改善 ET、NO水平等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治疗组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为91.43%,对照组为71.43%,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血压疗效总有效率为92.86%,对照组为81.43%(P<0.05)。结论羊藿三七胶囊治疗阳虚血瘀型肾性高血压,综合效果显著。
作者:史耀勋 刊期: 2016年第15期
目的:研究甲钴胺联合α硫辛酸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病人神经电生理及感觉定量检查的影响。方法选择2012年4月—2014年12月112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病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接受甲钴胺联合α硫辛酸治疗,对照组接受甲钴胺治疗,治疗后12周时评估整体疗效并进行神经电生理及感觉定量检查。结果治疗后12周时,观察组病人的整体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病人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以及热感觉、冷感觉、热痛觉、冷痛觉、振动觉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病人的 MCV、SCV、冷感觉、冷痛觉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热感觉、热痛觉、振动觉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甲钴胺联合α硫辛酸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优于甲钴胺单药治疗,且能够改善病人的神经传导功能以及肢体末端的感觉功能。
作者:王玉红;毛明利 刊期: 2016年第15期
冠心病是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上导致血管腔狭窄,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肌急性、短暂性缺血、缺氧所引起的临床综合征,是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而室性早搏是在该病基础上所引发的常见并发症,也是引发冠心病加重、恶化甚至死亡的重要因素。在治疗上,西医学虽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仍存在着诸多局限。李平教授运用中西结合方法,在“心主血脉神明”指导下,从中医整体观念出发,采用中医辨证治疗,疗效显著,为冠心病室性早搏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作者:朱国东;代慧敏;李平;董晓星;王婷婷;赵利;郝腾 刊期: 2016年第15期
肢体痉挛是中风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对其进行及时全面准确的评定应是每位神经科医师的必备技能。本研究将国内外常用于中风后痉挛的评价量表等进行文献综述,重点阐述其应用特点、适用范围及使用方法,以便在临床中更好、更全面地评估中风后肢体痉挛的状态和评价治疗效果,促进中风病人的功能康复。
作者:付彩红;邹忆怀 刊期: 2016年第15期
目的:观察复方真武冲剂治疗心衰心肾阳虚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心衰心肾阳虚证56例病人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治疗,治疗组在其基础上予以复方真武冲剂,观察4周,以4周为1个疗程。对比两组治疗前后心功能、超声心动图、血清N末端脑钠肽前体(NT proBNP )及高敏C反应蛋白(hs CRP )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6.42%,对照组总有效率75.00%,组间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 NT proBNP、hs CRP浓度治疗后治疗组较对照组更优(P<0.05)。结论复方真武冲剂能够改善心肾阳虚型心衰病人的心功能,减轻病人临床症状,与常规西药结合治疗具有一定疗效。
作者:盛晟;程晓昱;程丹 刊期: 2016年第15期
目的:分析不同部位陈旧性心肌梗死伴破碎 QRS波病人与室性心律失常的相关性,研究陈旧性心肌梗死病人碎裂QRS时限与心律失常的联系。方法将2010年9月—2013年9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120例陈旧性心肌梗死病人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病人均实施常规心电图检查,并按照有无伴随破碎 QRS波(fQRS)将其分为 fQRS组(80例)与非 fQRS组(40例),统计两组病人心律失常的发生率。结果 fQRS组中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为77.5%,明显高于非fQRS组的62.5%,同时fQRS组室性前期收缩>720个/日发生率为29.03%,与非fQRS组对比差异显著,且fQRS组多形性室性期收缩、成对室性期前收缩、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及室性逸搏及心率发生率与非fQRS组相比差异明显(P<0.05)。fQRS组与非fQRS组相比,Pd和Pmax均明显增大(P<0.05),左室内径(LAD)稍增加,左室射血分数(LVEF)稍有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fQRS波与陈旧性心肌梗死病人心律失常的发生密切相关,可能为高危心肌梗死病人预警的重要心电图指标。
作者:谢进 刊期: 2016年第15期
目的:观察加味温胆汤联合硝苯地平控释片治疗痰湿壅盛型高血压病人晨峰高血压现象的疗效。方法将60例痰湿壅盛型晨峰现象明显的原发性高血压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治疗组,每组30例。对照组给予硝苯地平控释片30 mg,1次/日;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加味温胆汤治疗,两组病人均连续治疗4周。结果在24 h 平均收缩压(24 hASBP)、白昼平均收缩压(dASBP)、醒后2 h平均 SBP、醒后平均 DBP方面,治疗组均较对照组显著下降(P<0.05),晨峰血压控制率及中医证候疗效方面,治疗组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者的降压疗效相近(P>0.05)。结论加味温胆汤联合硝苯地平控释片对痰湿壅盛型高血压病人晨峰现象有明显的控制作用,并可改善病人生活质量。
作者:王丽;朱海波 刊期: 2016年第15期
目的:探讨影响脉搏轮廓分析法连续心排血量(PCCO)准确性的可能因素(容量状态和血管活性药物剂量的影响、不同定标间隔时间)。方法前瞻性临床观察纳入2013年8月—2014年5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ICU),需脉搏指示连续心排血量(PiCCO)监护仪进行血流动力学监测的病人。在给予治疗干预措施或在不同定标间隔时间后记录采用脉搏轮廓分析法测量的校准前心排血量值(PCCO)、经肺热稀释法测量的心排血量值(COTPTD ),组成配对数据。有治疗干预措施分组包括:容量负荷试验组、调整去甲肾上腺素输注速率组、调整多巴胺输注速率组。对无治疗干预措施、不同定标间隔时间进行分组:即0h~1 h(含1 h)、1 h~3 h(含3 h)、3 h~6 h(含6 h)、6 h~12 h(含12 h)、12 h~24 h(含24 h)、>24 h组。使用线性回归、相关一致性的界限值(bias±2SD)以及百分误差值(2× SD/COTPTD均值)分析 COTPTD和 PCCO值的一致性及关联性;使用线性回归分析 PCCO和COTPTD的变化值的关联性(ΔPCCO和ΔCOTPTD ),评价 PCCO的变化能否反映 COTPTD的变化情况。综合评价脉搏轮廓分析法连续心排血量监测的准确性及影响因素。结果本临床观察研究共收集34例病人信息,采集411组配对心排血量值。分析数据显示,全部数据中 PCCO与 COTPTD显著相关(r 2=0.56,P<0.0001),bias±2SD为(0.05±2.12)L/min,百分误差值为42%。容量负荷试验组、调整去甲肾上腺素组(上调及下调)、1 h~3 h组、6 h~12 h组、12 h~24 h组的百分误差值均大于30%。411组数据中PCCO和 COTPTD的变化值(ΔPCCO和ΔCOTPTD )行线性回归分析示:ΔPCCO和ΔCOTPTD显著相关(r2=0.18,P<0.0001)。结论在给予容量负荷试验、调整去甲肾上腺素等治疗干预措施后,或者随着时间间隔增大,PCCO与 COTPTD的一致性下降,持续 PCCO监测准确性下降。建议在循环有明显变化或大于6h间隔后应给予经肺热稀释法测量的重新校准。
作者:麦岚;徐家昊;黎毅敏 刊期: 2016年第15期
目的:探讨梓醇对2型糖尿病大鼠胰岛细胞的保护作用及作用机制。方法8周龄雄性 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10只,实验组90只。实验组以高脂高糖饮食饲养8周,之后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Z,15 mg/kg),以空腹血糖≥16.7 mmol/L作为2型糖尿病成模标准,将符合2型糖尿病成模标准的60只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二甲双胍组、梓醇低剂量组、梓醇中剂量组、梓醇高剂量组。正常组和模型组灌胃蒸馏水[5 mL/(kg·d)],二甲双胍组灌胃二甲双胍[90 mg/(kg·d)],梓醇低、中、高剂量组分别灌胃梓醇2.5 mg/(kg· d)、5 mg/(kg· d)、10 mg/(kg· d)。各组大鼠干预12周后,测定空腹血糖、空腹血清胰岛素(FINS),并计算胰岛素分泌指数(HOMA β),HE染色检测大鼠胰岛细胞形态。结果与模型组比较,各药物干预组大鼠胰岛素分泌指数均有所增加;与模型组比较,HE染色结果显示二甲双胍组,梓醇低、中、高剂量组胰岛细胞结构相对完整。结论梓醇可保护胰岛细胞,促进胰岛素分泌。
作者:邹国良;仲维莉;许瑞;史成坤;赵双;韩宇博;刘莉 刊期: 2016年第15期
糖尿病是一种由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引起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其发病与生活方式关系密切。本研究就饮食、体力活动、吸烟、饮酒、社会心理因素等生活方式对糖尿病发病的影响进行分析,综述中医学健康理念对糖尿病干预的积极作用。
作者:刘晓培;夏婧;王志红 刊期: 2016年第15期
雷公藤作为一种传统中药,所含化学成分复杂,具有多种药理活性,是目前国内外研究的热点天然药物之一。无论是中药雷公藤还是其制剂在临床上都有广泛的应用。本研究综述近年来雷公藤药理作用的新研究进展,旨在阐述雷公藤类药物的发展前景。
作者:张倩;彭广操;朱明军 刊期: 2016年第15期
目的:应用脉冲组织多普勒成像技术(pulse-wave doppler yissue imaging,PWDTI)评价延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后局部室壁功能的变化情况。方法 AMI病人60例,其中 PCI+药物组30例,单纯药物治疗组30例。采用 PWDTI定量测定病人治疗一周时局部室壁运动速度,同时结合常规16节段超声心动图资料,在梗死后1个月及3个月进行随访。结果60例总计出现异常室壁运动节段382个,两组间异常室壁节段,延迟PCI和保守在1周时收缩波峰速度(peak systolic velocity,Vs)、收缩波加速度(acceleration of S wave,ACCs)及舒张早期峰速度/舒张晚期峰速度(E/A)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CI+药物组在治疗后1个月、3个月时 Vs、收缩波时间速度积分(systolic ve-locity-time integral,VTIs)、ACCs明显高于单纯药物组。结论 PWDTI可评估 AMI不同治疗时段对心脏局部室壁功能的影响,提示急性心肌梗死后经皮延迟冠脉介入治疗安全有效。
作者:黄琦磊;王光友;沈雪彬 刊期: 2016年第15期
目的:初步探索新疆与上海两地女性更年期高血压病病人中医证型与危险因素相关性,为不同民族、不同证型的女性更年期高血压病病人的早期干预及治疗提供临床依据,为中医辨证提供客观化指标。方法按纳入标准选择来自新疆医科大学附属中医院高血压科维吾尔族女性更年期高血压病病人100例,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门诊汉族女性更年期高血压病人80例,收集中医四诊信息及检测血脂、血糖,计算体重指数,并做相关统计分析。结果①维吾尔族女性更年期高血压病病人中常见的中医证型是肝阳上亢证、痰湿壅盛证(31% vs 28%);汉族女性更年期高血压病病人中常见证型是肝肾阴虚证、肝阳上亢证(38.8%vs 30%);汉族与维吾尔族女性更年期高血压病人中医证型分布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汉族女性更年期高血压病病人中,肝肾阴虚证组年龄大,与其他证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痰湿壅盛组年龄小与肝肾阴虚证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维吾尔族女性更年期高血压病人中,肝肾阴虚证组年龄大,肝阳上亢证组年龄小,与其他证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汉族与维吾尔族女性更年期高血压病病人年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汉族女性更年期高血压病病人各中医证型中,肝阳上亢证组体重指数值高,痰湿壅盛证组体重指数值低,与其他证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维吾尔族女性更年期高血压病病人各中医证型中,痰湿壅盛证组体重指数高,气阴两虚证体重指数低,与其他证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④汉族女性更年期高血压病病人,肝阳上亢证组血清三酰甘油水平高,与肝肾阴虚证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阳上亢证组血清低密度脂蛋白(LDL C)水平高,与肝肾阴虚、气阴两虚之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维吾尔族女性更年期高血压病病人,痰湿壅盛组三酰甘油水平高,与其他证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痰湿壅盛证组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水平高,与其他证型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痰湿壅盛证组高密度脂蛋白(LDL C)水平低与气阴两虚证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汉族与维吾尔族女性更年期高血压病病人 TC,TG,HDL C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⑤汉族女性更年期高血压病病人各中医证型中,气阴两虚证组糖化血红蛋白值高,与痰湿壅盛证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维吾尔族女性更年期高血压病病人各中医证型中,空腹血糖、餐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汉族与维吾尔族女性更年期高血压病病人空腹、餐后糖化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年龄、超重或肥胖、TC、TG、HDL C水平等因素可能是新疆维吾尔族女性更年期病人高血压病发生的主要原因。肝阳上亢、肝肾阴虚、痰湿壅盛是两组主要的中医证型,其次是气阴两虚。
作者:祖力胡马尔·玉素甫;刘永明;米孜古丽·艾尼娃;郭蔚 刊期: 2016年第15期
目的:探讨血管性痴呆病人同型半胱氨酸、叶酸和维生素 B12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取长治医学院附属和平医院2010年—2014年老年病科住院的单纯脑梗死病人32例及血管性痴呆病人38例。选同期体检中心休检的老年人30例为对照组。分别测定血浆同型半胱氨酸及血清叶酸、维生素 B12浓度,分析其在3组中水平的差异及其与血管性痴呆的关系。并对血管性痴呆组给予维生素 B12干预治疗。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血管性痴呆组与单纯脑梗死组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升高,血清叶酸和维生素B12水平均降低,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单纯脑梗死组相比,血管性痴呆组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升高,血清叶酸和维生素 B12水平均降低,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管性痴呆组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浓度分别与血清叶酸、维生素 B12浓度呈负相关(r1=-0.24,P<0.05;r2=-0.45,P<0.01);血管性痴呆组维生素B12治疗后简易精神状态量表评分高于治疗前(t=2.32,P<0.05),同型半胱氨酸低于治疗前(t=4.12,P<0.05)。结论血浆同型半胱氨酸增高可能是血管性痴呆的危险因素;叶酸尤其是维生素 B12的缺乏与血管性痴呆病人血浆同型半胱氨酸的增高有关;补充维生素 B12可能改善血管性痴呆病人的认知障碍。
作者:陈东芳;王媛媛;董彬 刊期: 2016年第1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