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瑞芳;骆艳伟;高峰;齐海英;安学良;王志东;王博
高血压是心血管事件的重要危险因素,常引起严重的心、脑、肾并发症。目前已有多项研究证实,miRNA在高血压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包括对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的过激反应,血管内皮的功能紊乱,血管平滑肌,细胞膜离子通道的影响等。对于其作用机制的研究可为开发新型高血压的靶向药物提供新的思路和希望,本文将着重对高血压相关 miRNAs的研究进行综述。
作者:宁冰冰;陈瑜;张腾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蛋白酶体抑制剂(PSI)作用于 PC12细胞后细胞总蛋白及其磷酸化水平的变化。方法收集实验组(PSI,10μmol/L)和对照组[二甲基亚砜(DMSO)]细胞总蛋白,进行双向电泳,应用 Pro Q Diamond磷酸化蛋白凝胶染色技术获得蛋白点磷酸化水平的差异信息,运用 MALDI TOF质谱鉴定出差异蛋白质。结果差异蛋白点2、3均为 p47,为2个同功体,蛋白酶体抑制剂干预后二者磷酸化水平均增加。结论 p47表达上调及磷酸化水平增高与蛋白酶体抑制剂诱导的异常蛋白聚集及空泡形成有关,p47可能参与帕金森病的发病机制。
作者:王秋艳;牛小媛;胡林森;房亚兰 刊期: 2015年第06期
血瘀是高血压病重要病机之一,瘀血既是高血压病的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也是高血压病产生并发症的重要病因。活血化瘀是治疗高血压病的重要组成部分,兼以平肝潜阳、健脾化痰、疏肝理气、滋养肝肾、益气等治疗以标本兼顾。
作者:李洁;解品启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观察自拟芪参通络汤治疗缺血性中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60例气虚血瘀兼水湿停滞型缺血性中风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自拟芪参通络汤口服,疗程为14 d。观察比较两组临床疗效、中医证候疗效及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改善情况。结果治疗组治疗后14 d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87.0%,优于对照组的7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14 d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为91.0%,优于对照组的8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较治疗前改善明显,但改善程度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使用自拟芪参通络汤治疗缺血性中风能更好地提高疗效,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改善病人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及日常生活的活动能力。
作者:高磊;陈龙霏;厉建爱;隋晓琳;张宪忠;李莉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研究芪参益气滴丸对冠心病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86例冠心病患者服用芪参益气滴丸,一次1袋,一日3次口服,4周为1个疗程。分别观察和检测治疗前后患者的血液流变学变化。结果治疗后全血黏度(低切、中切、高切)、血浆比黏度、红细胞比容等血液流变学指数较治疗前有显著改善(P<0.05)。结论芪参益气滴丸对冠心病患者的血液流变学异常具有很好的疗效和改善作用。
作者:沙树伟;曹壮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根据上海市闸北区临汾街道所属高血压病患者的整体现状,探讨本街道高血压病患者发病特点、疾病控制情况、病情转归等相关因素,提高高血压病患者对管理的依从性,并为制定更为完善的慢性病防治方案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临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007年1月—2014年1月建立高血压管理卡的7069例高血压患者的基本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在7069例资料完整的高血压病患者中,男性占40.63%,女性占59.37%,年龄在60岁~69岁患者占总数的35.86%,合并有糖尿病患者占29.88%,合并有冠心病患者占13.30%,合并有脑卒中患者占40.60%。管理后高血压患者收缩压、舒张压明显下降,血压控制率达97.86%,血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同型半胱氨酸等指标有明显好转。结论上海市闸北区临汾街道所属高血压病患者血压情况控制良好。
作者:李建华;宋红伟;张桦;罗维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伴腔隙性脑梗死病人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01例高血压伴腔隙性脑梗死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50例给予常规西医治疗,治疗组51例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在常规西医治疗基础上采用中医辨证将该病分为阴虚火旺、气虚血瘀、脾虚痰湿三型,并予以对症治疗,均给予3周治疗,3个月后复查。观察病人治疗1周、2周、3周血压恢复情况、临床症状缓解情况以2个月后头颅 CT恢复情况。结果治疗组治疗1周、2周血压恢复情况,治疗3周后临床症状缓解情况,2个月后复查头颅 CT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伴腔隙性脑梗死病人的效果优于单纯常规西医治疗。
作者:张春华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观察尼可地尔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的心肌保护作用。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方法,将40例 ARDS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20例。治疗组给予尼可地尔10 mg,胃管注入,3次/日,共5 d,其他治疗两组相同。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超敏C反应蛋白(hs CRP )、超敏心肌肌钙蛋白(hs cTn )、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评分及28 d病死率。结果治疗组治疗后hs CRP、hs cTn 明显低于治疗前(P<0.01),而对照组治疗前后hs CRP、hs cT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 hs CRP、hs cTn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治疗后两组 APACHEⅡ评分及28 d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治疗后 hs CRP[exp(B)=0.941,P=0.032]、hs cTn[exp(B)=0.976,P=0.009]、APACHEⅡ评分[exp(B)=0.882,P=0.010]是患者28 d病死率的预测因子。结论尼可地尔可以减轻ARDS患者的心肌损害,但不能降低患者的28 d病死率。
作者:刘兰;叶八宁;潘渝;王宇辉;胡远东;李岑;李健权;成小蓉;施贤清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小剂量多巴酚丁胺负荷超声(LDDSE)结合心肌背向散射积分(IBS)检测存活心肌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照组(CON组)18例,冠状动脉定量造影术(QCA)正常,行二维超声(2DE)、LDDSE结合 IBS检查。冠心病组(CAD组)22例,经QCA确诊为冠心病,并行经皮冠脉介入术(PCI),术前1周内行 LDDSE[5μg/(kg· min)、10μg/(kg· min)]检查、静息及硝酸甘油(NTG)介入99m Tc 甲氧基异丁基异腈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灌注显像(SPECT)检查,于静息、DSE每级负荷5 min采集全心尖切面(长轴、二腔、四腔)IBS图像,术后3个月复查二维超声。探索在 LDDSE过程中,以 CVIB大变化值(K)>0.7定义为存活心肌,检测其识别存活心肌的准确性,并与 LDDSE、SPECT进行比较。结果与 LDDSE相比,LDDSE结合 IBS技术检测存活心肌敏感性、准确性明显提高(91.1% vs 77.8%;90.4% vs 75.7%,P<0.05);与 SPECT相比敏感性、准确性均明显提高(91.1% vs 80.0%;90.4% vs 76.5%,P<0.05)。结论 LDDSE结合 IBS技术检测存活心肌准确性较 SPECT高,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常超;刘吉祥;信栓力;李琴;马宝红;杨梅霞;王素兰;张博;杨华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分析老年结核性脑膜炎的临床特点,为结核性脑膜炎早期诊断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老年结核性脑膜炎49例及成年结核性脑膜炎53例的临床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老年结核性脑膜炎组临床症状发热、头痛的发生率明显低于成年结核性脑膜炎组(P<0.05);肢体活动障碍明显高于成年脑膜炎组(P<0.05);老年结核性脑膜炎组平均脑脊液压力明显低于成年结核性脑膜炎组(P<0.05),脑脊液压力正常患者明显高于成年结核性脑膜炎组(P<0.05);但葡萄糖低于2.5 mmol/L、氯化物低于120 mmol/L及白细胞大于10×106/L的比例,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老年结核性脑膜炎临床表现不典型,容易误诊;当老年人出现不典型神经系统症状时,临床无发热、头痛症状,脑脊液压力正常、蛋白质增高、白细胞增高、葡萄糖降低、氯化物降低患者应考虑结核性脑膜炎诊断。
作者:宋承平;刘群群;崔磊;智霞萍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心肾不交型原发性抑郁症患者的脑电超慢涨落图(EFG)特征。方法采用非随机对照实验,选择60例心肾不交型原发性抑郁症患者为心肾不交组,60名健康人为对照组,运用 EFG分析技术检测脑内神经递质的值,通过对两组数据的全脑平均值及同一脑区同一脑神经递质进行比较,运用 SPSS 17.0软件包进行数据统计,找出存在差异的脑区。结果心肾不交组脑神经递质强兴奋递质(EXE)全脑平均值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10,P=0.029);两组其他脑神经递质全脑平均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心肾不交组右额部脑神经递质 EXE值低于对照组,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其他同一脑区的相同脑神经递质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肾不交型原发性抑郁症的发生与右额部脑区相关。
作者:吴文哲;李跃华;赵翠萍;相田园;林晓柔;许大剑;汪振杰;崔宁;孙锦锦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 N 末端脑钠肽前体(NT proBNP)、肌钙蛋白T(CTnT)、超敏C反应蛋白(hs CRP)的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检测不同心功能分级的 CHF患者(96例)及健康对照组(30名)的NT proBNP、CTnT、hs CRP水平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值。结果 CHF组患者 NT proBNP、CTnT、hs CRP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LVEF值越低,NT proBNP、CTnT、hs CRP水平越高;NT proBNP、CTnT、hs CRP水平与 LVEF值呈负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检测患者的 NT proBNP、CTnT、hs CRP水平有助于 CHF病情评估及预后判断。
作者:阴淑莹;韩伟;魏芳晶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观察红花黄色素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的影响。方法将78例 ACS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及治疗组,各39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红花黄色素静脉输注,检测两组入院时及治疗2周后 Hcy水平。结果经2周治疗后,治疗组 Hcy水平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5)。结论红花黄色素可明显降低 ACS患者Hcy水平。
作者:霍刚;李文军;苏华科;赵生家;林燕飞;田嘉欣;郝永哲;甄怀蒙 刊期: 2015年第06期
本文针对高血压病肝阳上亢、浊脂阻络、血脉不通的病因病机,同时结合现代临床治疗经验,首次提出高血压病“血脉同治”的治疗理念,并在该理念指导下对松龄血脉康胶囊的组方特色进行了深入的探析,阐明松龄血脉康胶囊的组方既符合中医学术思想,又具有现代药理基础,体现了衷中参西、中西合璧的创新思路和组方特色。
作者:高学敏;张德芹;陈可冀;徐磊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穴位超声联合中药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方法选取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225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112例给予抗血小板、扩冠、降脂、稳定斑块等常规治疗;治疗组113例,除常规药物外,加用超声波联合中药作用于虚里穴,每日1次。两组均以1个月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比较两组患者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结果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症状疗效,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6.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电图疗效,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1.4%,对照组总有效率为49.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肌缺血总负荷(TIB)变化比较,治疗组从治疗前的79.63 mm/min±13.21 mm/min减少到治疗后的16.37 mm/min±6.19 mm/min,对照组从治疗前的78.91 mm/min±12.67 mm/min减少到治疗后的51.65 mm/min±9.26 mm/min。两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超声波联合药物作用于虚里穴对改善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有明显疗效,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作者:尚正录;张卫斌;杨志刚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观察冻干重组人脑利钠肽(rhBNP)联合硝普钠对难治性心力衰竭(RHF)患者的临床疗效,以及对心功能、血清 N末端脑钠肽原(NT proBNP)和去甲肾上腺素(NE)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4年2月在大同市第三人民医院心内科住院的 RHF患者65例。按照数字随机法原则将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加硝普钠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 rhBNP治疗,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以及用药前、用药后7 d血清 NT proBNP、去甲肾上腺素、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变化。结果观察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77.14% vs 50.00%;91.43% vs 66.67%, P<0.05);用药后7 d,两组血清 NT proBNP和 NE水平较用药前均显著降低(P<0.01),并且观察组血清 NT proBNP和 NE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与用药前相比,观察组 LVEDD显著降低(P<0.01),对照组 LVEDD降低不明显(P>0.05),两组LVEF值均提高(P<0.01)。结论 rhBNP联合硝普钠治疗顽固性心力衰竭效果优于单用硝普钠,并改善患者心功能,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相当。
作者:薛蓉;张萍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观察早期肢体康复训练对高血压脑出血偏瘫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68例高血压脑出血偏瘫患者按照入院时间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4例。对照组采用骨小窗开颅术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实施早期肢体康复训练。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和治疗前、第28天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日常活动、肢体功能评分。结果治疗第28天,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日常活动能力及肢体功能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改善(P<0.05),但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1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9.41%(P<0.05)。结论早期肢体康复训练治疗高血压偏瘫患者,可促进患者神经功能和肢体功能恢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作者:李延萍;景蓉;李水清;白瑞;杨莉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应用磁共振扩散峰度成像(DKI)初步探讨脑星形细胞瘤的 DKI参数值与术后病理 GFAP表达的相关性。方法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脑星形细胞瘤66例,其中高级别(WHO Ⅲ级~Ⅳ级)34例,低级别(WHO Ⅰ级~Ⅱ级)32例,术前行常规磁共振平扫增强及 DKI扫描,通过工作站对图像进行后处理,测定肿瘤实质区部分各向异性分数(FA)值及平均扩散峰度(MK)值,采用两样本t检验比较两组间 DKI各参数值及 GFAP表达水平差异,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 DKI各参数值与 GFAP表达的相关性。结果高级别组脑星形细胞瘤实质区 MK值明显高于低级别组(P<0.05);高级别组脑星形细胞瘤实质区 FA值与低级别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31);高级别组脑星形细胞瘤实质区 GFAP表达显著低于低级别组(P<0.05);MK值与 GFAP表达呈显著负相关(r=-0.836;P=0.03);FA值与 GFAP(r=-0.562;P=0.05)表达无相关性。结论 DKI参数 MK值与脑星形细胞瘤GFAP表达显著相关。应用 DKI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补充常规磁共振,间接评估肿瘤细胞的分化程度、恶性程度、浸润转移等生物学行为,有助于脑星形细胞瘤的个体诊断及治疗。
作者:雷颖;张辉;王效春;谭艳;秦江波;张锁旺;张磊;王乐;吴晓峰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观察心脉隆注射液对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B 型利钠肽(BNP)、尿酸(UA)的影响。方法将住院治疗的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67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心脉隆注射液5 mg/kg+5%葡萄糖200 mL静脉输注,每天2次,5 d为1个疗程。2个疗程结束时比较疗效及 BNP、UA水平。结果治疗2个疗程后,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而 BNP及 UA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脉隆注射液可改善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降低 BNP及 UA水平。
作者:杨晓芹;薛国敏;常瑜;张金玲;卢新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研究半量阿替普酶联合依诺肝素治疗75岁以上高龄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大同市三医院心血管内科2010年5月—2013年5月收治的121例老年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根据是否有溶栓意愿分为溶栓治疗组(75例)和非溶栓治疗组(46例)。观察溶栓治疗组溶栓后临床血管再通情况;择期 PCI术中两组血管灌注情况;观察住院30 d内发生的不良事件,包括死亡、心源性休克、恶性心律失常、颅内出血等。结果溶栓治疗组临床冠脉再通率88.0%,择期 PCI术中冠脉造影显示溶栓治疗组冠脉血流 TIMI2级~3级83.3%,明显高于未溶栓组16.0%(P=0.000)。住院30 d内终末事件溶栓组与未溶栓组死亡率分别10.7%和28.3%(P=0.013),心源性休克分别为5.3%和19.6%(P=0.014),恶性心律失常分别为9.3%和23.9%(P=0.029),颅内出血分别为4.0%和0(P=0.170)。结论半量阿替普酶联合依诺肝素溶栓治疗75岁以上高龄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显著增加血管再灌注,轻微增加颅内出血的发生率,对于不具备直接PCI的患者仍然是有价值且相对安全的选择。
作者:孙为勤 刊期: 2015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