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蓉;张萍
自发性冠状动脉夹层(spontaneous coronary ar-tery dissection,SCAD)是指冠状动脉内膜未经人为干预,自发地发生撕裂,或内膜下血肿形成,影响或阻断冠状动脉血流,又称原发性冠状动脉内膜撕裂,可表现为不稳定型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甚至猝死[1],是一种比较少见的心血管疾病,发病率低,但病死率高[2],若诊治不及时,48 h 内死亡率高达50%,美国心脏协会(AHA)2006年报道本病年发病率为25/100万~30/100万,目前国内尚无详细统计资料。SCAD 过去主要在尸检中偶然发现[3],近年随着介入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应用,临床工作中其病例数及检出率明显增加,多数见于无冠心病危险因素的妇女[1]。
作者:郭海平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尿酸水平与短期预后的关系。方法连续纳入发病24 h内入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595例,并在入院24 h内检测血尿酸水平,高血尿酸诊断标准:男性>416μmmol/L、女性>357μmmol/L。发病14 d时进行改良 Rankin量表(mRs)评分,作为评价短期预后的指标,mRs评分<3分为预后良好,mRs评分>3分为预后不良。结果入选的59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中高血尿酸166例,血尿酸异常343例,单因素分析显示,高龄、低血红蛋白、入院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量表(NIHSS)评分、高尿素氮、高血肌酐、高血脂是急性脑梗死患者合并高血尿酸的危险因素(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高血脂、高尿素氮、高血肌酐是急性脑梗死患者合并高血尿酸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性别、高龄、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高血脂、高血肌酐、高尿素氮、高血尿酸、血尿酸异常、入院 NIHSS评分影响急性脑梗死患者短期预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高龄、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入院 NIHSS评分、血尿酸异常为急性脑梗死患者短期预后不良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血尿酸水平异常为急性脑梗死患者短期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而高血尿酸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短期预后无预测价值。
作者:刘瑞芳;骆艳伟;高峰;齐海英;安学良;王志东;王博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分析老年结核性脑膜炎的临床特点,为结核性脑膜炎早期诊断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老年结核性脑膜炎49例及成年结核性脑膜炎53例的临床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老年结核性脑膜炎组临床症状发热、头痛的发生率明显低于成年结核性脑膜炎组(P<0.05);肢体活动障碍明显高于成年脑膜炎组(P<0.05);老年结核性脑膜炎组平均脑脊液压力明显低于成年结核性脑膜炎组(P<0.05),脑脊液压力正常患者明显高于成年结核性脑膜炎组(P<0.05);但葡萄糖低于2.5 mmol/L、氯化物低于120 mmol/L及白细胞大于10×106/L的比例,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老年结核性脑膜炎临床表现不典型,容易误诊;当老年人出现不典型神经系统症状时,临床无发热、头痛症状,脑脊液压力正常、蛋白质增高、白细胞增高、葡萄糖降低、氯化物降低患者应考虑结核性脑膜炎诊断。
作者:宋承平;刘群群;崔磊;智霞萍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研究中药复方潜阳合剂对腹主动脉缩窄致高血压左室肥厚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使用腹主动脉缩窄致高血压左室肥厚模型,Wistar大鼠随机分成假手术组和模型组,将高血压造模成功的大鼠随机分成模型组、培哚普利组和潜阳合剂组,每组10只,并开始灌胃,各组药物干预8周。使用心脏超声评价左室肥厚水平,尾动脉仪测量大鼠左前肢血压,天狼猩红染色观察心肌胶原含量,免疫组化法测定心肌组织Ⅰ型、Ⅲ型胶原纤维的含量。结果腹主动脉缩窄后12周,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血压升高,左室后壁及室间隔厚度增厚(P<0.001),左室舒张末内径和收缩末内径缩小(P<0.001);与模型组相比,培哚普利组和潜阳合剂组血压降低,左室后壁和室间隔厚度降低(P<0.001),舒张末内径(P<0.001)和收缩末内径(P<0.05)改善;与模型组相比,培哚普利组、潜阳合剂组大鼠心肌组织胶原较少,Ⅰ型和Ⅲ型胶原纤维表达减少。结论潜阳合剂可以改善腹主动脉缩窄致高血压大鼠的左室肥厚,其机制与降压、抑制心肌胶原纤维增生相关。
作者:高俊杰;吴琼;陈铁军;王肖龙;陈亚妮;沈智杰;薛金贵;张春伶;郭蔚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观察松龄血脉康胶囊联合丁螺环酮治疗高血压合并焦虑状态病人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100例高血压合并焦虑状态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50例)和治疗组(50例)。两组病人均给予高血压常规治疗,对照组服用丁螺环酮片剂,治疗组同时服用丁螺环酮片剂及松龄血脉康胶囊,两组疗程均为4周。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测定病人的血压及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以SAS评分对病人的焦虑程度及改善状况进行疗效评定。结果对照组与治疗组的降压总有效率分别为72%和96%,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 SA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松龄血脉康胶囊联合丁螺环酮治疗高血压合并焦虑状态病人临床疗效较单用丁螺环酮更为显著。
作者:姜进;王衡;李定安;于奇晋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心肾不交型原发性抑郁症患者的脑电超慢涨落图(EFG)特征。方法采用非随机对照实验,选择60例心肾不交型原发性抑郁症患者为心肾不交组,60名健康人为对照组,运用 EFG分析技术检测脑内神经递质的值,通过对两组数据的全脑平均值及同一脑区同一脑神经递质进行比较,运用 SPSS 17.0软件包进行数据统计,找出存在差异的脑区。结果心肾不交组脑神经递质强兴奋递质(EXE)全脑平均值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10,P=0.029);两组其他脑神经递质全脑平均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心肾不交组右额部脑神经递质 EXE值低于对照组,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其他同一脑区的相同脑神经递质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肾不交型原发性抑郁症的发生与右额部脑区相关。
作者:吴文哲;李跃华;赵翠萍;相田园;林晓柔;许大剑;汪振杰;崔宁;孙锦锦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对风湿性心脏病左心房血栓形成的机制、各因素的作用及其相互关系进行分析。方法选取2012年2月—2014年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84例风湿性心脏病患者,根据有无血栓将其分为血栓组和无血栓组,每组42例,分别对两组患者左心房面积、二尖瓣膜口面积、抗凝酶Ⅲ(AT Ⅲ)活性以及左心收缩期内径等情况进行检测,且对比分析两组患者超声心电图结果情况。结果血栓组患者的左心收缩期内径、左心房面积、肺动脉压以及二尖瓣跨瓣压差明显大于无血栓组患者,且血栓组患者的AT Ⅲ活性明显小于无血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风湿性心脏病并发部分阻塞的左心房血栓形成因素复杂,临床需要加强防范措施,避免风湿性心脏瓣膜病患者左心房血栓的发生。
作者:邹远泉;周跃;钟山;孔范岸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观察冻干重组人脑利钠肽(rhBNP)联合硝普钠对难治性心力衰竭(RHF)患者的临床疗效,以及对心功能、血清 N末端脑钠肽原(NT proBNP)和去甲肾上腺素(NE)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4年2月在大同市第三人民医院心内科住院的 RHF患者65例。按照数字随机法原则将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加硝普钠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 rhBNP治疗,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以及用药前、用药后7 d血清 NT proBNP、去甲肾上腺素、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变化。结果观察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77.14% vs 50.00%;91.43% vs 66.67%, P<0.05);用药后7 d,两组血清 NT proBNP和 NE水平较用药前均显著降低(P<0.01),并且观察组血清 NT proBNP和 NE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与用药前相比,观察组 LVEDD显著降低(P<0.01),对照组 LVEDD降低不明显(P>0.05),两组LVEF值均提高(P<0.01)。结论 rhBNP联合硝普钠治疗顽固性心力衰竭效果优于单用硝普钠,并改善患者心功能,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相当。
作者:薛蓉;张萍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老年退行性心脏瓣膜病合并心力衰竭的临床治疗。方法从我院2013年5月—2014年5月收治的老年退行性心脏瓣膜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中随机选取6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分别进行常规方法治疗和常规治疗结合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的治疗。结果对照组治疗后总有效率为76.7%,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6.7%,研究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常规治疗方法的基础上行ACEI同步治疗老年退行性心脏瓣膜病合并心力衰竭具有显著的效果。
作者:张永红;王慧峰;邬冬梅;王凤群;王鲲 刊期: 2015年第06期
杨士勇教授是我国第五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经验丰富,根据多年临床经验,认为慢性心力衰竭的中医基本病机是气虚、阳虚、水饮、瘀血,通过辨证论治,调节人体整体功能,改善患者心衰症状,提高心力衰竭患者生活质量,临床疗效确切。
作者:刘呈宇;杨士勇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观察左乙拉西坦(LEV)对硝酸甘油致大鼠偏头痛模型血浆中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及一氧化氮(NO)含量的影响。方法24只清洁健康的雄性 Wistar大鼠,采用皮下注射硝酸甘油/生理盐水制备偏头痛大鼠模型,造模后 LEV高、低剂量组分别给予LEV 200 mg/kg、100 mg/kg灌胃,在30 min、60 min、180 min三个时间点采集大鼠血浆标本,分别运用酶联免疫吸附剂测定法测定 CGRP,硝酸还原酶法测定 NO的含量。结果 LEV高剂量组、LEV低剂量组各时间点血浆中 CGRP及 NO含量与空白对照组和模型对照组相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LEV高剂量组、低剂量组均可降低偏头痛大鼠血浆中 CGRP及 NO的含量,且 LEV高剂量组在降低 CGRP和 NO含量变化的趋势较 LEV低剂量组明显,提示左乙拉西坦可能是通过下调 CGRP和 NO含量而改善实验大鼠的偏头痛症状。
作者:刘晓东;童宇平;牛争平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后循环脑卒中相关性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将急性后循环卒中患者分为院内感染组和无院内感染组,收集患者既往史、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评分、改良的曼恩吞咽能力评估量表(MMASA)评分以及侵袭性操作、制酸药物使用。结果共纳入198例患者,其中院内感染64例(32.32%),单变量分析显示,院内感染组与年龄、吸烟史、慢性呼吸系统疾病、GCS评分、MMASA评分、呕吐、制酸剂的使用、侵袭性操作比例、入院时以及入院后第3天 NIHSS评分、单发于桥脑、≥3个的新发病灶数与非感染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既往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优势比6.80,95%可信区间1.50~30.85,P<0.001)、低 MMASA评分(优势比1.65,95%可信区间1.23~2.23,P<0.001)和≥3个新发脑梗死病灶数(优势比2.47,95%可信区间1.52~4.03,P<0.001)。结论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低 MMASA评分、≥3个新发脑梗死病灶数可能是后循环患者发生院内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王会斌;马洪颖;谭双;刘春芹;李永秋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研究半量阿替普酶联合依诺肝素治疗75岁以上高龄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大同市三医院心血管内科2010年5月—2013年5月收治的121例老年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根据是否有溶栓意愿分为溶栓治疗组(75例)和非溶栓治疗组(46例)。观察溶栓治疗组溶栓后临床血管再通情况;择期 PCI术中两组血管灌注情况;观察住院30 d内发生的不良事件,包括死亡、心源性休克、恶性心律失常、颅内出血等。结果溶栓治疗组临床冠脉再通率88.0%,择期 PCI术中冠脉造影显示溶栓治疗组冠脉血流 TIMI2级~3级83.3%,明显高于未溶栓组16.0%(P=0.000)。住院30 d内终末事件溶栓组与未溶栓组死亡率分别10.7%和28.3%(P=0.013),心源性休克分别为5.3%和19.6%(P=0.014),恶性心律失常分别为9.3%和23.9%(P=0.029),颅内出血分别为4.0%和0(P=0.170)。结论半量阿替普酶联合依诺肝素溶栓治疗75岁以上高龄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显著增加血管再灌注,轻微增加颅内出血的发生率,对于不具备直接PCI的患者仍然是有价值且相对安全的选择。
作者:孙为勤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观察红花黄色素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的影响。方法将78例 ACS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及治疗组,各39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红花黄色素静脉输注,检测两组入院时及治疗2周后 Hcy水平。结果经2周治疗后,治疗组 Hcy水平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5)。结论红花黄色素可明显降低 ACS患者Hcy水平。
作者:霍刚;李文军;苏华科;赵生家;林燕飞;田嘉欣;郝永哲;甄怀蒙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 N末端脑利钠肽前体(NT proBNP)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关系。方法对67例稳定型心绞痛(SAP)患者进行分组,根据冠状动脉造影(CAG)结果进行 Syntax评分分为轻度病变组(21例)、中度病变组(32例)、重度病变组(14例),另设正常对照组41例。用电化学发光双抗体夹心免疫法测定各组血清 N末端脑利钠肽前体浓度。结果 SAP组血清 N末端脑利钠肽前体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 N末端脑利钠肽前体水平与白细胞、C反应蛋白、总胆固醇、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小板计数、心肌肌钙蛋白I之间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SAP患者血清N末端脑利钠肽前体浓度明显升高,与冠状动脉斑块的病变程度密切相关,提示其有助于冠心病的危险分型,可作为冠心病患者的临床监测指标之一。
作者:陈剑峰;张美春;宋敏;朱勇;何成龙;胡俊灵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观察黄芪甲苷对缺血再灌注模型损伤大鼠心肌组织的保护作用及与心肌组织细胞自噬的关系。方法结扎大鼠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建立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采用细胞生物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心肌组织在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及黄芪甲苷处理后的心肌组织损伤、细胞自噬的变化。结果缺血再灌注损伤使大鼠心肌组织中心肌灶性病变严重,兼有波浪改变及大片炎症细胞浸润,与假手术组相比损伤面积明显增多(P<0.05),而黄芪甲苷低、高剂量组均可使心肌灶性病变和炎症细胞浸润的面积明显减少(P<0.0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缺血再灌注损伤可激活心肌组织细胞中 Beclin1的表达(P<0.05),而黄芪甲苷低、高剂量组均可降低缺血再灌注损伤诱导的心肌组织细胞 Beclin1表达(P<0.05)。结论黄芪甲苷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心肌面积,其机制可能是通过调节与自噬相关的 Beclin1细胞信号转导通路而发挥作用。
作者:黄莉;王大伟;严夏;黄伟新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危险因素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疑诊 ACS并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检查(CAG)73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 CAG结果将其分为非 ACS组(129例)和 ACS组(605例),分析冠心病危险因素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冠心病独立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ACS组和非 ACS组年龄、男性比例、高血压病、糖尿病、吸烟史、家族史者比例及高敏 C反应蛋白(hs CRP)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CS组随着糖尿病、家族史等单个危险因素及年龄、男性比例、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 C)水平的增加,冠状动脉病变支数、狭窄程度逐渐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呈正相关;BMI、hs CRP、UA、TC、TG、HDL C、吸烟与冠状动脉病变支数、狭窄程度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s CRP、年龄、男性、糖尿病、高血压病、吸烟为冠心病的显著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魏霞;陈还珍;刘子源;刘帅;张艳丽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观察片仔癀对局灶性脑梗死大鼠模型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和白细胞介素6(IL 6)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改良的 Longa法制备大脑中动脉栓塞(MCAO)模型,SD大鼠随机分为7组:假手术组、模型组、脑得生组、尼莫地平组及片仔癀大、中、小剂量组。通过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脑组织 BDNF和 IL 6的蛋白表达,HE染色观察脑组织的病理损伤情况。结果在梗死中心区,模型组的 BDNF和 IL 6蛋白表达显著低于假手术组(P<0.01),片仔癀各剂量组的 BDNF和 IL 6蛋白表达均高于模型组(P<0.05或P<0.01);在梗死周围区,模型组BDNF和IL 6蛋白表达均较假手术组显著升高,片仔癀各剂量组BDNF的蛋白表达均高于模型组(P<0.01),而 IL 6蛋白表达均低于模型组(P<0.05)。片仔癀大、中剂量组的脑组织病理形态较模型组有明显改善。结论片仔癀可以上调局灶性脑梗死后大鼠 BDNF的蛋白表达水平和下调 IL 6蛋白表达,减轻脑缺血导致的神经功能损伤。
作者:孟佳;黄希艳;李倩;朱陵群 刊期: 2015年第06期
慢性硬膜下血肿(CSDH)系轻微头部外伤致桥静脉或皮层小血管损伤,渗血积聚在硬膜下腔形成血肿。病情一般发展缓慢,3周后血肿逐渐形成包膜而成为慢性硬膜下血肿。本病好发于老年人,占颅内血肿的10%,硬膜下血肿的25%,双侧血肿的发生率为14.8%[1]。本病起病隐袭,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治疗以手术为主。我院自2002年1月—2004年10月共收治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74例,均经手术治疗后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作者:白映红;刘性强;魏书田;李存晓;李斌;杨军;王宝 刊期: 2015年第06期
血瘀是高血压病重要病机之一,瘀血既是高血压病的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也是高血压病产生并发症的重要病因。活血化瘀是治疗高血压病的重要组成部分,兼以平肝潜阳、健脾化痰、疏肝理气、滋养肝肾、益气等治疗以标本兼顾。
作者:李洁;解品启 刊期: 2015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