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敏;李光来
目的 分析穴位透刺配合电针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方法 采用随机抽样法将64例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2例,实验组给予头面穴位透刺配合电针治疗为主;对照组给予头面穴和体穴传统针刺治疗为主.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面神经功能分级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改善程度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1),且实验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针刺以头面穴位透刺配合电针为主治疗周围性面瘫患者临床疗效较传统针刺治疗方法显著.
作者:李万婷;赵立新 刊期: 2013年第02期
冠心病心力衰竭作为心力衰竭的主要类型,吸引了现代医学防治研究者的目光,中医药对冠心病心力衰竭的病机和治疗研究均有一定的积累,在临床疗效方面具备一定优势,同时尚存在相关问题.结合近年文献资料,分析总结冠心病心力衰竭的中医病机认识及临床治疗研究概况,将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基础.
作者:王贤良;毛静远;赵志强;王帅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 观察银丹心脑通软胶囊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1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50例,予常规基础治疗,治疗组51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银丹心脑通软胶囊 3粒,3次/日,疗程8周.治疗期间停用降脂及抗凝药物.结果 治疗组临床症状、心电图改善总有效率分别为86.27%、90.2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0.00%、7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银丹心脑通软胶囊治疗冠心病心绞痛能明显提高临床疗效,可减少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减少心绞痛发作次数,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作者:杨利军;叶浩 刊期: 2013年第02期
虫类入药,历史悠久.在<神农本草经>中记载虫类药28种,至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中已扩展达99种.汉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为早记载使用虫类药之医书,如抵当丸、鳖甲煎丸等,书中用水蛭、虻虫、蛴螬等八种.临床实践证明虫类药在治疗中风病方面有其特殊的疗效,笔者在临床中根据中风病不同的分期辨证配伍使用虫类药治疗,疗效显著.
作者:汤银燕;盛蕾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对脑出血患者术后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88例脑出血患者根据家属意愿分为两组.内科保守治疗组(对照组)46例,给予内科保守治疗;微创血肿清除术(微创组)42例,在CT引导下行颅内血肿清除术.应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和修订致残量表(mRS)对术后1个月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和疗效进行评估.结果 治疗1个月后两组患者NIHSS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P<0.05),且微创组NIHSS评分明显低于较对照组(P<0.05);根据致残量表,微创组总有效率为69.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7.8%(P<0.05);微创组死亡2例,对照组死亡5例,两组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与内科保守治疗相比能改善脑出血患者神经功能,并可降低致残率.
作者:杜杰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疏血通注射液对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心绞痛患者血脂、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72例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8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疏血通注射液6 mL加入生理盐水或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静脉输注,每日1次.对照组34例,接受常规治疗.两组均以2周为1个疗程.观察两组心绞痛疗效及血脂、凝血功能的变化.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6.8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1.76%(P<0.05).治疗组治疗后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治疗组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明显延长,纤维蛋白原含量明显下降(P<0.05),并且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疏血通注射液治疗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心绞痛患者时,具有调脂、抗凝、促纤溶的作用.
作者:袁托亚;于赛华;刘晓宇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 观察参松养心胶囊联合美托洛尔治疗女性更年期室性早搏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86例女性更年期室性早搏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参松养心胶囊+美托洛尔)和对照组(美托洛尔),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及室性早搏的改善情况.结果 治疗组临床症状改善总有效率为90.70%,优于对照组的72.09%(P<0.05);治疗组心电图改善总有效率为95.35%,优于对照组的81.40%(P<0.05).结论 参松养心胶囊联合美托洛尔治疗女性更年期室性早搏效果明显、安全性高,患者耐受性好.
作者:于赛华;于金华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 观察清热化瘀Ⅱ号方对脑缺血预处理再灌注后大鼠脑内微管相关蛋白1B(MAP1B)的影响,探讨其对缺血性脑损伤神经元的保护作用机制.方法 SPF级SD大鼠126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6只)、假手术组(30只)、脑缺血再灌注组(30只)、脑缺血预处理组(30只)、清热化瘀Ⅱ号方组(30只),除正常对照组外每组按照再灌注后3 h、6 h、12 h、24 h、48 h 5个时间点平均分为5个亚组,采用二次线栓法制备大鼠局灶性脑缺血预处理模型,用RT-PCR法检测各时间点MAP1B蛋白表达变化.结果 正常对照组和假手术组均有MAP1B mRNA表达,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脑缺血再灌注组在12 h时缺血侧海马区MAP1B mRNA表达至高峰,随再灌注时间延长其表达逐渐下降,但与正常对照组相比仍明显升高(P<0.01);与脑缺血再灌注组相比,脑缺血预处理组在12 h、24 h、48 h时表达均有明显的升高(P<0.01);与脑缺血预处理组相比,清热化瘀Ⅱ方组在48 h时表达水平进一步增高(P<0.05).结论 缺血预处理可能通过上调MAP1B的表达发挥神经保护的作用,而清热化瘀Ⅱ号联合缺血预处理进一步增强其保护作用.
作者:王琳;祝美珍;肖艳芬;杨仕权;吴志敏;刘向阳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 应用汉密顿抑郁量表评分评价心可舒片对冠心病病人焦虑症状的治疗作用.方法 选取40例冠心病慢性稳定型心绞痛门诊病人,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试验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心可舒片治疗,对照组予以常规治疗,疗程12周.观察治疗前后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结果 两组治疗前HAMD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治疗后HAMD评分与治疗前及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心可舒片可以明显改善冠心病心绞痛病人的焦虑症状.
作者:丁新明;黄攀攀;李浩;张丽芬 刊期: 2013年第02期
长期的高血压易导致心、脑、肾、血管等多系统、多脏器的靶器官器质性病变和功能性损害.心肌纤维化(myocardial fibrosis,MF)是高血压性心脏病的主要病理特征之一.它可引起心肌结构紊乱、组织异质性增高,是发生心律失常的结构基础,也是猝死和慢性心功能不全的潜在危险因素.近年来的研究发现对高血压MF从中医血瘀证角度认识,应用活血化瘀方药进行干预具有较好的疗效,已经得到临床广泛的重视.
作者:周明龙;姚祖培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 观察雷洛昔芬对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增殖情况的作用,探讨雷洛昔芬对心血管系统的保护作用,为绝经后妇女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植块法培养大鼠VSMC,不同浓度的戊酸雌二醇和雷洛昔芬作用于大鼠VSMC 24 h,实时定量PCR法测定VSMC 的标志基因心肌素(MYOCD)、经典雌激素受体(ESR)、G蛋白偶联雌激素受体(GPER)mRNA的表达量.比较不同浓度的戊酸雌二醇和雷洛昔芬对大鼠VSMC增殖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结果 戊酸雌二醇和雷洛昔芬处理组的MYOCD mRNA表达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并随着浓度的降低MYOCD表达量逐渐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处理组的ESR和GPER mRNA表达量较对照组升高,与药物浓度呈正相关(P<0.05).结论 与雌二醇作用相似,雷洛昔芬亦能明显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的表型转化,影响其增殖,可替代雌二醇作为绝经后妇女雌激素替代疗法(ERT)的新药,对绝经后妇女心血管疾病的预防、治疗有重要意义.
作者:毋亚男;张明升;郭东星;张华屏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 研究心率变异性(HRV)在不同程度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SAS)患者中的变化情况.方法 通过多导睡眠图监测明确为SAS患者30例为A组,并将其中低通气指数(AHI)<20的轻度SAS患者16例作为B组,AHI>20的中度SAS患者14例作为C组,对照组为健康体检人群20名.对各组进行动态心电图监测,采用HRV时域分析法分析SAS患者的自主神经活性.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B组、C组所有的窦性心率RR间期的标准差(SDNN)、全程记录中每5 min RR间期平均值的标准差(SDANNS)、相邻RR间期差值的均方根(rMSS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B组和C组HRV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AS对HRV有较大影响,但不能以AHI指数来判断HRV下降的严重程度.Holter作为一种简单、快捷、无创的检查对SAS患者的筛选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邓伟胜;杨敏;李平 刊期: 2013年第02期
应激是指机体对内外环境剧变的刺激出现的包括精神、神经、内分泌和免疫等方面的综合应答状态[1],应激反应(stress)指机体突然受到一定强度有害的应激源刺激时,产生的应激因子(stressor)对机体的负面作用所引起以交感-肾上腺髓质和垂体-肾上腺皮质功能增强为主要特点的非特异性损害[2],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IR)是指各种原因使胰岛素促进葡萄糖摄取和利用的效率下降,机体代偿性地分泌过多的胰岛素而产生高胰岛素血症,以维持血糖的稳定[3].流行病学调查认为应激性高血糖的发生率为43%~50%,其中IR占85%.近的研究表明,短暂的IR是损伤应激反应患者的保护性状态,持续进展的IR是导致患者严重后果的重要危险因素,成为大型手术、危重患者仅次于感染的死亡原因[3].虽然应激反应IR的病变机制仍然不完全清楚,但对创伤应激反应IR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些可喜的进展,现综述如下.
作者:卢冠铭;李天资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 观察安神补脑液改善慢性脑供血不足患者头痛、失眠症状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纳入研究的慢性脑供血不足患者140例随机分成两组,干预组给予安神补脑液治疗,对照组给予氟桂利嗪治疗.结果 治疗3个月后,干预组症状头痛缓解例数较对照组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43,P<0.05);干预组失眠缓解例数较对照组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4.07,P<0.05).结论 在慢性脑供血不足伴有头痛、失眠患者中使用安神补脑液能有效缓解患者的头痛、失眠症状.
作者:杨玲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全蝎纯化液(PLIS)对内毒素休克大鼠的保护作用.方法 将50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PLIS大剂量组、PLIS中剂量组、PLIS小剂量组,每组10只.静脉注射脂多糖(LPS),复制大鼠休克模型.PLIS各剂量组于注射PLIS后15 min注射LPS,空白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监测LPS注射前及注射后60 min、90 min、180 min大鼠平均动脉压(MAP).LPS注射3 h后颈总动脉取血,测定血浆组织因子(TF)、肿瘤坏死因子(TNF)、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含量.结果 全蝎各剂量组在注入LPS后,MAP下降不明显,TF、TNF含量显著降低(P<0.01),TFPI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TFPI/TF比值各剂量组明显高于模型组(P<0.01).结论 PLIS可能通过抑制TF和TNF升高,而对大鼠内毒素休克有保护作用.
作者:靳铁飞;吴萍;谭茜;周牡娜;徐爱良;彭延古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 观察急性心肌梗死出现症状后不同时间段溶栓治疗的效果,探讨出现症状至溶栓开始时间对溶栓效果的影响.方法 对66例出现症状后不同时间段的急性心肌梗死病人,选用阿替普酶100 mg,采取90 min给药法进行溶栓治疗,观察不同时间段溶栓成功比例.结果<60 min、60 min至2 h、2 h~6 h、6 h~12 h溶栓成功率分别为90.9%、81.5%、55.0%、12.5%,60 min内与60 min至2 h溶栓效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 h内溶栓与2 h后溶栓效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 h~6 h溶栓与6 h后溶栓效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出现症状后溶栓治疗开始时间越早,溶栓效果越好,6 h后溶栓疗效明显降低.
作者:冯汀兰;赵宇芳 刊期: 2013年第02期
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治疗使心肌组织重新得到血液灌注,然而心肌缺血后恢复血流灌注却引起组织损伤和功能障碍,即缺血再灌注损伤(MIRI).目前的研究认为钙超载是引起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主要原因,然而其确切机制仍有待进一步阐明.本文通过对钙超载机制及中医药防治的简要概述,总结防治心肌MIRI的策略及其临床应用前景.
作者:李伟君;李应东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缺血性中风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近年来中西医对于治疗该病都加大了研究力度,并取得了一定成绩,本文就有关急性缺血性中风的中西医治疗近况进行综述.
作者:刘泰;钟洁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中医证型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的关系.方法 收集急性脑梗死病例122例,进行中医辨证,统计每个患者的证型合并数与NIHSS评分,分析证型合并数与NIHSS评分的关系;统计每个证型患者的NIHSS评分,按证型分为6组,比较各组之间NIHSS评分.结果 急性脑梗死患者中医证型合并数与NIHSS评分不相关(P>0.05);瘀证的NIHSS评分与其他证型NIHS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症状的轻重、预后与中医证型合并数的多少无关;急性脑梗死患者合并瘀证的患者较其他证型患者临床症状重、预后差.
作者:郭海燕;童晨光;张晓晖;祁江峡;王文靖 刊期: 2013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肢体反复短暂缺血预处理(LIP)在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可能的脑保护机制.方法 随机将42只成年健康雄性Wistar大鼠分为7组,假手术组、脑缺血组、脑缺血再灌注组、预处理0 h组、预处理6 h组、预处理12 h组、预处理24 h组.采用线栓法制备大脑中动脉缺血及缺血再灌注模型,重复夹闭大鼠双侧股动脉4 次(每次10 min,间隔10 min) 作为LIP,采用生化方法测定各组脑组织中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三磷酸腺苷(ATP)酶的含量;HE染色观察大鼠脑组织的病理改变.结果 肢体反复短暂缺血预处理组可明显减少MDA的含量,升高SOD活性,增加ATP含量,尤以预处理0 h和6 h组为著,同其余预处理组及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肢体缺血预处理可提高脑缺血大鼠的SOD活性、降低MDA含量、促进ATP的生成,推知反复短暂的肢体缺血预处理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保护作用,它可通过提高脑组织抗氧化酶活性、提高线粒体能量,抑制氧自由基产生及脂质过氧化反应来发挥作用.
作者:张晓敏;李光来 刊期: 2013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