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继荣
目的:检测血液病/肿瘤患儿与普通疾病患儿的生存质量及行为差异. 方法:运用儿童生存质量普适性核心量表父母报告(PedsQLTM 4.0)及Achenbach儿童行为评定量表(CBCL)对30例年龄在6~11岁血液病/肿瘤患儿及34例呼吸系统疾病患儿进行心理评估;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FES-CV),对血液病/肿瘤患儿家长进行心理、家庭环境评估.结果:血液病/肿瘤患儿生存质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00),生理功能、情感功能、社会功能、学校表现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0.01).血液病/肿瘤男性患儿躯体诉述、违纪得分高于对照组(P均<0.05);女性患儿社交退缩高于对照组(P<0.05).患儿的生存质量与家长的心理卫生状况及家庭环境情况有显著的相关性. 结论:血液病/肿瘤患儿可能存在较多的生存质量及异常行为问题,在治疗原发病的同时,心理干预仍是必要的.
作者:宋婷婷;傅晓燕;谢晓恬 刊期: 2013年第01期
1病例患者女性,40岁,已婚,农妇.因独语,发呆,疑人害5年,加重伴厌食、消瘦2个月于2000年8月入院.既往7年前曾经产后大出血,在当地医院经及时抢救才转危为安,此后一直闭经,不久出现少言懒动,头发脱落,厌食疲劳,闭经等,曾在当地治疗,具体欠详,效果不佳,日渐消瘦,精神萎糜.于1995年8月左右出现无故发呆,喃喃自语,无端怀疑家婆要加害于她,是家婆害得她这样,疑人在饭菜中下毒,不近人情,对家人态度冷淡,常无故发脾气,骂家人或邻居,有时整夜无法入睡,曾到外地求医,服用中草药,无效果.
作者:钟湧江;许红燕 刊期: 2013年第01期
本文对阿立哌唑合并奥氮平治疗精神分裂症的疗效和安全性进行研究,报告如下.1对象和方法为2008年4月至2010年6月我院符合CCMD-3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住院患者;PANSS总分≥60分;入组前2周未服用过抗精神病药.排除合并严重躯体疾病、老人、儿童、妊娠及哺乳期妇女,药物过敏者.共60例,按入院时间随机分为研究组(阿立哌唑合并小剂量奥氮平)32例,男14例,女18例;年龄18~ 56岁,平均(30±7.6)岁;病程2个月~9年,平均(2.4±1.5)年.对照组(单用阿立哌唑)28例,男13例,女15例;年龄19~49岁,平均(27±7.0)岁;病程1个月~8年,平均(2.3±1.7)年.以上各项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作者:李卫军;刘晓红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比较艾司西酞普兰联合奎硫平治疗难治性抑郁症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74例门诊和住院的难治性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38例(艾司西酞普兰联合奎硫平治疗)和对照组36例(单用艾司西酞普兰治疗),治疗8周.采用17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和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价症状严重程度,治疗中出现的症状量表(TESS)评定不良反应. 结果:两组治疗后HAMD和HAMA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性降低(P均<0.01);第8周研究组与对照组有效率分别为57.9%、33.3%,两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和对照组与药物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艾司西酞普兰合并奎硫平治疗难治性抑郁症与单用艾司西酞普兰相比,起效较快,疗效较好,同样安全.
作者:魏英;赵胜军;施薇华;宋静波;方建忠;杨忠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度洛西汀合并小剂量奥氮平治疗抑郁症的疗效. 方法:采用随机双盲对照研究,将105例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52例(度洛西汀合并小剂量奥氮平治疗),对照组53例(单用度洛西汀治疗);疗程8周.于治疗前及治疗后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及治疗中出现的症状量表(TESS)评定疗效及不良反应. 结果:研究组和对照组显效率分别为94.0%和62.7%,以研究组疗效显著(t=2.37,P<0.05).两组HAMD、HAMA治疗后各次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t=2.66~3.76,P均<0.01);以研究组降分显著(=2.54 ~3.68,P<0.01或P<0.05).两组不良反应相当(x2=0.08,P>0.05). 结论:度洛西汀合并小剂量奥氮平治疗抑郁症疗效优于单一用药.
作者:李学灵;屈建新;耿寒松;张继涛;王艳红;刘艳江;邹振民 刊期: 2013年第01期
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前瞻记忆缺陷的特点及相关机制进行综述.
作者:季陈凤;刘登堂;徐一峰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比较文拉法辛与碳酸锂强化治疗对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治疗无效的抑郁症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将SSRI治疗无效的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予文拉法辛替换SSRI治疗和加用碳酸锂强化治疗.在治疗前及治疗1、2、4、8周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评定临床疗效.采用治疗中出现的症状量表(TESS)评定药物安全性. 结果:文拉法辛组治疗痊愈率为51.1%,锂强化组治疗痊愈率为28.9%,两组痊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SRI治疗无效的抑郁症患者换用文拉法辛的疗效优于碳酸锂强化治疗.
作者:寻知元;张国双;江芮;吕浩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编辑先生:精神分裂症的早期干预主要是指在精神分裂症前驱期实施的干预,请问在现今常用的诊断系统中有无相应的诊断标准?如何使用?江苏一名医生答读者来信江苏医师:大部分精神分裂症患者在首次疾病发作前会出现感知觉、思维、认知、行为、社会功能、情绪或心境等方面的异常变化[1-2],这一时期被称为精神分裂症的前驱期.在精神分裂症前驱期和在精神病发作之后为缩短未经治疗的精神病阶段(DUP)实施的干预统称为精神分裂症的早期干预[3].目前只有DSM系统曾对精神分裂症前驱期做过详细界定,但是几经变迁仍未能达成一致.精神分裂症前驱期这一概念常被用于科学研究中,下面简要介绍界定此期的相关标准和工具.
作者:陈发展;赵旭东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探讨焦虑症患者心率变异性异常的一些相关影响因素. 方法:选取焦虑症患者(焦虑症组)80例和健康志愿者(正常对照组)80名完成一般情况问卷及病史问卷、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评定,同时采用24小时动态心电图记录器测定两组被试心率变异性(HRV)指标,并进行比较. 结果:焦虑症组平均心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t=6.79,P<0.01).焦虑症组HRV所有指标均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其中SDNN、RMSSD、PNN50、HF及LF/HF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11.95,-5.34,-4.79,-2.69,-2.93;P均<0.01).不同性别(F =5.500)、不同年龄段(F=270.39)两组被试平均心率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 结论:焦虑症患者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与性别、年龄有关.
作者:范毅敏;杨程青;胡华 刊期: 2013年第01期
1病例患者女,38岁,干部.于2011年9月6日开始出现失眠,多疑,自言自语、骂人、冲动、毁物等精神症状,于10月21日入院.精神检查:意识清晰,接触被动,定向完整,言语性幻听,关系妄想,被害妄想,情感平淡,意志减退,无自知力.诊断:偏执型精神分裂症.入院前查血常规:白细胞9.0×109/L,中性粒细胞0.61,淋巴细胞0.23.给予阿立哌唑5mg/d治疗.入院第7天查血常规:白细胞11.0×109/L,中性粒细胞0.66,淋巴细胞0.18,嗜酸细胞0.11,杆状细胞0.03.
作者:王永柏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精神科医师的道德准则——世界精神病学协会的马德里宣言
作者:谢侃侃 刊期: 2013年第01期
1病例患者男性,53岁,已婚,中专.因自语、多疑,凭空耳闻人语3个月,加重1周入院.精神检查:神清,定向力存在,存在言语性幻听及关系妄想,思维略显散漫,情感平淡,接触被动,意志力有所减退,社会功能部分受损.既往有高血压病8年,入院前一直服用硝苯地平片20 mg,2次/d,血压稳定在正常范围,无心脑血管病及其他特殊病史.个人史、家庭史无特殊.体格检查无异常.诊断:精神分裂症.予盐酸哌罗匹隆,第1~2天8 mg/d,第3~4天12 mg/d,第5~7天增至16 mg,2次/d.第1周内测血压尚维持在正常范围内.
作者:李继荣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军人失眠症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与人格特征、社会支持和应对方式的关系.方法:采用一般情况调查表、90项症状清单(SCL-90)、艾森克个性测验(EPQ)、社会支持量表(SSRS)和简易应对方式问卷对48名军人失眠症患者进行问卷调查. 结果:①军人失眠症患者SCL-90总分及各因子均显著高于军人常模,其中以躯体化、人际敏感和焦虑尤为突出(P<0.01);②军人失眠症患者的EPQ-N、消极应对与SCL-90各因子呈显著正相关,EPQ-E、主观支持、客观支持、支持利用度和社会支持总分与SCL-90各因子呈显著负相关(P<0.05或0.01).③回归分析显示,军人失眠症患者SCL-90总分有显著性影响的因素由大到小依次为EPQ-N、自责、主观支持、社会支持利用度和婚恋. 结论:军人失眠症患者心理健康状况可能受个性、对应方式、社会支持及婚恋等的综合影响.
作者:梁学军;甘景梨;刘立志;张伟红;高存友;赵兰民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研究齐拉西酮对慢性不可预见应激(chronic unpredictable stress,CUS)大鼠抑郁样行为的改善作用以及对海马神经发生的作用. 方法:将24只大鼠分为对照组(n=8),慢性不可预见应激组(n=8)和齐拉西酮组(n=8),建立CUS大鼠模型,连续7d给予齐拉西酮[2.5 mg/(kg·d)],通过旷场及糖水摄取实验观察各组动物行为学变化、溴脱氧尿嘧啶核苷(BrdU)掺入实验观察海马增殖情况,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海马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Bcl-2)、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和磷酸化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pERK1/2)的表达水平的变化. 结果:持续21 d的慢性不可预见应激抑制了动物对糖水的偏好及单位时间内运动距离(与对照组相比较,P均<0.05),而给予齐拉西酮可以改善这种现象(与慢性不可预见应激组比较,P均<0.05);BrdU染色结果显示,齐拉西酮可以显著增加海马的增殖细胞数,而且增加了增殖细胞中的神经元比率(与慢性不可预见应激组比较,P均<0.05);进一步通过Western blot发现,CUS应激抑制了大鼠海马Bcl-2、BDNF及pERK1/2的表达(与对照组相比较,P均<0.05),而给予齐拉西酮则缓解了这一下降现象(与慢性不可预见应激组比较,P均<0.05). 结论:齐拉西酮能够改善动物模型的抑郁行为,而这一作用可能与其促进海马Bcl-2、BDNF及pERK1/2的表达,进而促进海马神经发生来实现的.
作者:杨帆;王磊;陈怡环;彭正午;谭庆荣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探讨额颞叶痴呆患者的临床特征,为早期诊断提供依据. 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额颞叶痴呆患者的临床特点. 结果:额颞叶痴呆早期的首发症状以人格改变(75%)、精神行为症状(12.5%)、语言障碍(25%)或(伴)记忆力下降(50%)等为主.伴随认知功能的逐步下降,患者会逐渐出现各种非特异的症状表现如淡漠、失眠、注意力不集中、异常或刻板行为、易激惹、口欲亢进、脱抑制及收藏癖.额颞叶痴呆的首次诊断符合率总体在50%左右. 结论:额颞叶痴呆患者症状丰富且无特异性,早期诊断需要综合考虑,特别要警惕痴呆患者的首发症状.
作者:骆雄;唐牟尼;郁俊昌;林康广;苏婵 刊期: 2013年第01期
对迟滞/激越型抑郁症临床表现、神经系统软体征、认知功能等方面进行综述.
作者:李泾;吴天诚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观察艾司西酞普兰与西酞普兰治疗抑郁症的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将42例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艾司西酞普兰组20例(艾司西酞普兰治疗)和西酞普兰组22例(西酞普兰治疗),疗程6周.于治疗前及治疗1、2、4和6周分别采用17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和治疗中出现的症状量表(TESS)评定疗效和不良反应. 结果治疗6周,艾司西酞普兰组和西酞普兰组的HAMD总分分别从治疗前(23.06±2.22)分和(22.78 ±2.03)分降至(7.76 ±2.98)分和(7.90±3.11)分;两组有效率分别为80.0%和77.3%(x2=0.046,P=0.830),痊愈率分别为50.0%和45.5%(x2=1.828,P=0.176).两组间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艾司西酞普兰与西酞普兰抗抑郁疗效相同,但艾司西酞普兰起效更快.
作者:吕振雷;张云彪;祁曙光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绘画是将潜意识内压抑的情感与冲突呈现出来,并且在绘画的过程中获得抒解与满足,而达到治疗的效果,本文阐述绘画在团体心理治疗中应用现状.
作者:杨祥英;蒙华庆;胡华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比较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患者主观幸福感的异同,探索主观幸福感稳态理论对三者的适用性. 方法:对门诊和病房的抑郁症(n=79)、焦虑症(n=53)、强迫症(n=48)患者,及正常对照组(n=57)被试进行24项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幸福感指数问卷测评分析. 结果:①抑郁症组、焦虑症组、强迫症组与正常对照组的主观幸福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16.55,P<0.01).②抑郁症组的主观幸福感得分与绝望感因子分呈负相关(P<0.01),焦虑症组与认知因子分、睡眠因子分、绝望感因子分呈负相关(P<0.05),强迫症组分别与HAMD总分、日夜变化因子分、迟缓因子分、绝望感因子分呈负相关性(P<0.05).③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抑郁症患者的绝望感因子和焦虑因子、焦虑症患者的认知因子和睡眠因子、强迫症患者的绝望感因子是影响各自主观幸福感的主要因素. 结论: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患者的主观幸福感均低于正常人;抑郁症患者的主观幸福感更低;均与抑郁症状有关.
作者:王阳;李箕君;王纯;张宁;张婕;张亚林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对照研究4种常见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的临床特征. 方法:应用自制吸毒人员一般资料调查表及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对258例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患者进行调查和评定. 结果:在纳入的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患者中,使用的毒品包括海洛因、冰毒、K粉以及摇头丸,临床症状以幻觉、妄想、敌对性等阳性症状为常见,部分病例伴有明显的阴性症状及情感障碍.4种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的临床特征有所不同,K粉所致精神障碍患者出现中度以上幻觉的比例达到83.05%,明显高于其他3组(P均<0.05);而海洛因所致精神障碍组各项阴性症状条目达中度以上的患者比例均明显高于其他3组(P均<0.05). 结论:不同种类的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的临床特征有所不同.
作者:邓先华;黄志彪;李学武;李毅;王轶;吴冬凌;高北陵 刊期: 2013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