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心脏MR反转恢复序列TI时间手动与自动选择一致性研究

高向东;李星;李静;苏晋生

关键词:心肌活性, 磁共振成像, 反转时间, 反转恢复技术
摘要:目的 探讨心脏磁共振(CMR)反转恢复序列的反转时间(TI)在判断心肌活性中的临床应用价值及TI选择方法 的一致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同时经反转恢复序列TI手动与自动选择获得磁共振心肌活性图像的30例冠心病患者,分析总结出其图像特点.结果 在反转的反转恢复技术比较,其手动与自动选择TI时间时图像质量及心肌与血池对比程度,显示对于图像质量佳时TI有较强的一致性.结论 在磁共振心肌活性成像的临床应用中应恰当、合理地选择反转时间的反转恢复技术,才能获得佳的心肌与血池对比的图像,以利于诊断与鉴别诊断.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相关文献
  •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32例临床观察及短期预后分析

    目的 分析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BS)的临床及影像学特征,并探讨其短期预后的相关性因素.方法 收集32例诊断明确的TOBS患者临床资料,治疗30 d预后不良的相关性因素.结果 临床表现以意识障碍、瞳孔异常、眼球运动障碍为主; 磁共振弥散加权扫描( DWI) 能准确显示TOBS 梗死病灶部位及数目,磁共振血管成像(MRA)能直接反应椎动脉、基底动脉及大脑后动脉情况.受累病变的数量与预后不良相关.结论 TOBS临床表现多样,早诊断、早治疗对预后至关重要;受累病变的数量与预后密切相关.

    作者:焦丽琴;高淑凤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组织速度成像评价冠心病不同程度缺血心肌的左室局部收缩功能

    目的 应用组织速度成像技术分析冠心病(CAD)不同程度冠脉狭窄缺血心肌及心梗后缺血心肌纵轴方向运动速度、运动位移、应变及应变率的特点,评价其对不同程度心肌缺血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72例CAD患者采用TVI技术检测心室各节段心肌收缩期纵轴方向运动速度及运动位移、组织形变及形变速率,并比较定量组织速度成像(QTVI)、组织追踪成像(TTI)、应变(SI)及应变率成像(SRI),检测冠心病心肌缺血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 随着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狭窄程度加重,TVI各曲线变得紊乱,收缩期波峰显著降低,非心梗1级组、2 级组、3级组及心梗组各收缩期峰值参数逐渐降低,心梗组明显下降(P<0.05).运动立称(SD)、运动速度(SV)各组间比较:心梗组与非心梗1级组、心梗组与非心梗2级组比较,左前降支所支配的各基底段、中间段及前壁心尖段SV、SD均降低(P<0.05);非心梗3级组与1级组比较,3个节段(前间隔基底段、前壁基底段及中间段)SV、SD降低(P<0.05);心梗组与非心梗3级组比较,11个节段SV、SD降低(P>0.05).S、SR各组间比较:心梗组与非心梗1级组比较,11个节段组织应变(S)、应变速度(SR)降低(P<0.05);心梗组与非心梗2级组比较,除侧壁心尖段外,余10个节段S、SR降低(P<0.05);心梗组与非心梗3级组比较,5个节段(前间隔基底段、中间段及前壁基底段、中间段、心尖段)S、SR降低(P<0.05);非心梗3级组与1级组比较,5个节段(前间隔基底段、中间段及前壁基底段、中间段、心尖段)S、SR降低(P<0.05).结论 随着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加重,缺血心肌节段的定量组织速度成像、组织追踪成像、应变及应变率成像四项收缩期峰值参数逐渐减低,有一定的变化规律.

    作者:汪涛;康春松;王健;薛继平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脑心通胶囊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荟萃分析

    目的 评价十年来国内脑心通胶囊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选用万方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等作为资料源,采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 Man5.0软件,对2001年1月-2011年4月正式刊载且符合纳入标准的35篇随机对照试验的文献进行Meta分析.结果 脑心通胶囊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脑梗死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脑心通胶囊治疗组的临床综合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RR=1.18,95%CI为[1.14,1.22];心电图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RR=1.27,95%CI为[1.20,1.34];治疗后患者的心绞痛发作情况及血脂指标改善程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临床疗效的总有效率Meta分析,各研究间的异质性较低(I2=29.0%),但在心绞痛发作情况及血脂指标评价方面,各研究间的变异较大(I2>45.0%).脑心通胶囊治疗组与对照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44,P>0.10).结论 脑心通胶囊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疗效已具有明显的优势,但仍需开展大样本、多中心的临床研究来进一步观察其长期效应及安全性.

    作者:杨杨;曾令霞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吡格列酮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及合并糖尿病的降压作用研究

    目的 研究吡格列酮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以及合并糖尿病的降压作用.方法 高脂高糖喂养SHR(HF-SHR)8周,建立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模型,收缩压大于150 mmHg,三酰甘油(TG)大于1.8 mmol/L,空腹胰岛素水平大于对照组两倍,糖耐量明显受损.吡格列酮治疗10周10 mg/(kg·d),检测吡格列酮对SHR以及HF-SHR收缩压(SBP)、空腹血糖(FBG)、空腹胰岛素(FINS)、TG的影响,同时检测肾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和丙二醛(MDA)的含量.结果 吡格列酮治疗10周后,HF-SHR SBP、FBG、FINS、TG明显降低,肾脏GSH-Px活性和MDA 含量亦有显著差异;但对正常饮食的SHR血压无明显降低,肾脏氧化应激指标(GSH-Px、MDA)亦无明显改变.但是吡格列酮治疗显著增加了正常饮食和高脂高糖喂养的SHR体重.结论 吡格列酮对SHR无明显降压作用,但可以降低合并糖尿病SHR的血压,并减少肾脏氧化应激.

    作者:高云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2009年-2011年大同市第五人民医院病原菌变迁及敏感性分析

    目的 了解大同市第五人民医院三年来病原菌变迁,分析细菌药物敏感性,指导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方法 回顾2009年-2011年大同市第五人民医院微生物室提供的各临床科室送检标本分离病原菌2 728株,统计病原菌分布及药物对病原菌的敏感性,及对药物敏感性的变迁.结果 2009年-2011年大同市第五人民医院病原菌(除去真菌)前五位分别是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阴沟杆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其中对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检出有上升趋势,药物对细菌的敏感性出现不同程度下降.结论 由于广谱抗生素的滥用,药物敏感性逐年下降,有的药物敏感性降至50%以下,应引起社会、广大临床医生、管理部门的重视,制定合理的制度,避免细菌耐药快速增长.

    作者:吕富银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丹红注射液与硝酸甘油联用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80例

    目的 观察丹红注射液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方法 将80例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0例,用丹红注射液40 mL加入5%葡萄糖液250 mL,缓慢静脉输注,每日一次,同时给予硝酸甘油注射液10 m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静脉输注,每日一次,(7~14)d为一疗程.对照组40例,单用硝酸甘油注射液10 m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静脉输注,每日一次,(7~14)d为一疗程.结果 治疗组心绞痛疗效的总有效率为92.5%,优于对照组的75.0%(P<0.05).结论 丹红注射液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有较好的疗效.

    作者:韩友萍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绝经前后女性左室舒张功能超声心动图检测与分析

    目的 通过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测,评价绝经前后女性左室舒张功能改变及其意义.方法 随机选取门诊及住院的绝经前后女性受试者123例,其中围绝经期女性61例,绝经早期女性62例.于心尖四腔切面,应用组织多普勒成像(TDI)获得二尖瓣环附着处左室舒张早期及舒张晚期峰值速率(Em、Am),计算Em/Am.应用脉冲多普勒(PW)测量二尖瓣E峰及A峰流速,计算E/A.并计算E/Em.同时检测两组人群性激素水平,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绝经早期较围绝经期女性的E/A比值及Em/Am比值显著减低(P<0.01)、E/Em增高(P<0.05).结论 绝经后女性心脏左室舒张功能较绝经前显著降低,可能与绝经后女性体内性激素水平改变相关.

    作者:王玉燕;董瑾莹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胰高血糖素样肽-1类似物对高糖诱导下肾小管上皮细胞Toll样受体4、骨桥蛋白表达的影响

    目的 研究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类似物对高糖诱导下的肾小管上皮细胞中Toll样受体4(TLR4)、骨桥蛋白(OPN)表达的影响.方法 体外培养人肾小管上皮细胞HK-2,将其分为低糖组、高糖组、高渗透压组、低剂量干预组、中剂量干预组、高剂量干预组.干预48 h后采用细胞免疫化学法、RT-PCR法分别检测各组细胞中TLR4、OPN蛋白和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 低糖组和高渗透压组TLR4、OPN蛋白和mRNA呈低表达,且表达无明显差异;高糖组TLR4、OPN蛋白及mRNA表达较低糖组明显增高;Exendin-4干预后TLR4、OPN的蛋白及mRNA的表达明显降低,且呈剂量依赖性,明显低于高糖组,但仍高于低糖组.结论 GLP-1类似物可通过抑制TLR4、OPN的表达来抑制免疫炎症反应对肾脏的损害,且GLP-1类似物的这种保护作用呈剂量依赖性.

    作者:孔瑜;兰丽珍;张继敏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通心络胶囊治疗心脏X综合征的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通心络胶囊治疗心脏X综合征的疗效.方法 确诊的心脏X综合征患者6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30)和治疗组(n=32).对照组应用扩张冠脉、抗血小板聚集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服通心络胶囊3粒,每日3次,连用4周.观察心绞痛症状及心电图缺血性ST-T改善情况.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在心绞痛症状和心电图改善情况方面均有显著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 通心络胶囊可以保护血管内皮功能,增加冠脉血流量,改善急性心肌缺血程度,减少心绞痛的发作,改善心电图的异常改变.

    作者:周利平;蒋少华;熊婧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硝普钠与硝酸甘油治疗低输出量心力衰竭疗效分析

    目的 比较硝普钠与硝酸甘油治疗低输出量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04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6例)与对照组(48例).对照组48例用微量泵持续泵入硝酸甘油,自10 μg/min开始;治疗组56例用微量泵持续泵入硝普钠自0.3 μg/(min·kg)开始.两组均逐渐加剂量,直至收缩压90 mmHg~100 mmHg,连续应用3 d~7 d.结果 心功能改善总有效率,对照组75.0%,治疗组94.6%,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后6 min步行距离较对照组明显延长,住院天数较对照组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硝普钠治疗低输出量心力衰竭疗效明显优于硝酸甘油.

    作者:王爱玲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轻度认知障碍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MCI)是正常老化过程与老年性痴呆之间的一种过渡阶段,其向阿尔茨海默病(AD)转化的风险很高,是公认的高危人群.对MCI患者进行早期识别与干预可延缓病程进展,目前MCI已成为痴呆研究的焦点.本文拟对近期有关MCI的定义、诊断标准及流程、临床分型、神经心理学评估,以及相关临床实验室检查等方面对轻度认知障碍的诊断做一综述.

    作者:陆筱颖;凌雁武;李培春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替米沙坦对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清hs-CRP、MMP-9和AngⅡ水平的影响1)

    目的 探讨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断剂(ARB)类药物替米沙坦对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和血管紧张素Ⅱ(AngⅡ)的影响.方法 用随机方法 (分层抽样法)将100例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分为常规治疗组(50例)和替米沙坦组(50例).测定治疗前和治疗后6个月血清hs-CRP、MMP-9和AngⅡ水平,并随访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结果 常规治疗组和替米沙坦组hs-CRP、MMP-9及AngⅡ的水平在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别为(12.65±2.84) ng/mL、(113.27±24.15) ng/mL、(401.81±335.85) pg/mL及(12.97±2.46) ng/mL、(119.62±47.82) ng/mL、(407.73±354.51) pg/mL(P>0.05).常规治疗组和替米沙坦组hs-CRP、MMP-9的水平在治疗6个月后均明显降低,但替米沙坦组较常规治疗组更低,分别为(8.84±8.17) ng/mL、(51.84±22.34) ng/mL及(7.58±8.71) ng/mL、(38.14±23.47) ng/mL,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血清AngⅡ的水平在治疗6个月后均有所升高(P>0.05).结论 与常规治疗相比,加用替米沙坦后能够明显降低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清hs-CRP和MMP-9的水平,并有改善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预后的趋势.

    作者:郭倩云;郭完计;李晶;来春林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头痛宁胶囊治疗痰瘀阻络型原发性头痛42例

    目的 观察头痛宁胶囊治疗原发性头痛(痰瘀阻络型)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84例原发性头痛(中医辨证为痰瘀阻络型)患者随机分为头痛宁胶囊组(治疗组)和氟桂利嗪联合吲哚美辛组(对照组).服药4周后比较患者症状、体征的变化,并进行血液流变学检测.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8.6%,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血液流变学指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头痛宁胶囊治疗原发性头痛疗效好,在改善血液流变学方面优于对照组.

    作者:高旭清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代谢综合征对高血压患者冠脉病变的影响

    目的 探讨代谢综合征(MS)对高血压病患者冠脉病变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1年3月-2011年10月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心血管内科疑诊冠心病并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高血压病患者200例.依据2004年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制定的CDS标准分为代谢综合征(87例)与非代谢综合征(113例)两组.用Gensini积分评分法、冠脉病变支数对两组冠脉病变程度进行评估,并进行比较,分析代谢综合征对高血压患者冠脉病变的影响.结果 两组一般情况比较,MS组年龄、体重指数(BMI)、空腹血糖(FBG)、总胆固醇(TG)均明显高于非MS组,而高密度脂蛋白(HDL-C)却显著低于非MS组.MS组Gensini积分显著高于非MS组,并在高血压2级及高血压3级患者中较明显;同时前者正常及单支病变所占比例低于后者,而双支病变、三支病变组所占比例高于后者.结论 代谢综合征可能加重高血压病患者冠脉病变程度.

    作者:班虹;吕吉元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心脏MR反转恢复序列TI时间手动与自动选择一致性研究

    目的 探讨心脏磁共振(CMR)反转恢复序列的反转时间(TI)在判断心肌活性中的临床应用价值及TI选择方法 的一致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同时经反转恢复序列TI手动与自动选择获得磁共振心肌活性图像的30例冠心病患者,分析总结出其图像特点.结果 在反转的反转恢复技术比较,其手动与自动选择TI时间时图像质量及心肌与血池对比程度,显示对于图像质量佳时TI有较强的一致性.结论 在磁共振心肌活性成像的临床应用中应恰当、合理地选择反转时间的反转恢复技术,才能获得佳的心肌与血池对比的图像,以利于诊断与鉴别诊断.

    作者:高向东;李星;李静;苏晋生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血清瘦素、脂联素与冠心病病变程度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探讨血清瘦素、脂联素(APN)水平与冠心病(CHD)病变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应用ELISA法对稳定型心绞痛(SA)组(21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组(23例)、急性心肌梗死(AMI)组(24例)和正常对照(CO)组(20例)进行血清瘦素、脂联素水平检测,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血清瘦素水平冠心病各组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UA组及AMI组高于SA组(P<0.05),AMI组高于UA组(P<0.05),血清瘦素水平与冠心病病变程度呈正相关(r=0.60,P<0.05);血清APN水平UA组及AMI组明显低于SAP组和对照组(P<0.05),冠心病各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AMI组与UA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脂联素与冠心病病变程度呈负相关(r=-0.59,P<0.05).结论 血清瘦素、脂联素与冠心病发病密切相关,冠心病患者血清瘦素水平升高,血清瘦素水平与冠心病病变程度呈正相关.冠心病患者血清APN水平下降,血清脂联素与冠心病病变程度呈负相关.

    作者:张静;牛凡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丹红注射液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急性加重期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丹红注射液对慢性肺源性心脏病(肺心病) 急性加重期患者的疗效.方法 将120例肺心病急性加重期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两组均给予常规(吸氧、抗炎、对症)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丹红注射液40 mL静脉输注,以14 d为1个疗程.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7%,明显优于对照组的75.0%(P<0.05).两组治疗后均可以明显提高氧分压,降低二氧化碳分压,降低血黏度和红细胞集聚指数,降低肺动脉压(P<0.05),且治疗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丹红注射液可提高肺心病急性加重期患者氧分压,降低二氧化碳分压,降低血黏度和红细胞集聚指数,降低肺动脉压.

    作者:郑曙光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青年急性心肌梗死特点及冠脉造影结果分析

    目的 探讨青年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临床特点及冠脉造影结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CCU病房2005年1月-2011年7月住院做冠状动脉造影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74例,其中青年(≤44岁)46例(男性44例,女性2例),老年(≥60岁)128例(男性80例,女性48例),将老年组作为对照组,进行临床资料对比分析.结果 与老年组相比青年组绝大多数为男性,有吸烟史、饮酒史、冠心病家族史者比例显著升高,典型胸痛、有诱因者较老年组多,冠脉以单支病变为主.老年组发病与高血压病、既往有冠心病病史有关,心功能下降多见,冠脉以多支病变为主.糖尿病、血脂异常、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及冠状动脉狭窄病变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男性、饮酒、吸烟、家族史与青年AMI密切相关,胸痛典型,常有诱因,冠脉以单支病变为主.

    作者:周青;王希章;高晓峰;郑伟建;张源源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分期综合康复治疗老年急性面神经炎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分期综合康复治疗(药物、针刺、手法按摩和理疗等)急性面神经炎的疗效.方法 64例急性面神经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在治疗前、治疗2周后、治疗4周后对两组患者进行改良Portmann简易评分.结果 经4周治疗后,治疗组痊愈 4例(12.5%),显效11例(34.38%),有效17例(53.12%);对照组痊愈 2例(6.25%),显效9例(28.13%),有效17例(53.12%),无效4例(12.5%).结论 分期综合康复治疗急性面神经炎效果较佳.

    作者:王红;孙佳;王润霞;孙海燕;杨波;陈薇;牛秀茹;付晓华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血栓抽吸导管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择期PCI术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 观察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恢复期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中抽吸导管的使用对无复流现象和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2009年11月-2011年8月因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入院,择期行PCI术的患者58例.随机分为先抽吸组(TA组)与常规PCI组(SP组),比较两组介入治疗后无复流或慢血流的发生率,术后3个月左室射血分数(LVEF)改变和严重心脏不良事件(MACE)发生率.结果 TA组无复流的发生率明显低于SP组(0 vs 13.33%,P=0.045).TA组TIMI血流3级率显著高于SP组(92.86% vs 53.33%,P=0.001).术后3个月左室射血分数TA组高于SP组[(55.42±0.30)% vs (51.78±0.23)%,P<0.01)].TA组和SP组均未发生MACE事件,但TA组再发心绞痛者明显低于SP组(3.57% vs 23.33% P=0.029).结论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恢复期介入治疗中应用血栓抽吸导管能够减少无复流和慢血流的发生,并可能改善患者心功能.

    作者:许亭;贾永平;吕吉元;范春雨;王睿 刊期: 2012年第07期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主管:山西省卫生厅

主办: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 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