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东山
目的:探讨广泛性焦虑障碍(GAD)和惊恐障碍(PD)患者情绪Stroop任务时的脑功能状态及其差异. 方法:对经过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修订版(DSM-Ⅳ-TR)轴Ⅰ障碍定式临床检查病人版(SCID-I/P)确诊的5例GAD患者(GAD组)、10例PD患者(PD组)及9名正常对照(正常对照组)完成相关的心理评估,并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功能磁共振扫描. 结果:功能磁共振结果显示,处理一般焦虑信息干扰时,PD患者和GAD患者均表现出皮质功能不足和皮质下反应增强;处理惊恐/恐惧相关信息干扰时,PD患者仍表现出皮质功能不足.正性词任务时PD患者皮质功能不足,而GAD患者皮质及皮质下激活均增加. 结论:GAD与PD患者均存在不同的脑功能差异.
作者:陈静;施慎逊;汤伟军;王志阳;诸索宇;蔡亦蕴;苏亮;沈一峰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调查重性抑郁障碍(MDD)和双相障碍患者(BD)精神科共病情况. 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对2011年3月至8月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SM-Ⅳ)诊断标准的141例重性抑郁障碍和52例双相障碍患者进行一般情况问卷及国际神经精神科简式访谈问卷(MINI)调查. 结果:重性抑郁障碍组和双相障碍组精神科共病率分别为30.0%和28.8%,两组共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16,P>0.05);两组共病焦虑障碍为常见,其共病率分别为27.0%和15.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2.799,P=0.094);共病酒精依赖或物质滥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6.405,P=0.011). 结论:重性抑郁障碍和双相障碍与其他精神科疾病存在广泛共病,尤以焦虑障碍多见.
作者:肖春兰;方贻儒;汪作为;黄乐萍;王亚光;朱光;介勇;蒋学萍;罗碧明 刊期: 2012年第06期
对丁螺环酮抗焦虑、抗抑郁增效作用的药理机制进行综述.
作者:张婧;侯钢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比较艾司西酞普兰与舍曲林治疗伴焦虑症状的抑郁症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76例符合入组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艾司西酞普兰组和盐酸舍曲林组各38例,疗程6周.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定疗效,采用治疗中出现的症状量表(TESS)评定安全性.结果:两组HAMD、HAMA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以艾司西酞普兰组HAMD、HAMA评分在治疗1周时降分显著低于盐酸舍曲林组(t=-2.839,-2.862;P <0.01),其余各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艾司西酞普兰组与舍曲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39.5%和42.1% (P>0.05).结论:艾司西酞普兰与舍曲林治疗伴焦虑症状的抑郁症疗效相当,但艾司西酞普兰起效更快.
作者:汤臻;吴天诚;李鸣 刊期: 2012年第06期
本文综述神经影像学领域对妄想的生理机制的研究现状.
作者:梁家云;谢世平;杜经纶;闫伟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脑电生物反馈疗法对焦虑障碍的辅助治疗作用. 方法:60例符合焦虑障碍诊断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0例,均给予艾司西酞普兰治疗6周.研究组同时进行6周(共24次)的脑电生物反馈治疗.于治疗前后分别采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临床疗效总评量表-病情严重程度(CGI-SI)评定疗效;WHO生存质量测定简表(WHOQOL-BREF)评定生存质量. 结果:研究组和对照组显效率分别为78.6%和51.7% (x2 =4.51,P<0.05).两组HAMA和CGI-SI评分治疗后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P均<0.05),以研究组下降更为显著(t=-3.880,-2.899;P<0.05).两组治疗后生存质量4个领域的评分均明显提高(P<0.05),以研究组生理领域评分增加显著(t=-4.712,P<0.05). 结论:艾司西酞普兰合并脑电生物反馈对焦虑障碍的疗效优于单用艾司西酞普兰.
作者:韩刚亚;郭伟;李艺华;张新风;涂哲明;杨媚;周丽芳;盛娟;邓小鹏;蔡德明;刘波 刊期: 2012年第06期
1 病例患者女,21岁,拉祜族,农民,初中文化.于2005年无诱因慢性起病,无故自语、自笑、哭泣、外跑,怪异行为.曾先后2次住院,诊断精神分裂症,予舒必利治疗好转出院.近1年停服抗精神病药,病情复发.表现为无故发呆,自笑,缄默少语,懒散,少食不动,长时间保持一种姿势.于2011年9月第3次住院.入院时体格检查及实验室检查均未发现异常,血常规示:白细胞8.3×109/L,中性细胞数4.4×109/L.精神检查:意识清,目光呆滞,亚木僵状态.诊断:精神分裂症.
作者:苏亚梅;刘铭涛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观察利培酮与氯氮平对正常大鼠及胰岛素抵抗大鼠糖代谢的影响. 方法:雄性Wistar大鼠60只,随机分为A组(正常对照组)、B组(利培酮组)、C组(氯氮平组)、D组(胰岛素抵抗组)、E组(胰岛素抵抗+利培酮组)和F组(胰岛素抵抗+氯氮平组),每组各12只.以高糖、高脂饲料诱导法建立大鼠胰岛素抵抗模型.12周后以口服糖耐量实验葡萄糖曲线下面积(AUC)、早期相胰岛素分泌指数(△I30/△G30)、正糖钳夹实验葡萄糖输注率(GIR)及免疫组化法检测利培酮、氯氮平对正常及胰岛素抵抗大鼠血糖、胰岛素抵抗及胰岛素分泌的影响. 结果:利培酮及氯氮平对正常大鼠糖耐量AUC无明显影响(t=0.638,1.021;P均>0.05);利培酮及氯氮平分别上调胰岛素抵抗大鼠糖耐量AUC(t=2.029,3.305;P<0.05或P<0.01).利培酮对正常大鼠胰岛素抵抗无明显影响(t=1.832,P=0.072),利培酮、氯氮平分别下调胰岛素抵抗大鼠GIR(t=2.061,3.568;P <0.05或P<0.001).利培酮对正常大鼠△I30/△G30无明显影响(t=1.972,P=0.058),利培酮及氯氮平明显下调胰岛素抵抗大鼠△I30/△G30(t=2.721,3.696;P<0.01或P<0.001).利培酮对正常及胰岛素抵抗大鼠胰岛素染色积分下光密度均无明显影响(t=0.086,0.685;P均>0.05),氯氮平下调胰岛素抵抗大鼠胰岛素染色积分下光密度(=3.728,P<0.001). 结论:利培酮对正常大鼠葡萄糖敏感性及胰岛功能影响较小,氯氮平、利培酮对胰岛素抵抗大鼠的胰岛素敏感性及胰岛素分泌有一定影响.
作者:张京华;杨媛;甄仲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听觉诱发电位P300的特征及病程对P300的影响. 方法:对68例精神分裂症患者(研究组)和30名正常对照(正常对照组)进行事件相关电位P300的检测,并分析比较不同病程对P300的影响. 结果:研究组Fz、Cz、FC1的P300潜伏期较对照组明显延迟(t分别=2.67,3.48,3.36;P均<0.01);Fz、Cz、FC1、FC2的波幅较对照组显著降低(t分别=5.97,2.54,4.57,3.80;P均<0.01).对研究组中病程<6个月组和病程>5年组的患者比较发现,病程>5年组的患者Fz、Cz潜伏期延迟(=9.23,7.63;P均<0.01),波幅降低(t=11.97,6.66;P均<0.01). 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受损,病程越长,受损越重.
作者:赵瑾;杨来启;陈玖;吴兴曲;邓自和;马文涛;刘光雄 刊期: 2012年第06期
本文旨在研究神经症患者述情障碍的特点,报告如下.1 对象和方法研究组为随机选取2011年1月至10月我院心理门诊神经症患者,均符合CCMD-3神经症的诊断标准.共16例,男、女各8例;平均年龄(31.69 ±7.96)岁.对照组为随机选择同期健康志愿者13名,男7名,女6名;平均年龄(27.23±4.57)岁.两组年龄、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作者:贺朝晖;张传海;王飞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比较抑郁症患者和健康人群之间认知功能的差异,并分析临床因素对认知功能的影响. 方法:使用多元协方差分析等方法对120例抑郁症患者(研究组)和60名健康者(正常对照组)的认知功能(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试、韦氏记忆量表、字色干扰实验、连线实验、语言流畅性测试及画钟实验)进行比较. 结果:①研究组的总应答数、持续错误数、随机错误数、字色干扰实验、连线实验A等均高于对照组(F=10.87 ~ 120.30,P<0.01或P<0.001);而正确应答数、完成分类数、记忆商数、数字累加、短时记忆、瞬时记忆、语言流畅性测试及画钟实验等均低于对照组(F=4.92 ~ 290.70,P<0.05或P <0.001);②在原始观察指标基础上提取5个因子,所代表的信息分别为f1(视觉记忆)、f2(言语记忆)、f3(注意力)、f4(处理速度)、f5(执行功能);③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示:进入视觉记忆方程的影响因素为受教育年限和睡眠障碍;进入言语记忆方程的影响因素为受教育年限和阻滞;进入注意力方程的影响因素为阻滞和认识障碍;进入处理速度方程的影响因素为病程和阻滞;进入执行功能方程的影响因素为受教育年限、阻滞和认识障碍,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2.194 ~5.765,P<0.05或P<0.001).结论:抑郁症患者的认知功能在多个领域存在损害,其受教育年限、病程以及抑郁症状的严重程度等因素对认知功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作者:黄成兵;陈桂兵;李坚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了解32项轻躁狂症状清单(HCL-32)划界分值高低人群的临床特征. 方法:对1 726例精神科门诊和住院部连续就诊的抑郁障碍患者采用HCL-32、简明国际神经精神访谈(MINI)进行评估.根据HCL-32得分结果,将患者分为HCL-32≥14且MINI单/双相、10≤HCL-32< 14且MINI单/双相和HCL-32< 10且MINI单相共5组,进行临床特征的分析. 结果:有效完成问卷评分1 487例,MINI诊断为双相障碍者360例(24.2%),以HCL-32≥14为划界值诊断为双相障碍者532例(35.8%),两种诊断方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间在性别、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工作状况、首次发病年龄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10≤HCL-32< 14且MINI单相组和HCL-32< 10且MINI单相组在年龄、性别、婚姻状况、首次发病年龄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CL-32阳性回答条目数从高到低依次为HCL-32≥14且MINI双/单相组、10≤HCL-32< 14且MINI观/单相组、HCL-32<10且MINI单相组.HCL-32≥14且MINI单/双相组抑郁发作更频繁、伴有更多的不典型特征、自杀观念行为、精神病性症状和具有周期性/季节性特点,有更多阳性家族史、既往曾被诊断过双相、目前更多使用抗抑郁剂以及情感“高涨”状态持续时间长于HCL-32< 10且MINI单相组. 结论:HCL-32≥14且MINI单/双相患者较HCL-32<10且MINI单相患者具有更多的临床特征,双相障碍的可能性更大.
作者:孙静;张宁;司天梅;王刚;陆峥;方贻儒;张晋碚;杨海晨;胡建;陈致宇;黄颐;王小平;李惠春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探讨晚发性抑郁症(LOD)患者认知功能及其与载脂蛋白E(APOE)基因多态性的关联. 方法:LOD患者97例,健康对照组44例,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检测APOE基因多态性.所有受试者完成了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估及神经心理学测试. 结果:患者组的神经认知测试成绩除连线测试外,其余测试成绩都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 <0.001);APOE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分布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控制年龄、教育和性别后,以APOE基因是否携带ε4等位基因将受试者分为ε4+组和ε4-组,分析APOEε4等位基因对受试者认知功能的影响,以及ε4等位基因和抑郁症的诊断交互作用对认知功能的影响.结果发现,APOEε4等位基因对LOD患者认知功能无明显的主效应,APOEε4等位基因和抑郁症的诊断之间无交互作用影响认知功能. 结论:LOD患者存在广泛的认知功能受损,APOE基因多态性与LOD的发病及认知功能未发现有显著关联.
作者:王筱兰;王小泉;袁勇贵 刊期: 2012年第06期
就多巴胺激动剂普拉克索治疗双相型抑郁症的疗效及安全性进行讨论.
作者:龙赟;童颜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探讨独生子女情感障碍患者人格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性. 方法:采用艾森克个性问卷(EPQ)、人格诊断问卷(PDQ-4+)、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对情感障碍独生子女患者90例(研究组)和正常独生子女90名(正常对照组)进行测评,其中研究组患者在自知力恢复以后测评.结果:研究组EPQ评分精神质、神经质、内外倾性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t=5.63,6.11,11.13;P均<0.01).研究组人格障碍的阳性率(44.44%)高于正常对照组(28.89%)(x2=4.69,P<0.05).研究组EMBU评分父母惩罚、父母拒绝、父亲保护、母亲干涉因子分高于正常对照组(t=3.03 ~8.20,P均<0.01),而父亲温暖因子低于正常对照组(t=4.46,P<0.01). 结论:不良的父母教养方式可能造成独生子女人格障碍,人格障碍与情感障碍的发病有关.
作者:刘红霞;王秋玲;姚宁;王贵山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右佐匹克隆对抑郁症伴失眠患者日间功能的影响. 方法:将抑郁症伴失眠患者127例随机分为右佐匹克隆组66例和阿普唑仑组61例,分别给予右佐匹克隆和阿普唑仑观察2周.2周后采用日间功能障碍量表评定疗效及治疗中出现的症状量表(TESS)评定不良反应. 结果:治疗2周,日间功能障碍评定量表中除困倦项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t=0.84,P>0.05),其他项如白天乏力、打盹、精神差、反应迟钝、共济失调、判断力下降、意识模糊、精神紊乱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2.89,3.43,6.61,10.03,3.09,9.57,11.14,4.49;P均<0.01).两组不良反应仅在嗜睡和头昏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6.67,3.89;P <0.01或P<0.05). 结论:右佐匹克隆对抑郁症伴失眠患者日间功能的影响以及不良反应显著低于阿普唑仑.
作者:杨小龙;霍小宁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调查长期住院服用典型抗精神病药的男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清催乳素(PRL)水平.方法:114例长期住院的男性精神分裂症患者(患者组)使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检测血清PRL水平,并与性别、年龄相匹配的57名正常男性(对照组)相比较. 结果:患者组的血清PRL水平平均(24.1±18.8) ng/ml显著高于对照组(10.6±5.5)ng/ml(t =7.06,P<0.01).患者组中吸烟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清PRL水平平均(21.2±15.4) ng/ml显著低于非吸烟精神分裂症患者(30.7±23.9) ng/ml(t=-2.17,P<0.05).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清PRL水平与患者年龄(r=0.003)、服药剂量(折算为氯丙嗪,r=-0.12)、服药时间(r=-0.18)以及体质量指数(r=-0.07)之间无明显相关性(P均>0.05).结论:长期服用典型抗精神病药可显著增高男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清PRL水平,吸烟对血清PRL水平有一定的影响.
作者:刘进文;张晓斌;储昕;李继江;董慧;刘亚平;秦捷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编辑先生:思维奔逸是躁狂发作患者的常见和特征性症状,但临床上经常见到一些躁狂患者讲话很快又不连贯,与思维破裂很相似,如何鉴别,请指教.
作者:喻东山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舍曲林联合奎硫平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的疗效. 方法:将76例脑卒中后抑郁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舍曲林合并奎硫平治疗)39例和对照组(单用舍曲林治疗)37例.疗程8周.于治疗前和治疗后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及治疗中出现的症状量表(TESS)评定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两组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69,P>0.05).两组HAMD评分治疗后均显著降低(P均<0.05);以研究组在治疗1周和治疗2周时HAMD评分降分显著(t=2.89,2.73;P均<0.05),治疗4周和治疗8周,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22,1.07;P均>0.05). 结论:舍曲林联合奎硫平治疗脑卒中后抑郁障碍与单用舍曲林疗效相当,但起效更快.
作者:徐玉英;钱菊芬 刊期: 2012年第06期
本文以一家三口感应性精神病的临床资料为论据,参考相关文献及有关精神障碍分类和诊断标准进行浅析.1 对象和方法本研究为病例研究.对象为一家三口.原发者:男,54岁,小学,务农,是家中经济主要来源者.个性内向、固执、主观.被感应者2例,1例是原发者妻子:53岁,务农.个性内向、顺从、对丈夫依赖.另1例是原发者女儿:28岁,自考本科毕业,目前无业.个性内向、依赖,对父母言听计从.
作者:顾春红 刊期: 2012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