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喜燕;吕以静;李宁;逄世敏
脑钠肽(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BNP)及其氮末端前体物质(NT-proBNP)现已作为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HF)的血浆标志物,用于HF的诊断、危险度分层并指导治疗与判定预后.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即胱抑素C(Cystatin C,Cys C)是反应早期肾功能损伤的敏感指标,与血肌酐相比,Cys C很少受年龄、性别、肌肉体积影响,被认为是优于血清肌酐的肾小球滤过率的标志.
作者:王万粮;东洋;刘俊丽 刊期: 2012年第11期
目的 利用高脂饲料加维生素D3诱发的动脉粥样硬化(AS)模型,观察益气活血代表方剂补阳还五汤对AS模型血脂的影响,探讨其治疗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 大鼠动脉粥样硬化造模成功后,随机分为4组.补阳还五汤治疗组:造模成功后给予补阳还五汤17.5 g/(kg·d)灌胃;川芎嗪治疗组:造模成功后给予川芎嗪0.2 g/(kg·d)灌胃;正常对照组一直饲喂普通饲料;模型组造模成功后改喂普通饲料.灌胃30 d.用药一月后测定血脂水平.结果 高脂饮食加维生素D3可诱导大鼠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模型,模型组的血脂明显高于正常组.补阳还五汤治疗组的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LDL)水平均显著低于川芎嗪治疗组、模型组.结论 益气活血的代表方剂补阳还五汤具有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下调血脂水平可能是其作用机制之一.
作者:张红珍 刊期: 2012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静脉滴注新活素(rhBNP)在治疗急性心力衰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1年6-2011年10月住院的急性心力衰竭患者40例,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对照组).试验组在抗心衰治疗的基础上应用新活素,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方法.观察两组患者在用药前后呼吸困难、临床症状改善程度及相关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变化,并对其进行比较.结果 试验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的好转程度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两组之间心率、血压和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改变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静脉滴注新活素对缓解急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症状和改善血流动力学指标有较明显的作用.
作者:王智平 刊期: 2012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冠心舒通胶囊治疗冠心病慢性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冠心病慢性稳定性心绞痛患者18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G组)96例和对照组(D组)92例.根据病情给予控制高血压、调脂、硝酸酯类、钙拮抗剂及β受体阻滞剂等治疗,治疗组在上述治疗基础上加用冠心舒通胶囊.观察治疗前后两组心绞痛症状缓解情况和心电图ST段改善情况.结果 治疗后G组心绞痛症状改善总有效率分明显高于D组(90.0% vs 76.1%,P<0.05);G组心绞痛症状改善总有效率分明显高于D组(90.0%vs78.3%,P<0.05).结论 冠心舒通胶囊能够显著改善冠心病慢性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症状,临床效果显著,且无致心律失常作用.
作者:李国丽;林学莉 刊期: 2012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P波变异性及离散度对慢性心力衰竭并发阵发性心房颤动的预测价值.方法 82例慢性心衰患者分为阵发性房颤(PAF)组和对照组(非PAF组).两组均在窦性心律时测量P波大时限(Pmax),P波小时限(Pmin),P波离散度(Pd)与P波变异性(Pvari),以及心功能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房内径(LAD)等指标.以Pvari≥120 ms2、Pmax≥110 ms或Pd≥40 ms为阳性标准,评估PVARI对阵发性房颤的预测价值.结果 PAF组较对照组Pd、Pmax与Pvari及LAD明显增大(P<0.05).Pvari在特异性与阳性预测值方面均高于其他三者,Pmax+Pd仅次于Pvari,而Pmax相比较敏感性高.结论 Pvari对慢性心衰患者并发心房颤动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
作者:郝芳 刊期: 2012年第11期
慢性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脏病终末期,是由于心脏器质性或功能性疾病损害心室充盈和射血能力降低而引起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发病率及死亡率日益增高,年死亡率30%,5年死亡率50%~60%.心脉隆注射液是一种含生物活性物质-复合核苷类和粘氨酸的制剂,具有强心、利尿、抗心律失常、拮抗心室重构等作用.本文对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住院期间应用心脉隆进行观察,多项临床指标表明心脉隆对心功能有改善作用.
作者:王丽娅;胡美红;张晓华;马立伟;任丽萍 刊期: 2012年第11期
1 资料患者,女性,年龄56岁.主因胸闷、胸痛5 h入院.入院查体:生命体征平稳,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啰音,心界无扩大,心率70次/min,律齐,心音低钝,未闻及心包磨擦音.心电图示:窦性心律,STⅡ、Ⅲ、aVF压低.肌钙蛋白阳性.入院诊断:冠心病、急性冠脉综合征.无心脏介入禁忌证,经与家属商议,给行急诊冠脉介入手术.冠脉造影结果显示:三支病变;左前降支、回旋支存在多处弥漫性狭窄,狭窄程度75%~80%;右冠开口变异,呈牧羊鞭样,近一中段存在99%狭窄,血流TIMI1级,决定干预右冠病变血管.
作者:郭海平;周文燕;王与章;李飒;佟秋燕;郝金小 刊期: 2012年第11期
目的 对比5种联合治疗方案对中、重度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疗效及生化指标的影响,分析药物经济学与安全性,探索适于基层推广的治疗良策.方法 将990例微机管理中、重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资料根据联合用药情况分为5组,统计管理12周后降压疗效、不良反应发生率及生化指标变化.结果 伲福达+氢氯噻嗪组、依苏+氢氯噻嗪组与依苏+维尔雅组、氢氯噻嗪+倍他乐克组间总有效率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伲福达+依苏组与伲福达十氢氯噻嗪组、依苏+氢氯噻嗪组之间总有效率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副反应及部分生化指标各组间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伲福达+依苏、伲福达+氢氯噻嗪、依苏+氢氯噻嗪治疗方案组具有安全、有效、经济等特点,适合于基层推广.
作者:李专;毕小燕;温变珍 刊期: 2012年第11期
目的 了解血管性痴呆伴发抑郁症状的发生率及评估方法的适用性.方法 用单盲交叉设计,由不同职称的临床医生分别采用Hamilton抑郁量表(HAMD)和老年抑郁量表(GDS)对36例符合<精神与行为障碍分类>(ICD-10)血管性痴呆患者的抑郁症状进行评估.结果 HAMD评分为(18.0±11.13)分.抑郁症状发生率为41.7%;GDS评分为(12.60±5.96)分,抑郁症状发生率为36.1%.HAMD条目中较常见的有能力减退26例(72%)、精神性焦虑23例(64%)、有罪感19例(53%)、抑郁17例(47%)、睡眠障碍17例(47%).逐步多元回归分析表明,影响抑郁症状评定的因素有病情严重程度、患者受教育程度和GDS.结论 血管性痴呆伴发抑郁症状较常见,评估时应注意患者的病情、教育程度.HAMD适用于血管性痴呆病人抑郁症状的评估.
作者:赵新苗 刊期: 2012年第11期
目的 观察基底动脉狭窄病人行支架置入血管成形术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37例基底动脉狭窄病人行支架置入血管成形术的临床资料.结果 37例病人共放置支架42枚,其中椎-基底动脉结合部4枚,基底动脉37枚,未见颅内出血发生;Winspan支架24枚,APPOLO等球扩支架13枚;发生不良血管事件3例,其中手术距发病时间<2周1例,>2周2例,WINSPAN治疗1例,APPOLO治疗2例,发生时间于术后48 h内2例,>48 h 1例.结论 基底动脉狭窄病人行支架置入血管成形术应严格掌握适应症,分清患者的发病机制,掌握合适的治疗时机,根据病变血管的部位、长度、分支状况及血管通路选择合适的支架治疗.
作者:李志强 刊期: 2012年第11期
目的 评价缺血性中风不同时点单证候动态演变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提取2004年9月-2009年8月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等多中心住院的缺血性中风患者4个时点(发病3 d、14 d、28 d、90d)的中医四诊信息,发病第90天BI评分,对不同时点单证候动态演变与预后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 发病第3天和第14天:内风证、血瘀证、气虚证、阴虚证单证候变化组间比较与预后无明显相关;内火证、痰湿证证候消失组较证候不变组、证候新增组预后佳.发病第14天和第28天:阴虚证证候新增组较证候消失组预后差,余单证候变化组间比较与预后无明显相关.发病第28天和第90天:内风证证候新增组较证候不变组预后差;内火证、气虚证证候消失组较证候不变组预后佳;痰湿证、阴虚证单证候变化组间比较与预后无明显相关;血瘀证证候新增组较较证候不变组、证候消失组预后差.结论 缺血性中风不同时点不同单证候演变对中风病的预后影响不同,对指导临床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王平平;高颖;张扬;马斌 刊期: 2012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补心气口服液联合西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CHF)心气虚损证的疗效.方法 选取纳入试验的CHF患者77例,随机双盲分为两组.两组在保持原西药强心利尿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39例予补心气口服液口服,8周后行疗效评价.结果 治疗组在改善CHF患者中医症状、运动耐量及西药停减率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补心气口服液对CHF心气虚损证的临床疗效肯定.
作者:魏孟玲 刊期: 2012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院前急救对重型颅脑外伤患者神经功能损伤恢复的临床效果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00例重型颅脑外伤患者的一般资料,按照入院时间先后、对照的原则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直接送入医院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经相关专业人员就地进行院前急救后再入院接受治疗.采用Barthel指数的日常生活能力(ADL)和FuglMeyer积分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进行评定,并将评定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前ADL能力评分、FuglMeyer肢体运动功能评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评分均有所提高(P<0.01),但观察组患者ADL能力评分、FuglMeyer肢体运动功能评分较对照组提高更为明显(P<0.01).观察组死亡率低于对照组(χ2=5.77,P<0.05).结论 对重型颅脑外伤患者进行院前急救能够缩短患者的救治时间,提高救治的成功率和改善患者的疾病预后,促进神经功能损伤的恢复,明显提高患者的生活能力.
作者:韦英光 刊期: 2012年第11期
以中医为主治疗本病的临床研究屡屡见诸文献,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将10年来中医对PSD的治疗研究进展总结如下.1 病因病机滕晶[1]认为情志内伤是中风后抑郁症之重要病因,脏腑虚衰是中风后抑郁症之病理基础,气郁、痰瘀、正虚是中风后抑郁症之病理变化.是以气郁为先,由此导致了血瘀、痰蕴、气虚、血虚等病态链的病理变化,并贯穿于本病的全过程.高向丽等[2]认为中风后抑郁症的病理基础是肾虚痰瘀阻窍,在此基础上复加情志不遂而致气机郁滞,气血阴阳失调,脏腑功能失常,出现精神异常改变.并认为肾虚痰阻与气机郁滞互为因果,病程中可兼夹痰浊、郁火,日久可出现气血不足之证.
作者:赵春丽;王晓东;丁爱国 刊期: 2012年第11期
缺血性中风发病前、急性期、恢复期和后遗症期病机存在差异.发病前阶段,病机涉及内伤积损和发病诱因,前者是发病基础而后者是促发因素;急性期阶段,病机涉及脑脉闭阻后发生的三个病理过程,即脑髓失养、毒邪内生和毒伤脑髓,它们共同参与了脑髓的损伤;恢复期和后遗症期阶段,病机包括脑髓空虚和内邪伏藏,脑髓损伤则肢痿言蹇,新旧内邪伏藏构成复中风和呆病的发病基础.分段认识中风病机对预防、急救、康复治疗有指导意义.
作者:张根明;周莉;崔方圆;陈颖;李小健 刊期: 2012年第11期
目的 观察丹参粉针剂对高血压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 入选120例初诊为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根据治疗方案分为常规降压治疗组(常规降压组)或丹参粉针剂治疗组(丹参治疗组),每组60例.丹参治疗组在常规降压治疗基础上加用丹参粉针剂400 m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1次/日,共2周.另入选50名同期年龄、性别相匹配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检测对照组观察前及两组高血压患者治疗前后凝血功能各项指标:纤维蛋白原(Fg)、血小板计数(PLT)、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AI-1)、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和D-二聚体(DD)的变化,并比较各组间的差异.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高血压患者存在凝血功能紊乱现象,具体表现为TT、PT和APTT下降,Fg、PLT、PAI-1和DD升高,t-PA降低(均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高血压患者治疗后凝血功能改善,表现为TT、PT和APTT延长,Fg、PLT、PAI-1和DD下降,t-PA升高;与常规降压组比较,丹参治疗组凝血功能各项指标改善程度更显著(P<0.05)丹参粉针剂有助于改善高血压患者的凝血功能障碍.
作者:陈小明;曾道亮;陈奇坚;陈健瑜;欧阳秋芳 刊期: 2012年第11期
原发性高血压(EH)的相关研究进展迅速,中医药防治高血压病策略独特,其提倡的个体化原则建立于整体观念与分型诊治,其中阴虚阳亢型为中医临床常见的防治证型.规范临床分型,采纳和推广这一方法将直接影响高血压的预后.建立可靠的各期中医药干预机制,能减少靶器官损害和降低心血管事件.
作者:袁超;顾国龙 刊期: 2012年第11期
痉挛性斜颈是一种以颈肌扭转或阵挛性倾斜为特征的疾患.以副神经支配区的肌群肌张力障碍为重点.临床表现为起病缓慢,头部不随意的向一侧旋转,颈部向另一侧屈曲,或后仰,或前屈,或侧偏.可因情绪激动而加重,睡眠中完全消失.频繁发作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情绪.
作者:杨万章;向云;陶红星 刊期: 2012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血肿微创抽吸术加用舒血宁注射液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方法 将16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舒血宁组(治疗组)81例和对照组(单纯抽吸组)79例.两组在出血后3 d行血肿微创抽吸术,舒血宁治疗组抽吸术后在常规治疗同时加用舒血宁注射液治疗;对照组在抽吸术后给予常规治疗,血肿抽吸术后治疗4周观察两组临床疗效,评估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失程度、血肿吸收程度治疗后变化.结果 治疗两周后,舒血宁治疗组和对照组比较显效率有统计学意义(P=0.002),有效率无统计学意义(P=0.526).治疗组血肿体积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舒血宁注射液能促进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血肿抽吸术后残留血肿的吸收,并明显改善神经功能.
作者:梁绍栋;李洪哲;李佳;张铁辉;李勇 刊期: 2012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肌钙蛋白Ⅰ(cTnI)、血浆脑钠肽(BNP)水平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和近期预后价值的影响.方法 入选162例发病6 h内AMI患者,并取80例稳定型心绞痛(SAP)患者作为对照组.所有患者于入院后即刻及入院后24 h抽肘前静脉血2次,分别行cTnI、BNP检测,取两次结果的高值,入院期间均完成冠状动脉造影,随访30 d并记录其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结果 AMI组与SAP组cTnI、BNP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冠状动脉病变程度越严重,其cTnI、BNP水平越高.冠脉三支病变组的cTnI、BNP显著高于双支病变组及单支病变组,冠脉双支病变组的cTnI、BNP显著高于单支病变组,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AMI组中发生MACE各组的cTnI、BNP显著高于无症状者.结论 AMI患者中,cTnI、BNP水平的高低对预测冠状动脉病变的严重程度及近期预后有重要价值.
作者:张萍;宋志宙 刊期: 2012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