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秀芹;庞胜芝;张子文
编辑先生:同性恋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是否属于精神障碍颇有争议,但应该是精神卫生领域研究的重要课题.有不少文献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各抒所见,说法纷纭.请贵刊对此作一简介,以增加我们的知识面,谢谢.
作者:阎同军;王焕林 刊期: 2009年第03期
1 病例患者女,51岁.诊断未定型精神分裂症16年.长期不规则服药,曾3次住院治疗.本次因自行停服氯丙嗪后病情复发,表现哭笑无常,乱语,唱歌,谩骂,乱发脾气,跪拜,饮食减少而再次入院.
作者:陈金;黄建东;苏琴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了解早发型与晚发型单相抑郁症之间是否存在遗传效应的差异. 方法:对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抑郁发作诊断标准的115例单相抑郁症患者,以初发病年龄30岁为界,分为早发组47例和晚发组68例.对照组230名,无精神疾病,与患者组无血缘关系.对所得资料行单因素分析,用多基因阈值理论进行遗传率的估算. 结果:早发组有精神疾病家族史者为55.3%(26/47),显著高于晚发组35.3%(24/68);早发组一级亲属心境障碍和单相抑郁症发生率分别为9.1%(23/252)和7.9%(20/252),显著高于晚发组一级亲属的4.8%(23/479)和3.6%(17/479);两组一级亲属单相抑郁症发生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一级亲属的0.2%.早发组加权平均遗传率及标准误(96.3±1.3)%高于晚发组(75.7±1.2)%,脑部CT器质性改变亦少于晚发组(P<0.05或P<0.01). 结论:早发型及晚发型单相抑郁症均有明显的遗传效应,但二者的遗传效应存在差异.
作者:祁曙光;张云彪;董小惠;张国富 刊期: 2009年第03期
寓精神检查于闲聊的形式,可获得患者更真实的思想内容,为确诊提供帮助.
作者:李身录 刊期: 2009年第03期
对精神分裂症健康教育的起源、与治疗和干预的关系、效益、实施方法和执行过程中的困难进行综述.
作者:李艳;崔蓉;张国富;罗小年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探讨综合认知训练对社区健康老人认知功能的长期影响效果. 方法:151名上海市某街道社区年龄≥70岁的老人参加研究.按先后顺序分为认知训练干预组90名和对照组61名.对干预组进行12周(共24次)的综合认知训练,采用中国老年成套神经心理测验(NTBE)及自编健康问卷,分别于干预前、干预结束、干预后1年对两组进行测评. 结果:干预前,干预组NTBE中有1项优于对照组,1项低于对照组(P≤0.05),其他项目两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1年后随访两组内比较,干预组NTBE分测验有19项(推理训练等)提高,4项下降(P≤0.05);对照组NTBE分测验有11项提高,3项下降(P≤0.05);1年后随访两组间比较,干预组NTBE分测验有3项(推理训练等)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综合认知训练对社区健康老人多项认知功能在1年后仍有一定影响,其中推理能力较为明显.
作者:冯威;李春波;陈优;成燕;吴文源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以脑磁图(MEG)研究精神分裂症患者视觉诱发磁场(VEFs)的特点. 方法:20例男性精神分裂症患者(患者组)和13名正常人(对照组),给予右眼左半垂直视野黑白翻转格图形视觉刺激,记录受试者VEFs的M100波形、潜伏期、振幅及激活脑区的等电流偶极(ECD)的磁源性影像(MSI)的XYZ值. 结果:所有受试者VEFs的基本波形为M100,位于距状裂两侧的皮质.与对照组比较,患者组VEFs的M100波形存在异常,潜伏期明显延长,振幅显著降低(P均<0.05);且ECD的XYZ值显示其M100反应的ECD位置在X轴上分布偏移. 结论:MEG可检测出精神分裂症患者VEFs存在异常,其视觉皮质中枢功能亦存在异常.
作者:张傲霜;谭俊华;谢世平;嵇利亚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探讨阿立哌唑联合舍曲林治疗精神病性抑郁的疗效. 方法:62例精神病性抑郁患者随机分为合用组(阿立哌唑联合舍曲林)和单用组(单用舍曲林).治疗8周.以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和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评定临床疗效. 结果:治疗后两组HAMD、HAMA和.BPRS的评分均显著降低,尤以合用组明显(P<0.01));两组不良反应差异无显著性. 结论:阿立哌唑联合舍曲林治疗精神病性抑郁的疗效优于单用舍曲林,且耐受性好.
作者:王莹;陈清刚;李涛 刊期: 2009年第03期
回顾性分析氯氮平联合氯硝西泮针剂治疗精神疾病导致大量分泌物阻塞呼吸道的临床资料,报告如下.
作者:兰胜作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探讨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药物治疗前后血清皮质醇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水平的变化. 方法:30例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研究组)给予利醅酮治疗8周,于治疗前后检测血清皮质醇、BDNF水平;对30名正常人采用相同方法进行检测,作为对照.采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定治疗前后的精神症状. 结果:治疗8周,研究组皮质醇、BDNF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t=2.78、2.85,P均<0.01),BDNF水平与皮质醇水平呈正相关(r=0.415,P<0.05).治疗前研究组皮质醇及BDNF水平与PANSS总分、阳性因子分、一般精神病理分呈显著正相关(r=0.371、0.425、0.406,P均<0.05;r=0.389、0.432、0.411,P均<0.05);但与阴性因子分无显著相关(r=0.337、0.342,P>0.05);治疗后研究组皮质醇及BDNF水平分别与PANSS总分及各因子分无显著相关(r=0.341、0.335、0.338、0.336,P均>0.05;r=0.349、0.332、0.350、0.353,P均>0.05). 结论: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精神症状发作时,存在生物学应激,表现为皮质醇水平升高,机体处于代偿阶段,BDNF表达上调,治疗后应激水平降低,表现为皮质醇水平下降,BDNF也相应降低.
作者:纪家武;蒋昕;陈红岩;黄少雅;林瑞前;郭少楠;翁赛铮;黄炜静;林涌超;莫夸耀;陈涛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评价齐拉西酮治疗精神分裂症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10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齐拉西酮组和利培酮组,每组50例.分别给予齐拉西酮与利培酮治疗,疗程6周.以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临床疗效总评量表(CGI)及治疗中出现的症状量表(TESS)评定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结束时,两组PANSS总分及各因子分均较治疗前有显著减低(P<0.01);两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齐拉西酮组临床总有效率为82.0%,利培酮组为84.0%;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相似(P>0.05). 结论:齐拉西酮治疗精神分裂症的疗效与利培酮相似,不良反应少而轻.
作者:覃松 刊期: 2009年第03期
情感障碍可能有脑形态学的改变.我们以脑计算机断层扫描(CT)检查对这些患者进行研究,报告如下.
作者:田树时;董天明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了解精神疾病患者首诊情况及给予精神健康指导的作用. 方法:调查453例精神疾病患者,了解其首诊情况,并进行精神健康指导,随访1年,观察指导前后的差别. 结果:有141例患者首诊于非精神科,在到精神科就诊前,大多不能得到正确的诊断和治疗,给予精神健康指导后,患者和家属对精神疾病和用药有关知识的了解有显著提高,依从性增加,复发率降低. 结论:应加强精神卫生的宣传,使精神疾病患者能及早获得正确诊断与治疗.
作者:刘霞;杨金华;李沛亨;高玉娥 刊期: 2009年第03期
本研究通过对躯体形式障碍患者进行防御方式问卷和症状自评量表测评,探讨其心理防御方式特点,报告如下.
作者:朱世辉 刊期: 2009年第03期
本研究就认知治疗对抑郁症的增效作用进行对照研究,报告如下.1 对象和方法为2007年3月至2008年6月我院住院患者,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抑郁症诊断标准;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20分;排除双相障碍、物质依赖、自杀倾向、器质性疾病.共84例,男48例,女36例;年龄17~68岁;病程2个月~40年.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42例.两组间以上各项差异均无显著性(P均>0.05).
作者:马闯胜;马玲;闫翌君 刊期: 2009年第03期
心境稳定剂在双相障碍治疗中起着重要作用.国外有报道认为丙戊酸盐和碳酸锂联合治疗躁狂发作的效果优于单一用药[1].本研究对此进行观察.
作者:赵惠芳;吴素焕;丛晓山;张月卿;崔海华;康淑兰 刊期: 2009年第03期
抗抑郁药治疗常起效较慢,我们采用帕罗西汀联合小剂量奥氮平治疗抑郁症,发现可加速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邢玉栋 刊期: 2009年第03期
对第2代抗精神病药作为抗抑郁药的增效剂治疗难治性抑郁症的机制进行探讨.
作者:黄啸;季建林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研究事件相关电位(ERPs)与精神分裂症疗效的相关性. 方法:对16例以阴性症状为主(阴性组),19例以阳性症状为主(阳性组),21例以其他精神分裂症为主(混合组)的患者和15名正常人(对照组)进行ERPs失匹配负波(MMN)及P300的测查.测查前3组患者均给予利醅酮治疗8周,于治疗前和治疗8周分别进行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定. 结果:3组患者MMN和P300的波幅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阳性组中左侧颢叶(T3)点、阴性组中额叶点(Fz)点MMN的波幅较其他点下降更为明显;3组中仅阴性组的MMN和P300潜伏期较对照组明显延长(P<0.05).阳性组中T3点及阴性组中Fz点MMN的波幅与PANSS减分率呈显著正相关(r=0.48、0.56,P<0.05);阴性组各点MMN的潜伏期与PANSS减分率呈显著负相关(r=-0.45、-0.56、-0.53、-0.54;P均<0.05),Fz点P300潜伏期与PANSS减分率呈明显负相关(r=-0.52,P<0.05),提示MMN的波幅越小,潜伏期越长,疗效越差;反之亦然. 结论:ERPs对某些精神分裂症的疗效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
作者:彭江发;吴冬凌;高北陵;丁树明;廖春平;王鹏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探讨有精神障碍犯罪嫌疑人的精神病学特点. 方法:采用自编一般资料调查表、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BS),对147例涉嫌刑事案件的有精神障碍犯罪嫌疑人进行评定.147例犯罪嫌疑人被评定为无刑事责任能力组91例,有刑事责任能力组56例(限定刑事责任能力35例,完全刑事责任能力21例). 结果:有精神障碍的犯罪嫌疑人以男性、未婚、农民及小学以下文化程度居多(P<0.05或P<0.01).无刑事责任能力和限定刑事责任能力组以精神分裂症居首位;完全刑事责任能力组以物质依赖居首位;精神分裂症第2位.无刑事责任能力组案型以凶杀、伤害为主,而有刑事责任能力组则以伤害、强奸、盗窃多见(P<0.05或P<0.01).无刑事责任能力组BPRS总分及思维障碍、激活性、敌对猜疑各因子分均显著高于有刑事责任能力组(P<0.05或P<0.01). 结论:精神障碍种类、精神症状及严重程度可影响刑事责任能力的评定.
作者:唐全胜 刊期: 2009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