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以头痛谵妄起病的神经梅毒2例报道

李军;王洪胜;郭迎丽;黄静;董维佳

关键词:头痛, 谵妄, 神经梅毒,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密螺旋体感染, 晚期表现, 神经血管, 临床表现, 常见类型, 感染后, 致死, 致残, 诊治, 诊断, 健康, 发病
摘要:神经梅毒是指苍白密螺旋体感染所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是梅毒的晚期表现[1].在我国,神经血管梅毒是神经梅毒的常见类型[2] ,多在初次感染后6年~ 7年发病,但是也可早为6个月或迟至10 年~ 12 年.其临床表现多样,不易诊断,如诊治不及时可损及健康、致残或致死.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相关文献
  • 苯巴比妥在不同途径染毒家兔体内的死后分布1)

    目的 研究苯巴比妥不同给药途径染毒致死家兔体内的死后分布规律.方法 家兔12只,随机分为灌胃组和静注组,分别经灌胃或耳缘静脉匀速注入LD50(0.34 mg/kg)苯巴比妥.取心血、心、肝、脾、肺、肾、脑、肌、尿、胆汁、玻璃体液、胃壁、胃内容冷冻保存,酸化,乙醚提取,气相色谱质谱法定性、气相色谱定量检测苯巴比妥.结果 苯巴比妥灌胃或静脉注射后,家兔出现嗜睡症状,灌胃组2.0 h±0.5 h死亡,静注组2.0 h±0.1 h死亡.灌胃、静注染毒致死家兔体内均可检出苯巴比妥.染毒致死家兔体内苯巴比妥含量由高到低分别为:灌胃组,胃内容(230.96 μg/mL±9.67 μg/mL)>肝(183.22 μg/g±11.19 μg/g)>肾(143.45 μg/g±13.02 μg/g)>脑(115.47 μg/g±6.92 μg/g)、心(109.24 μg/g±14.01 μg/g)>肺(93.38 μg/g±8.29 μg/g)、心血(86.80 μg/mL±10.32 μg/mL)>脾(69.69 μg/g±12.36 μg/g)、肌(66.14 μg/g±4.63 μg/g)、胆汁(65.52 μg/mL±4.56 μg/mL)、胃壁(63.24 μg/g±4.68 μg/g)、尿(52.04 μg/mL±9.62 μg/mL)>玻璃体液(29.02 μg/mL±10.86 μg/mL).静注组,尿(311.36 μg/mL±37.26 μg/mL)>肝(155.74 μg/g±29.35 μg/g)>脑(104.40 μg/g±9.43 μg/g)、心(96.96 μg/g±18.91 μg/g)、肾(91.13 μg/g±2.06 μg/g)、心血(89.81 μg/g±8.32 μg/g )>胆汁(75.19 μg/mL±5.09 μg/mL)、肌(62.69 μg/g±6.67 μg/g)、脾(57.38 μg/g±17.06 μg/g)>肺(41.32 μg/g±8.80 μg/g)、胃壁(33.39 μg/g±2.68 μg/g)、玻璃体液(29.60 μg/mL±8.56 μg/mL)、胃内容(19.62 μg/g±0.80 μg/g).经LSD-t检验,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苯巴比妥在不同途径染毒致死家兔体内的死后分布不同.灌胃致死家兔胃内容中苯巴比妥含量高,肝脏次之,玻璃体液少;静注染毒致死家兔尿中苯巴比妥含量高,肝脏次之,胃内容少.

    作者:韩亮;王大利;王勇;王哲焱;贠克明 刊期: 2011年第07期

  • 芪苈强心胶囊治疗慢性心力衰竭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芪苈强心胶囊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8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0例,予西医常规抗心衰治疗.治疗组40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服芪苈强心胶囊,每次4粒,每日3次.两组均连续治疗6 个月.结果 治疗组心力衰竭中医证候疗效显效率37.5%,总有效率92.5%,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组心功能疗效显效率45.0%,总有效率95.0%,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后两组B型利钠肽(BNP)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治疗后治疗组BNP较对照组低(P<0.05).结论 芪苈强心胶囊结合西医常规治疗能改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临床症状、心功能,降低BNP含量.

    作者:王陵军;刘景;王功峰 刊期: 2011年第07期

  • 脑卒中急性期胃肠功能障碍患者血浆VIP水平变化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了解脑卒中患者急性期血浆血管活性肠肽(VIP)水平的动态变化,探讨血管活性肠肽与脑卒中急性期继发胃肠功能障碍的相关性.方法 应用放射免疫法检测192急性脑卒中患者入院24 h及入院1周时血浆血管活性肠肽水平,并与51名健康对照组比较.结果 脑卒中急性期继发胃肠功能障碍患者VIP水平入院24 h(206.01±9.86) pg/mL及入院1周时(177.63±8.82) pg/mL血浆,较对照组(138.76±8.96) pg/mL显著偏高(P<0.01).胃肠出血组入院1周时VIP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而非胃肠出血组入院1周时VIP水平仍高于对照组.结论 血浆高VIP水平与脑卒中急性期继发的胃肠功能障碍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不同的胃肠症状表现形式可能与VIP升降的幅度有关.

    作者:唐明;杨秀丽;安朋朋;李玲玲;姜韫赟;李倩 刊期: 2011年第07期

  • 2型糖尿病脂联素及尿微量白蛋白与大血管病变的关系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清脂联素(APN)、尿微量白蛋白(MAU)与大血管病变之间的关系.方法 118例T2DM患者根据有无糖尿病大血管病变分为大血管病变组(50例)和无大血管病变组(68例).另选同期健康人70名为正常对照组.行静脉血APN,MAU等临床指标测定,计算相关指数及完善各项辅助检查,与临床结合判断大血管病变.结果 血清 APN、MAU 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T2DM组血清APN水平与MAU、体重指数(BMI)、空腹血糖(FB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糖化血红蛋白(HbA1c)、餐后2 h血糖(2 hPBG)呈负相关(P<0.05).MAU与血清APN呈负相关(P<0.05),与BMI、SBP、FBG、TC、TG、HbA1c、2 h PBG呈正相关(P<0.05).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大血管病变与APN、MAU、SBP、LDL、TG、FBG、2 h PBG相关.结论 对于大血管病变,APN是保护因子,MAU是重要危险因素.

    作者:张晓旸;李兴 刊期: 2011年第07期

  • 益心解毒颗粒对缓慢性心律失常模型大鼠的影响

    目的 观察益心解毒颗粒对缓慢性心律失常模型大鼠的心率次数、P-R间期和QRS时间的影响.方法 设立正常组、模型组、心宝丸组,益心解毒颗粒大、中、小剂量组,各给药组灌胃30 d后,腹腔注射普萘洛尔复制缓慢性心律失常模型,分别记录注射普萘洛尔0、2 min、5 min、10 min和20 min心率次数、P-R间期和QRS时间.结果 益心解毒颗粒大、中剂量组可以明显减小心率下降幅度、缩短P-R间期和QRS时间,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益心解毒颗粒对缓慢性心律失常模型大鼠有一定的保护和治疗作用.

    作者:林玉红;杨娟英;王光建;王月茹 刊期: 2011年第07期

  • 丁苯酞对AD大鼠模型海马BACE及NEP活性含量的影响

    目的 探讨丁苯酞对AD大鼠模型海马组织β分泌酶(BACE)和中性内肽酶(NEP)活性含量的影响.方法 选用健康雄性Wistar大鼠40只,随机分为4组,假手术组、模型组、丁苯酞低剂量组、丁苯酞高剂量组.采用大鼠海马立体定向注射凝聚态Aβ1-40诱导AD模型,灌胃时间为4周,以ELISA 法测定海马组织匀浆中β-分泌酶及中性内肽酶的活性含量.结果 用药组大鼠海马组织β-分泌酶的活性含量没有明显降低,与模型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组大鼠海马组织中性内肽酶的活性含量明显升高,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丁苯酞低剂量组与高剂量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丁苯酞可以促进AD大鼠模型海马组织的中性内肽酶的活性含量,并可能通过促进其活性含量加速Aβ的降解,但对于β分泌酶却没有明显的影响.

    作者:陈芸;李海洋 刊期: 2011年第07期

  • 老年高血压治疗进展

    根据我国2008年老年人高血压诊断治疗专家共识[1],老年高血压指年龄≥60岁,血压持续或3次非同日血压测量收缩压(SBP)≥140 mmHg和(或)舒张压(DBP)≥90 mmHg.老年高血压患者,一部分在老年期患病,另一部分在老年前期获病,究其病因与超重(体重指数≥25.0 kg/m2)、高盐饮食(>6 g/d)、中度以上饮酒、高血脂、缺少体力活动以及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精神压力、遗传、地理分布等因素有关.

    作者:温丽平 刊期: 2011年第07期

  • 清开灵对缺氧体外血脑屏障紧密连接蛋白ZO-1表达的影响

    目的 观察缺氧对体外血脑屏障(blood brain barrier,BBB)紧密连接蛋白ZO-1表达的影响以及清开灵的干预作用.方法 通过体外培养Balb/c小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系形成BBB,采用缺氧缺糖24 h建立BBB缺血损伤模型,分别以荧光实时定量和Western blot的方法测定BBB紧密连接蛋白ZO-1的基因转录和蛋白表达水平,同时观察不同剂量清开灵对ZO-1表达的影响.结果 与正常组相比,缺氧缺糖24 h可使BBB表达ZO-1明显减少(P<0.01).清开灵能够显著增加缺血后ZO-1的基因转录和蛋白表达水平,与模型组差异显著(P<0.05或P<0.01).结论 清开灵可通过改善脑缺血对BBB主要组成蛋白的表达,发挥其对缺血性脑中风的脑保护作用.

    作者:朱海燕;马涛;娄利霞;娄晋宁;刘明岭;徐冰;高永红 刊期: 2011年第07期

  •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晨峰与早期肾功能损害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探讨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血压晨峰(MBPS)与早期肾功能损害的相关性.方法 对入选的131例EH患者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24 h ABPM),根据监测结果,将患者分为晨峰组(72例)和非晨峰组(59例).两组均行空腹血糖、三酰甘油、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血肌酐(SCr)及尿素氮(BUN )检测,计算体质量指数(BMI),分别测定尿微量白蛋白(microalbuminuria,mAlb)、尿α1微球蛋白(α1-microglobulin,α1-MG)及血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蛋白(Cystatin C,CyS C).结果 晨峰组24 h平均收缩压、白昼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收缩压、收缩压晨峰变异幅度、尿mAlb、尿α1-MG及血CyS C浓度均显著高于非晨峰组(P<0.05);对血压晨峰作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病程、空腹血糖、LDL-C、24 h平均收缩压、尿mAlb、尿α1-MG及血CyS C浓度与血压晨峰呈正相关;血压晨峰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LDL-C、HDL-C、24 h平均收缩压、尿mAlb、尿α1-MG及血CyS C浓度6个自变量进入回归方程(R2=0.792),其中血压晨峰对尿mAlb指标值影响多.结论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具有晨峰现象者较无晨峰现象者更易出现早期肾功能损害.

    作者:康玉华;王瑞英;冯品 刊期: 2011年第07期

  • 尼莫地平联合葛根素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尼莫地平联合葛根素葡萄糖注射液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将120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联合组,每组60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对照组给予尼莫地平注射液单药治疗,联合组给予尼莫地平和葛根素葡萄糖注射液联合治疗.在治疗前后行血液流变学和经颅多普勒检查,观察临床症状和不良反应.结果 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两组的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均有不同程度提高,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比容及血小板聚集率均有不同程度下降,与对照组相比,联合组变化的幅度更为显著(P<0.0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3.33%,联合组为91.67%,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尼莫地平联合葛根素葡萄糖注射液能有效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改善血液黏稠度和椎-基底动脉供血.

    作者:王红洲;王万华;毛慧慧 刊期: 2011年第07期

  • 氢氯噻嗪联合盐酸贝那普利对非杓型高血压患者血压水平的影响

    目的 按照时间治疗学原则,探讨不同时间服用氢氯噻嗪和盐酸贝那普利对新发1级、2级非杓型高血压患者血压水平的影响.方法 对62例非杓型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早氢氯噻嗪+早盐酸贝那普利组(早早组)和早氢氯噻嗪+晚盐酸贝那普利组(早晚组),共治疗8周.服药前后进行诊室血压测量和动态血压监测,观察药物对血压水平及血压昼夜节律的影响.结果 治疗后两组诊室收缩压(SBP)和舒张压(DBP)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两组间诊室SBP和DBP在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动态血压结果显示,两组患者的24 hSBP和24 hDBP水平均较治疗前有明显下降(P<0.01).早晚组患者的夜间SBP和DBP达标率明显高于早早组(P<0.01).在血压昼夜节律纠正方面,早早组将非杓型纠正为杓型血压的比例为20%,早晚组将非杓型纠正为杓型的比例为40%(P<0.01).结论 对于新发1级和2级非杓型高血压患者,联合服用氢氯噻嗪和盐酸贝那普利可以有效控制血压.晚上服用盐酸贝那普利可以较好地纠正夜间的高负荷血压,维持正常的昼夜变化节律.

    作者:牟秀霞;胡元会;石洁 刊期: 2011年第07期

  • 绝缘针电刺激定位注射A型肉毒毒素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下肢痉挛

    目的 探讨A型肉毒毒素(BTX-A)联合康复训练在脑卒中后下肢痉挛治疗中的应用与疗效.方法 将40例脑卒中后下肢痉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BTX-A局部多点注射结合康复训练,对照组仅行BTX-A局部多点注射.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1周、1个月、2个月采用改良的Ashworth痉挛分级量表(modified Ashworth scale,MAS)、简化Fugl-Meyer(Fugl-Meyer assessment,FMA)运动功能评定、步行能力(采用10 m步行时间及6 min内步行距离测定)进行疗效评估.结果 肌张力变化: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治疗1周、1个月、2个月后与治疗前比较痉挛评分下降(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的痉挛评分改善幅度较显著(P<0.05).肢体功能与步行能力: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治疗2个月后与治疗前比较运动功能、步行能力均有显著提高,组内与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局部肌肉注射BTX-A联合康复训练能更明显地改善脑卒中后下肢痉挛状态,改善步态、提高行走能力.

    作者:练涛;梁英;薛燕萍;陈晓青 刊期: 2011年第07期

  • 依达拉奉联合灯盏花素治疗急性脑梗死22例

    目的 探讨依达拉奉联合灯盏花素对急性脑梗死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4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2例)与对照组(20例).治疗组予以依达拉奉联合灯盏花素治疗,对照组予以灯盏花素治疗.观察治疗2周后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变化,并随时记录用药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较对照组明显下降.日常生活能力评分较对照组明显提高,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脑梗死急性期,运用依达拉奉联合灯盏花素治疗急性脑梗死,能起到更好的恢复血流、改善侧支循环、减轻炎症反应、减少神经细胞坏死或凋亡、降低致残率的效果.

    作者:杨全明 刊期: 2011年第07期

  • 神经节苷脂穴位注射对神经源性膀胱影响的超声观察

    目的 探讨神经节苷脂(GM)穴位注射对脊髓损伤患者膀胱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外伤性脊髓损伤患者40例随机分为A组、B组,各20例.A组20例采用GM穴位注射及常规康复训练,B组20例采用常规康复训练.结果 两组患者康复训练后,观察组膀胱容量(324.76 mL±24.3 mL)及残余尿量(119.0 mL±16.65 mL)与对照组(303.57 mL±12.36 mL,140.95 mL±24.60 m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在膀胱功能训练基础上配以GM穴位注射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康复疗效确切、安全,可增加膀胱容量,减少逼尿肌无抑制性收缩.

    作者:吴芳;杨万章;陶红星;盛佑祥;王俊;向云;赵宁 刊期: 2011年第07期

  • 调脂康口服液联合阿托伐他汀钙片治疗血脂异常

    血脂异常是动脉粥样硬化症形成的重要原因,而动脉粥样硬化又是血管和脏器病变,尤其是心、脑血管病变的基础病变之一.因此,防治血脂异常,长期以来都颇受医学界的关注.1 资料与方法1.1 病例选择入选病例符合<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并参考2007年<中国成人血脂异常指南要点解读>确定诊断标准.

    作者:张京兰;高春华;何子意 刊期: 2011年第07期

  • 厄贝沙坦对冠状动脉性心脏病合并持续性心房颤动的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厄贝沙坦联合胺碘酮对冠心病合并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心律转复的影响.方法 选择冠心病合并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两组.A组(40例)在冠心病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胺碘酮治疗;B组(40例) 在冠心病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胺碘酮、厄贝沙坦.随访一年,观察两组治疗前后左心房内径(LAD)、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变化及心房颤动转复率及维持率.结果 B组左房内径及心房颤动转复率及维持率明显优于A组(P<0.05);两组治疗后hs-CRP较治疗前均有下降,但B组优于A组(P<0.05).结论 厄贝沙坦联合胺碘酮在提高冠心病合并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心律转复率,降低复发率,优于单独应用胺碘酮,并能有效降低血中hs-CRP水平.

    作者:陈彦霞;陈春红;尹博英;王丽梅 刊期: 2011年第07期

  • 血脂康对db/db糖尿病小鼠坐骨神经传导速度影响的研究

    目的 探讨血脂康对db/db糖尿病小鼠坐骨神经传导速度的影响.方法 将12周龄db/db小鼠随机分为3组,分别给予血脂康低剂量(0.3 g/kg)、高剂量(0.6 g/kg)及安慰剂灌胃8周,同周龄db/m小鼠作为非糖尿病对照组.投药8周后行糖耐量试验,治疗前后分别测定db/db糖尿病小鼠及db/m小鼠坐骨神经的传导速度.结果 与db/db对照组比较,血脂康不同剂量组治疗8周后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C)、三酰甘油(TG)及空腹血糖下降(P<0.05).糖负荷120 min后葡萄糖曲线下面积(AUCg)和胰岛素曲线下面积(AUCins)均低于db/db对照组,而血脂康两组之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血脂康两组治疗后坐骨神经传导速度明显高于对照组,而高剂量组优于低剂量组.结论 血脂康在降低血脂、血糖的同时,能提高坐骨神经传导速度,对周围神经具有保护作用,其作用独立于调脂降糖.

    作者:程茅薇;顾萍;马健;杜宏;卢斌;邵加庆 刊期: 2011年第07期

  • 丹红注射液联合天麻素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目的 观察丹红注射液联合天麻素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临床疗效及对血液流变学、血脂和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100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例,两组均给予天麻素注射液静脉输注,治疗组加丹红注射液静脉输注,对照组加舒血宁注射液静脉输注,1次/日,均治疗14 d.观察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及血液流变学、血脂和TCD变化.结果 治疗组48 h内起效45例(90.0%),总有效率为96.0%.对照组48 h内起效35例(70.0%),总有效率为86.0%,两组起效时间、总有效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血液流变学、血脂和脑血流动力学改善优于对照组.结论 丹红注射液联合天麻素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临床疗效显著,可明显改善血液流变学、血脂和脑血流动力学,疗效优于舒血宁注射液联合天麻素治疗.

    作者:蒙云 刊期: 2011年第07期

  • 血浆脑钠肽、一氧化氮及血管紧张素Ⅱ在原发性高血压伴左室肥厚中的作用

    目的 探讨血浆脑钠肽(BNP)、一氧化氮(NO)及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在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中的变化,以及与左室肥厚(LVH)的相关性.方法 分别选取EH伴LVH患者、EH不伴LVH患者及对照者各60例,检测BNP、NO及AngⅡ水平及左室重量(LVM),进行组间比较及相关分析.结果 EH伴LVH组NO水平低于EH不伴LVH组、正常对照组,EH不伴LVH组NO水平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 BNP、AngⅡ、室间隔厚度(IVST)、左室后壁厚度(LVPWT)、LVM水平的变化与之相反(P<0.05);血压与BNP、AngⅡ、LVM呈正相关,与NO呈负相关;LVM与BNP、AngⅡ呈正相关,LVM、BNP、AngⅡ与NO呈负相关(P<0.05).结论 BNP、NO、AngⅡ参与了EH 及LVH 形成的病理生理过程.

    作者:于浩;刘奇良;黄德魁;卜殷中;温燕 刊期: 2011年第07期

  • 芪棱汤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中同型半胱氨酸浓度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的影响

    目的 观察芪棱汤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中同型半胱氨酸(Hcy)浓度的影响.方法 选择发病3 h~48 h的患者100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50例服用中药芪棱汤;对照组50例服用中药补阳还五汤.治疗前及治疗后第28天分别进行神经缺损评分,并测量血中同型半胱氨酸浓度.结果 芪棱汤能明显改善神经缺损评分,疗效高于对照组(P<0.01).芪棱汤与补阳还五汤干预均可降低血中Hcy的浓度,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芪棱汤组的效果优于对照组(P<0.01).用中药(芪棱汤和补阳还五汤)干预脑梗死患者后,神经缺损评分效果值与Hcy浓度的效果值之间呈正相关(P<0.01).结论 芪棱汤可降低急性脑梗死患者血中同型半胱氨酸浓度,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确切,且效果优于补阳还五汤.

    作者:张思为;邓世芳;何纲;苏峥;景光光;山林林;蒋红玉 刊期: 2011年第07期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主管:山西省卫生厅

主办: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 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