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秀霞;胡元会;石洁
目的 观察加味芎藭汤含药血清对血管内皮细胞分泌细胞间黏附分子(ICAM-1)、血管细胞间黏附分子(VCAM-1)和颗粒膜蛋白(PS)含量的影响.方法 体外培养血管内皮细胞,随机将细胞分为DMSO溶媒对照组,AngⅡ模型组,卡托普利对照组,30%、20%、10%、5%加味芎藭汤含药血清组,MTT法检测细胞的增殖活性,用Elisa法分别检测细胞培养上清中的ICAM-1,VCAM-1,PS的含量.结果 加味芎藭汤含药血清可降低内皮细胞分泌的ICAM-1、VCAM-1,升高内皮细胞分泌的PS.结论 加味芎藭汤对血管内膜的黏附能力具有调节的功效.
作者:袁征;徐文娟;彭伟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 观察厄贝沙坦联合胺碘酮对冠心病合并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心律转复的影响.方法 选择冠心病合并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两组.A组(40例)在冠心病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胺碘酮治疗;B组(40例) 在冠心病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胺碘酮、厄贝沙坦.随访一年,观察两组治疗前后左心房内径(LAD)、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变化及心房颤动转复率及维持率.结果 B组左房内径及心房颤动转复率及维持率明显优于A组(P<0.05);两组治疗后hs-CRP较治疗前均有下降,但B组优于A组(P<0.05).结论 厄贝沙坦联合胺碘酮在提高冠心病合并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心律转复率,降低复发率,优于单独应用胺碘酮,并能有效降低血中hs-CRP水平.
作者:陈彦霞;陈春红;尹博英;王丽梅 刊期: 2011年第07期
安定是临床上常用的镇静催眠药,但长期服用或大量服用均可引起中毒,安定中毒的案例时有报道[1-3].本研究建立安定灌胃中毒致死犬的动物模型,研究安定在保存犬血液中的分解动力学.1 材料与方法1.1 材料1.1.1 仪器和试剂 Trace DSQ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美国Finnigan公司;岛津2010GC气相色谱仪,日本岛津公司;安定标准品(购于公安部二所);内标:SKF525(中国标准技术开发公司);其余试剂为国产分析纯.
作者:温昕娟;曹洁;朱培培;张大明;贠克明 刊期: 2011年第07期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即老年性痴呆,是一种进行性神经系统疾病,具有发病隐袭、渐进性、不可逆的特点,主要临床表现为痴呆综合征.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AD已经成为危害老年人身心健康、影响老年人晚年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现代医学虽然对该病的发生有一定的了解,但还尚处于学说状态,而治疗则是以药物治疗为主用于症状的改善,尚无特效的方法进行防治.
作者:刘建平;郭蕾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 观察尼莫地平联合葛根素葡萄糖注射液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将120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联合组,每组60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对照组给予尼莫地平注射液单药治疗,联合组给予尼莫地平和葛根素葡萄糖注射液联合治疗.在治疗前后行血液流变学和经颅多普勒检查,观察临床症状和不良反应.结果 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两组的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均有不同程度提高,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比容及血小板聚集率均有不同程度下降,与对照组相比,联合组变化的幅度更为显著(P<0.0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3.33%,联合组为91.67%,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尼莫地平联合葛根素葡萄糖注射液能有效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改善血液黏稠度和椎-基底动脉供血.
作者:王红洲;王万华;毛慧慧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 观察从痰、湿、瘀、热立论应用清热祛浊胶囊治疗2型糖尿病代谢综合征的疗效.方法 52例2型糖尿病代谢综合征患者,在原基础治疗基础上,加服清热祛浊胶囊5粒,每日3次.3个月后观察指标变化.结果 治疗后患者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收缩压、舒张压、体重指数明显下降(P<0.05或P<0.01);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有所升高,但无统计学意义.治疗总有效率82.7%.结论 从痰、湿、瘀、热立论组方的清热祛浊胶囊可以改善2型糖尿病代谢综合征患者的高血糖、高血压、高血脂、肥胖等多种心血管危险因子.
作者:李文东;王元松;苏秀海;王晓蕴;苏阳;田风胜;迟秀娥;段洪波;闫国强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 观察缺氧对体外血脑屏障(blood brain barrier,BBB)紧密连接蛋白ZO-1表达的影响以及清开灵的干预作用.方法 通过体外培养Balb/c小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系形成BBB,采用缺氧缺糖24 h建立BBB缺血损伤模型,分别以荧光实时定量和Western blot的方法测定BBB紧密连接蛋白ZO-1的基因转录和蛋白表达水平,同时观察不同剂量清开灵对ZO-1表达的影响.结果 与正常组相比,缺氧缺糖24 h可使BBB表达ZO-1明显减少(P<0.01).清开灵能够显著增加缺血后ZO-1的基因转录和蛋白表达水平,与模型组差异显著(P<0.05或P<0.01).结论 清开灵可通过改善脑缺血对BBB主要组成蛋白的表达,发挥其对缺血性脑中风的脑保护作用.
作者:朱海燕;马涛;娄利霞;娄晋宁;刘明岭;徐冰;高永红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病因、起病状态、临床表现特点和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分析2006年8月-2009年8月收治的208例SAH患者临床资料.结果 208例SAH患者中静态起病142例(68.3%),全脑血管造影(DSA)检查155例,发现颅内动脉瘤112例(72.2%).临床表现形式多样,以头痛(148例,占71.2%)、头晕(36例,占17.4%)、呕吐(182例,占87.5%)常见.介入治疗21例,手术治疗91例,保守治疗43例,再出血死亡12例.结论 SAH起病状态不一,病因多为颅内动脉瘤,临床表现多样.DSA检查能直接明确病因,可为临床选择合理有效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作者:关东锋;梁建荣;陈轶雄;李双保;景文记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益心舒胶囊是由生晒参、麦冬、五味子、丹参、黄芪、川芎和山楂7味药组成,功能主治为益气复脉、活血化瘀、养阴生津.用于气阴两虚、心悸脉结代,胸闷不舒、胸痛及冠心病心绞痛见有上述症状者.本研究旨在观察益心舒胶囊缓解心血管疾病相关症状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作者:杨苏生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 研究康复治疗对脑卒中患者吞咽障碍的疗效.方法 对75例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分为3组,1组予针灸治疗; 2组中频治疗加针灸; 3组吞咽训练加针灸.结果 经3周治疗后,3组中,吞咽训练加针灸组疗效优于针灸组和中频加针灸组(P<0.05或P<0.01),而中频加针灸组与针灸组之间疗效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吞咽训练结合针灸治疗脑卒中患者吞咽障碍具有良好疗效.
作者:魏玉华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 观察银丹心脑通软胶囊治疗老年脑血栓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入选标准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50例予银丹心脑通及西医常规治疗,对照组50例单纯西医常规治疗,疗程均为6周.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DS)评分、日常活动量表(ADL)评分及疗效;同时测定治疗前后血脂、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结果 临床疗效以治疗组为优;治疗组NDS评分、ADL评分及相关指标改善亦优于对照组.结论 银丹心脑通可恢复神经功能,提高生活质量,有效治疗老年脑血栓.
作者:邱全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脑梗死发病急性期,血压变化对病情进展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10年1月-2010年10月我院中风科收治的发病24 h内脑梗死患者97例,根据病情变化分为进展组和非进展组.所有入选病例均于入院后72 h内记录收缩压、舒张压及平均动脉压.并分析其与病情变化的关系.结果 进展性脑梗死30例,发生率为30.9%.进展组伴高血压的比例高于非进展组;进展组入院16 h~72 h的收缩压值高于非进展组(P<0.05);进展组血压昼夜节律异常者占86.7%,非进展组血压昼夜节律异常者59.7%(P<0.05).结论 高血压是进展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入院后16 h~72 h的收缩压升高、血压昼夜变化规律异常是进展性脑梗死的预测因素.
作者:李瑞华;刘磊;杨建美;王泽颖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 观察松龄血脉康胶囊治疗后循环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 78例后循环缺血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8例,活血化瘀联合松龄血脉康胶囊治疗.对照组40例,予活血化瘀基础治疗方案.两组同时给予针对病因治疗.观察两组血压、血脂、多普勒超声指标及临床疗效.结果 两组用药前后血压、血脂均有下降,平均血流速度增高,阻力指数明显降低(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94%,对照组总有效率82%,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松龄血脉康胶囊治疗后循环缺血可显著降低血脂,改善脑部血流,改善患者神经功能,促进肢体功能康复.
作者:高西平 刊期: 2011年第07期
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疾病,是目前对人类生存威胁大的三类疾病之一.随着老年化时代的到来,其发病率越来越高.医院获得性肺炎是脑卒中的常见并发症之一,其发生率10.60%~34.80% [1],而急性期感染率更高,程辉[2]在对123例脑卒中患者调查中发现,两周内呼吸道感染71.4%,是脑卒中死亡的主要原因[3].
作者:林菊珊;吴松鹰;谢步霓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冠心病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围术期胸痛的原因.方法 回顾分析过去5年行PCI术的468例冠心病患者术后1周胸痛情况,根据胸痛时有无伴ECG改变分为ECG阳性组和阴性组,比较两组临床资料及PCI情况.结果 术后1周内有84例患者复发胸痛,胸痛发生率为17.95%(84/468);胸痛患者中ECG阴性发生率61.96%(52/84),高于ECG阳性38.18%(32/84,P<0.05);术中慢血流、无复流、远端血栓或边支闭塞发生率ECG阳性组高于阴性组(P<0.05);急诊PCI胸痛伴ECG阳性发生率高于择期PCI(P<0.01).结论 PCI术后1周胸痛发生率高,原因复杂多样,应仔细辨别高危患者,积极干预.
作者:何劲松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 研究大鼠全脑短暂缺血再灌注后海马CA1区椎体神经元的死亡机制.方法 采用经典的四血管夹闭法制作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取缺血再灌注后不同时间(6 h、24 h、48 h)的海马CA1区脑组织,用ELISA检测Caspase-3的活性变化.同时运用免疫印记方法检测PKC、NMDA受体NR2A及NR2B亚基磷酸化水平的变化.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Caspase-3检测显示缺血再灌注6 h、24 h、48 h海马CA1区椎体神经元呈现逐渐凋亡增多的迟发性死亡.磷酸化蛋白激酶C在缺血6 h即有明显增高,并且于24 h、48 h达到表达高峰(P<0.05);NMDA受体亚基NR2A和R2B的磷酸化水平缺血再灌注后均呈现明显升高趋势.讨论 PKC、NR2B、CaMⅡ级联反应的发生可能是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后海马CA1区锥体神经元发生迟发性死亡的重要机制.
作者:王晔;刘乃红;王锐;杨小荣;李建国;张策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 按照时间治疗学原则,探讨不同时间服用氢氯噻嗪和盐酸贝那普利对新发1级、2级非杓型高血压患者血压水平的影响.方法 对62例非杓型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早氢氯噻嗪+早盐酸贝那普利组(早早组)和早氢氯噻嗪+晚盐酸贝那普利组(早晚组),共治疗8周.服药前后进行诊室血压测量和动态血压监测,观察药物对血压水平及血压昼夜节律的影响.结果 治疗后两组诊室收缩压(SBP)和舒张压(DBP)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两组间诊室SBP和DBP在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动态血压结果显示,两组患者的24 hSBP和24 hDBP水平均较治疗前有明显下降(P<0.01).早晚组患者的夜间SBP和DBP达标率明显高于早早组(P<0.01).在血压昼夜节律纠正方面,早早组将非杓型纠正为杓型血压的比例为20%,早晚组将非杓型纠正为杓型的比例为40%(P<0.01).结论 对于新发1级和2级非杓型高血压患者,联合服用氢氯噻嗪和盐酸贝那普利可以有效控制血压.晚上服用盐酸贝那普利可以较好地纠正夜间的高负荷血压,维持正常的昼夜变化节律.
作者:牟秀霞;胡元会;石洁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神经节苷脂(GM)穴位注射对脊髓损伤患者膀胱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外伤性脊髓损伤患者40例随机分为A组、B组,各20例.A组20例采用GM穴位注射及常规康复训练,B组20例采用常规康复训练.结果 两组患者康复训练后,观察组膀胱容量(324.76 mL±24.3 mL)及残余尿量(119.0 mL±16.65 mL)与对照组(303.57 mL±12.36 mL,140.95 mL±24.60 m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在膀胱功能训练基础上配以GM穴位注射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康复疗效确切、安全,可增加膀胱容量,减少逼尿肌无抑制性收缩.
作者:吴芳;杨万章;陶红星;盛佑祥;王俊;向云;赵宁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 观察补气化痰通络方结合表里两经并刺法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SHS)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将9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0例)与对照组(40例).治疗组口服自拟补气化痰通络方结合表里两经并刺法,对照组给予康复疗法,均治疗3周.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应用健康状况调查问卷(SF-36中文版)评价两组患者生活质量;随访3个月,统计复发率及复发次数.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0%,对照组为75.0%,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SF-36各项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复发率及复发次数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补气化痰通络方结合表里两经并刺法治疗脑卒中后SHS有显著临床疗效,能明显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远期疗效较好.
作者:左永发;韩淑凯;曹文杰;马会军;杨伟红 刊期: 2011年第07期
他汀类药物作为3-羟-3甲基戊二酰辅酶A(HMG-CoA)还原酶抑制剂,可以有效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它对糖尿病、冠心病、血脂障碍和高胆固醇血症病人的心血管都有良好的保护作用,可以预防心肌梗死、中风和外周动脉栓塞等的发生[1-3].目前临床广泛应用的他汀类药物主要有3代,分别是第一代的洛伐他汀(lovastatin) [4]、普伐他汀(pravastatin)[5]和辛伐他汀(simvastatin)[6],第二代的氟伐他汀(fluvastatin) [7]和第三代的西立伐他汀(cerivastatin) [8]、阿托伐他汀(atorvastatin)[9]等.
作者:王伟;谢淑红;马力远 刊期: 2011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