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旸;李兴
目的 观察甘油果糖和甘露醇序贯治疗急性创伤性脑水肿的临床疗效.方法 65例创伤性脑外伤患者随机分为A、B、C、D组.A组(18例)应用20%甘露醇250 mL静脉输注,(3~4)次/天,4 d后全部改用甘油果糖静脉输注,(3~4)次/天,疗程3 d,总疗程7 d.B组(17例)以甘油果糖250 mL和20%甘露醇250 mL 6 h~8 h 1次交替静脉输注,疗程7 d.C组(14例)全部应用20%甘露醇250 mL静脉输注,3~4次/天,疗程7 d.D组(16例)全部应用甘油果糖250 mL静脉输注,3~4次/天,疗程7 d.上述各组7 d后依病情好转程度酌情减少脱水剂用量.观察各组临床症状、体征、脑水肿、肾功能及电解质等指标的变化.结果 治疗效果各组间两两比较,A组与C组、B组与C组之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χ2=5.286,P=0.022;χ2=4.930,P=0.026).肾功能异常在第3天各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7天比较C组与D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38,P=0.044).电解质变化各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甘油果糖联合甘露醇序贯治疗创伤性脑水肿疗效好,副反应低.
作者:翟德忠;王文学;王建伟;李凤利;伏光辉;刘宇梁;石佃勤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丁苯酞对AD大鼠模型海马组织β分泌酶(BACE)和中性内肽酶(NEP)活性含量的影响.方法 选用健康雄性Wistar大鼠40只,随机分为4组,假手术组、模型组、丁苯酞低剂量组、丁苯酞高剂量组.采用大鼠海马立体定向注射凝聚态Aβ1-40诱导AD模型,灌胃时间为4周,以ELISA 法测定海马组织匀浆中β-分泌酶及中性内肽酶的活性含量.结果 用药组大鼠海马组织β-分泌酶的活性含量没有明显降低,与模型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组大鼠海马组织中性内肽酶的活性含量明显升高,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丁苯酞低剂量组与高剂量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丁苯酞可以促进AD大鼠模型海马组织的中性内肽酶的活性含量,并可能通过促进其活性含量加速Aβ的降解,但对于β分泌酶却没有明显的影响.
作者:陈芸;李海洋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瑞舒伐他汀对血脂水平正常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行PCI术后妊娠相关蛋白A(PAPP-A)及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影响.方法 56例血脂水平正常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瑞舒伐他汀组和常规治疗组,两组患者分别于PCI术前、术后24 h、术后1个月检测血清PAPP-A 和hs-CRP水平.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24 h与术前比较,血清PAPP-A和hs-CRP浓度均有明显升高,但两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术后1个月,两组血清PAPP-A 和hs-CRP水平与术后24 h比较,均有回降,但瑞舒伐他汀组较常规治疗组回降更为明显,两者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早期使用瑞舒伐他汀能更有效降低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PCI术后PAPP-A和hs-CRP水平.
作者:翁建新;刘强;左辉华;王丽丽;张敏州;魏熠;陈绮映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冠心病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围术期胸痛的原因.方法 回顾分析过去5年行PCI术的468例冠心病患者术后1周胸痛情况,根据胸痛时有无伴ECG改变分为ECG阳性组和阴性组,比较两组临床资料及PCI情况.结果 术后1周内有84例患者复发胸痛,胸痛发生率为17.95%(84/468);胸痛患者中ECG阴性发生率61.96%(52/84),高于ECG阳性38.18%(32/84,P<0.05);术中慢血流、无复流、远端血栓或边支闭塞发生率ECG阳性组高于阴性组(P<0.05);急诊PCI胸痛伴ECG阳性发生率高于择期PCI(P<0.01).结论 PCI术后1周胸痛发生率高,原因复杂多样,应仔细辨别高危患者,积极干预.
作者:何劲松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中风急性期腑气不通的症候组合及其与垂体-肾上腺轴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皮质醇(CS)]的关系.方法 对278例中风急性期患者进行证候评分,并根据便秘诊断标准分为腑气不通组与非腑气不通组,比较两组间证候组合差别.放射免疫分析(RIA)法测定血中ACTH、CS含量,对比腑气不通组不同证型间ACTH、CS水平,并与非腑气不通组相比较.结果 腑气不通组患者风+火+痰组合所占比例远高于其他组合;非腑气不通组以痰、阴虚、气虚组合为主.ACTH、CS含量水平比较:腑气不通组ACTH、CS比非腑气不通组高(P<0.01); 腑气不通组证候组合间比较,风+火+痰、痰+火组合较其他组合高,以风+火+痰组合升高为明显,与其他组合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 中风腑气不通患者血浆中ACTH、CS升高明显,腑气不通患者血浆中ACTH、CS含量水平与其中医证候组合特点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
作者:罗玉韵;关少侠;陈昕;刘东生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 观察依那普利与硝苯地平缓释片联用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疗效.方法 将72例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依那普利组(对照组)与依那普利联用硝苯地平缓释片组(治疗组).观察2个月,对服药前后的血压、血糖、血尿素氮、肌酐、尿微量白蛋白作对比分析.结果 治疗后两组血压较治疗前均下降,治疗组较对照组血压下降明显;两组治疗后血尿素氮、肌酐、尿微量白蛋白、血糖较治疗前下降.结论 两药联用能有效降压,并改善血糖、肾功能.
作者:张改红 刊期: 2011年第07期
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疾病,是目前对人类生存威胁大的三类疾病之一.随着老年化时代的到来,其发病率越来越高.医院获得性肺炎是脑卒中的常见并发症之一,其发生率10.60%~34.80% [1],而急性期感染率更高,程辉[2]在对123例脑卒中患者调查中发现,两周内呼吸道感染71.4%,是脑卒中死亡的主要原因[3].
作者:林菊珊;吴松鹰;谢步霓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中成药芎芍胶囊及丹参对心肌梗死大鼠缺血心肌血管新生的影响.方法 采用开胸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建立心肌梗死模型,清洁级(或SPF级)SD大鼠24只(雌雄各半)分为3组,即模型组、芎芍胶囊组、丹参组,每组8只,分别用生理盐水、芎芍胶囊、丹参按中剂量进行灌胃给药,连续给药.6周后采集血,分离样本,并按规定保存,用免疫组化评分法、血管新生相关因子检测法;检测各组缺血心肌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表皮细胞生长因子(EGF)、转化生长因子(TGF)、血小板源生长因子(PDGF)等促血管生成因子的表达.结果 芎芍胶囊组对VEGF、EGF的促进作用较丹参组、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芎芍胶囊组、丹参组对FGF的促进作用与对照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对TGF、PDGF促进作用较芎芍胶囊组、丹参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药具有促进心肌梗死大鼠缺血心肌血管新生、提高心肌梗死大鼠心肌细胞VEGF、FGF、EGF蛋白的表达、具有保护心肌缺血性损伤的作用.
作者:严萍;林久茂;陈宇宁;赵锦燕;庄群川;陈美华;叶盈;黄飞翔 刊期: 2011年第07期
1 资料与方法1.1 病例选择 在门诊就诊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符合WHO原发性高血压病诊断标准,经美国ATLUK-6型多普勒超声心动图仪诊断为左室肥厚(LVH),男性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134 g/m2,女性LVMI≥110 g/m2.具有下列条件之一者剔除:继发性高血压、扩张性心肌病、肥厚性心肌病、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心功能不全及严重心律失常等.
作者:张文亮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 研究缺血性卒中的中医辨证属痰证、血瘀证者与缺血预处理的关系,以及对缺血性卒中的远期预后影响.方法 对缺血性卒中患者(179例)既往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情况调研;记录发病时中医辨证分型、颅内血流情况(TCD);以3月后的BI(barthal index)评估预后情况.数据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证类分布情况,血瘀证109例,既往发作过TIA的患者,辨证属痰证与血瘀证的比例,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2); 既往发生过TIA者,左大脑中动脉、左大脑前动脉、基底动脉流速均低于既往无TIA者(P<0.05).预后方面,既往发作过TIA的患者,痰证、血瘀证预后无统计学意义;既往无TIA发作者,痰证、血瘀证预后也无明显差异.但既往曾发生过TIA者预后(35.7%)好于无TIA者(23.8%).结论 既往无TIA者,起病后症状较重,中医辨证以痰证为主,而既往TIA发作者,血瘀证居多,提示介于缺血预适应与卒中发生之间,存在着长期的血瘀状态,而痰证与血瘀证预后无明显差异.
作者:王乐;陈志刚;孟繁兴;李学军;蔡英丽;马丽珍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银丹心脑通软胶囊治疗糖尿病并发冠心病心绞痛的疗效.方法 将60例糖尿病并发冠心病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予常规抗心绞痛治疗,治疗组30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银丹心脑通软胶囊,每日3次,每次3粒,每粒0.4 g口服.两组疗程均为1个月.观察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心绞痛发作次数、持续时间、心电图等变化.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93.3%,对照组总有效率5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医证候治疗组有效率为86.7%,对照组有效率为56.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电图治疗组有效率为93.3%,对照组有效率为66.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银丹心脑通软胶囊治疗糖尿病并发冠心病心绞痛有较好疗效.
作者:何功名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 观察缺氧对体外血脑屏障(blood brain barrier,BBB)紧密连接蛋白ZO-1表达的影响以及清开灵的干预作用.方法 通过体外培养Balb/c小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系形成BBB,采用缺氧缺糖24 h建立BBB缺血损伤模型,分别以荧光实时定量和Western blot的方法测定BBB紧密连接蛋白ZO-1的基因转录和蛋白表达水平,同时观察不同剂量清开灵对ZO-1表达的影响.结果 与正常组相比,缺氧缺糖24 h可使BBB表达ZO-1明显减少(P<0.01).清开灵能够显著增加缺血后ZO-1的基因转录和蛋白表达水平,与模型组差异显著(P<0.05或P<0.01).结论 清开灵可通过改善脑缺血对BBB主要组成蛋白的表达,发挥其对缺血性脑中风的脑保护作用.
作者:朱海燕;马涛;娄利霞;娄晋宁;刘明岭;徐冰;高永红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 观察神经节苷脂GM1联合尼莫地平治疗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缺血半暗带神经细胞凋亡及凋亡相关蛋白Bcl-2/Bax的影响.方法 36只清洁级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药物治疗组.线栓法制备大脑中动脉Bcl-2/Bax缺血再灌注模型(MCAO模型),缺血2 h再灌注6 h,12 h,24 h,72 h.采用TUNEL法检测神经细胞凋亡,免疫组织化学法染色检测Bcl-2、Bax蛋白,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药物治疗组神经细胞凋亡计数随再灌注时间的延长显著减少(P<0.05).药物治疗组随再灌注时间延长,缺血半暗带区Bcl-2表达逐渐增强、以及Bax表达逐渐减弱,缺血2 h再灌注12 h后,Bcl-2/Bax比值达到高峰,与模型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脑缺血半暗带区,神经节苷脂联合尼莫地平干预治疗,通过上调Bcl-2表达,以及下调Bax表达,能够减少神经细胞凋亡,从而发挥神经细胞保护作用.
作者:杨慧芬;潘妍婷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 观察尼莫地平联合葛根素葡萄糖注射液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将120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联合组,每组60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对照组给予尼莫地平注射液单药治疗,联合组给予尼莫地平和葛根素葡萄糖注射液联合治疗.在治疗前后行血液流变学和经颅多普勒检查,观察临床症状和不良反应.结果 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两组的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均有不同程度提高,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比容及血小板聚集率均有不同程度下降,与对照组相比,联合组变化的幅度更为显著(P<0.0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3.33%,联合组为91.67%,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尼莫地平联合葛根素葡萄糖注射液能有效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改善血液黏稠度和椎-基底动脉供血.
作者:王红洲;王万华;毛慧慧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 按照时间治疗学原则,探讨不同时间服用氢氯噻嗪和盐酸贝那普利对新发1级、2级非杓型高血压患者血压水平的影响.方法 对62例非杓型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早氢氯噻嗪+早盐酸贝那普利组(早早组)和早氢氯噻嗪+晚盐酸贝那普利组(早晚组),共治疗8周.服药前后进行诊室血压测量和动态血压监测,观察药物对血压水平及血压昼夜节律的影响.结果 治疗后两组诊室收缩压(SBP)和舒张压(DBP)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两组间诊室SBP和DBP在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动态血压结果显示,两组患者的24 hSBP和24 hDBP水平均较治疗前有明显下降(P<0.01).早晚组患者的夜间SBP和DBP达标率明显高于早早组(P<0.01).在血压昼夜节律纠正方面,早早组将非杓型纠正为杓型血压的比例为20%,早晚组将非杓型纠正为杓型的比例为40%(P<0.01).结论 对于新发1级和2级非杓型高血压患者,联合服用氢氯噻嗪和盐酸贝那普利可以有效控制血压.晚上服用盐酸贝那普利可以较好地纠正夜间的高负荷血压,维持正常的昼夜变化节律.
作者:牟秀霞;胡元会;石洁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比索洛尔在治疗中青年高血压病患者左室肥厚(LVH)的成本效益及治疗依从性.方法 入选98例中青年轻、中度高血压病患者,随机分为3组,A组比索洛尔组(33例)、B组拜新同组(33例)、C组科素亚组(32例),疗程24周.检测治疗前后血压、舒张期室间隔厚度(LVST)、左室后壁厚度(LVPWT)、左室重量指数(LVMI)、心率、血糖、血脂及不良反应.同时运用药物经济学成本效果分析方法进行对比,评价相关成本效益及治疗依从性.结果 3组治疗后降压幅度及IVST、LVPWT、LVMI均较治疗前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血脂、血糖及不良反应无统计学意义,但A组治疗依从性较B组、C组好(P<0.05).结论 比索洛尔、拜新同和科素亚都具有良好降压及逆转左室肥厚作用,但从经济学角度分析比索洛尔治疗LVH的成本效益及治疗依从性方面更好.
作者:回皓升;梁高燕;何松坚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神经梅毒是指苍白密螺旋体感染所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是梅毒的晚期表现[1].在我国,神经血管梅毒是神经梅毒的常见类型[2] ,多在初次感染后6年~ 7年发病,但是也可早为6个月或迟至10 年~ 12 年.其临床表现多样,不易诊断,如诊治不及时可损及健康、致残或致死.
作者:李军;王洪胜;郭迎丽;黄静;董维佳 刊期: 2011年第07期
慢性心力衰竭是各种病因所致心脏疾病的终末阶段,冠心病、高血压是引起心力衰竭的常见原因之一,在出现收缩功能障碍前即可出现舒张功能障碍.此时,心肌收缩功能尚可保持较好,心脏射血分数(LVEF)正常,故又称为LVEF正常(代偿)的心力衰竭,这一类型的心功能不全日渐受到重视.
作者:李金辉;鲁卫星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 观察补气化痰通络方结合表里两经并刺法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SHS)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将9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0例)与对照组(40例).治疗组口服自拟补气化痰通络方结合表里两经并刺法,对照组给予康复疗法,均治疗3周.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应用健康状况调查问卷(SF-36中文版)评价两组患者生活质量;随访3个月,统计复发率及复发次数.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0%,对照组为75.0%,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SF-36各项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复发率及复发次数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补气化痰通络方结合表里两经并刺法治疗脑卒中后SHS有显著临床疗效,能明显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远期疗效较好.
作者:左永发;韩淑凯;曹文杰;马会军;杨伟红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 研究大鼠全脑短暂缺血再灌注后海马CA1区椎体神经元的死亡机制.方法 采用经典的四血管夹闭法制作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取缺血再灌注后不同时间(6 h、24 h、48 h)的海马CA1区脑组织,用ELISA检测Caspase-3的活性变化.同时运用免疫印记方法检测PKC、NMDA受体NR2A及NR2B亚基磷酸化水平的变化.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Caspase-3检测显示缺血再灌注6 h、24 h、48 h海马CA1区椎体神经元呈现逐渐凋亡增多的迟发性死亡.磷酸化蛋白激酶C在缺血6 h即有明显增高,并且于24 h、48 h达到表达高峰(P<0.05);NMDA受体亚基NR2A和R2B的磷酸化水平缺血再灌注后均呈现明显升高趋势.讨论 PKC、NR2B、CaMⅡ级联反应的发生可能是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后海马CA1区锥体神经元发生迟发性死亡的重要机制.
作者:王晔;刘乃红;王锐;杨小荣;李建国;张策 刊期: 2011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