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治疗缺血性脑卒中预后评价

张红智;张秋娟;鲍春龄;张云云;齐瑞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 卒中单元, 脑卒中
摘要:目的 通过前瞻性、多中心、队列对照的研究方法,客观地评价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治疗缺血性脑卒中远期临床疗效.方法 将北京、上海四家三甲医院收集的12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分为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组(试验组)和西医卒中单元组(对照组),每组各60例.试验组在单纯西医卒中单元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早期介入中药、针灸、推拿、康复等为一体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方案;时照组为西医卒中单元常规治疗结合早期康复锻炼,疗程为21 d.治疗前及治疗后第21天、第90天、第180天对两组患者行改良Rankih(mRS)、BI评定.结果 试验组在治疗后的第21天、第90天、第180天mRS≤3分的人数逐渐增多,且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B1分数在治疗后第21天、第90天、第180天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结论 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可以明显地降低患者的残障等级,提高日常生活自理能力.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相关文献
  • 对比剂的神经毒性浅析

    对比剂是介入放射学中常用的药物之一,广泛用于血管和空腔脏器显影,血管内注射对比剂重要的并发症包括特异质(过敏)反应、休克、充血性心力衰竭、心律失常、急性肾衰和神经毒性效应.对比剂的过敏反应和肾毒性已有不少报道,但是目前对比剂的神经毒性还鲜有报道,尤其是国内.

    作者:陆海欧;石理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麝香保心丸对H<,2>O<,2>诱导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增殖及氧化应激的影响

    目的 麝香保心丸时H<,2>O<,2>诱导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增殖活性、氧化因子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NADPH)氧化酶亚基gp91、p22 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 体外胶原酶消化法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溴脱氧尿嘧啶核苷(BrdU)插入法测定细胞增殖活性;RT-PCR法测定NADPH氧化酶亚基gp91、p22 mRNA的表达;比色法检测细胞上清液MDA、SOD含量.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H<,2>O<,2>组细胞增殖活性明显降低(P<0.01).与对照组相比,1 g麝香保心丸药物血清组细胞增殖活性明显增高(P<0.01);与对照组相比,H<,2>O<,2>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上清液MDA含量显著升高,SOD活性明显降低(P<0.01),而麝香保心丸药物血清呈浓度依赖性抑制H<,2>O<,2>诱导HUVEC细胞上清液MDA水平升高及SOD活性降低,1 g药物血清组上清液MDA含量显著低于H<,2>O<,2>组(P<0.01),SOD活性明显高于H<,2>O<,2>组(P<0.05);RT-PCR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H<,2>O<,2>组p22 mRNA表达水平明显升高,对照血清组p22 mRNA表达进一步增加;与对照血清组相比,麝香保心丸1 g、2 g药物血清组p22 mRNA的表达显著降低;麝香保心丸药物血清对H<,2>O<,2>诱导HUVEC细胞NADPH氧化酶gp91 mRNA表达无显著影响.结论 麝香保心丸保护血管内皮细胞可能与抑制H<,2>O<,2>诱导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氧化应激有关.

    作者:宁若冰;许昌声;柴大军;林金秀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苯二氮卓和阿片类药物在ICU镇静中对循环系统的影响

    ICU病人由于病情比较危重以及仪器设备多,有创操作多,受自身疾病和所处环境因素的困闲扰,代谢及氧耗量大、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心里和生理处于应激状态,导致病理生理改变,以致内分泌、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失调,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原发疾病的及时处置,加重了机体各系统器官的恶性循环,给诊断治疗带来极大困难[1],危重症患者的救治在于保护支持多器官功能,恢复机体内环境稳态,焦虑、烦躁等因素造成的应激反应使病人氧.

    作者:汪文杰;鲁厚清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银丹心脑通软胶囊联合单硝酸异山梨脂片治疗稳定型劳力性心绞痛32例

    目的 观察银丹心脑通软胶囊联合单硝酸异山梨脂片治疗稳定型劳力性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入选的64例稳定型劳力性心绞痛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予单硝酸异山梨脂片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银丹心脑通软胶囊治疗.比较两组心绞痛疗效、心电图疗效.结果 心绞痛疗效,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4.3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5.62%,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心电图疗效,治疗组显效率为50.00%,优于对照组的40.62%(P<0.05).结论 单硝酸异山梨脂片联合银丹心脑通胶囊治疗稳定型劳力性心绞痛优于单用单硝酸异山梨脂片.

    作者:郭延琳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盐酸氯丙嗪在中毒大鼠体内的死后分布研究

    目的 建立氯丙嗪灌胃染毒大鼠致死模型研究染毒致死大鼠体内各脏器氯丙嗪的死后分布规律.方法 雄性SD大鼠6只.体重200 g±10 g经灌胃匀速注入6LD50(1 350 mg/kg)氯丙嗪.观察给药到死亡时的生命体征的变化以及中毒症状,待呼吸和心跳全部消失时,迅速解剖动物,取大脑、心、肝、脾、肺、肾、心血等冷冻保存,碱性乙醚提取,气相色谱质谱法定性、气相色谱定量检测其中氯丙嗪含量.结果 大鼠在氯丙嗪灌胃后均出现体温降低,呼吸减慢,血压下降等症状,于染毒后10 h~11 h死亡.各脏器组织氯丙嗪含量由高到低分别为:胃>肝>肺>脑、脾、肾、心>心血.结论 本研究建立的模型可应用于氯丙嗪法医毒物动力学及中毒案件的法医学研究.氯丙嗪中毒(死)的法医学鉴定中,除了心血、胃外,应采肺、肝、脑、脾、肾、心等检材,进行全面毒物分析,并结合症状及体征发现进行综合判定.

    作者:马亚男;王军义;尉志文;狄宗仁;炱克明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效应室靶控输注舒芬太尼对全麻诱导期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目的 比较舒芬太尼与瑞芬太尼在全麻诱导过程中对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选择期全麻手术患者40例,分为丙泊酚复合4 μg/L瑞芬太尼(R)组和丙泊酚复合0.4μg/L舒芬太尼(S)组,每组20例.采用分步达靶的方法,调节丙泊酚使BIS保持65以下.记录所有患者入室后(T<,0>)、诱导后插管前即刻(T<,1>)、插管时(T<,2>)、插管后1 min(T<,3>)、插管后3 min(T<,4>)、插管后5 min(T<,5>)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平均动脉压(MAP)、HR、收缩压与心率乘积(RPP)、BIS等指标.结果 两种麻醉诱导方法组间的SBP、DBP、MAP、HR、RPP无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诱导后两组SBP、DBP、MAP值均呈下降趋势,与基础值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S组更快速地回到气管插管3 min即回落到诱导后水平;R组HR与基础值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S组HR无显著性变化;麻醉诱导后RPP两组均呈下降趋势,与基础值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气管插管后均有回升.结论 舒芬太尼和瑞芬太尼一样可作为麻醉诱导药物,但舒芬太尼较瑞芬太尼能更好地抑制插管引起的应激反应.

    作者:韩冲芳;杨文曲;卢玉荣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脑卒中急性期空腹胃电图动态变化分析

    目的 观察脑卒中患者急性期空腹胃电图参数的动态变化,并探讨其相关发生机制.方法 应用体表胃电图检测127例急性脑卒中患者入院24 h及入院1周时空腹胃电参数变化,并与34名健康对照组相对比.结果 与正常组相比,脑卒中患者入院24 h胃窦及胃体部胃电振幅明显降低,入院1周时两部位胃电振幅则升高接近正常水平.胃窦及胃体部两不同时间的胃电频率与正常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同时,脑出血患者入院24 h胃窦及胃体部的胃电振幅与正常组相比均明显降低(P<0.05),入院1周时已升高至正常水平.而脑梗死患者胃窦及胃体部两不同时间胃电振幅与正常组相比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脑卒中患者急性期胃窦、胃体部的蠕动频率未见明显改变,而胃窦、胃体部的蠕动强度受到抑制,且不同性质的脑卒中类型对胃动力的影响亦不相同,其中脑出血患者胃窦、胃体部的蠕动强度降低尤为明显.

    作者:唐明;安朋朋;杨秀丽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代谢综合征及其组分对微量白蛋白尿的影响分析

    目的 研究代谢综合征及其组分与微量白蛋白尿的关系.方法 选取975例于山西某社区体检的人员,测量和测定其代谢相关指标,以尿微量白蛋白30 mg/L为界,分为非微量白蛋白尿组(非MAU组)和微量白蛋白尿组(MAU组),代谢综合征采用IDF2005标准.结果 微量白蛋白尿组较非微量白蛋白尿组空腹血糖、三酰甘油、血压、胰岛素抵抗指数、体重指数和腰围均高;微量白蛋白尿的发生风险与各代谢异常组分聚集的增加而增加;收缩压(OR=1.037,P<0.001)、胰岛素抵抗(OR=1.110,P=0.02)、空腹血糖(OR=1.298,P<0.001)是微量白蛋白尿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微量白蛋白尿患病率与收缩压、胰岛素抵抗、空腹血糖独立相关,代谢异常组分集聚的个体发生微量白蛋白尿的风险显著增加.

    作者:史国良;任毅;王彦;徐歧山;许琳鑫;张建平;杨静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缬沙坦联合松龄血脉康治疗原发性高血压临床观察

    目的 通过24h动态血压监测,评价缬沙坦联合松龄血脉康降压效果.方法 选择我院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2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60倒.对照组给予缬沙坦80 mg/d,晨时顿服;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松龄血脉康胶囊2粒/次,3次/日,共4周.监测用药前后24 h动态血压情况.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67%,高于对照组的83.33%(P<0.05).结论 缬沙坦合用松龄血脉康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疗效确切、安全.

    作者:李华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改善微循环障碍对原发性高血压病人血压及胰岛素抵抗的影响

    目的 观察改善微循环障碍对高血压病病人胰岛素抵抗的影响.方法 将符合纳入标准的高血压病病人65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5例)和对照组(30例),其中治疗组予常规降压药加用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静脉输注治疗,对照组予卡托普利等常规西药治疗,疗程均为4周.观察并比较各组治疗前后血压、血糖、血清胰岛素和胰岛素抵抗指数、甲襞微循环.结果 治疗组降压总有效率为94.69%,明显优于对照组的86.67%(P<0.05);治疗组治疗后可降低空腹血糖和胰岛素,升高胰岛素抵抗指数,改善微循环障碍(P<0.05).结论 微循环障碍的改善对治疗高血压痛胰岛素抵抗有较好的疗效.

    作者:薛周山;王保奇;殷子杰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症状性脑动脉狭窄介入治疗的疗效观察

    目的 评价症状性脑动脉狭窄血管内支架成形术的安全性及近远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2010年在我院行颅内外动脉支架成形术的10例症状性脑动脉狭窄病人,就手术安全性及术后近远期临床疗效进行分析.结果 本组10例病人,手术成功率达100%,8例病人术后症状消失,2例术后症状好转.随访4个月~18个月,所有病人无卒中临床复发,支架内均无血栓形成或内膜增厚.结论 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脑动脉狭窄比较安全,近期疗效较好,其远期疗效有待于进一步继续追踪观察.

    作者:黄燕;陈浩波;林本;李福祥;古志辉;李又佳;周伟坤;陈东梅;莫俊宁;林俏明;李妙嫦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醒脑静注射液治疗急性重型脑梗死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醒脑静注射液治疗急性重型脑梗死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将136例急性重型脑梗死病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66例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70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醒脑静注射液30 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静脉输注,每日1次,连续用14 d为1个疗程.比较治疗前后两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变化.结果 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改善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期间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醒脑静注射液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急性重型脑梗死的药物.

    作者:童小文;朱健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银杏叶并尼麦角林治疗血管性痴呆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银杏叶并尼麦角林治疗血管性痴呆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将80例血管性痴呆患者随机分为银杏叶并尼麦角林组(观察组)与尼麦角林组(对照组),各40例.临床疗效按简易智能检查量表(MMSE),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治疗前后的变化进行评定.结果 治疗后两组认知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均较治疗前提高(P<0.05或P<0.01),且观察组MMSE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ADL评分与对照组无统计学意义(P>0.05),未见不良反应.结论 银杏叶并尼麦角林治疗血管性痴呆临床疗效优于尼麦角林.

    作者:刘俊贤;杨惠萍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天幕裂孔切开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合并脑疝

    目的 探讨高血压脑出血合并脑疝开颅清除血肿后天幕裂孔切开的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分析2007年1月-2009年12月36例幕上高血压脑出血合并脑疝病例在开颅显微镜下血肿清除的基础上行天幕裂孔切开术后并发症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36例血肿清除的基础上行天幕裂孔切开术后并发症明显减少.结论 血肿清除的基础上行天幕裂孔切开能明显减少高血压脑出血合并脑疝术后并发症.

    作者:郭瑞中;曹晓军;梁建荣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盐酸吡格列酮对冠脉内支架植入术患者血hs-CRP与PAI-1含量的影响

    目的 探讨盐酸吡格列酮对冠脉内支架植入术(PCI)后患者支架内再狭窄的预防作用.方法 伴2型糖尿病(T2DM)的PCI患者20例分为对照组、观察组,每组1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加用盐酸吡格列酮.PCI术后24 h内、1个月、3个月分别测定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血浆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l-1)含量及血清糖化血红蛋白(HbAl<,1>c).结果 两组血清hs-CRP、HbA<,1>c及血浆PAI-1浓度在不同时间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处理因素仅对HbA<,1>c变化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盐酸吡格列酮对hs-CRP及PAI-1的抑制作用不明确,其对再狭窄抑制作用理论依据不足.

    作者:赵宇卉;陈还珍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低钠血症对心力衰竭病人预后的影响及干预措施

    目的 探讨血清钠对慢性心力衰竭(CHF)预后的影响及静脉泵入5%氯化钠液对CHF合并低钠血症病人心功能的改善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择老年性CHF病人251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低钠血症组.低钠血症组再分为对照组(未静脉泵入5%氯化钠液)和干预组(静脉泵入5%氯化钠液),观察3组病人住院期间病死率、住院天数、随访6个月内再住院率、病死率及心功能,并评价静脉泵入5%氯化钠液的安全性.结果 低钠血症组较观察组住院时间长,住院期间病死率高,再住院率高;与对照组比较低钠血症得到纠正,6个月内死亡率下降,左室射血分数(LVEF)提高.结论 低钠血症影响CHF病人预后,静脉泵入5%氯化钠液可使低钠血症病人心功能在短期内得到改善并且有利于改善预后.

    作者:李爱军;李利峰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老年CCCI患者情绪、认知功能评价及相关性研究

    目的 评价老年慢性脑缺血患者(CCCI)情绪和认知功能状态,探讨其相关性.方法 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正性负性情绪量表(PANAS)对69例前循环CCCI,57例后循环CCCI患者进行分组测试,并与90名健康老人比较,采用线性回归分析情绪与认知功能损伤的相关性.结果 CCCI患者认知功能损伤检出率和严重程度均显著高于健康老人(P<0.01),认知功能损伤主要表现在视空间执行能力、言语流畅性和延时记忆三个领域.CCCI患者负性情绪(NA)较健康老人明显增高,正性情绪(PA)明显下降(P<0.01),情绪与认知功能损伤密切相关(P<0.01).结论 NA是认知功能损伤的高危因素,PA则是认知功能的保护性因素.老年CCCI患者存在较为明显的认知功能损伤和情绪障碍,情绪障碍与认知功能损伤存在关联.

    作者:武涧松;黄兆同;闫涛;彭石林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外风干预治疗后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所致急性眩晕的临床观察

    目的 通过对后循环短暂性缺血发作所致眩晕(PCTlV)急性发作期的外风干预治疗,观察其临床疗效,为指导临床用药提供依据.方法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拟定眩晕主症、次症量化观察评分表.选择中医内科门诊的PCTIV急性发作期眩晕患者82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采用以祛风化痰通络汤搭配氟桂利嗪治疗,对照组仅用氟桂利嗪进行治疗,两组均以4周为1个疗程.结果 治疗4周后,治疗组症状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在随访的4周后,治疗组症状评分仍然低于对照组(P<0.05).在短期内(第1天、第3天)的个人自觉症状改善情况,治疗组自觉症状改善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期间无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外风干预治疗能够更快地缓解PCTIV急性发作期的相关症状.进一步显示外风可能与PCTIV发作有一定关系.

    作者:王阳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慢性心力衰竭急性发作期中医证候要素及演变规律的初步研究

    目的 探讨慢性心力衰竭急性发作期的中医证候要素及其地位和作用.方法 采用中医证候调查量表对217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进行前瞻性调查研究,建立慢性心力衰竭证候信息数据库,采用多元统计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慢性心力衰竭急性发作期中医证候的病性要素以气虚、阳虚、痰浊、血瘀为主,病位要素与心、脾、肺、肾、肝相关,不同时期表现为不同病性要素与病位的结合.结论 慢性心力衰竭急性发作期的中医证候特点为五脏相关,痰瘀相关.

    作者:梁蕴瑜;邹旭;潘光明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基于TOAST分型的急性缺血性卒中临床疗效分析

    目的 研究急性缺血性卒中TOAST分型与临床短期预后的关系.方法 收集2010年5月-2011年4月在三峡中心医院神经内科病房住院治疗的700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缺血性卒中依据TOAST标准分型,即大动脉粥样硬化型(LAA)、心源性栓塞型(CE)、小动脉闭塞型(SA()),其他明确病因型(SOE)和不明原因型(SUE)5型.应用NIHSS评分了解不同亚型患者入院时和出院时的功能状态,以出院时神经功能好转率评价其临床短期预后,分析各亚型与临床短期预后的相关性.结果 缺血性脑卒中男性患者发病年龄较女性患者早(P<0.01).脑卒中亚型:LAA 194例(27.7%),SAO 220例(31.4%),CE 70倒(10.0%),SOE8例(1.1%),SUE 208例(29.7%).其中SAO亚型所占比例高.各亚型与临床短期预后的关系:CE型患者入院时病情危重,神经功能缺损严重,NIHSS评分高(20.11±1.42)分,出院时神经功能好转率显著降低(P<0.01).SAO亚型入院时病情轻,NIHSS评分低(4.10±0.36)分,出院时神经功能好转率显著增高(P<0.01).结论 SAO亚型入院时病情轻,临床疗效及临床短期预后好;CE亚型入院时病情重,临床疗效及临床短期预后差.

    作者:谭明贤;陈胜利;周杰 刊期: 2011年第08期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主管:山西省卫生厅

主办: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 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