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秀龙;张旭;雷惠新;林宁;张现峰
目的 观察益心舒胶囊治疗冠心病心功能不全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冠心病慢性收缩性心功能不全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1例)与对照组(29例),对照组予西药规范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服益心舒胶囊,每次3粒,每日3次.两组患者疗程均为30 d.观察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中医证候疗效、西医心功能状态、血流动力学指标,使用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显像仪测量射血分数(EF)、心排血量(CO)、每搏量(SV).结果 治疗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中医证候疗效的总有效率、心脏彩超检测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常规西医治疗基础上联合益心舒胶囊治疗,能够较好地改善冠心病心功能不全患者临床症状,优于单纯西医治疗方案.益心舒胶囊可能具有一定程度控制和逆转心室重构的作用.
作者:顾宁;黄燕;汪静;邵中兴;张莉 刊期: 2010年第02期
冠心病(CHD)的病变特征是血管内皮功能失调后,血液中脂质在动脉内膜沉积,引起内膜灶性纤维性增厚及其深部成分的坏死、崩解,形成粥样物,但在发展成为CHD的病人中,只有1/2的人表现为血脂增高[1].
作者:官春梅;王默然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血浆B型利钠肽(BNP)对无症状心肌缺血(SMI)的诊断价值及与心肌缺血的相关性.方法 将106例观察对象分为两组.冠状动脉造影证实且现无症状的冠心病患者56例(A组),行24 h动态心电图监测(AECG)、BNP测定,按结果分为SMI组、阳性对照组和阴性对照组;体检时发现ST段改变50例(B组),但无任何症状的患者,行平板运动试验和冠脉造影,并在运动前后分别测BNP,按结果分为SMI组和非SMI组.结果 AECG检测:BNP值阳性对照组高于SMI组(P<0.01),SMI组高于阴性对照组(P<0.01),且SMI组BNP值与心肌缺血总负荷呈正相关(r=0.881,P<0.01);平板运动试验:SMI组的BNP值在运动前、运动后及运动后增加值(△BNP)均高于非SMI组(P<0.01),且SMI组△BNP值与Duke评分呈负相关(r=-0.861,P<0.01).结论 BNP可作为SMI筛选生化指标且升高水平与心肌缺血程度有明显相关性.
作者:李妙男;张宁汝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观察疏血通注射液治疗急性期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予疏血通注射液6 mL加入生理盐水250 mL静脉输注,每日1次,连用14 d ,对照组予复方丹参注射液6 g加入葡萄糖250 mL静脉输注,每日1次,连用14 d.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均进行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及临床疗效评定.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6.6%,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6.6%,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疏血通注射液可明显改善急性期脑梗死患者临床症状.
作者:卢瑞丽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观察稳心颗粒治疗心室率缓慢且合并频发期前收缩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基础心室率缓慢合并频发期前收缩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8例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40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稳心颗粒.观察治疗前后患者临床症状及24 h动态心电图期前收缩情况.结果 治疗组心电图疗效总有效率为87.5%,临床症状疗效总有效率为92.5%;对照组心电图疗效总有效率为57.9%,临床症状疗效总有效率为68.4%.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稳心颗粒治疗基础心率缓慢且存在频发期前收缩患者的疗效优于常规治疗.
作者:王红 刊期: 2010年第02期
作者: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病毒性心肌炎(viral myocarditis,VMC)是感染病毒引起心肌细胞的变性、坏死、间质炎症细胞浸润及纤维渗出为主的疾病.该病是嗜心肌病毒引起的,大多数学者认为发病机制与病毒的直接作用有关,包括急性病毒感染及持续病毒感染对心肌的损害;细胞免疫主要是T细胞,以及多种细胞因子和一氧化氮等介导的心肌损害和微血管损伤等.
作者:郭洁梅;陈金水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出血后应激性溃疡的疗效.方法 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中西药组(30例)和西药组(30例),中西药组给予云南白药口服或鼻饲,联合雷尼替丁静脉输注,西药组单纯予雷尼替丁静脉输注,并于治疗1周后进行疗效判定.结果 中西药组溃疡临床痊愈率、总有效率及平均止血时间与西药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胃液pH值用药前后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同期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雷尼替丁配合云南白药治疗脑出血后应激性溃疡具有显著的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王春生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复方丹参饮对胰岛素抵抗(IR)型大鼠血管内皮细胞一氧化氮(NO)及内皮素(ET-1)的影响.方法 将60只健康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罗格列酮组、复方丹参饮治疗组(中药治疗组)、复方丹参饮预防组(中药预防组),每组12只.采用高脂高糖饮食建立大鼠IR模型,各组大鼠灌胃给药.16周后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各组大鼠血中NO、ET-1的含量.结果 与空白对照组相比,除复方丹参饮预防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余各组NO含量减少、ET-1含量增加(P<0.05或P<0.01);与模型对照组相比,罗格列酮组及中药预防组与治疗组均能增加NO及减少 ET-1的含量(P<0.05或P<0.01).结论 复方丹参饮具有保护血管内皮细胞的功能,其机制与升高血清NO及降低血浆ET-1水平有关.
作者:王蕊;李景君;徐京育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观察应用阿托伐他汀干预后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血浆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变化.探讨他汀类药物预防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机制.方法 收集2006年7月-2008年10月福建省立医院门诊及住院的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80例,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药物干预组(A组,40例)及非他汀药物干预组(B组,40例).并设无颈动脉粥样硬化对照组(C组,40例).A组在饮食控制的基础上给予阿托伐他汀20 mg口服,1次/日,疗程16周.B组采用饮食控制,加强体育运动,减轻体重等方法.干预8周后,观察血脂及血浆hs-CRP的变化,8周、16周后复查颈动脉多普勒超声,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干预前A组与B组两组间血浆血脂、hs-CRP水平无明显差异.两组血浆、血脂、hs-CRP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 8周后A组血浆血脂、hs-CRP水平明显低于B组(P<0.05).干预8周时两组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无明显改变,16周后药物干预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明显变小,易损斑块减少.结论 他汀类药物在治疗颈动脉粥样斑块中不仅有降脂的作用,还有降低血浆hs-CRP起到抗炎稳定斑块的作用,从而起到预防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作用.
作者:江秀龙;张旭;雷惠新;林宁;张现峰 刊期: 2010年第02期
高脂血症是由于人体脂肪代谢失调,致使体内血液中血脂成分异常增高的老年常见病和多发病.其发病与肝、脾、肾功能失调密切相关,痰湿、痰热、痰瘀内生,气滞瘀积阻塞脉道,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是产生本病的关键病理基础.
作者:刘岩;姚慧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软脉灵口服液对血脂和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方法 选择血脂高于正常且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3组,每组20例.软脉灵组口服软脉灵口服液每次10 mL,每日3次.辛伐他汀组口服辛伐他汀每次20 mg,每日1次.联合治疗组每日同时服用软脉灵口服液和辛伐他汀,用法、用量与单药治疗组相同,3组疗程均为6个月,观察3组患者颈动脉斑块和血脂变化.结果 3组治疗后血清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均有明显降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升高,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缩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软脉灵组和辛伐他汀组血脂水平、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治疗组与软脉灵组、辛伐他汀组治疗后比较,血脂水平、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软脉灵组未发现不良反应.结论 软脉灵能有效改善血脂水平,稳定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联合他汀类药物使用疗效更佳,且安全性好.
作者:雷惠新;张现峰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早期电针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运动功能(FMA)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的影响.方法 将7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组在采用常规药物治疗同时,进行早期电针治疗,对照组仅采用常规药物治疗.28 d后分别评价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FMA及ADL.结果 治疗后两组的神经功能缺损、FMA和ADL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组各指标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早期电针治疗能有效改善急性脑梗死偏瘫患者的运动功能,提高生活能力,减少神经功能缺损.
作者:陈步巍;郭恂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观察血管结构功能指标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PWV)、踝臂指数(ABI)、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与冠心病冠状动脉狭窄严重程度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2008年9月-2009年7月入住山西博爱医院心内科怀疑冠心病患者的血管结构功能指标以及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析血管结构功能指标与冠脉狭窄程度的相关性.结果 PWV、ABI、IMT与冠脉造影冠状动脉病变狭窄程度具有明显相关性(P<0.01).结论 血管结构功能指标可用于评价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严重程度.
作者:齐杰;韩清华;马锋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观察脑心通胶囊联用他汀类药对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干预作用.方法 选择100例门诊和住院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并随机分为3组,脑心通组(33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脑心通胶囊3粒,每日3次;他汀类组(33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辛伐他汀或氟伐他汀40 mg,每晚1次;联合治疗组(34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脑心通胶囊3粒,每日3次,辛伐他汀或氟伐他汀40 mg,每晚1次,均连服6个月,服药前和服药后接受颈动脉超声检查,观察比较两组用药前后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变化.结果 3组治疗前后比较,内-中膜厚度(IMT)、粥样硬化斑块积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治疗后比较,脑心通组和他汀类组IMT、斑块积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后联合治疗组与脑心通组和他汀类组比较,IMT、斑块积分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他汀类组和联合治疗组个别患者出现肝功能异常和肌酸激酶(CK)轻微增高,无其他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脑心通和他汀类药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均有明显抑制和稳定作用.两者联用效果更佳,且患者无明显不良反应.
作者:朱林章;刘倞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观察心脑舒通胶囊治疗高黏血症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影响.方法 将135例高黏血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79例)和对照组(56例).观察组口服心脑舒通胶囊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阿司匹林肠溶片、藻酸双酯钠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血脂及血液流变学变化.结果 观察组治疗后总胆固醇、三酰甘油、血液流变学均明显改善(P<0.05或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心脑舒通胶囊治疗高黏血症优于常规治疗.
作者:张民;杨晓云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总结心电图ST-T异常患者不同疾病的临床特点.方法 对280例住院的ST-T异常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 非冠心病患者80例,临床表现为心悸、气短、心烦、胸闷,大多无规律性.心电图ST段下移0.05 mV~0.1 mV,或T波(普通胸导,部分肢导)倒置大多无明显动态演变.诊断为冠心病200例,其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冠状动脉182例,冠状动脉肌桥10例,X综合征8例.临床表现为:发作性、活动性胸憋、胸痛、气短、伴有或不伴有出冷汗、左肩部放射痛、咽部紧缩感等,有规律性发作时心电图大多有明显动态演变.结论 对女性尤其年轻女性患者,无高血压病、糖尿病等病史,临床无典型心绞痛症状者,尽管心电图有ST-T异常,冠心病的患病率很低.
作者:韩慧媛;董秀云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紧张性头痛患者的焦虑抑郁症状.方法 采用Zung氏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为调查工具,对80例紧张性头痛患者进行评定,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 焦虑阳性率病例组为83.75%,对照组为17.50%,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χ2=70.24,P<0.01);抑郁阳性率病例组为73.75%,对照组为13.75%,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χ2=58.51,P<0.01).结论 紧张性头痛患者,多伴有焦虑抑郁障碍.
作者:何丽萍;栗兵霞;吕燕;陈珩;魏国强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观察替米沙坦联合美托洛尔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CHF)的临床疗效.方法 在常规抗心力衰竭治疗的基础上,将196例CHF患者随机分为替米沙坦(T)组(67例)、美托洛尔(M)组(65例)、替米沙坦联合美托洛尔(T-M)组(64例).替米沙坦40 mg~80 mg,1次/日.美托洛尔根据心功能确定首次剂量,若无不良反应,每周剂量加倍,直到大耐受量.3组疗程均为6个月.观察治疗前后各组心功能和血浆去甲肾上腺素(NE)的变化.结果 T-M组心功能指标、内分泌激素NE明显优于T组和M组(P<0.05),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95%也优于T组(89%)与M组(86%,P<0.05).结论 替米沙坦联合美托洛尔治疗CHF安全有效,可有效改善心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作者:张贵生;李隆贵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体外诱导成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向神经元样细胞分化,并探讨分化过程中多效蛋白(PTN)和褪黑素(Mel)受体亚型MT1、MT2 mRNA的表达,以探索MSCs向神经元样细胞分化的特性和机制.方法 密度梯度离心加贴壁培养法分离成人MSCs,原代和传代培养.取第6代MSCs设对照和实验组进行诱导,诱导后30 min至3 d,观察细胞形态并计数.免疫细胞化学法和RT-PCR法测定分化后细胞神经细胞特异性表面标志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微管相关蛋白-2(MAP-2)、神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和诱导前、诱导后12h PTN和MT1、MT2 mRNA的表达.结果 接种24 h后MSCs开始贴壁,呈圆形或椭圆形.3 d后可见梭状细胞呈集落状生长,10 d~14 d融合.第5代~第6代时呈现较均一的成纤维细胞样形态.诱导后胞体向胞核收缩;出现双极及多极细胞.12 h变形细胞增多,细长突起相互连接.24 h后变形细胞增多不明显.诱导后12 h大部分细胞表达NSE、MAP-2,未检测到GFAP的表达.实验组诱导后12 h细胞有PTN和MT1mRNA的表达.结论 PTN和Mel信号传导可能参与调控了MSCs向神经元样细胞的分化.
作者:连霞;李丽;李光来;李东芳;王荔;薛国芳 刊期: 2010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