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参麦注射液联合心可舒片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疗效观察

李立伟;李仁柱;陈文实;冯天娇

关键词:参麦注射液, 心可舒片, 充血性心力衰竭
摘要:目的 现察参麦注射液联合心可舒片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CHF)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86例CHF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3例.时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应用参麦注射液及心可舒片,以15 d为1个疗程,测定治疗前后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左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和左室射血分数(LVEF).同时观察两组患者用药期间的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7%.对照组为79.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心功能均有明显改善(P<0.05),但治疗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均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参麦注射液联合心可舒片治疗CHF疗效优于常规治疗.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相关文献
  • 参麦注射液治疗支气管肺炎合并心力衰竭140例

    目的 观察参麦注射液治疗支气管肺炎合并心力衰竭的疗效.方法 将290例支气管肺炎合并心力衰竭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对照组予传统的综合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参麦注射液静脉输注.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94.3%,对照组总有效率72.0%,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支气管肺炎合并心力衰竭安全、有效.

    作者:周良友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卒中后抑郁两种治疗方法效果评价

    目的 研究卒中后抑郁(PSD)患者经抗抑郁治疗后抑郁好转及生活质量改善的状况,比较单纯心理治疗与心理治疗联合盐酸氟西汀(百忧解)治疗对于不同抑郁程度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 收集急性脑卒中并发抑郁患者70例,入院后将患者分为两组,单纯心理治疗组给予单纯心理治疗,联合治疗组给予心理治疗和百忧解治疗.入院后进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21项、中风病患者生存质量量表(QOLIS 1.0版)评分.结果 应用重复测量方法比较,可知随着时间的推移单纯心理治疗组和联合治疗组患者抑郁程度均明显减轻,生活质量均明显提高.采用非参数检验分别比较轻度抑郁患者和中重度抑郁患者,经单纯心理治疗或联合治疗后,轻度抑郁患者两种治疗方法治疗效果无统计学意义,而中重度抑郁患者两种治疗方法治疗效果有统计学意义,联合治疗优于单纯心理治疗.结论 卒中后抑郁患者经单纯心理治疗或心理治疗联合百忧解治疗后,抑郁程度明显减轻,生活质量均明显改善.

    作者:钱敏;范慧琴;牛争平;孙美珍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急性颅脑损伤病人血清及脑脊液中镁离子含量变化的研究

    目的 研究急性颅脑损伤病人血清及脑脊液中镁离子含量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络合指示剂法测定35例急性颅脑损伤病人伤后第1天、第3天、第5天、第7天血清及脑脊液中镁离子的含量,并于同期在本院普外住院拟行腰麻手术的非创伤病人血清及脑脊液中镁离子的含量进行比较.结果 各型脑外伤病人血清中镁离子浓度均下降,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脑外伤各分型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型病人脑脊液中镁离子浓度早期较对照组升高,而之后呈下降趋势.结论 急性颅脑损伤后血清及脑脊液中镁离子含量均降低,其时预后判断和治疗有指导价值.

    作者:李腾;杨晓明;冯贵龙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心力衰竭65例临床观察

    目的 探讨中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CHF)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28例气虚(阳虚)血瘀、水饮内停证CHF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65例)和对照组(6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常规治疗基础上加服中药汤荆,连续治疗8周,比较两组临床症状、中医证候疗效及心功能、血浆脑钠肽(BNP)水平改善情况.结果 两组治疗后临床症状、中医证候积分、心功能均有明显改善,且BNP水平均下降,但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 在常规西医治疗基础上加服中药汤剂,可以进一步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心功能及生活质量,安全有效.

    作者:张桂花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普罗布考联合阿托伐他汀对脑卒中患者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分析

    目的 观察普罗布考联合阿托伐他汀对脑梗死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方法 将90例首次发生脑梗死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单独治疗组给予阿托伐他汀20 mg,每晚1次;联合治疗组在单独治疗组基础上加用普罗布考0.25 g,每日3次.观察治疗前后两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及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变化.结果 两组治疗后LDL-C、hs-CRP均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P<0.01),联合治疗组较单独治疗组降低更为明显(P<0.05).结论 单独应用阿伐他汀及联合普罗布考均能够有效降低LDL-C及高敏C反应蛋白,且联合治疗比单独应用阿伐他汀疗效更佳,对治疗动脉粥样硬化、预防脑血管事件的发生有着重要的意义.

    作者:马春潮;李光来;臧大维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尼古丁对血管内皮细胞PAI-1表达水平的影响

    目的 研究尼古丁对人脐静眯内皮细胞(HUVECs)表达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AI-1)的影响.方法 HUVECs培养后接种于25 cm2培养瓶,随机分为对照组(培养液中不加任何干预)和尼古丁组(培养液中加入尼古丁.使其终浓度100 μmol/L),分别孵育12 h后收集各组细胞及细胞上清液,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分析法(ELISA)测定各组细胞上清液中PAI-1的抗原浓度;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RT-PCR)检测各组细胞PAI-1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 尼古丁组PAI-1含量在12 h显著升高,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PAI-1mRNA的表达显著升高,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尼古丁损伤血管内皮细胞,显著上调HUVECs PAI-1mRNA的转录和PAI-1蛋白的分泌,抑制内皮细胞的纤溶活性.

    作者:杜艳;韩葆芬;胡晓芸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严重脑卒中早期胃肠内营养的应用观察

    目的 探讨早期胃肠内营养在严重脑卒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随机分组法,对严重脑卒中患者采用肠内营养支持和全胃肠道外营养(TPN)支持的能量、蛋白质供给方法,并对这两种方法在对碳水化合物代谢和免疫功能的影响作对比研究.结果 治疗组前清蛋白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消化道出血发生率、感染性并发症率、胰岛素用量及住ICU时间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严重脑卒中患者早期应用胃肠内营养预后优于全胃肠道静脉营养患者.

    作者:杜宇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醛固酮及高敏C反应蛋白联合检测对心力衰竭病因诊断与治疗的评价

    目的 以脑钠肽(BNP)指标做参照,探讨高敏C反应蛋白(hs-CRP)与醛固酮(Ald)时心力衰竭的病因诊断与治疗的指导意义.方法 将44例心力衰竭组分别依照病因与NYHA分级分组,其中缺血性心肌病(ICM)组16例,扩张型心肌病(DCM)组16例,高血压性心脏病(HHD)组12例;心功能Ⅲ级、Ⅳ级亚组各22例.另设健康对照组30名.测定所有入选者血清BNP、Ald和hs-CRP浓度.结果 心力衰竭组血清hs-CRP、Ald及BNP浓度均比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且随心力衰竭程度的加重而增高.ICM组血清hs-CRP浓度高于DCM组与HHD组(P<0.05).结论 联检Ald,hs-CRP可以判断心力衰竭病因并指导治疗.

    作者:冀忠英;张雪娥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植入式微型轴流血泵的动物流体力学实验研究

    目的 在前期通过模拟循环实验台对自行研发设计的微型轴流血泵进行体外流体力学特性测试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活体动物急性实验血流动力学参数,探讨植入方法和植入过程中的注意事项.方法 选取健康绵羊4只.左侧开胸植入血泵,形成左心室→血泵→降主动脉的循环通路,置入压力和流量监测管道,血泵连续运行6 h,进行血泵流体力学测试.结果 血泵直接植入左心室,无需体外循环,连续运行6 h期间,工作性能稳定.平均动脉压(70±15)mmHg,调整血泵转速8000 r/min~13000 r/min,其对应流量达到0.45 L/min~5.00 L/min.结论 该轴流血泵易植入,活体动物急性实验表明作为短期辅助其基本流体力学性能良好,能够满足临床心力衰竭患者辅助循环需求.

    作者:王玉璇;张杰民;施超;刘晓程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链脲佐菌素诱导培养皮层神经细胞损伤作用的观察

    目的 研究链脲佐茵素(STZ)对原代培养大鼠皮层神经元是否具有损伤作用.方法 常规原代神经细胞培养的方法,培养新生1 d~3 d的wistar大鼠皮层神经元,通过检测CCK-8,乳酸脱氢酶(LDH)释放检测和calccin-AM染色,观察加入不同浓度STZ(1 μmol/L、10μmol/L、100 μmol/L、1 000μmol/L)36 h后对细胞损伤的作用.结果 STZ处理后对原代培养大鼠皮层神经细胞产生明显的损伤作用,包括细胞活力的下降,活细胞数目的 减少,LDH释放的增加并呈现剂量依赖性.结论 STZ对离体培养的神经细胞具有类似脑室注射同样的神经损伤作用.

    作者:马国英;杨小荣;赵欣;秦华平;史瑞红;王晔;张策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大鼠脑挫伤后HIF-1α表达规律的实验性研究

    目的 观察大鼠脑挫伤后不同时间段内低氧诱导因子(HIF-1α)的表达,探讨其在脑挫伤过程中的表达规律及法医学意 义.方法 以Feeney法建立大鼠闭合性脑挫伤模型,将实验动物分为挫伤后1 h组、4 h组、12 h组、48 h组、72 h组、7 d组、14 d组 以及对照组,运用免疫组化SABC法观察HIF-1α蛋白的表达.结果 伤后1 h可观察到少量表达,4 h后表达开始增加,48 h迭高峰,到14 d时基本恢复正常.多见HIF-1α免疫阳性反应细胞在大脑皮层、脑干、海马区呈弥漫性表达.结论 脑挫伤后随着时间的延长H1F-1α的表达呈现出一定规律性.

    作者:陈国蕾;梁新华;焦炎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康脑液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血清及脑组织匀浆SOD、MDA、NO的影响

    目的 观察康脑液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血清及脑组织匀浆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及一氧化氮(NO)含量的影响.方法 将大鼠随机分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及康脑液干预组.康脑液干预组每日以康脑液灌胃,假手术组以生理盐水灌胃,连续15 d后,用颈动脉引流法复制脑缺血模型,分别测定各组血清、脑组织匀浆中SOD、MDA及NO的含量.结果 康脑液能显著降低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血清及脑组织中MDA及NO的含量,提高SOD的活性.结论 康脑液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一定的预防和保护作用,机制与抗自由基、抑制脂质过氧化反应等有关.

    作者:薛茜;邹玉安;韩敏;张静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疏血通注射液对急性脑栓塞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目的 观察疏血通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栓塞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急性脑栓塞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对症支持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纽治疗基础上加用疏血通注射液8 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或生理盐水250 mL,中静脉输注,每日1次,2周为1个疗程.结果 治疗2周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0%,对照组为73.3%,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过程中未发现明显的不良反应.结论 疏血通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栓塞安全有效.

    作者:李宏媛;程凤仪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中药复方对腹主动脉缩窄大鼠血浆心房利钠肽水平的影响

    目的 探讨中药复方对腹主动脉缩窄大鼠血浆心房利钠肤(ANP)水平的干预作用.方法 银夹法建立腹主动脉缩窄大鼠模型,用放免法进行血浆ANP检测,观察中药复方对大鼠左室心肌质量指数(LVMI)、左室心肌病理形态胶原染色和血浆ANP改变的干预作用.结果 造模8周时LVMI、血浆ANP表达模型组较假手术组显著升高(P<0.01),中药复方组较模型组显著降低(P<0.01).结论 中药复方可延缓腹主动脉缩窄大鼠所致心肌纤维化进程,可能与影响血浆ANP水平有关.

    作者:赵凌杰;焦东东;郭寒;沈思钰;赵智明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卡托普利对高血压病患者纤溶活性的影响

    目的 观察卡托普利对高血压患者纤溶活性的影响.方法 160例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安慰剂组(51例)、对照组(55例)、治疗组(54例),分别予安慰剂、降压0号、卡托普利口服,观察治疗前后收缩压(SBP)、舒张压(DBP)、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变化.结果 对照组、治疗组治疗前后SBP、DBP、PAI-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安慰剂组治疗后比较,对照组、治疗组治疗后SBP、DBP、PAI-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治疗组SBP、DB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AI-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卡托普利降压同时有进一步降低PAI-1的作用.

    作者:刘奇英;程医萍;马晓惠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不同负荷剂量及维持量氯吡格雷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氯吡格雷抵抗的影响

    目的 评价不同负荷剂量及维持量氯吡格雷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氯吡格雷抵抗(CR)产生的影响.方法 所有入选患者随机分为4组,即负荷量氯吡格雷300 mg后每日75 mg组(A组)73例,负荷量氯吡格雷300 mg后每日150 mg组(B组)55例,负荷量氯吡格雷600 mg后每日75 mg组(C组)60例,负荷量氯吡格雷300 mg后每日75 mg,同时加用通心络胶囊4粒/次,每日3次组(D组)52例.予服氧吡格雷前、服药后72 h分别测定血小板聚集抑制率.结果 B组、C组CR发生率明显低于A组、D组(P<0.05);A组、D组血小板聚集率显著高于B组、C组(P<0.05),而血小板抑制率显著低于B组、C组(P<0.05).结论 高负荷剂量、高维持剂量氯吡格雷可以降低ACS患者氯吡格雷抵抗的发生.

    作者:张俊平;白如冰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星状神经节阻滞联合定点牵引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星状神经节阻滞联合定点牵引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 随机将60例病人分为治疗组和时照组.两组均用定点牵引手法,对照组加颈部推拿手法,每日1次;治疗组加星状神经节阻滞,每日1次,治疗15 d后观察疗效.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9%,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5.0%,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治疗后椎动脉血流速度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5).结论 星状神经节阻滞联合定点牵引手法能够改善椎动脉供血,加快血流速度.

    作者:杨中江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43例糖尿病并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特点分析

    目的 探讨糖尿病并发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点,提高时该病的认识及诊治的重要性.方法 对我院2003年1月-2009年1月收治的43例糖尿病并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及同期住院的84例非糖尿病并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资料回顾分析,对比两组年龄、性别、临床表现、梗死部位、并发症的情况有无统计学意义.结果 糖尿病组多部位梗死,并发心力衰竭、室颤、无痛性心肌梗死及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比例均明显高于非糖尿病组.结论 糖尿病组并发急性心肌梗死与非糖尿病性心肌梗死相比,无痛性心肌梗死发生率高,呈多部位梗死,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多见,严重心脏并发症多,住院病死率高,预后差.

    作者:王红梅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以重型颅脑损伤为主的多发性损伤67例救治分析

    目的 探讨严重多发伤早期诊断与救治成功率.方法 对67例病人在伤后来院时间、明确诊断的早晚、抢救程序、术前术后的综合治疗进行了分析.结果 抢救成功55例,完全恢复正常工作和生活的52例,3例呈植物生存,2例有严重的智力障碍,死亡12例中多为重度颅脑损伤并发胸腹部大血管破裂大出血.结论 伤后来院时间越早,迅速明确诊断,实施正确的抢救程序和术前术后的综合治疗是抢救成功的关键.

    作者:谢新田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壳核出血38例

    目的 观察应用微创液化引流术治疗高血压性壳核出血的治疗效果.方法 对38例高血压性壳核出血患者,在CT引导下,依据壳核出血的形态、大小及患者的病情,选择适宜的穿刺点、方向,行CT平面导向下的微创液化引流术,清除血肿.结果 38例患者痊愈或好转32例,死亡6例,病死率15.8%.结论 应用微创液化引流术治疗高血压性壳核出血,能大限度地清除血肿,避免或减轻并发症,具有很大优越性.

    作者:郭昱东;高昆 刊期: 2010年第06期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主管:山西省卫生厅

主办: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 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