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急性颅脑损伤病人血清及脑脊液中镁离子含量变化的研究

李腾;杨晓明;冯贵龙

关键词:急性颅脑损伤, 镁离子, 脑脊液, 血脑屏障
摘要:目的 研究急性颅脑损伤病人血清及脑脊液中镁离子含量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络合指示剂法测定35例急性颅脑损伤病人伤后第1天、第3天、第5天、第7天血清及脑脊液中镁离子的含量,并于同期在本院普外住院拟行腰麻手术的非创伤病人血清及脑脊液中镁离子的含量进行比较.结果 各型脑外伤病人血清中镁离子浓度均下降,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脑外伤各分型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型病人脑脊液中镁离子浓度早期较对照组升高,而之后呈下降趋势.结论 急性颅脑损伤后血清及脑脊液中镁离子含量均降低,其时预后判断和治疗有指导价值.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相关文献
  • 养心颗粒对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模型家兔血清同型半胱氨酸的影响

    目的 观察中药复方养心颗粒对冠心痛不稳定型心绞痛模型家免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的影响.方法 健康雄性新西兰白兔40只,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叶酸组、维生素B12组、养心颗粒组,每组8只.高脂饮食喂养和药物触发的方法复制成不稳定型心绞痛动物模型.4周末、6周末采用ELISA法检测HCY水平.结果 实验4周末,与空白组比较,各造模组HCY含量明显升高(P<0.01).6周末,模型组HCY继续升高,与4周末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叶酸组、维生素B12组、养心颗粒组HCY含量降低,与4周末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养心颗粒组HCY含量较叶酸组,维生素B12组显著降低(P<0.05).结论 养心颗粒可明显降低不稳定型心绞痛模型家兔实验模型HCY的水平,这可能是养心颗粒防治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作用机制之一.

    作者:张继江;赵黎明;范国杰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植入式微型轴流血泵的动物流体力学实验研究

    目的 在前期通过模拟循环实验台对自行研发设计的微型轴流血泵进行体外流体力学特性测试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活体动物急性实验血流动力学参数,探讨植入方法和植入过程中的注意事项.方法 选取健康绵羊4只.左侧开胸植入血泵,形成左心室→血泵→降主动脉的循环通路,置入压力和流量监测管道,血泵连续运行6 h,进行血泵流体力学测试.结果 血泵直接植入左心室,无需体外循环,连续运行6 h期间,工作性能稳定.平均动脉压(70±15)mmHg,调整血泵转速8000 r/min~13000 r/min,其对应流量达到0.45 L/min~5.00 L/min.结论 该轴流血泵易植入,活体动物急性实验表明作为短期辅助其基本流体力学性能良好,能够满足临床心力衰竭患者辅助循环需求.

    作者:王玉璇;张杰民;施超;刘晓程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急性脑梗死患者并发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并发肺部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对5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合并肺部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年龄、意识障碍、侵入操作、大面积脑梗死及吞咽困难是急性脑梗死患者合并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合并肺部感染的患者病死率显著增高.结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并发肺部感染是病情加重及导致死亡的重要因素,积极控制肺部感染有利于改善患者的预后,提高治疗率.

    作者:郭春生;郑华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注射用细辛脑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的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注射用细辛脑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208例AECOPD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106例)和对照组(102例),两组均给予低流量吸氧、平喘、祛痰、抗感染、皮质激素等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用注射用细辛脑静脉输注.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症状、体征积分及血气分析变化.结果 观察组治疗后症状、体征积分及血气分析与治疗前树照组治疗后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85.85%,对照组为70.59%,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注射用细辛脑静脉输注可以有效提高AECOPD患者的临床疗效.

    作者:徐乃明;陶左荷;郝志勇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BHP6603固定角双探头SPECT测定心功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目的 评价BHP6603固定角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仪(SPECT)门控心肌灌注显像(MPI)测定左室容积及功能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受试者40例,分别用BHP6603固定角和GE infiniavc可变角双探头SPECT行静息门控心肌灌注检查,采用相同采集模式和处理软件,比较分析两种方法测定的左室容积和功能参数.结果 处理二种设备采集受试者原始图像获得的EDV无统计学意义,而ESV及LVEF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EDV、ESV和LVEF具有很高的相关性.结论 在采集模式、处理软件相同的条件下,BHP6603固定角SPECT测量的EDV、ESV较GE infiniavc可变角SPECT值稍大,而LVEF值略小.但BHP6603固定角与GE infiniavc可变角双探头SPECT在测量左室容积和心功能参数方面有高度的相关性,BHP6603固定角与GEinfiniavc可变角双探头SPECT相比,有同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郭烽;武志芳;刘建忠;胡光;卫华;李思进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脑梗死出血性转化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与脑梗死出血性转化发生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27例非腔隙性脑梗死病人的临床资料,用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筛选影响HT发生的危险因素,进行量化分析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确定判断界点,建立风险模型.结果 房颤、高血糖水平、高收缩压水平、大面积脑梗死与HT的发生独立相关(P<0.001).结论 脑梗死面积、心房颤动、高血糖水平、收缩压水平增高是HT的危险因素.

    作者:付爱真;牛争平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天然黄酮类化合物对心脑血管的药理研究进展

    黄酮类化合物是泛指两个具有酚羟基的苯环(A-与B-环)通过中央三碳原子(C环)相互连接构成的一系列化合物,用C6-C3-C6表示.在植物体内多以游离态或与糖结合成苷的形式存在,从生源合成途径分析,这类物质是植物在长期自然选择过程中产生的二级代谢产物,是许多药用植物的主要活性成分[1].它包括二氢黄酮、二氢黄酮醇、槲皮素、黄碱素、山奈素、黄酮醇,异黄酮、儿茶素等,存在于水果、蔬菜和植物中,有很好的抗氧化、抗炎和抗病毒作用.现有研究证实从植物提取的黄酮类化合物有多种药理作用,尤其对于心脑血管有保护作用.

    作者:周俊;周德生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奥美沙坦对动脉粥样硬化大鼠斑块稳定性的影响

    目的 观察奥美沙坦对动脉粥样硬化(AS)大鼠斑块中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血管平滑肌细胞、巨噬细胞数量的影响,探讨其稳定AS斑块的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 应用高脂饮食建立AS大鼠模型,将16只健康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两组,每组8只.模型组饲喂含1%胆固醇、5%猪油的高脂饲料;奥美沙坦组饲喂含1%胆固醇、5%猪油高脂饲料加奥关沙坦10mg/(kg·d),连续用药3个月.免疫组化法检测AS斑块中MMP-9的蛋白表达水平及粥样斑块中血管平滑肌细胞和巨噬细胞数量.结果 免疫组化显示,奥美沙坦组与模型组相比MMP-9蛋白表达显著减少(P<0.05),平滑肌细胞数量显著增加(P<0.05),巨噬细胞数量明显降低(P<0.05).结论 奥美沙坦可通过下调MMP-9的水平,增加斑块中平滑肌细胞数量,减少斑块内巨噬细胞的数量来稳定AS斑块.

    作者:王婧;陈还珍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不同性别高血压病患者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多基因多态性关联研究

    目的 探讨不同性别高血压痛患者与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包括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AT1R)基因、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CE)和血管紧张素原(AGT)多基因多态性的相关性.方法 应用多聚酶链式反应-限制性酶切法(PCR-RFLP)检测95例高血压病患者和98例健康对照者的AT1R基因1166位点、ACE基因I/D以及AGT基因M235T基因型,比较不同性别两组间基因型和等位基因型的分布频率.结果 男性高血压组AT1R基因、AC/CC基因型和ACE基因DD基因型频率高于对照组,1166C和D等住基因频率明显高于对照组;AGT基因TT基因型及T等住基因频率较对照组为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女性,ACE基因D等位基因频率较其对照组为高(P<0.05),余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在病例组与对照组之间均未见差异.结论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多个基因位点变异与男性高血压痛发病有关,只有较少基因位点多态性参与女性发病.

    作者:彭澍;彭健;龚五星;方明;赵艳;罗礼云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中西医结合成功抢救急性肺栓塞合并心跳呼吸骤停患者1例体会

    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是指嵌塞物质进入肺动脉及其分支,阻断组织血液供应所引起的病理和临床状态.常见的栓子是血栓,血栓多来自机体的深静脉,其余为少见的新生物细胞、脂肪滴、气泡、静脉输入的药物颗粒甚至导管头端引起的肺血管阻断.多见于50岁以上,男多于女,与长期卧床血流缓慢易形成系统血栓及骨折、心肌梗死、心房纤颤、心力衰竭、大手术后、肺癌等因素有关.

    作者:朱莎莎;祁建勇;张晓璇;张敏州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丹红注射液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凋亡诱导因子的影响

    目的 研究丹红注射液对脑缺血再灌注后凋亡诱导因子(AIF)表达及神经元凋亡的影响.方法 将Wistar大鼠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组(对照组)、丹红注射液治疗组(治疗组),改良线栓法建立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各组分别于1 d、3 d、5 d取脑组织,测定AIF及神经元凋亡的变化.结果 治疗组大鼠脑组织AIF及神经元凋亡在造模后的1 d、3d、5 d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丹红注射液可通过抑制AIF的表达,减少神经元的凋亡,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具有脑保护作用.

    作者:王彦平;杨金升;范磊;张明磊;司江华;曲传勇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尼古丁对血管内皮细胞PAI-1表达水平的影响

    目的 研究尼古丁对人脐静眯内皮细胞(HUVECs)表达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AI-1)的影响.方法 HUVECs培养后接种于25 cm2培养瓶,随机分为对照组(培养液中不加任何干预)和尼古丁组(培养液中加入尼古丁.使其终浓度100 μmol/L),分别孵育12 h后收集各组细胞及细胞上清液,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分析法(ELISA)测定各组细胞上清液中PAI-1的抗原浓度;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RT-PCR)检测各组细胞PAI-1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 尼古丁组PAI-1含量在12 h显著升高,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PAI-1mRNA的表达显著升高,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尼古丁损伤血管内皮细胞,显著上调HUVECs PAI-1mRNA的转录和PAI-1蛋白的分泌,抑制内皮细胞的纤溶活性.

    作者:杜艳;韩葆芬;胡晓芸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选择性面神经减压治疗周围性面瘫及听力保存

    目的 探讨经乳突、上鼓室进路选择性减压膝状神经节及迷路段、鼓室段、锥段、乳突段面神经的优势.方法 38例因周围性面瘫而进行选择性面神经减压手术的病历资料,以House-Brackmann(H-B)分级法作为疗效评估标准,听力学以纯音测听平均语言频率听阈(PTA)为标准.结果 随访发现,手术减压后所有病例面神经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恢复,48%恢复至Ⅱ级以上,84.2%恢复至Ⅲ级以上.手术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平均PTA50.5dBHL,术后平均PTA53.5 dBH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乳突、上鼓室选择性面神经减压具有创伤小,通过锤砧关节卸装技术保存大部分患者的听力以及面神经功能恢复满意等优点.

    作者:赵海亮;柴福;靳玲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星状神经节阻滞联合定点牵引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星状神经节阻滞联合定点牵引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 随机将60例病人分为治疗组和时照组.两组均用定点牵引手法,对照组加颈部推拿手法,每日1次;治疗组加星状神经节阻滞,每日1次,治疗15 d后观察疗效.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9%,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5.0%,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治疗后椎动脉血流速度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5).结论 星状神经节阻滞联合定点牵引手法能够改善椎动脉供血,加快血流速度.

    作者:杨中江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康脑液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血清及脑组织匀浆SOD、MDA、NO的影响

    目的 观察康脑液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血清及脑组织匀浆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及一氧化氮(NO)含量的影响.方法 将大鼠随机分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及康脑液干预组.康脑液干预组每日以康脑液灌胃,假手术组以生理盐水灌胃,连续15 d后,用颈动脉引流法复制脑缺血模型,分别测定各组血清、脑组织匀浆中SOD、MDA及NO的含量.结果 康脑液能显著降低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血清及脑组织中MDA及NO的含量,提高SOD的活性.结论 康脑液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一定的预防和保护作用,机制与抗自由基、抑制脂质过氧化反应等有关.

    作者:薛茜;邹玉安;韩敏;张静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芪苈强心胶囊治疗高血压心力衰竭52例

    目的 观察芪苈强心胶囊治疗高血压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04例高血压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52例.两组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治疗组加服芪苈强心胶囊,每次4粒.每日3次.两组疗程均为3个月.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90.4%,对照组为75.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芪苈强心胶囊能有效控制心力衰竭,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预后.

    作者:孟玫;苗鹏飞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拉莫三嗪对抗外伤后晚期癫痫形成的临床研究

    目的 评价早期应用拉莫三嗪(LTG)对急性脑外伤患者晚期癫痫(LPTE)发生率以及对认知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具有癫痫高危因素的脑外伤患者175例,将175患者随机分为拉莫三嗪6个月组(A组,60例)、拉莫三嗪1个月组(B组,58例)与对照组(C组,57例).A组服用拉莫三嗪6个月;B组服用拉莫三嗪1个月;C组服用卡马西平1周.记录外伤后早期癫痫发作与晚期癫痫发生的人数以及意识清醒患者12个月时与1个月时的蒙特利尔认知评估(MoCA)量表评分.结果 A组、B组、C组晚期癫痫累计发生率分别为8.6%、7.2%、20.0%,A组、B组均显著低于C组(P=0.049).Cox比例风险回归显示LPTE的发生率与脑外伤严重程度具有显著相关性(r=3.657,95%CI 1.7~7.9).MoCA评分三组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12个月评分拉莫三嗪两组高于C组(P<0.05),拉莫三嗪两组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早期小剂量拉莫三嗪干预,在一定程度上能有效对抗外伤后晚期癫痫的形成,且与卡马西平相比更有利于外伤后认知功能的恢复.

    作者:王佃晖;孙美珍;杨晓明;牛争平;朱权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43例糖尿病并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特点分析

    目的 探讨糖尿病并发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点,提高时该病的认识及诊治的重要性.方法 对我院2003年1月-2009年1月收治的43例糖尿病并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及同期住院的84例非糖尿病并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资料回顾分析,对比两组年龄、性别、临床表现、梗死部位、并发症的情况有无统计学意义.结果 糖尿病组多部位梗死,并发心力衰竭、室颤、无痛性心肌梗死及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比例均明显高于非糖尿病组.结论 糖尿病组并发急性心肌梗死与非糖尿病性心肌梗死相比,无痛性心肌梗死发生率高,呈多部位梗死,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多见,严重心脏并发症多,住院病死率高,预后差.

    作者:王红梅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姜黄素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作用与MAPK信号通路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 探讨姜黄素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细胞外信号调节蛋白激酶(ERK1/2)、C-Jun氨基末端(JNK)/应激化蛋白激酶(SAPK)及p38MAPK信号转导通路的影响.方法 采用线栓法阻塞大鼠大脑中动脉(MCAO)建立局灶性脑缺血模型,观察不同浓度姜黄素(20 mg/kg、40 mg/kg、80 mg/kg)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大鼠神经行为学评分的影响,并用Western blot法检测p38MAPK、P-p38MAPK、ERK1/2、P-ERK1/2及JNK的表达.结果 假手术组无神经行为学改变;各用药组神经行为学评分明显低于缺血再灌注组(P<0.05).与缺血再灌注组相比各用药组p-p38MAPK及JNK表达明显降低(P<0.05),而P-ERK1/2表达显著增加(P(0.05),p38MAPK及ERK1/2表达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姜黄素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其保护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p38MAPK和JNK/SAPK信号转导通路以及增强ERK1/2信号转导通路有关.

    作者:王晓静;吴华璞;李子广;郭道华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疏血通注射液对急性脑栓塞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目的 观察疏血通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栓塞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急性脑栓塞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对症支持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纽治疗基础上加用疏血通注射液8 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或生理盐水250 mL,中静脉输注,每日1次,2周为1个疗程.结果 治疗2周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0%,对照组为73.3%,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过程中未发现明显的不良反应.结论 疏血通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栓塞安全有效.

    作者:李宏媛;程凤仪 刊期: 2010年第06期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主管:山西省卫生厅

主办: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 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