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春生;郑华
目的 研究急性颅脑损伤病人血清及脑脊液中镁离子含量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络合指示剂法测定35例急性颅脑损伤病人伤后第1天、第3天、第5天、第7天血清及脑脊液中镁离子的含量,并于同期在本院普外住院拟行腰麻手术的非创伤病人血清及脑脊液中镁离子的含量进行比较.结果 各型脑外伤病人血清中镁离子浓度均下降,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脑外伤各分型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型病人脑脊液中镁离子浓度早期较对照组升高,而之后呈下降趋势.结论 急性颅脑损伤后血清及脑脊液中镁离子含量均降低,其时预后判断和治疗有指导价值.
作者:李腾;杨晓明;冯贵龙 刊期: 2010年第06期
目的 观察PAS三联疗法治疗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 85例确诊脑梗死伴颈动脉粥样硬化(AS)斑块的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口服阿司匹林加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普罗布考和阿托伐他汀治疗.治疗前及治疗后14 d分别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及临床疗效判定,治疗6个月后,再次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并观察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回声变化及脑卒中复发率的变化.结果 治疗14d后,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临床总有效率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个月后.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总有效率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治疗后低回声斑块回声增强例数较治疗前明显增加(P<0.05).结论 PAS三联治疗能有效改善低回声斑块组织学构成从而稳定斑块,降低缺血性卒中的复发,治疗6个月,总有效率明显提高.
作者:冯慧;姚蔚;孙佳凡 刊期: 2010年第06期
目的 研究卒中后抑郁(PSD)患者经抗抑郁治疗后抑郁好转及生活质量改善的状况,比较单纯心理治疗与心理治疗联合盐酸氟西汀(百忧解)治疗对于不同抑郁程度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 收集急性脑卒中并发抑郁患者70例,入院后将患者分为两组,单纯心理治疗组给予单纯心理治疗,联合治疗组给予心理治疗和百忧解治疗.入院后进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21项、中风病患者生存质量量表(QOLIS 1.0版)评分.结果 应用重复测量方法比较,可知随着时间的推移单纯心理治疗组和联合治疗组患者抑郁程度均明显减轻,生活质量均明显提高.采用非参数检验分别比较轻度抑郁患者和中重度抑郁患者,经单纯心理治疗或联合治疗后,轻度抑郁患者两种治疗方法治疗效果无统计学意义,而中重度抑郁患者两种治疗方法治疗效果有统计学意义,联合治疗优于单纯心理治疗.结论 卒中后抑郁患者经单纯心理治疗或心理治疗联合百忧解治疗后,抑郁程度明显减轻,生活质量均明显改善.
作者:钱敏;范慧琴;牛争平;孙美珍 刊期: 2010年第06期
目的 观察纳洛酮、醒脑静在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精神异常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入选的58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两组均予以积极的控制感染,持续低流量吸氧,平喘化痰,保持气道通畅,脱水降颅压,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营养支持等综合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纳洛酮、醒脑静静脉输注,12 h 1次.睡前1 h中药汤剂保留灌肠.结果 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2.1%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6.7%(P<0.05).结论 中西医结合序贯疗法治疗COPD精神异常疗效确切、安全.
作者:张永林;陈文芳;王文夫 刊期: 2010年第06期
目的 研究丹红注射液对脑缺血再灌注后凋亡诱导因子(AIF)表达及神经元凋亡的影响.方法 将Wistar大鼠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组(对照组)、丹红注射液治疗组(治疗组),改良线栓法建立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各组分别于1 d、3 d、5 d取脑组织,测定AIF及神经元凋亡的变化.结果 治疗组大鼠脑组织AIF及神经元凋亡在造模后的1 d、3d、5 d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丹红注射液可通过抑制AIF的表达,减少神经元的凋亡,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具有脑保护作用.
作者:王彦平;杨金升;范磊;张明磊;司江华;曲传勇 刊期: 2010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经乳突、上鼓室进路选择性减压膝状神经节及迷路段、鼓室段、锥段、乳突段面神经的优势.方法 38例因周围性面瘫而进行选择性面神经减压手术的病历资料,以House-Brackmann(H-B)分级法作为疗效评估标准,听力学以纯音测听平均语言频率听阈(PTA)为标准.结果 随访发现,手术减压后所有病例面神经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恢复,48%恢复至Ⅱ级以上,84.2%恢复至Ⅲ级以上.手术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平均PTA50.5dBHL,术后平均PTA53.5 dBH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乳突、上鼓室选择性面神经减压具有创伤小,通过锤砧关节卸装技术保存大部分患者的听力以及面神经功能恢复满意等优点.
作者:赵海亮;柴福;靳玲 刊期: 2010年第06期
目的 在前期通过模拟循环实验台对自行研发设计的微型轴流血泵进行体外流体力学特性测试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活体动物急性实验血流动力学参数,探讨植入方法和植入过程中的注意事项.方法 选取健康绵羊4只.左侧开胸植入血泵,形成左心室→血泵→降主动脉的循环通路,置入压力和流量监测管道,血泵连续运行6 h,进行血泵流体力学测试.结果 血泵直接植入左心室,无需体外循环,连续运行6 h期间,工作性能稳定.平均动脉压(70±15)mmHg,调整血泵转速8000 r/min~13000 r/min,其对应流量达到0.45 L/min~5.00 L/min.结论 该轴流血泵易植入,活体动物急性实验表明作为短期辅助其基本流体力学性能良好,能够满足临床心力衰竭患者辅助循环需求.
作者:王玉璇;张杰民;施超;刘晓程 刊期: 2010年第06期
目的 观察芪苈强心胶囊治疗高血压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04例高血压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52例.两组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治疗组加服芪苈强心胶囊,每次4粒.每日3次.两组疗程均为3个月.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90.4%,对照组为75.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芪苈强心胶囊能有效控制心力衰竭,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预后.
作者:孟玫;苗鹏飞 刊期: 2010年第06期
目的 观察卡托普利对高血压患者纤溶活性的影响.方法 160例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安慰剂组(51例)、对照组(55例)、治疗组(54例),分别予安慰剂、降压0号、卡托普利口服,观察治疗前后收缩压(SBP)、舒张压(DBP)、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变化.结果 对照组、治疗组治疗前后SBP、DBP、PAI-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安慰剂组治疗后比较,对照组、治疗组治疗后SBP、DBP、PAI-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治疗组SBP、DB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AI-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卡托普利降压同时有进一步降低PAI-1的作用.
作者:刘奇英;程医萍;马晓惠 刊期: 2010年第06期
目的 观察心悦胶囊治疗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将98例稳定型心绞痛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予常规治疗冠心病心绞痛药物;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心悦胶囊2粒/次,每日3次.治疗前及治疗后8周分别进行心绞痛加拿大心血管病学会心绞痛严重程度分级(CCS)、空腹血糖(FB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及B型钠尿肤(BNP)检测.结果 治疗8周后,两组心绞痛CCS分级均明显降低,LDL-C及hs-CRP水平均明显降低,治疗组降低更明显(P<0.05),FBG和BNP改善不明显.结论 常规西药治疗基础上加用心悦胶囊能进一步改善缺血性胸痛;心悦胶囊可能通过调脂及抑制炎症反应而发挥治疗作用.
作者:贾志梅;康伊;贾志军 刊期: 2010年第06期
目的 观察天麻钩藤饮对中青年1级高血压病患者血压和临床症状的影响.方法 94例中青年1级高血压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7例.两组基础治疗相同,治疗组加用中药天麻钩藤饮,分早晚两次服用.每次200 mL;对照组加用西药替米沙坦20 mg,每日1次.治疗周期为1个月.分别在治疗前后门诊测血压3次,取平均值,每周门诊随访1次,记录病情变化.结果 两组对收缩压和舒张压的降低程度相似(P>0.05),但治疗组临床症状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天麻钩藤饮可改善中青年1级高血压病患者的临床症状.
作者:林金忠;刘园园 刊期: 2010年第06期
目的 观察应用微创液化引流术治疗高血压性壳核出血的治疗效果.方法 对38例高血压性壳核出血患者,在CT引导下,依据壳核出血的形态、大小及患者的病情,选择适宜的穿刺点、方向,行CT平面导向下的微创液化引流术,清除血肿.结果 38例患者痊愈或好转32例,死亡6例,病死率15.8%.结论 应用微创液化引流术治疗高血压性壳核出血,能大限度地清除血肿,避免或减轻并发症,具有很大优越性.
作者:郭昱东;高昆 刊期: 2010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阿托伐他汀调脂及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方法 24只健康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8只,饲喂正常饲料,动脉粥样硬化模型组16只,饲喂高胆固醇饲料以建立动脉粥样硬化大鼠模型.12周后模型建成,将16只大鼠再随机分为模型组、药物组,每组各8只.药物组大鼠给予10 mg/(kg·d)阿托伐他汀进行灌胃治疗,对照组和模型组以蒸馏水灌胃,治疗共持续8周.测定治疗前后血清血脂、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含量的变化情况,以及治疗后心肌NF-κB的激活情况.结果 阿托伐他汀可显著降低动脉粥样硬化大鼠血清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ox-LDL、TNF-α、hs-CRP水平,及心肌NF-κB的活化程度,与治疗前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 阿托伐他汀除具有调脂作用外,还具有抗炎、抗氧化等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作者:药红梅;吕吉元 刊期: 2010年第06期
目的 观察2型糖尿病合并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在不同时间段变化及益气养阴活血法对其的影响.方法 将4例2型糖尿病合并ACI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2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治疗,包括饮食疗法、降糖药物、脱水剂、脑细胞保护剂、改善脑灌注药物以及对症支持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口服加味补阳还五汤治疗.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分析(ELISA)测定VEGF于第1天、第7天、第14天血清含量的变化.结果 两组于第1天血清VEGF水平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于第7天达高峰(P<0.01),第14天仍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2型糖尿病合并ACI后血清VEGF开始升高,益气养阴活血法能够明显增加VEGF的血清含量,且能使其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以促进脑梗死损伤的修复.
作者:周启棣;叶仁群;刘慧灵;林国彬;谢嘉嘉 刊期: 2010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与脑梗死出血性转化发生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27例非腔隙性脑梗死病人的临床资料,用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筛选影响HT发生的危险因素,进行量化分析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确定判断界点,建立风险模型.结果 房颤、高血糖水平、高收缩压水平、大面积脑梗死与HT的发生独立相关(P<0.001).结论 脑梗死面积、心房颤动、高血糖水平、收缩压水平增高是HT的危险因素.
作者:付爱真;牛争平 刊期: 2010年第06期
目的 观察风池穴穴位注射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100例偏头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53例,风池穴穴位注射醋酸泼尼松龙和利多卡因混合液.对照组47例,口服双氯芬酸钠缓释片和脑力隆,治疗7d后观察疗效.结果 治疗组即时镇痛疗效及周期镇痛疗效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风池穴穴位注射治疗偏头痛疗效明显.
作者:彭根兴 刊期: 2010年第06期
目的 评价早期应用拉莫三嗪(LTG)对急性脑外伤患者晚期癫痫(LPTE)发生率以及对认知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具有癫痫高危因素的脑外伤患者175例,将175患者随机分为拉莫三嗪6个月组(A组,60例)、拉莫三嗪1个月组(B组,58例)与对照组(C组,57例).A组服用拉莫三嗪6个月;B组服用拉莫三嗪1个月;C组服用卡马西平1周.记录外伤后早期癫痫发作与晚期癫痫发生的人数以及意识清醒患者12个月时与1个月时的蒙特利尔认知评估(MoCA)量表评分.结果 A组、B组、C组晚期癫痫累计发生率分别为8.6%、7.2%、20.0%,A组、B组均显著低于C组(P=0.049).Cox比例风险回归显示LPTE的发生率与脑外伤严重程度具有显著相关性(r=3.657,95%CI 1.7~7.9).MoCA评分三组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12个月评分拉莫三嗪两组高于C组(P<0.05),拉莫三嗪两组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早期小剂量拉莫三嗪干预,在一定程度上能有效对抗外伤后晚期癫痫的形成,且与卡马西平相比更有利于外伤后认知功能的恢复.
作者:王佃晖;孙美珍;杨晓明;牛争平;朱权 刊期: 2010年第06期
目的 评价培哚普利时老年人轻中度高血压痛的降压疗效.方法 将160例老年轻中度高血压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80例)和对照组(80倒),治疗组给予培哚普利4 mg/d~8 mg/d常规剂量,对照组用钙拮抗荆治疗,疗程为6周,测定治疗前后血压、心率、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变化情况.结果 治疗组降压疗效总有效率为85%,治疗前后心率无明显变化;两组治疗后血清TC、TG、HDL-C水平均明显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血清LDL-C水平稍有上升,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比较,治疗前后TC、TG、HDL-C、LDL-C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培哚普利对轻中度高血压有显著降压作用,用药安全.
作者:田克龙 刊期: 2010年第06期
目的 现察参麦注射液联合心可舒片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CHF)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86例CHF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3例.时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应用参麦注射液及心可舒片,以15 d为1个疗程,测定治疗前后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左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和左室射血分数(LVEF).同时观察两组患者用药期间的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7%.对照组为79.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心功能均有明显改善(P<0.05),但治疗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均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参麦注射液联合心可舒片治疗CHF疗效优于常规治疗.
作者:李立伟;李仁柱;陈文实;冯天娇 刊期: 2010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动态血压参数动脉僵硬度指数(AASI)与冠脉病变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 对252例入选病例行冠脉造影术.冠状动脉病变损害程度采用Gensini法计分,所有病例均于术前监测24 h动态血压.记录参数:24 h收缩压(sBP)、24 h舒张压(DBP),以DBP为纵坐标,SBP为横坐标,求出斜率(β),动脉僵硬度指数=1-β.结果 高血压组较非高血压组冠心病患病率明显增高(P<0.05).高血压组患者冠脉三支血管病变的患病率显著高于非高血压组(P<0.05).冠脉狭窄组24 h动态血压监测,无论24 h、白昼还是夜间动脉僵硬度指数均显著高于冠脉正常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各动脉僵硬度指数与冠心病(CHD)冠脉狭窄程度的关系为密切,且夜问动脉僵硬度指数较其他因素与CHD冠脉狭窄程度的关系更密切(P<0.05).结论 动脉僵硬度指数是CHD冠脉狭窄发生发展的独立危险因素,动脉僵硬度指数与CHD冠昧狭窄程度的关系较为密切.
作者:王晓燕;贾永平;吕吉元;范春雨;高宇平;王睿;闫蕊 刊期: 2010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