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胜;王庸晋;王治平;李启富;秦丽霞;张晓霞
目的 观察参附注射液对冠心病心力衰竭(心肾阳虚证)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探讨参附注射液治疗心力衰竭的作用机制.方法 62例冠心病心力衰竭(心肾阳虚证)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参附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抗心力衰竭治疗.参附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参附注射液静脉输注.治疗前后进行心功能评价,并测定血浆脑钠肽(BNP)、凋亡因子Fas、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水平.结果 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经治疗心功能均有改善,BNP、Fas、IL6和TNFα等细胞因子的血浆水平均有下降.与对照组相比,参附组的NYHA心功能分级、Lee心力衰竭积分及中医证候评分的改善更明显(P<0.05),而且BNP、Fas和TNF-α血浆水平的下降更显著(P<0.05).结论 参附注射液可改善心肾阳虚证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左心收缩功能,其治疗作用可能与抑制Fas和TNF-α的表达有关.
作者:吴红金;段姝伟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 观察补肾阴中药女贞子和补肾阳中药淫羊藿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血管内皮舒缩因子的影响.方法 采用随机对照研究方法将40只12周龄~14周龄SHR随机分为女贞子组、淫羊藿组、阳性对照组、空白组,以同龄同种系正常血压的京都种大鼠(WKY)10只作为正常组.女贞子组、淫羊藿组、阳性对照组分别给予女贞子、淫羊藿水煎液,依那普利水溶液,空白组和正常对照组给予蒸馏水.连续给药两周后,用多导生理仪经颈动脉穿刺至左心室瓣口测量各组大鼠的血压值,并取腹主动脉血测定血清一氧化氮(NO)、血浆6-酮-前列腺素F1α(6-Keto-PGF1α)、内皮素(ET)、血栓素A2(TXA2)含量.结果 用药前后女贞子组、淫羊藿组与空白组比较收缩压值无统计学意义,但用药后女贞子组的NO、6-Keto-PGF1α与空白组比较显著增加(P<0.05或P<0.01),ET、TXB2与空白组比较明显降低(P<0.01).结论 补肾中药能增加血管内皮舒张因子,减少血管内皮收缩因子ET、TXA2补肾中药可通过调节血管内皮舒缩因子的分泌,改善血管内皮功能,以减轻血压增高引起的血管内皮功能障碍.
作者:王雪冰;蔡晶 刊期: 2009年第05期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高血压病(EH)中医辨证分型微观化的研究也逐渐深入,为临床辨证论治的统一化、标准化提供了客观的依据.本文就EH阴虚阳亢型客观指标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孟云辉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复方丹参滴丸(DSP)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血管重构的影响.方法 将32只8周龄雄性SHR随机分为4组,DSP小剂量组、DSP大剂量组、福辛普利组、SHRc组.另选8周龄雄性Wistar大鼠为正常对照组.5组分别用灌胃法给药或给蒸馏水8周,测定大鼠尾动脉收缩压、胸主动脉与肠系膜动脉中层壁厚(M)、管腔内径(L)及二者的比值(M/L).结果 与Wistar组比,SHRc组主动脉中层壁[Wistar组:(85±10) μm比SHRc组(120±7) μm]与肠系膜动脉中层壁[Wistar组:(61±8) μm比SHR模型组(84±8) μm]显著增厚(P<0.05),中层壁厚与管腔内径比值(M /L)也显著增大(P<0.05);与SHRc组比,DSP大剂量组[肠系膜动脉M:(65±5) μm;主动脉M:(94±7) μm]、小剂量组[肠系膜动脉M:(70±3) μm;主动脉M:(97±9) μm]与福辛普利组[肠系膜动脉M:(64±7) μm;主动脉M:(93±6) μm]SHR主动脉与肠系膜动脉的M及M /L均明显减轻(P<0.05),而各治疗组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复方丹参滴丸可抑制SHR的血管壁重构.
作者:谢文艳;陈金水;吴天敏;林圣远;许昌声;王华军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超声斑点追踪成像(STI) 技术评价心力衰竭患者左室心肌整体和局部应变的价值.方法 60例研究对象分成A组、B组、C组,A组30例为正常者,B组18例为扩张型心肌病患者,C组12例为前壁心肌梗死患者.分别记录心尖位左室长轴三个切面高帧频二维动态图像,应用自动功能成像软件(AFI)测量左室18节段峰值收缩期应变(S),该切面峰值收缩应变(GLS)及左室长轴平均总应变(GLS-Avg),比较各组各参数值,并分析GLS-Avg与左室射血分数(LVEF)的相关性;根据双平面Simpson's法测得的LVEF将心力衰竭患者分为轻度(6例)、中度(18例)和重度(6例),比较3组患者GLS-Avg.结果 A组左室18节段S值自基底段向心尖段逐渐增加,各壁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组各节段壁应变绝对值低于A组(P<0.05);轻度、中度和重度心力衰竭患者GLS-Avg绝对值逐渐减低.GLS-Avg与LVEF相关良好(r=0.92,P<0.05).结论 斑点追踪成像技术能定量测定心力衰竭患者左室局部和整体心肌形变.
作者:梁晓霞;芦芳;赵敏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 观察红花注射液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21例老年UAP患者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肝素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低分子肝素5 000 U皮下注射,每12 h 1次;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低分子肝素与红花注射液.3组疗程均为两周.观察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09%,优于肝素组(72.22%)和对照组(63.33%,P<0.05);治疗组治疗后纤维蛋白原、血浆黏度较治疗前下降(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红花注射液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安全有效.
作者:乔占瑞;李晓英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 比较两种降压方案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外周肱动脉压及中心动脉压的影响.方法 357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给予非洛地平缓释片及培哚普利或美托洛尔缓释片及氢氯噻嗪两种不同降压方案,于治疗前及血压达标后3个月时(非糖尿病患者血压<140/90 mmHg,糖尿病患者血压<130/80 mmHg)分别测量患者肱动脉压及应用桡动脉脉搏波分析仪获得中心动脉压.结果 治疗后两组药物对患者外周肱动脉压的影响无明显不同(P>0.05);但非洛地平缓释片组较美托洛尔缓释片组中心动脉收缩压进一步下降4.5 mmHg(P<0.05).结论 虽然两种降压方案对外周肱动脉压影响相似,但非洛地平缓释片组降低中心动脉收缩压较美托洛尔缓释片组更显著.
作者:柴晓红;韩清华;张亮清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 观察MS23对麻醉正常血压大鼠血流动力学和对清醒无拘束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血压的影响.方法 采用PowerLab系统记录MS23对麻醉正常血压大鼠的血压、心电和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影响;采用DSI心电和血压遥测系统观察MS23对清醒无拘束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血压的影响.结果 MS23 0.1mg/kg~1.0mg/kg 静脉给药降低麻醉正常血压大鼠的平均动脉压、左心室收缩压和左心室压大上升速率,减慢心率,对左心室舒张末压、左心室压大下降速率和心电图其他指标无统计学意义;而Ami降低收缩压的同时,增快心率、增大左心室收缩压和左心室压大上升速率.MS23 1.0 mg/kg 灌胃给药对清醒无拘束自发性高血压大鼠的收缩压和舒张压均有显著的降低作用,且以对舒张压的作用更明显;对心率无显著性影响.结论 MS23对正常血压大鼠和自发性高血压大鼠的血压均有显著的降低作用,而对心脏无兴奋作用.
作者:刘宇;王蕾;吕吉元;王德锁;梁月琴;张明升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 观察参松养心胶囊联合卡维地洛治疗慢性心力衰竭(CHF)的临床疗效、安全性及对血浆脑钠肽(BNP)的影响.方法 108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予利尿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正性肌力药物、扩血管药物及营养心肌等药物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参松养心胶囊和卡维地洛口服.两组治疗8周后观察临床症状、心率、血压、心功能分级、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BNP的变化情况.结果 治疗组治疗后心功能明显改善,总有效率为91.07%,对照组总有效率69.23%(P<0.01),治疗后LVEF明显提高(P<0.01),LVEDd较对照组有更明显的降低(P<0.01),其血浆BNP水平下降较对照组更为明显(P<0.05).结论 参松养心胶囊联合卡维地洛治疗CHF安全有效且副反应小.
作者:韩凌;苗永国;陈金良;李世华;李国军 刊期: 2009年第05期
随着社会的发展,心脑血管血栓性疾病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也是主要致残原因,人们极需要具有安全有效的抗血栓药物来预防治疗血栓性疾病.小剂量阿司匹林(ASP,50 mg/d~100 mg/d)老药新用,用于防止血栓形成应用广泛,其作用明确,价廉易得,临床为减少其对黏膜的刺激,常用肠溶型.三七粉为五加科植物三七的粉末,含有三七总皂苷(PNS)、黄酮、挥发油、氨基酸、糖类等成分,主要活性成分为三七总皂苷,临床用三七粉(3 g/d~6 g/d),用于抗血栓形成,同样具有价廉易得、服用方便的特点.现试对两者抗血栓的机制及效用比较分析如下.
作者:万晓青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 建立生物检材中苯巴比妥的气相色谱和气相色谱/质谱检测方法.方法 检材经盐酸酸化后(pH=1~2),乙醚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定性,气相色谱内标法定量检测生物检材中苯巴比妥.结果 气相色谱/质谱分析苯巴比妥的选择离子m/z为204,232.心血中苯巴比妥气相色谱检测的回归方程、线性检测范围、相关系数、回收率、低检出浓度分别为Y=43.476X+0.8168(μg/mL)、(0.5~280.0) μg/mL、 0.995、(97.50±2.0)%、0.5 μg /mL;肝组织中苯巴比妥气相色谱检测的回归方程、线性检测范围、相关系数、回收率、低检出浓度分别为Y = 46.867X+0.0884(μg/g)、(0.5~280.0) μg/g、0.994、(98.5±3.5)%、0.5 μg/g.染毒大鼠心血、心、肝、脾、肺、肾和脑中苯巴比妥的含量依次为:246.39±26.43、204.96±13.03、253.82±7.73、175.74±8.07、221.64±11.38、155.94±12.87、170.15±17.05(n=6,μg/mL 或μg/g).结论 生物检材中气相色谱/质谱检测方法选择性好,定性准确,气相色谱检测简便,快速,灵敏,定量结果准确,可用于苯巴比妥中毒的临床快速检验诊断和苯巴比妥中毒死亡案件的法医学鉴定.
作者:王勇;黄竹芳;贠克明;尉志文;王哲焱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 观察清眩降压汤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血压的影响.方法 30只8周龄SHR随机分为模型组、中药组、西药组,另10只Wistar大鼠设为正常组.模型组每只每日晨起灌胃1 mL矿泉水;中药组每只每日予清眩降压汤1.7 g,分早晚两次灌药,每次1.5 mL;西药组每只每日予替米沙坦2.4 mg,晨起灌药,每次1 mL.从9周龄开始,连续灌药8周.结果 模型组大鼠血压有升高趋势(至第8周,收缩压平均升高27 mmHg,P<0.01),同比西药组血压下降了10 mmHg(P<0.05),中药组则升高了2.5 mmHg(P>0.05),正常组血压升高5 mmHg(P>0.05).中药组能够降低SHR的心脏重量和重量指数(P<0.01),西药组心脏重量和重量指数与正常组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清眩降压汤可以控制SHR收缩压的进一步升高,控制血压造成的心脏肥大,其中可能与升高血液缓激肽(BK),控制血管紧张素1-7(Ang1-7)的下降相关.
作者:褚剑锋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 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外伤后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52例脑外伤后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予以川芎茶调散加减口服和针灸治疗,配合心理指导和口服颅痛定、维生素B6、谷氨酸、谷维素等药.对照组单予心理指导和口服颅痛定、维生素B6、谷氨酸、谷维素等药;两组均治疗60 d.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2.76%优于对照组的69.57%(P<0.05).结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外伤后综合征疗效较显著.
作者:朱寿鸿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 观察经桡动脉途径行急诊经皮冠脉介入(PCI)治疗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STEMI)患者临床疗效及可行性.方法 选择确诊的因STEMI行急诊PCI治疗的患者225例,其中经桡动脉治疗组123例,经股动脉治疗组102例.分析比较两组患者介入治疗的成功率、疗效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体重指数、冠心病危险因素、心肌梗死的部位、血管病变的位置、严重程度等方面比较无统计学意义;股动脉组PCI成功率为92.3%,桡动脉组为94.3%,两组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桡动脉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6.5%)明显低于股动脉组(15.7%,P<0.05);平均住院时间及住院期间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两组间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经桡动脉途径行急诊介入治疗STEMI与经股动脉途径PCI成功率相似,而术后并发症少.
作者:张京波;尹作民;刘晓芳;黄建英;刘绍妍;宇仁超;袁国会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 研究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对脑卒中恢复期患者的影响.方法 456例脑卒中恢复期患者随机分为中西医结合组(中西组)和对照组,两组均按卒中单元模式实施治疗,中西组再加用中药辨证施治和针灸治疗.观察项目有:并发症发生率、Barthe指数(BI)、脑卒中残损评定法(SIAS)、牛津残障量表(OHS)、简明精神状态检查表(MMSE)、牛津残障量表(HRSD)等.结果 中西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 ),中西组MMSE、HRSD出入院差值分别为(11.21±4.76)分与(-17.31±3.72)分,对照组分别为(7.57±2.28)分与(-9.12±2.42)分,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西组SIAS、BI出入院差值分别为(24.76±12.32)分与(25.21±11.69)分,对照组分别为(16.17±6.49)分与(13.77±9.03)分,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西组出院后2月随访OHS评测,轻中度残障者比例高于对照组(P<0.01),住院及随访期间,两组病死率及卒中复发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相对于西医卒中单元,对脑卒中恢复期患者更有益.
作者:李向荣;谭涛;石学惠;吴清明;李丹丹;刘未艾;林旭明;林巧梅;陈罡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 比较通心络胶囊联合阿司匹林、华法林和阿司匹林预防非瓣膜性心房颤动(NVAF)患者脑栓塞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 NVAF患者300例,其中通心络胶囊联合阿司匹林组100例,予通心络胶囊0.52 g,3次/日,阿司匹林300 mg/d;华法林组100例,予华法林1.25 mg/d~5.00 mg/d,维持国际标准化比值(INR)1.8~2.5;阿司匹林组100例,予阿司匹林300 mg/d.所有患者均给予基础疾病治疗,随访5年,以脑栓塞发病率作为疗效判定依据.结果 脑栓塞年发病率;通心络胶囊联合阿司匹林组为5.0%,华法林组2.4%(与通心络胶囊联合阿司匹林组比较χ2=5.604 4,P<0.05),阿司匹林组为8.4%(与通心络胶囊联合阿司匹林组比较χ2= 6.486 4,P<0.05).华法林组有4例出现脑出血,1例出现消化道出血,通心络胶囊联合阿司匹林组有18例出现上腹痛、恶心,8例出现牙龈肿痛,阿司匹林组有16例出现上腹痛、恶心.结论 通心络胶囊联合阿司匹林预防NVAF脑栓塞的远期效果不如华法林,但优于单用阿司匹林,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不需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和INR.不愿意接受华法林治疗的NVAF患者给予通心络胶囊联合阿司匹林预防脑栓塞并发症是较好的选择.
作者:靳晨亭;周晓舟;朱桂平;周万兴;陆蕙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急性颅脑损伤患者脑脊液(CSF)中髓磷脂碱性蛋白(MBP)的含量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33例急性颅脑损伤患者CSF中MBP,另以15例同期在本院普外住院拟行腰椎麻醉手术的非创伤患者为对照组.结果 急性颅脑损伤组CSF中MBP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1.053±0.207) μg/L,不同病情组间CSF中MBP含量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MBP与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格拉斯哥预后分级(GOS)呈明显负相关.结论 急性颅脑损伤患者CSF中MBP含量升高,脑实质损伤程度越重,其脑脊液MBP含量升高越明显,检测CSF中MBP含量变化对判断颅脑损伤病情及其预后有一定实用价值.
作者:贾智军;杨晓明 刊期: 2009年第05期
冠心病已成为危害老年人健康的主要疾病,尽管随着心脏介入技术及心脏外科技术的发展,冠心病患者病死率大大降低,但是需要长期坚持治疗,要带病生活,如何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是十分重要的.近年来,现代医学对冠心病患者生活质量的研究不断深入,但中医药对冠心病患者生活质量的研究仍然较少.
作者:康善平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 观察复方丹参滴丸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临床疗效及血浆内皮素(ET)和血小板α-膜颗粒蛋白(GMP-140)水平的影响.方法 168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分为常规治疗组(79例)和复方丹参滴丸组(89例).所有入选患者均接受硝酸酯类、美托洛尔(或钙拮抗剂)及阿司匹林治疗,复方丹参滴丸组在上述治疗基础上加用复方丹参滴丸10粒,每日3次,连用8周.观察统计两组治疗前1周和治疗结束后1周心绞痛发作次数及自拟的疼痛强度及持续时间记分值,检测治疗前后患者血浆ET和 GMP-140水平的变化.结果 复方丹参滴丸组和常规治疗组比较,治疗后疼痛发作频率、疼痛强度及持续时间记分均有明显减少,而复方丹参滴丸组的降低程度比常规治疗组明显(P<0.05). 两组可改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心电图ST段的偏移,而复方丹参滴丸组的疗效比常规治疗组显著(P<0.05).两组治疗后血浆ET和GMP-140水平均明显减低,而复方丹参滴丸组的疗效比常规治疗组显著(P<0.01).结论 复方丹参滴丸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疗效明显高于常规治疗,可能与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抑制血小板聚集密切相关.
作者:熊攀;周莉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国产封堵器用于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5月-2007年12月本院连续施行的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152例患者病例资料,其中室间隔缺损101例,房间隔缺损31例,动脉导管未闭20例.采用经皮股静脉和/或股动脉穿刺法,术前、术后采用心脏彩超和心导管造影检查.术后病例随访1年评价疗效.结果 手术成功率99.3%(151/152),术后主要并发症7.2%(11/152),随访1年病例主要并发症1.6%(2/125).结论 国产封堵器用于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成功率高、创伤小、并发症低.
作者:姜胜;王庸晋;王治平;李启富;秦丽霞;张晓霞 刊期: 2009年第05期